《道路平面交叉》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12089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路平面交叉》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道路平面交叉》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道路平面交叉》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道路平面交叉》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道路平面交叉》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平面交叉》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平面交叉》PPT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道路交叉与道路交通设施,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1.设计要求和组成,(1)平面交叉设计的一般要求:1)高等级公路大部分采用立体交叉,其它等级公路采用平面交叉;2)平面交叉范围内行车速度原则上与该公路计算行车速度一致;3)交叉口宜选择在地形平坦、视线开阔地方;4)尽量采用正交;斜交时交叉角度应大于45,(1)平面交叉设计的一般要求:5)交叉路段宜用直线,当采用曲线时,应保证半径大于不设超高的半径;6)平面交叉范围内应设置标志;7)交叉口范围内应保证规范要求的视距要求;8)交叉口范围纵断面应平顺,复合行车和排水的要求。,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1.设计要求和组成,(2)平面交叉(at-gra

2、d intersection)组成:1)交叉口。相交道路的共同部分。2)交叉连接段。与交叉口紧连的出入口道路。3)附加车道。为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并改善其使用功能,在交叉口连接部另设置的供转弯车辆行驶的车道。4)交通岛、导流路。在交叉口范围内,为控制和疏导交通路径而设置的交通岛和导流路。,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1.设计要求和组成,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1.设计要求和组成,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1)加铺转角式(intersection with widened corners),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

3、1)加铺转角式(intersection with widened corners)一般适用于交通量不大、速度不高和转弯车辆少的交叉路口。特点:路口的每一转角,都用圆曲线展宽各个转角,使右转车辆可以沿着原来的右侧车道,顺利地转入右转岔道的右侧车道,减少了对直行车辆的干扰,其右转车速一般在1025km/h范围内。边缘应采用的半径,按表3-24、表3-25选择。,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2)分道转弯式(channelized intersection)适用于交通量不大、转弯车辆较多的三岔及四岔路口,是一种极广泛采用的形式。特点:一般采取设置导流岛和划分行车道,以及增设左转或右

4、转附加车道等措施使车流渠化。转弯车道或附加车道宽度一般为33.5m,转弯车道平曲线部分宽度如表3-26。,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3)加宽路口式(flared intersection)漏斗式 适用交通密度较大的交叉路口,常采用增设转弯车道和变速车道等措施来加宽交叉路口,借以提高平面交叉的通行能力。特点:左转车道可作左转车辆减速和等待左转的专用道,而不致妨碍直行车辆。当平面交叉角小于60,或当右转弯交通量大,所需车速较高时,应设置右转车道。,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4)环形交叉(rotary intersection),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

5、类及平面布置,(4)环形交叉(rotary intersection)亦称转盘。适用当多条道路(两条以上)相交,通过交叉口的交通总量为5003000辆/h时,左、右转弯车辆较多,且地形开阔平坦,则可考虑采用。,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1)环形交叉特点:所有交叉的道路都不能直接贯通;交叉口设置具有一定宽度的环形车道将各交叉岔道相互连通;无论是直行车辆还是左转弯车辆,都要先驶入环道环行一段路程,再从环道右转进入预定的去路;驶入环道或驶出环道的车辆都只能右转,环道上的车流都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车流。,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2)中心岛 中心岛直经,应与进入环道

6、的计算行车速度相适应,最小20m,最大120m。围绕中心岛的环道长度,在理论上应大于各相邻岔道之间的各段最小交织长度之和。,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3)交织长度与交织角,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交织长度环道在两相邻岔道口导流岛边缘至导流岛边缘之间的净距离,称之为交织长度。据经验估算,大于4s行程。交织角两相邻的岔道口以转弯圆曲线车道边缘内侧1.5m(相当于外侧车道中心线)为定点,同时向中心岛边缘外侧1.5m(相当于环道内侧车道中心线)作圆弧的两条外公切线,这两条外公切线代表岔道与环道之间车流交织线,它们相交时所夹的锐角,称为车流的交织角。从安全和用地综合

7、考虑,交织角一般以2025为宜。,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4)环道宽度与岔道口 环道宽度一般采用三车道,包括圆曲线加宽在内,总宽为l2m。也可采用双车道,总宽为m。非机动车道宽8m。岔道出口和进口的转弯曲线半径,应与环道计算行车速度相适应。可采用等于或略小于中心岛的圆曲线半径。环道横坡宜采用双面坡。,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2.分类及平面布置,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1)立面设计要点,1)优先考虑主要道路,其设计纵坡不变,2)做好交通组织设计,布设必要的转弯车道、交通岛及标志与标线等,3)相交道路等级相同时,维系纵坡

8、不变,改变其横坡。一般改变纵坡较小的道路横断面,4)相交道路等级及交通量均不同时,维系主要道路纵坡与横断面不变,改变次要道路纵坡及横断面,5)至少考虑将一条道路纵坡由内向外降坡以保证排水,(2)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主要任务 1)合理地确定交叉口范围内各条道路交会衔接的形式;2)解决相应路面设计标高,统一解决相交道路之间;(3)交叉口竖向设计的主要目的 交叉口和周围建筑物在立面位置上行车、排水和建筑三方面的问题,使交叉口能获得一个平顺的共同构筑面,以保证交通安全、行车顺适、排水通畅、建筑造型美观。,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4)竖向设计方法 1

9、)方格网法:方格网一般为55m或l0l0m平行于路中线的线。相交道路的方格网线应选在便于施工放线测量的方向,测出方格点上的地面标高,并求出其设计标高,从而算出施工高度。,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2)设计等高线法在交叉口的设计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划分标高计算线网,算出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上各点的设计标高,最后勾画设计等高线,并算出各点的施工高度。优点:比方格网法更能清晰地反映出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形状;缺点:设计等高线上的各点位置不易放样。,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3)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方格

10、网法与设计等高线法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取长补短,即在采用设计等高线法设计的同时,又用方格网标出各点的地面标高、设计标高和施工高度。主要用于大型交叉口和广场的竖向设计。对于一般交叉口,通常都采用设计等高线法或方格网法,以设计等高线法较普遍采用。,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5)设计步骤:1)收集资料 2)绘出交叉口平面图 3)确定交叉口的设计范围 4)确定竖向设计的图式 5)路段上设计等高线的绘制 6)交叉口设计等高线绘制 7)对等高线线形及间距进行调整 8)填写各方格网点或水泥混凝土板板角设计高 9)求出施工高度,3.7

11、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6)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1)图3.36 在凸形地形的交叉口立面设计,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2)图3.37 在凹形地形的交叉口立面设计,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3)图3.38 在分水线地形上的交叉口立面设计,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4)在谷形地形上的交叉口立面设计,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5)在斜坡地形上的交叉口立面设计,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6)在马鞍形地形上的交叉口立面设计,3.7 路线的平面交叉 3.竖向设计(design of elevation),图3.44 水泥混凝土路口等高线设计示例,图3.43 沥青路面路口等高线设计示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