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14黑格尔哲学.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36027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3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智慧14黑格尔哲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西方哲学智慧14黑格尔哲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西方哲学智慧14黑格尔哲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西方哲学智慧14黑格尔哲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西方哲学智慧14黑格尔哲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智慧14黑格尔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智慧14黑格尔哲学.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四讲 黑格尔哲学,张志伟2008年2月,思考题,1、简述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 2、试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4、试述并分析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 5、简述休谟的“温和的怀疑论”6、简述卢梭关于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学说。7、试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8、简述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想,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黑 格 尔荷尔德林谢 林,1793年,黑格尔以优异成绩从神学院毕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哲学素养。后来人们根据他的毕业文凭认为黑格尔当时在哲学上“毫无成效”,其实是一种误解。原来他的毕业文凭

2、上写的是“在哲学上十分努力”,由于字迹不清,拉丁语的“十分(multam)”被看成了“毫无(nullam)”。,青年谢林在给黑格尔的一封信中说,“朝霞伴随着康德升起”,“自由贯彻全部哲学而始终”。青年黑格尔亦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中看到了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他认为“人类自身像这样地被尊重就是时代的最好标志,它证明压迫者和人间上帝们头上的灵光消失了”,并且把理性和自由看作是永恒的口号。,黑格尔从1805年着手写作精神现象学,发誓要“让哲学说德语”。在哲学家中,他的经历算是比较复杂的:办过报纸,当过中学校长。1807年,黑格尔迁居班贝格,任日报编辑,同年他的第一部成熟的哲学著作精神现象学出版,1808

3、年11月成为纽伦堡文科中学校长。1816年黑格尔迁居海德尔贝格,任海德尔贝格大学哲学系教授,此后从1818年开始任柏林大学哲学系教授,1827年主编科学评论年鉴,以他为中心形成了黑格尔学派。柏林时期是黑格尔事业的鼎盛时期,他在1829年当选为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因病逝世。,精神现象学(1807)逻辑学(18121816)哲学全书(1817、1827、1830)法哲学原理(1820),谁若想理解黑格尔,只能靠他自己。有多少研究黑格尔的人,就有多少个黑格尔。,据说哥德只看了精神现象学的前几页就弃之不读了,他读到的是:“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的;同样地,当结果的时候花

4、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他不知道翻到下一页黑格尔接着说的是“但是”“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同样的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一、精神的探险旅行二、实体即主体三、世界的逻辑结构四、哲学体系五、辩证法,一、精神的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黑格尔晚年时曾经将精神现象学称之为他的“探险旅行”,实际上他要再现的正是人类精神

5、的“探险旅行”。,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康德哲学的问题。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康德以其批判哲学将事物划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方面,一方面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亦通过限制知识而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保留了一片天地,确立了理性和自由这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原则。然而,由于其哲学特有的二元论使康德始终无法建立一个完满的哲学体系,这就给他的后继者们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重建形而上学,黑格尔在逻辑学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近25年以来按时间推算应当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出版以来,“那种被叫做形而上学的东西,可以说已经连根拔掉,从科学的行列里消失了”,“科学和常

6、识这样携手协作,导致了形而上学的崩溃,于是便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景象,即: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按照黑格尔,康德要求对理性进行批判亦即分析是有道理的,问题在于这种批判是不彻底的。不错,在康德那里,理性固然经受了批判,可批判本身呢?批判作为理性的一种活动,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批判?如果批判站在理性之外,批判是不是就变成了非批判的独断论?所以真正彻底的批判,应该是理性的自我批判。,按照通常的观点,似乎理性的自我批判是无法进行的。知识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与对象符合一致,但是由于我们只能认识意识范围之内的“为意识的对象”而不可能认识对象自身

7、亦即“自在的对象”,因而永远也无法超出自身之外去比较知识是否与意识之外的对象符合一致,康德就是因为这个难题退回到了主观性的立场。然而黑格尔却从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由于在认识之中存在着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我们就完全有可能根据这一差别来考察知识。,当我们发现知识与对象是不相符合的时候,通常我们就必须改变知识以符合对象,从而形成了新的知识。然而原来的知识毕竟是根据相应的对象而形成的,现在知识发生了改变,这就意味着对象也与知识不再相当了,它同样需要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知识。因此,认识不仅是改变知识的过程,同样也是改变对象的过程,在认识活动中,不仅出现了新的知识,而且也出现了新的

8、对象。这就是说,原来在认识中未被我们意识到的对象现在成为了为意识的对象,而对象的改变就意味着原来被意识以为是“自在的对象”的对象,现在变成了为意识的对象。,知识新知识新知识|对象新对象新对象,以“感性确定性”为例,“这一个”可以分为“这时”和“这里”,也就是时间和空间。当意识企图在对象中找到真理的时候,它却发现,无论这时还是这里都是消逝着的:“这时是上午”,一转眼,这时就变成了中午;同样,“这里有一棵树”,一转身,这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于是意识发现,“这一个”的内容处于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是“这一个”本身,因而它不是个别性的东西,而是一个共相。,这时 这一个这里,上午 这时 下午,桌子 这里

9、椅子,理性的自我批判,“考察思维形式已经是一种认识历程了。所以,我们必须在认识的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我们必须对于思维形式的本质及其整个的发展加以考察。思维形式既是研究的对象,同时又是对象自身的活动。因此可以说,这乃是思维形式考察思维形式自身,故必须由其自身去规定其自身的限度,并揭示其自身的缺陷。这种思想活动便叫做思想的矛盾发展(Dialektik)”。,黑格尔扬弃康德的自在之物的关键在于他把认识看作是一个由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推动的发展过程。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结构分析,而黑格尔则意识到认识是一个由于其内在的矛盾而运动发展的过程。

10、如果认识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得承认,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认识的发展变化则表明知识是处于变化更新的过程之中的,不仅如此,对象也一样处于变化更新的过程之中。,认识论本体论,在我们的认识中发生的知识与对象之间的矛盾,表明这个世界本身还处于不统一不和谐的状态,于是认识的辩证运动就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当认识扬弃了自在之物而达到了自身统一的时候,通过它的活动亦使世界本身达到了和谐和统一。,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所展示的是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实际上是“绝对”通过人类精神而成为现实,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换句话说,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归根结底乃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因为人类精神就是绝对精神的代言人,它履行

11、的是绝对精神交付给它的任务。,对黑格尔来说,人类精神这个艰苦漫长的“探险旅行”既是精神的“伊利亚特”,也是精神的“奥德赛”:它不仅是人类精神远赴他乡,寻求关于绝对的知识的征程,同时亦是精神回归其自身,认识自己的还乡归途。因为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就是绝对自己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所以人作为精神性的存在并不在绝对之外,不如说它就是绝对精神的代言人,因而当它认识了绝对之时,也就回到了自身之内。,精神现象学 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绝对获得自我意识的过程,二、实体即主体,“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

12、和表述为主体。”所谓“实体即主体”不是“实体主体”,而是说实体不仅是客观的,而且其自身就是能动的,这样的实体就是“活的实体”。,近代哲学所理解的实体主要是客观性原则,其中缺少能动性的因素,例如斯宾诺莎的实体就缺少自我意识的原则,这就使它难以解释实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康德和费希特倒是发扬了主体的能动性原则,然而由于他们坚持思维就是思维,因而始终无法扬弃外部世界的坚硬的现实。谢林第一个要求超越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对立,但是其哲学赖以为基础和出发点的“绝对”由于超越于一切差别和矛盾之外,所以他又陷入了无差别的绝对与有差别的世界之间的矛盾而不能自拔。,黑格尔则主张“实体即主体”,因而实体并非无差别的同

13、一性,而是在其自身内部就蕴含着否定性和矛盾:由于实体自身就具有能动性,所以它自己否定自己而成为发展出来的现实。,1、只有当我们把实体同时也理解为主体,理解为自己展开自己的运动的时候,才能说明它的现实性;2、实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就表现在它自身之中就包含着纯粹的否定性,因而它是单一的东西自己否定自己从而分裂为二,将自己树立为对立面,然后扬弃自身中的矛盾和对立,重建自身统一性的过程。3、由于实体就是主体,其自身就具有能动性,因而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它的外化和展开。于是实体的运动就成了以终点为目的的自己展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而且只有当实体真正成为主体,从潜在展开自身并且

14、重建自身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现实的。,因此,单纯的实体还只是潜在的因素,当它展开自身而外化为世界时,也仍然不是真正的现实,只有当实体展开为世界并且扬弃一切差别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真正的现实,而这个重建自身同一性的工作就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于绝对的认识活动来实现的。换言之,绝对通过它的代言人人类精神而自己认识自己,最终成为绝对精神。,绝对绝对精神 从绝对到绝对精神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 实体即主体,黑格尔的宇宙观,客观性,唯物主义:不依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康德哲学:纯粹主观性黑 格 尔:思想所把握住的事物自身。,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首先,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不仅是一

15、个认识论问题,而且首先是一个本体论问题。所以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这一原则出发,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首先看作是事物与其自身之间的关系:思维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是思维的表现,而事物归根到底总要符合自己的本质,因此思维与存在在本体论上是同一的。,其次,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是可以认识存在于事物中的思想的,因为我们的思想能够思想存在于事物中的客观思想。,最后,本体论与认识论是统一的,人类精神履行的乃是绝对精神的工作。思维与存在的符合一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人类精神对事物的认识来实现的。即是说,事物的本质虽然是思想,但是作为事物的本质的思想毕竟被限制在有限的事物之中,它虽然是思想但却还不具有思想的形式,

16、这种尚未成为现实的思想只是潜在的。,比如说,当人类精神还不存在,或者说,还没有认识“树”的普遍本质的时候,树的普遍本质虽然也是存在的,但不是以普遍性的形式存在,而是被限制在一棵棵个别具体的树里。而当人类精神认识了树的本质,形成了树的概念的时候,树的本质便从个别具体的树里被“解放”了出来,具有了普遍性的形式,变成了现实。“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和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合理性现实性,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三、世界的逻辑结构,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辩证法,“逻辑的体系是阴影的王国,是单纯本质性的世界,摆

17、脱了一切感性的具体性”,换言之,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从“一个方面”即本质的方面来展示真理。因而逻辑的理念还只是“幽灵”而不是活生生的灵魂,或者说,它还不是现实的真理。,“逻辑须要作为纯粹理性的体系,作为纯粹思维的王国来把握。这个王国就是真理,正如真理本身是毫无蔽障,自在自为的那样。人们可以说,这个内容就是上帝的展示,展示出永恒本质中的上帝在创造自然和一个有限的精神以前是怎样的。”,在去世前一个星期,1831年11月7日,黑格尔在逻辑学第二版序言中写道,想到柏拉图曾经七次修改国家篇,一部现代包含着深刻内容的哲学著作就应该修改七十七次才对。由此可见,黑格尔始终没有停止对其哲学体系的探索。,四、哲学全书

18、,1816年当黑格尔在海德尔贝格大学准备讲课的时候,他面临着教学纲要的问题。康德黑格尔所处的时代,德国在大学教育中十分注重教学纲要的作用。1778年10月16日,当时的国务大臣瑞特立芝在一份布告中说:“最差的纲要肯定也要比没有好,如果教授们博学多才的话,他们尽可以批评纲要的作者;但是口授笔录式的讲课必须废除。”当年康德就曾经利用了迈耶、鲍姆嘉登的纲要,然而黑格尔却不想这么做,他希望使用自己编写的教学纲要。于是他一边以口授的方式讲课,一边着手编写新的教学纲要,这就是哲学全书。,哲学全书于1817年出版了第一版,1827年出了第二版,内容比第一版增加了一倍,1830年第三板问世,虽然篇幅增加不多,

19、但文字的改动数以千计。显然,黑格尔在此下了很大的功夫。,哲学全书,逻 辑 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精神是在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自然界的目标就是自己毁灭自己,并打破自己的直接的东西与感性的东西的外壳,像芬尼克斯那样焚毁自己,以便作为精神从这种得到更新的外在性中涌现出来。”因此,精神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两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精神是自然的本质,自然是精神的异化或表现。所以精神既可以说在自然之后,也可以说在自然之前:精神是从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因而自然在时间上是在先的;然而就精神是自然的本质,精神是自然的真理性和最终目的,是理念的真正现实而论,精神则是真正在先的。,五、辩证法,黑格尔登

20、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近代哲学在方法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之时。在他看来,近代哲学的困境源于其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黑格尔分析对比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近代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别。,“古代人的研究是真正的自然意识的教养和形成。古代的研究者通过对他的生活的每一细节都作详尽的考察,对呈现于其面前的一切事物都作哲学的思考,才给自己创造出了一种渗透于事物之中的普遍性。但现代人则不同,他能够找到现成的抽象形式;他掌握和吸取这种形式,可以说只是不假中介地将内在的东西外化出来并隔离地将普遍的东西(共相)制造出来,而不是从具体事物中和现实存在的形形色色之中把内在和普遍的东西产生出来。”,康德试图通过

21、揭示思维的辩证性来说明形而上学是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然而黑格尔却从康德的消极辩证法中看到了使哲学成为科学的一线曙光。在他看来,思维的辩证性为我们扬弃固定的概念,打破它们之间的界限,重新再现事物的整体生命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现在的工作就在于扬弃那些固定的思想,而唯一的途径是辩证的思维:扬弃固定的思维形式,使它们流动起来,克服自身的片面性,再现事物之活生生的生命。,当黑格尔试图克服近代哲学的局限性,站在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恢复古代哲学的客观性立场的时候,古代哲学朴素天然的辩证性思想为他提供了扬弃近代哲学之“知性思维”的极其有效的可能方式。黑格尔曾经将赫拉克利特、芝诺和苏格拉底等人称作辩证法的

22、创始人,虽然他们的思想很少共同之处,但是无论是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辩证法、芝诺的概念辩证法,还是苏格拉底探索事物“是什么”的对话方法,都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最直接的影响是康德的消极的理性辩证法和费希特与谢林对康德辩证法的积极的改造。,辩证法(Dialektik)这个概念源于希腊文,原义是“对话”。在某种意义上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乃是将苏格拉底通过两个人对话而追问事物的本质的方式进一步深化为思想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因而它是一种概念辩证法。不过在黑格尔看来,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而且是事物本身的本质规定,所以思想从根本上说乃是“客观思想”。于是,当黑格尔将思想看作是宇宙万

23、物共同的根据和基础的时候,他的辩证法就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的“方法”,也不仅仅是建构哲学体系的方式,而是世间一切事物共同的运动方式或客观规律。换言之,辩证法与本体论是同一的。,真正的科学方法亦即辩证法的本性,“一方面是方法与内容不分,另一方面是由它自己来规定自己的节奏”,这两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其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曾经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伟大成就概括为“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的辩证法”。的确,在对待否定性的态度上,黑格尔区别于任何一位近代哲学家,其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对于否定性的辩证的理解。,近代哲学通常是站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差别的基础上来谋求两者的统一的,由于知性思维的限制,它在要求获得具有

24、确定性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对否定性的东西、有差别的东西或矛盾采取了排斥的态度,这就使它在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和方面的同时,难以保持住事物的活生生的生命和内在的统一性。从知性思维的立场看,事物之中包含着差别意味着事物自身的瓦解,因而差别和否定性乃是死亡的因素。,规定的否定,与这种将否定仅仅看作是否定的观念不同,黑格尔认为“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或者说,自相矛盾的东西并不消解为抽象的虚无,而是消解为它的特殊内容的否定,而这样的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自行消解的“被规定的事情的否定”,因而是“规定了的否定”。这就是说,否定从来不是抽象的否定,而总是具体的特殊的否定,所以否定的结果也总是有内容的或有

25、规定性的。因此,否定的结果其实是从否定之中而产生的有内容的东西,由于它在否定了先前内容的同时亦将其内容以新的形式包含于自身之内,这就使事物发展为更高更新更丰富的阶段。黑格尔将这种辩证的否定称为“扬弃”。,在德文中,“扬弃(aufheben)”这个概念本身就富于辩证性:“它既意谓保存、保持,又意谓停止、终结”。因此我们可以说,扬弃或辩证的否定包含着两个环节:一是否定,二是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于是事物便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列宁十分恰当地把它概括为“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的确,通过“规定了的否定”扬弃,前一阶段中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外在的形式被克服了并且发展为新的阶段,于是这种

26、辩证的否定就使两个阶段“联系”起来,从而使事物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的否定”乃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前一阶段中的差别和矛盾的运动产生了后一阶段,在后的阶段是在先阶段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亦是对在先阶段的继承和发展,因而前一阶段中的合理因素就保留在后一阶段之中,成为它的构成因素或环节。于是,整个事物过程就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发展着的、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有机整体。,“前进就是回溯到根据,回溯到原始的和真正的东西;被用作开端的东西就依靠这种根据,并且实际上将是由根据产生的”,因而“离开端而前进,应当看作只不过是开端的进一步规定,所以开端的东西仍然是一切后继者的基础,并不

27、因后继者而消灭”,于是哲学之整体就是一个圆圈,在它之中,开端与终结、起点与终点乃是目的与目的的实现这样一个自我完成自我实现的关系。,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形象地把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比喻为“酒神的宴席”:所有人都加入了欢庆酒神节的宴席之中,每个人都在这场豪饮之中一醉方休,但是这场宴席却不会因为我或者你的醉倒而告终结,而且也正是因为我或者你以及我们大家的醉倒而成其为酒神的宴席。我们都是这场豪饮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这场宴席本身则是永恒的。,黑格尔的辩证法以“三一式”为其形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题、反题与合题。一般说来,正题是肯定的环节,它表明矛盾此时还处于潜在的阶段,黑格尔也称之为“自在的”阶段;

28、反题是否定的环节,此时矛盾的双方得到了展开,黑格尔称之为“自为的”阶段;合题则是“否定之否定”的环节,它是正题与反题的对立统一,黑格尔称之为“自在而自为的”阶段。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的正题、反题与合题的“圆圈”所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圆圈”。有时人们把黑格尔的这种“三一式”就称之为辩证法,实际上并不十分恰当,因为它毕竟只是某种形式。,黑格尔对否定性的辩证理解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大胆的思考之一。差别、对立和矛盾问题自哲学产生以来就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难题,对此希腊哲学提出了极其深刻的辩证思想,但是由于它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使得这些深刻的思想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阐发。由于近代哲学家们固执于科学思维方式的知性思维,因而无论他们怎样追求客观性的科学知识都最终因为主体与客体之差别的二元认识论结构而无法将有差别的东西结合统一在一起。在这个问题上,黑格尔的确与众不同。,1831年,黑格尔与世长辞。对他的那些最忠诚的信徒来说,哲学也应该很自然地终结了。福斯特(Friedrich Forster)在黑格尔墓前的颂词中把他比作理智世界中的亚历山大大帝,要他的追随者们去“确证、宣传和加强”他们刚刚从“思想王国”中继承的财富。另一位信徒则断言,今后的哲学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成为黑格尔的掘墓人,要么去为他树碑立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