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包婵山记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包婵山记全》PPT课件.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字词注释,课文朗读,图片资料,课文分析,作者简介,阅读指要,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王安石34岁(1055年)时的作品。六年后(1061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变法
2、,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十六年后(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作者生平,王安石纪念馆,褒禅山华阳洞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褒。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满山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
3、斑斓,生机勃勃。华阳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群分前洞、后洞、夭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教学目的,1.学习本游记即事明理的写法;2.理解作者“尽志无悔”的思想追求和“深思慎取”的学习态度;3.课文背诵,积累虚、实词。,禅:梵语译音禅那,静思意。庐冢l zhng:庐,一说慧褒生前居住的小屋。卒z:死;一说最终,与前“始舍于其址”相对。仆p:仆倒。华山之阳:阳,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漫灭:指因磨蚀而致模糊不清。瑰gu怪:瑰丽奇特。谬mi:使错。址:基
4、址,这里指山麓。,字词,他的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代词 称代 他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自己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指代 那(些)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副词 推测、反诘 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 等语气 快要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连词 表选择 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假设 如果 其济,君之灵也(左传)助词 衬音(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离骚),说“其”,朗读课文,全文从褒禅山写起,说山,识碑,记游,感事,补记。三个部分,重点在第二部分(感事),即事见理。,阅读指要,慧空禅院 前洞,东行23里,翻过一座小山,说山识碑 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考据探幽记游 前洞
5、后洞 奇观(悔随)践行,感事言志 古人:观,往往有得 思深无不在(我):观,在于险远 尽志以无悔 顿悟 识,后世之谬 深思而慎取 补记作结 四人同游,课文大观,图游褒禅山,褒禅山(华山),华山洞,慧空禅院,石碑,游褒禅山示意图,王安石记念馆,荆公回步处,各段主要内容:,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2 记游洞经过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难句解释,“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第一段行文顺序,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2、为什么说“华
6、()山”是“音谬”?,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而不应该读成“hu”。,褒禅山洞口,3、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三段: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
7、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结论:要有志,“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结论:要深思而慎取,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山名(本名别名),洞名(前洞后洞),仆碑,后洞,记游,议论,音谬,怠出,深思慎取,有志、力、物,小结全文,课文结构,第
8、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 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第二部分(第3、4段)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 第3段: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 而慎取”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作者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是深刻的: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尽志”无悔;其二,感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成功。,文章表达的思想
9、与感情:,游山洞 做学问前洞夷以近游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随之出者游洞之力 物(火把)仆碑文字导致谬传,“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博大精深大学问,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求学之力,求学之客观条件,求学应深思而慎取,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 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
10、慎取的态度。,本文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1 代词(1)他 他们 它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3)那 那些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好游者不能穷也”(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试解释下边各句中的“其”字: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唐浮图慧褒
11、始舍于其址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那,指褒死时,那,指禅院,它,仆碑,它的,洞穴的/那些,指好游者,这,指褒禅山,自己,他们,指古人,难道,巩固练习,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记游文字重点在后洞探幽未穷,不得极乐,以引出心中悔意。所即之事非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幽游客多寡。由“记游者甚众”到“好游者不能穷”再到“已少”、“又加少”,全不爱惜笔墨。这样,下文的议论就得以借题发挥。,说要,游山而有顿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
12、得。借此将议论层层披露: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研究学问要“深思慎取”。感慨既发,瞬间纵横古今,所悟哲理也就和盘托出。要指出的是,借仆碑发议论,并非闲置的笔墨,它使得人至“险远”,要有“志”、“力”,还当借“物,三者不可或缺的观点,有了实例的支持,行文显现周密。不妨这样理解,要有坚定志向,具备客观条件,有力有物,还当讲究方法,深思慎取。,说要,炼字的典范,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代我国
13、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小卡片,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江西临川)人。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任鄞县知县、常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等。仁宗年间不满国家“积贫”、“积弱”,立志改革,写了上仁宗竽帝言事书,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措施。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开始“熙宁变法”。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的攻击,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熙宁九年退居金陵,封荆国公,后人称王荆公。同年忧愤去世。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文刚健爽利,直抒胸臆,内容多涉时弊,见
14、解高远精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填词传世不多,词风豪放,“一洗五代旧习”。,褒禅山 在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由两山组成,东西走向。其西原名华山,为慧空禅院所在地。禅院东五里,为华阳山,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今统称褒禅山。文革前,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山腰有大小二塔。现两洞尚存。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流水潺潺。出前洞翻过一座山至后洞。后洞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后洞之深,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无人能探其底。前后洞并不相通。,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以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王安石,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作。4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力主改革政治;16年后(1070年)拜相。,(1021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