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应用总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15089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24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应用总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针灸应用总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针灸应用总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针灸应用总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针灸应用总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应用总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应用总论》PPT课件.ppt(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下篇 针灸应用,上篇:针灸理论(经络 腧穴)中篇:针灸技术 下篇: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学)本课程的任务:如何应用针灸治疗疾病?,如何应用针灸治疗疾病?,辩证论治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理-法-方-药针灸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理-法-经-穴-术,本课程的特点:,临床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学科广泛经络腧穴、针灸技术中西医基础内、外、妇、儿、五官科,针灸应用的内容,第六章 治疗学总论内容提要:一、针灸治疗原则(重点掌握)二、针灸治疗作用三、针灸处方(重点掌握)四、特定穴的应用(重点掌握)第七章 治疗各论,第六章 治疗学总论,内容提要:一、针灸治疗原则二、针灸治疗作用三、针灸处方四、特定穴的应用,第一节 针灸

2、治疗原则(重点掌握),内容提要一、补虚泻实二、清热温寒三、治病求本四、三因制宜,一、补虚泻实(重要),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1、虚则补之 陷下则灸之,虚则补之:(补虚)扶助正气病证:虚证治疗原则:补方法:1、针刺手法:单式补法、复式补法2、腧穴特性和配伍:背俞穴、原穴 偏补:关元、气海、足三里、命门,陷下则灸之:属补的范围,病证:气虚下陷:阳气暴脱、内脏下垂治疗原则和方法:灸(升阳举陷之功效)常用腧穴:百会、神阙、关元、足三里,2、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实则泻之:病证:实

3、证治疗原则:泻方法:1、针刺手法:单式泻法、复式泻法2、腧穴特性和配伍:偏泻:水沟、十宣,宛陈则除之(泻法),宛:作积解,指瘀塞积滞。陈:陈旧。病证:络脉瘀阻治疗原则:除之(祛瘀)方法:放血疗法(三棱针点刺出血)闪挫扭伤:委中放血 刺络拔罐腱鞘囊肿、小儿疳积:点刺放液,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难经六十九难:“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病证:脏腑、经络虚实不明显 病变脏腑、经络本身气血逆乱治疗原则和方法:取本经穴(原穴或五输穴)平补平泻,针灸补泻的几个问题,1、重要性:“补泻反则病益笃”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2、前提:明确辨证 3、方法:针灸方法、手法 腧穴特性和配伍4、检

4、验效果的标准:临床疗效(脉证合参),针灸补泻的几个问题,5、临床应用纯虚证:补法纯实证:泻法虚实夹杂:补泻兼施 灵活应变先补后泻/先泻后补上补下泻/上泻下补左补右泻/左泻右补,例:阴虚阳亢 治则:育阴潜阳补太溪、复溜-滋养肾阴泻太冲、行间-平肝潜阳,二、清热温寒,热证、寒证的针灸治疗原则:“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经脉,1、热则疾之,病证:热性病证治疗原则:疾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手法轻巧快速方法:浅刺疾出、点刺出血 手法轻快、不留针 针用泻法,2、寒则留之,病证:寒性病证治疗原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深刺而久留针方法:深刺久留针 艾灸,三、治病求本,

5、治病求本: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如:头痛-疾病外在表现外感-风池解表血虚血瘀-膈俞养血活血痰阻-丰隆化痰肝阳上亢-太冲平肝,标本主次、轻重缓急关键环节“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素问标本病传论,1、急则治其标,针对急重的标病(权宜之法)例:昏迷人中醒脑 高热十宣泻热 抽搐阳陵舒筋,2、缓则治其本,针对疾病的本质 例:支气管哮喘的缓解期补肺 健脾 益肾化痰 肺俞 脾俞 肾俞丰隆,3、标本同治,针对疾病表现、本质同时治疗(标病本病并重)例:高血压之头痛(阴虚阳亢)标-百会治头痛 本-太冲平肝熄风 太溪滋阴潜阳,四、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2、因地制宜3、因人制宜,1、因时制宜,根据不

6、同的季节和时辰特点而制定治疗方法。因季节制宜春夏病邪浅表浅刺秋冬病邪深在深刺 因时辰制宜子午流注、飞腾八法、灵龟八法,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制定治疗方法举例 北方多灸多用火针、温灸 南方多针微针(毫针、皮肤针),3、因人制宜,根据性别、年龄、体质制定治疗方法 肥人长针 瘦人短针体质虚、老人、小孩刺激宜轻孕妇、产后、经期刺激宜轻注意穴位选择,针灸治疗原则小结,一、补虚泻实二、清热温寒三、治病求本四、三因制宜,腰痛、带下病案 摘自李世珍针灸临床辨证论治,王,女,60岁,1984年6月15日初诊病候:患者5个月前因行走不慎扭闪腰部而出现腰痛。经用行气活血药后,剧痛及咳嗽、扭转时痛剧

7、治愈,后出现腰及骶部酸痛、空痛,无固定痛点,严重时影响行走及弯腰活动,在当地医院久治无效。,治疗经过:,前医一至三诊,泻间使、三阴交,施用行气活血之法,反而加重;四至六诊针泻肾俞、阿是穴,改用舒筋活络止痛之法,腰及骶部酸痛等更明显。前医请求会诊,方知患者怕羞而未诉说带下之病。患带下病2年,白带多而稀薄,淋漓不断,小腹觉凉,腰酸如折,甚时影响行走及扭转活动,尿频色清,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略迟。改用针补带脉、肾俞、命门,温补肾阳,固涩止带之法,针治10次带下及腰痛等诸症治愈。,辨析,本案误治之因,在于问诊不详,信于腰痛的成因,泥于常规治疗。既没有考虑到腰部扭伤之后已用过行气活血药物,扭伤性腰痛已经

8、治愈,不可再复前辙,又没有鉴别扭伤性腰痛与虚亏性腰痛的不同特点。七诊会诊详问病情,重新分析,方知是肾阳虚引起的带下病,腰骶空痛,具体痛点不明,甚则腰痛如折等,乃属带下日久、精血失养之故。本质是肾阳虚衰的带下病,腰骶痛仅为症状,故而改用针补带脉穴(通于带脉,止带要穴)、肾俞(补肾又壮腰)、命门(补真火壮命门,与肾俞配伍温补肾阳),共奏温补肾阳,固涩止带之效以治其本。以止带为本,带下治愈,精血能煦养腰部筋脉,腰骶疼痛症状自然而愈。,辨析,本案误治有三:1、犯虚实之戒 扭伤性腰痛与虚亏性腰痛2、标本缓急失用3、三因失宜,问诊不详,第二节 针灸治疗作用,讨论问题:针灸为什么能治病?内容提要:一、疏通经

9、络二、调和阴阳三、扶正祛邪参考:附篇针刺治疗作用与原理研究概况 P354上篇 经络的作用 P13,一、疏通经络,疏通经络: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经络闭阻不通-基本病理环节 例:针灸为何能止痛?“不通则痛”针灸-激发经气,加强气血运行,二、调和阴阳,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阴阳偏盛偏衰-阴平阳秘方法: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针刺手法,举例,泻其有余 阳盛高热:委中放血、针外关阴盛寒凝:阴陵泉、神阙(灸)补其不足阴虚阳盛:太溪、照海(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阴盛:关元、命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多寐:补申脉、泻照海(补阳泻阴)不寐:补照海、泻申脉(补阴泻阳),足内翻:阳经缓 阴经

10、急(病机)补阳经 泻阴经(治则)针补足三里、绝骨、阳陵泉 针泻三阴交、太溪、照海,三、扶正祛邪,扶正祛邪是通过补虚泻实而实现的针灸方法:祛邪:面瘫初期(放血)扶正:面瘫后期(艾灸)补泻手法:祛邪:面瘫初期:泻合谷、太冲 扶正:面瘫后期:补足三里、三阴交腧穴作用:补法:气海、关元、命门、足三里 泻法:委中、水沟、十宣、合谷,第三节 针灸处方(重点掌握),什么是针灸处方?完整的针灸治疗方案在中医理论(经络学说)等指导下,依据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选取腧穴并进行配伍,确立刺灸法而形成的针灸治疗方案。完整针灸处方的二大要素:穴位刺灸法,一、穴位的选择(针灸处方第一要素),(一)选穴原则(二)配穴方法,(

11、一)选穴原则,1、近部选穴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理论依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举例 鼻病:迎香、上星 眼病:睛明、风池 痔疮:长强 腱鞘囊肿、甲状腺肿:围针法,2、远部选穴,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位的腧穴理论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举例四总穴歌:口面合谷收,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高血压头痛:涌泉贴蒜泥脱肛、子宫下垂:灸百会穴腰骶疼痛:刺龈交 肩周炎:条口透承山,3.辩证对症选穴,辩证选穴: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而辨证选腧穴举例腰痛:寒湿腰阳关;瘀血膈俞;肾虚太溪对症选穴:针对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腧穴举例发热大椎、外关痰多丰隆昏迷人中、十宣失眠神门奇穴,选穴原则小结,近

12、部选穴和远部选穴:针对病变部位辩证对症取穴:针对疾病的证候或症状临床应用:单用:中暑昏迷:人中合用:面瘫:地仓、颊车、合谷 腰痛:大肠俞、肾俞、委中、阳陵泉,(二)配穴方法,什么叫配穴?依据选穴原则,针对具体情况,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配合使用。目的:加强疗效。要求:切中病情、组方严谨、主次分明、用穴精练、效果满意。,1、按经脉配穴法,(1)本经配穴(2)表里经配穴法(3)同名经配穴法,(1)本经配穴,定义:脏腑经脉病变,取该经脉的腧穴配合使用。举例:咳嗽:肺经之中府(近)尺泽、列缺(远)耳鸣耳聋:手少阳经之翳风、耳门(近)中渚(远)注意:远近搭配(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2)表

13、里经配穴法,定义:按脏腑、经脉阴阳表里的关系选穴配伍。方法:单独取表经穴或里经穴配伍举例:咳嗽取合谷;胃痛取三阴交表里经同时选穴配伍举例:面瘫:地仓、颊车、三阴交 心绞痛:内关透外关 原络配穴法举例:肺病喘咳:太渊、合谷,(3)同名经配穴法,定义: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理论依据:“同气相通”、“同气相求”举例:阳明头痛:合谷、内庭落枕:后溪、昆仑(太阳经)耳鸣:中渚、侠溪;耳门、听会,2、按部位配穴法,依据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配伍(1)上下配穴法(2)前后配穴法(3)左右配穴法,(1)上下配穴法,定义:指在患者机体上下部选穴配伍。上:上肢、腰以上下:下肢、腰以下举例胃火牙痛:合谷、内庭

14、子宫脱垂:百会、三阴交八脉交会穴,(2)前后配穴法,定义:将身体前后穴位配合使用,多用于脏腑病证。前:胸腹部后:腰背部腹背阴阳的配穴法,内经称“偶刺”举例:气喘:膻中、定喘 胃脘痛:中脘、胃俞俞募配穴法,(3)左右配穴法,定义:将身体左右穴位配合使用的方法。依据:十二经脉分布特点对称分布左右交叉方法:左右对称取:内脏病多用例:胃肠病:足三里双、内关双,左右交叉取例一:偏头痛同侧取太阳、头维对侧取外关、足临泣例二:面瘫病侧取地仓、颊车对侧取合谷,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举例:肩周炎取对侧条口透承山急性腰扭伤对侧腰痛点中风病后期取健侧穴;头针,左病右取,右病左取 肩周炎取对侧条口透承山 急性腰扭伤对侧腰

15、痛点 中风病后期取健侧穴;头针,小结:穴位选择,(一)选穴原则 1、近部选穴 2、远部选穴 3、辩证对症选穴(二)配穴方法1、按经脉配穴法:本经、表里经、同名经2、按部位配穴法:上下、前后、左右,举例,耳鸣-中渚、侠溪;耳门、听会分析: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远部选穴配穴方法:同名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方法,二、刺灸法的选择(针灸处方第二要素),1、疗法:毫针、灸、皮肤针等2、操作方法:补泻等3、治疗时机,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重点掌握),概念-特定穴是指十四经脉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腧穴。内容:五输穴原络穴 俞募穴 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 郄穴 下合穴 交会穴,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一)定

16、义: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组穴位。每经五穴,十二经脉共60穴。,(二)五输穴临床应用:,依据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灵枢“荥输治外经”,举例说明:,重病、急病:井穴面红耳赤(肝阳上亢):行间(肝荥)反复发作(关节病):太白(脾输)声音嘶哑:经渠(肺经)饮食不节、胃病:足三里(胃合),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举例说明:心下满:太冲(肝经井)心烦、口舌生疮:少府(心经荥)身困重、关节痛:太白(

17、脾输)气喘咳嗽:经渠(肺经)嗳气、泄泻:足三里(胃合),主病规律归纳:井:治脏病 急救用穴荥、输、经:经脉有关疾病合:腑病荥:治热证,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子母补泻配穴法,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井木,阳井金基本原则:“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确定子母穴例:肺经(金)五行生克规律:土生金,金生水母穴:土 输穴 太渊子穴:水 合穴 尺泽,本经子母补泻:病在某经,根据虚实,取本经母或子穴。如:肺经实证,取尺泽;肺经虚证,取太渊。他经子母补泻:病在某经,根据虚实,取母经或子经的母穴或子穴。如:肺经实证,取阴谷,肺经虚证取太白。,3按时选取用,季节:难经“春刺井,夏刺荥,季夏

18、刺输,秋刺经,冬刺合”秋冬阳气在下深刺经合春夏阳气在上浅刺井荥子午流注针法,二、原穴与络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络穴-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是表里经联系之处。十二经脉各有1个原穴和1个络穴。,临床应用:,1、治疗疾病单独应用:原穴-主治相关脏腑疾病。阴经以输为原举例:络穴-主治表里两经有关的疾病。举例:肺之络穴:列缺治咳嗽、气喘(本经)头项强痛,牙痛,面瘫(表里经),配合应用:(原络配穴法、主客原络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先病为主,取原穴,后病为客,取络穴。举例:肺经先病,大肠后病,先取太渊,后取偏历大肠先病,肺经后病,先取合谷,后取列缺,2、协助诊断:相关脏腑疾病(原

19、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三、背俞穴、募穴,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临床应用:1.单独应用:治疗脏腑疾病。俞穴-脏病;募穴-腑病咳喘取肺俞胆石病、胆绞痛取日月(募),2.配合应用:俞募配穴法(前后配穴法)用于治疗脏腑顽固性疾病举例:口苦-日月、胆俞 肝郁-肝俞、期门3.五脏俞治疗五脏所主器官、组织病变:目疾、筋病肝俞骨病、耳疾,前后二阴病 肾俞,四、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之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内关、外关、公孙、临泣、后溪、申脉、列缺、照海)临床应用:1 单独应用2 配合应用3 按时取穴,临床应用:,单独应用:治疗各

20、自相通的奇经八脉病证内关(通阴维)治疗心痛外关(通阳维)治疗寒热落枕、颈腰椎病、脊柱强痛后溪(督)胸腹气逆,拘急公孙(冲)眼睑下垂、失眠申脉、照海(阴、阳蹻),配合应用:治疗两脉相合部位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内关配公孙合治胃、心、胸疾病(冲、阴维)列缺配照海合治肺系、咽喉、胸膈疾病(任、阴蹻)3 按时取穴: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五、八会穴临床应用,(一)定义:是指 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处的个腧穴。(二)临床应用:对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疾病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如:筋病、肝、胆病阳陵泉 血病(血虚、出血、瘀血)膈俞,六、郄穴,(一)定义:经脉之气深聚的腧穴。内容:十六

21、郄(十二经、阴阳维、阴阳蹻)(二)临床应用:用治本经和所属脏腑急性病证。1、单独应用:阴郄治血证,如肺咯血孔最 阳郄治痛证,如胃剧痛梁丘,2、郄会配穴(与八会穴相配)肺病咳血孔最、膈俞 急性胃脘痛梁丘、中脘,七、下合穴,(一)定义:六腑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分布于足阳明3个,足太阳2个,足少阳1个。(二)临床应用:治疗六腑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腑”素问咳论“治腑者,治其合”。手三阳经穴一般不治腑病大肠病变-上巨墟小大肠病变-下巨墟三焦腑病-委阳胆病阳陵泉(胆囊穴),八、交会穴,定义: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交会的腧穴。(95个)临床应用:治疗本经和交会经脉及相关脏腑病证。举例:三阴交(足三阴经)泌尿、生殖、消化疾病关元、中极(足三阴、任)补益脾肾、大补元气,大椎(足三阳、督)通阳、清热 曲骨(足厥阴、任)疏肝理气,第六章 治疗学总论 小结,一、针灸治疗原则(重点掌握)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二、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三、针灸处方(重点掌握)四、特定穴的应用(重点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