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技术规范》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18307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隔离技术规范》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隔离技术规范》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隔离技术规范》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隔离技术规范》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隔离技术规范》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隔离技术规范》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隔离技术规范》PPT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手术室、ICU、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内 容,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隔离的管理要求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医道从德、术业求精,范围与规范性引用文件,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规范性引用文件GB 19082 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医道从德、术业求精,术语和定义,1 感染源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2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3 易感人群

2、对某种疾病或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4 标准预防 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薄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医道从德、术业求精,术语和定义,5空气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6 飞沫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m),在空气中短距离(l 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教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7 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3、8 感染链 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医道从德、术业求精,术语和定义,9 个人防护用品 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9.1 纱布口罩 mask保护呼吸道免受有害粉尘、气溶胶、微生物及灰尘伤害的防护用品。9.2 外科口罩 surgical mask能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传播的,医护人员在有创操作过程中佩带的口罩。9.3 医用防护口罩 respirator能阻止经空气传播的直径5m感染因子或近距离 1m)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而发生感染的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的使用包括密合性测试、培训、

4、型号的选择、医学处理和维护。9.4 护目镜 protective gJass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眼部的用品。,医道从德、术业求精,术语和定义,9 个人防护用品 9.5 防护面罩(防护面屏)face shield防止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具有感染性物质溅入人体面部的用品。9.6 手套glove防止病原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用品。9.7 隔离衣isolation gowns用于保护医务人员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隔血液和体液的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或选择其型号。

5、9.8 防护服 disposable gowns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医道从德、术业求精,术语和定义,10 隔离 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11 清洁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12 潜在污染区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

6、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医道从德、术业求精,术语和定义,13 污染区 contaminated area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接受诊疗的区域,包括被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暂存和处理的场所。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患者入院、出院处理室等。14 两通道 two passages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医务人员通道、出人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人口设在污染区一端。15 缓冲间 buffer room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

7、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设立的两侧均有门的小室,为医务人员的准备间。,医道从德、术业求精,术语和定义,16 负压病区(房)negative pressure ward(room)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房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房)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负压病区房)排出的空气需经处理,确保对环境无害。17 床单位消毒 bunit disinfeetion对患者住院期间、出院、转院、死亡后所用的床及床周围物体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18 终末消毒 tenninal disinfection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如传染病患者出院、

8、转院或死亡后,对病窒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医道从德、术业求精,隔离的管理要求,1、在新建、改建与扩建时,建筑布局,并应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应 明确、标识清楚。2、应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并实施。3、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的原则。4、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包括隔离患者,严格执行探视制度。5、应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6、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预防知识的培训,为其提供合适的、必要的防护用品,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熟练掌握操作规程。7、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应符合WS/T31

9、3。8、隔离区域的消毒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 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应将医院分为4个区域。低危险区域 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中等危险区域 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高危险区域 包括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病房)等极高危区域 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 隔离要求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建筑布局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

10、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应按照WS/T313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 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建筑布局适用于经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一30 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一 15Pa。,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呼吸道传染病病区隔离要求应严格服务流程

11、和三区的管理。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各区应安装适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池。不同种类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 1.1M。,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负压病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适用于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 应设病室及缓冲间,通过缓冲间与病区走廊相连。病室采用负压通风,上送风、下排风;病室内送风口应远离排风口,排风口应置于病床床头附近,排风口下缘靠近地面但应高于地面 10cm。门窗应保持关闭。病室送风和排风管道上宜设置压力开关

12、型的定风量阀,使病室的送风量、排风量不受风管压力波动的影响。负压病室内应设置独立卫生间,有流动水洗手和卫浴设施。配备室内对讲设备。,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负压病室隔离要求送风应经过初、中效过滤,排风应经过高效过滤处理,每 h换气 6次以上。应设置压差传感器,用来检测负压值,或用来自动调节不设定风量阀的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病室的气压宜为 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为15Pa。应保障通风系统正常运转,做好设备日常保养。一间负压病室宜安排一个患者,无条件时可安排同种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并限制患者到本病室外活动。患者出院所带物品应消毒处理。,医道从德、术业求

13、精,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适用于主要经接触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建筑布局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和生活区。设单独入、出口和人、出院处理室。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设立感染性疾病病区。,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感染性疾病病区隔离要求应分区明确,标识清楚。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应分室安置;每间病室不应超过4人,病床间距应不少于1.1m.。病房应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应配备适量非于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院建筑分

14、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普通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 在病区的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隔离要求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 0.8m。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 3床;双排不应超过 6床。,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门诊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普通门诊应单独设立出人口,设置问讯、预检分诊、挂号、候诊、诊断、检查、治疗、交费、取药等区域,流程清楚,路径便捷。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出入方便,并设预检分诊、隔离诊查

15、室等。感染疾病科门珍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隔离要求普通门诊、儿科门诊、感染疾病科门诊宜分开挂号、候诊。诊室应通风良好,应配备适量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到专用隔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疾病科门诊诊治,可能污染的区域应及时消毒。,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医院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急诊科(室)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建筑布局应设单独出人口、预检分诊、诊查室、隔离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观察室等。有条件的医院宜设挂号、收费、取药、化验、X线检查、手术室等。急诊观察室床间距应不小于 1.2m。隔离要求应严格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传

16、染病患者及疑似患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各诊室内应配备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或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急诊观察室应按病房要求进行管理。,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口罩的使用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莓,遇污染时及时更换。应正确佩戴口罩,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护自镜、防护面罩的使

17、用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a)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b)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c)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元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护自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手套的使用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b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应正确戴脱

18、无菌手套 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防护服应符合GB 19082的规定。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a)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b)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c)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a)I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b)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

19、、排泄物喷溅时。应正确穿脱隔离衣和防护服。,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鞋套的使用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防水围裙的使用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医道从德、术业求精,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20、,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建筑布局符合相应的规定。,医道从德、术业求精,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

21、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医护人员的防护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医道从德、术业求精,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2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应严格空气消毒。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

23、要求,应遵循第相关规定,医道从德、术业求精,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患者的隔离遵循7.1的要求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与患者近距离

24、(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应遵循有关规定。,医道从德、术业求精,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其他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应根据疾病的特性,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隔离预防要求,见附录E。常见传染病潜伏期、隔离期和观察期,见附录F。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应按照7.2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要求参见附录。,医道从德、术业求精,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

25、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患者的隔离医护人员的防护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 37.5 及时就诊。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区域划分的流程,按程序做好个人防护,方可进入病区,下班前应沐浴、更衣后,方可离开隔离区。空气与物体表面的消毒应遵循消毒技术规范。,医道从德、术业求精,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患者的隔离将患者安置于有效通风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内,必要时置于负压病房隔离。严格限制探视者,如需探视,探视者应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守手卫生规定。限制患者活动范围,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戴外科口罩。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

26、务人员应注意防护。医务人员防护医务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方可进入隔离病区工作。应严格按防护规定着装。不同区域应穿不同服装,且服装颜色应有区别或有明显标志。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程序,医道从德、术业求精,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隔离。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

27、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日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医道从德、术业求精,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 6h8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接触疑似

28、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医道从德、术业求精,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YG-36:洁净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一、手术室布局流程合理,洁污区域分开,标识明显。各区域的门保持关闭状态,不可同时打开出、入门。二、配备感应水龙头、外科手消毒剂等洗手设施,加强手卫生管理,严格遵守外科手消毒原则,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戴手套前后应洗手及手消毒。三、手术室用房的墙体表面、地面和各种设施、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无污迹。每天开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后清洁、消毒,未经清洁、消毒的手术间不得连续使用。不同区域及不

29、同手术用房的清洁、消毒用品应分开使用。四、进入洁净手术室清洁区、无菌区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更换手术室专用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域活动,手术结束后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入指定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严格限制进入手术间的人员数,减少人员流动。五、患者手术前应做有关传染病筛查,其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传染病患者或者其他需要隔离患者的手术应当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实施手术时,应当按照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标准预防原则并根据致病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手术结束后,应当对手术间环境及物品、仪器等进行终末消毒。

30、,医道从德、术业求精,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YG-36:洁净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六、无菌与有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有专室或专柜保存,并有明显灭菌标记及灭菌日期。无菌物品一经开封不得超过24小时。无菌持物钳干保存,有效时间为4小时,并注明开封日期及时间。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七、获准进入手术部的新设备或者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对其进行检查,应按手术器械的性能、用途做好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后方可使用;进入手术部无菌区和清洁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其外包装后进行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八、病人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麻醉导管及面罩等器具

31、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干燥或无菌保存。九、接送手术病人平车应定期消毒,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专车专用,用后消毒。十、手术后的废弃物管理应当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医道从德、术业求精,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YG-36:洁净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十一、洁净手术室的空气净化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1、层流洁净手术室各区域的缓冲间,设有明显标识,各区域的门保持关闭状态,不能同时打开出、入门。2、洁净手术室温度应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为40%-60%,噪声为40-50分贝,手术室照明的平均照度为500LX左右,正压洁净手术室在手术中应保保持正压状态,洁净区与相

32、邻洁净区的静压差为10Pa。3、洁净手术室的空气净化系统应在手术前30分钟开启,手术结束后30分钟关闭,洁净手术室的空气净化系统应连续进行,直至清洁消毒工作完成。4、医务人员在气流的上风侧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对空气产生污染的操作在回风口侧进行。5、洁净手术室部按要求定期对设备层的新风机组进行彻底清洁,并做好记录。6、卫生必须在层流状态下进行湿式清洁,每周固定卫生日,清洁用具专室专用,用后消毒、清洁、晾干、定点放置,做好预防性消毒、随时消毒及终末消毒。,医道从德、术业求精,ICU消毒隔离制度,YG-34:重症监护病房消毒隔离制度一、建筑布局符合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布局合理,采光良好,

33、安静舒适,分治疗室(区)和监护区。治疗室(区)内应设感应流动水洗手设施、洗手图、清洁剂、速干手消毒液、干手物品或设施、空气消毒机。二、患者的安置应将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先非感染病人后感染病人,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三、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必要时进行手卫生,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四、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五、配备足够合格的手卫生设施,每病床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六、注意患者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医道从德、术业求精,ICU消毒隔离制度,YG-34:重症监护病房消毒

34、隔离制度七、呼吸机管路应专人专用,使用中的管路定期更换,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雾化药杯及口服药杯做到一用一消毒,用毕应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清洗后擦干备用;氧气管专用,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一次性使用。八、体温表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清洗擦干后备用,床边隔离患者体温表专用,各种监护仪或血压计的袖带每周清洗1次,特殊污染随时清洁消毒,止血带一人一用,用后由供应室统一回收清洗、消毒处理。九、病房采用湿式清扫,如湿式拖布、湿毛巾、湿扫帚套,以保持空气清洁。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两次,有记录;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有记录;床头桌、床栏杆等患者周围物品表面每日至少清洁消毒1次,污染时随时清洁,有记录

35、;所有地面每日湿式清洁,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应先去污再清洁消毒;有多重耐药菌流行或医院感染暴发时,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不同区域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使用,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清洗后悬挂晾。,医道从德、术业求精,ICU消毒隔离制度,YG-34:重症监护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十、加强急救设备的管理与消毒,保证各急救物品的完好,防止交叉感染。十一、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确需探视的应更衣、换鞋(穿鞋套)、戴一次性帽子、口罩,与患者接触前要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ICU探视。,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YG-42: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一、内镜室布局合

36、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内镜诊疗室,并保证通风良好。二、不同部位的内镜诊疗工作应当分时进行;灭菌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在达到手术标准的区域内进行。三、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诊疗工作和清洗消毒工作的需要规范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口罩、帽子、手套、防渗漏围裙、胶靴等。四、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2.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3.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黏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

37、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进行高水平消毒。4.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5.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的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6.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7.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YG-42: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五、认真做好内镜清洗,消毒或灭菌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或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六、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万金消毒液浸泡时间为:1.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不少于10分钟。2.支气管镜浸泡时间不少于20分钟。3.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

38、等感染的特殊患者使用后的内镜浸泡时间不少于45分钟。七、需要灭菌的内镜采用万金消毒液灭菌时,必须浸泡40分钟。使用前必须使用灭菌水彻底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八、当日不再使用的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支气管镜等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万金消毒液消毒时,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20分钟。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万金消毒液浸泡时间不少于10分钟,冲洗、干燥后,方可用于病人诊疗。九、软式内镜使用后立即擦去外表污物,反复送气、送水10秒钟,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置于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医道从德、术业求精,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YG-42: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十、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操

39、作步骤、方法、储存、消毒灭菌方法,必须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十一、每日诊疗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冲洗消毒。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清洗。十二、保持诊疗室环境、设备设施等物体表面清洁,诊疗结束后进行消毒处理,遇污染随时消毒处理。十三、诊疗床单每日更换,有污随时更换。咬口、弯盘等一人一更换。十四、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医务人员卫生手规范,进行内镜诊疗操作前及操作后规范手卫生。十五、定期进行空气、医务人员手、消毒液、消毒后内镜卫生学监测。十六、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医道从德、术业求精,问题,1、感染在医院内传播的三个环节?2、呼吸道传染病病区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 m,感染疾病不少于 m,普通病区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 m3、隔离标志,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空气隔离疾病?飞沫隔离疾病?接触隔离的疾病?4、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 及时就诊5、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 hh,医道从德、术业求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