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文化专题》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39683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1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音文化专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知音文化专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知音文化专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知音文化专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知音文化专题》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音文化专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音文化专题》PPT课件.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知音文化的解读及其意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作者生平及相关信息,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公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笔名还更多。他出生于明万历二年。这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李卓吾(贽)、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灿的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他卒于南明唐

2、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蒙初(1644),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阮大铖、王思任(1646),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等等,在战乱中死去。一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异族入侵的铁蹄下夭折了。,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冯梦龙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

3、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原著开头部分,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bo)。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

4、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原典出自先秦典籍吕氏春秋和列子。,一、知音故事的早期面貌,吕氏春秋本味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骥不自千里也。,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

5、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二、知音故事的接受流变,有关俞伯牙、钟子期的传说,民间绘声绘色地流传了2000年,史料记载也有2000年。钟、俞二人事迹走出文人的书斋经传,并演变成一个具有广泛覆盖面和人文意蕴的故事,为广大的市民所熟知,要归功于明末通俗文学家、三言的编纂者冯梦龙。三言警世通言的首篇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警世通言 又名今古奇观),主要情节,春秋战国时期,官至晋国上大夫的楚国郢都人氏俞伯牙,精于音律,善操琴。一年,俞伯牙奉晋主之命使楚,办完公事,扬帆远乡省亲。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值中秋

6、,适逢雨止云开,明月当空。伯牙在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抚琴案间,以遣情怀。方弹一曲,琴弦忽断,伯牙大惊,料有人听琴,遂下船查看。见有樵夫立于岸上,经两厢辩琴论艺,伯牙始知此人非俗士,于是邀其入舟,此人乃钟子期也。,此时,伯牙续弦再操瑶琴,始奏一曲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了,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续奏一曲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曲高山流水,喜遇知音。上大夫与樵夫结为挚友,相约翌年中秋在钟家重聚。,一年以后,俞伯牙重回故地时,子期不幸离开了人间。伯牙面对一丘新土,悲痛欲绝,便在坟前抚琴祭奠,重弹“高山流水”以寄托哀思,琴声惊天动地,哭声悲切,招来山中黎民百姓围观,

7、闻琴韵铿锵,大声鼓掌而散。伯牙见此情景更为伤心,对天长吟:“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吟罢,伯牙从衣间取出小刀,割断琴弦,向祭台上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从此碎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小说的高潮应该是在最后的摔琴,可是从文字的分量上来看并不重,因为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后面的这一摔。在钟子期的坟前放声大哭,然后抚琴怀念,“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如此深痛的演奏却让听者大笑而散,这其实更加剧了俞伯牙的悲。也许,当时的俞伯牙并没有摔琴的意思,可是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绪已沉痛到极点,于是把那把好琴“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并浩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

8、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小说之外,更有沉思的东西,小说一开始有一个命题: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相知,人生在世,能够称得上朋友的人本就不多,而能够当得“相知”的,更是寥寥,于是想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一句话中包含了多少的沧桑和寂寞,同时又是多么的满足和安慰。由此对知音的故事有更多的理解和回味。,三、知音故事的文化渊源,清代毕沅的伯牙事考指出:钟子期

9、和俞伯牙皆为楚人,而且是“楚怀王、顷襄王时人”。钟子期居于楚地,俞伯牙本为楚人,仕宦于晋国。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说,俞伯牙因仕宦缘故离开乡梓一十二年,而伯牙时年三十九岁。那么可知他人生的早年岁月是在楚国度过的,楚文化作为一种早期教育背景沉淀于他的生命之中。二人相逢之处位于汉阳江头,而这里正是楚文化的核心区域。还原知音故事的原生态背景,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知音故事与楚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一)楚地的风俗风情为俞、钟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俞伯牙、钟子期二人因琴声而结缘,琴是二人结识的媒介与纽带。先秦典籍中有关知音故事的记载比较概括、粗糙,冯梦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则将先秦时代简略、粗糙的传说敷衍成情节生

10、动、人物丰满的话本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描绘:俞伯牙于中秋之夜途经汉阳江口,不巧遇上了“风狂浪涌,大雨如注”,天气的骤变破坏了伯牙的游兴,然而不久“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而且“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乍见这明月美景,伯牙不禁欣喜异常,于是吩咐童子焚香取琴,意欲“抚琴一操,以遣情怀”,将对于山水风光的一片深情倾吐于琴声之中。钟子期砍柴归途为俞伯牙的琴声所吸引,驻足江滨凝神倾听,由此引出二人谈琴论乐,结为知己的知音故事。,可见,对于音乐和琴理的热爱、理解是二人相知、相惜的前提条件,是知音故事的基本内涵所在。而如果我们追溯二人生活的历史时空,还原二人生活的具体环境,可知远远超出中原地

11、区的楚国歌舞盛行的巫祀传统以及由此而来的热爱音乐歌舞的风习,为俞伯牙、钟子期两位音乐奇人的诞生提供了一片沃土。,宋玉对楚王问云“:客有歌于郢(yn)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描画了楚国音乐生活的生动影像。在一个郢都,能够跟唱相和下里、巴人的居然有数千人之多,可见楚国音乐的普及程度之高。试想一下,在繁华喧闹的都城,少数人当街高歌,很快发展成数百数千人的大合唱,此起彼伏,震彻云霄,这是何等热烈壮观的场面,又是何等

12、热爱音乐、热情飞扬的国度。关于楚音乐文化所具有的极高水平与成就,有学者评价说,“只说达到周代的领先水平还嫌低估,要说达到古代世界的领先水平才恰如其分。”在楚地这片歌舞盛行的热土之上,孕育出了钟氏音乐世家和俞伯牙、钟子期这样的旷世音乐奇才可谓理所当然。,(二)道家的自然情怀、适意自得成为俞、钟的人生追求,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以及对人生的诗意追求,是俞伯牙、钟子期二人心灵相交、结为知己的深层原由。首先,俞伯牙、钟子期二人表现出完全一致的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文人的情趣(以琴会友就带有隐逸文人的特点,而隐逸文人无一不是返璞归真、热爱自然的)。,钟子期居住于汉阳长江之滨的马鞍山集贤村,朝夕与林泉江涛相伴

13、,混迹于樵牧之列。无疑,他是乱世中高洁的隐者而非单纯的村野樵夫。对他而言,山林水泽既是他的栖身立命之地,更是其精神的皈依之所,具有安置生命与安放心灵的双重作用。而旷世演奏家俞伯牙同样对自然山水一往情深,这点在小说中有淋漓尽致地描绘:俞伯牙在完成使命之后,“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因此不辞水路漫长艰辛,特地向楚王请求了舟楫,“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虽是路途漫漫、山遥水远,但“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一路上“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而俞伯牙在船上操琴奏曲,也是因为月下景致所致。,其次,对于超越世俗等级的诗意人生的追求是二人的另种默契。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伯牙正请了钟子期上船详谈,船家

14、前来禀告风色已转、催促行船,伯牙分付:“且慢些!”钟子期唯恐耽误了俞伯牙的行程,而伯牙微微一笑,直接、鲜明地答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况行路之迟速乎!”,子期上得船来,二人彻夜长谈,相见恨晚,伯牙立意与子期结拜金兰,说道:“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推辞,回道:“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面对子期的疑虑,诚恳地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 何等人乎!”这一长段文字既见伯牙、子期二人的机缘投合,又寄托了古往今来人们相识难知心的

15、人生感伤,更表现出鲜明的不拘礼法、卓然不群的文化品格。,三、知音故事的普遍意义,诚信品德和诚信精神。相交相知与功名利禄无关、与时间地点无关。相知相交可以超越血缘、身份、地位。从社会伦理层面看,俞、钟二人的友情传奇具有守情重义、重信守诺、淡泊名利的人文意蕴。,小说中有这样段描写:俞伯牙在江边邂逅钟父,钟父告诉俞伯牙:子期为了践行中秋在江边恭候伯牙的诺言,遗嘱老夫在他死后将他葬于马鞍山俞伯牙登岸之地。俞伯牙祭完子期摔琴后对钟父说:“待下官回本朝,上表告归林下。那时却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寒家,以尽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这就叫做一诺千金,终身不渝,它彰显了中华民族是个讲诚信、负责任的

16、民族。,相关知识拓展,守信 守约,庄子盗跖:“尾生 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战国魏策:魏文侯与虞人【虞人,掌山泽之官】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为报答知遇之恩,甘愿献出生命,春秋时,晋国人豫让投奔智伯后,受到重视与尊敬。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杀死,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报答智伯。”意思是志士要为欣赏自己的人献出生命,美女要为喜爱自己的人打扮。他将替智伯报仇。于是他躲进山里,改变自己的形貌,又用吞火炭的方式弄坏自己的声带,不

17、让别人听出自己的声音。经过伪装后,他找机会接近了赵襄子,不料被赵襄子察觉。豫让看见报仇无望,便自杀了。(战国策)豫让吞炭(元杂剧中的一个经典剧目),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一次出使晋国,路经徐国时,去拜见徐君。两人闲谈时,徐君将季札所佩的宝剑把玩许久。季札很明白徐君想要宝剑,但因为出使上国,必须带上佩剑,因而没有送给徐君。季札完成使命归国时,经过徐国,想把宝剑赠给徐君,遗憾的是此时徐君已死,季札便将宝剑赠送给徐君的继承人。但徐君的继承人说:“先君没有遗命,我不敢接受您的剑。”季札见嗣君坚辞不受,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方才离郑回国。徐国人作歌称赞他道:“延陵季子呵不忘故旧,千金之剑呵挂于陵墓。

18、”(史记吴太伯世家、汉刘向新序节士)后用此典(季札挂剑)形容守诺重信,始终不渝;也用此表现悼念亡友等。,彼此相知、信任,春秋时,齐国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曾感叹说:“我年少时穷困,曾经同鲍叔合伙做生意,总是多分钱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是因为我贫困。我曾替鲍叔牙办事,结果很糟,鲍叔不认为我愚笨,而知道是因为事情有顺利不顺利。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罢免,鲍叔不认为我没有贤能,而知道是因为不逢时。我曾参加三次战争,三次败逃,鲍叔不认为我胆怯,而知道是因为我家有老母。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之自杀,我却甘愿受辱成为囚犯,鲍叔不认为我无耻,而知道我不在意小节,而是以不能名扬天下为耻。生我的人是父

19、母,了解我的人是的鲍叔啊!”(列子力命)。,友谊真挚,交情牢固,东汉豫章宜春人陈重从小与同郡雷义为友。太守张云推举陈重为孝廉,陈重为了让给雷义,前后上书十多次推辞,张云不听从。第二年,雷义也被推举为孝廉,两人同在郎署任职,又都被任命为尚书郎。后来雷义因代同僚受过而被罢黜,陈重也辞病回乡。雷义回到家乡,又被举为茂才,他坚决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就装疯披发而逃。乡里有谚语云:“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后汉书独行传陈重,后汉书独行传雷义),友人之间诚挚不负约定,东汉时,山阳郡的范式同汝南郡的张劭是好朋友。两人同在外地游学,临别前,约定两年后的九月十五日范式去张劭家里看望张的父母。到了那天,张

20、劭就杀鸡做黍米饭,等待范式前来。张劭的父母笑着说:“山阳距汝南有数千里,你怎么知道他一定会来?”张劭说:“范式很讲信用,不会失约。”话未说完,范式果然到了。(太平御览卷四七引谢承后汉书)范张鸡黍(元杂剧中的一个经典剧目),兄弟间情深谊重。,东汉时,赵孝曾任郎官,他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当时天下大乱,灾荒严重,强盗将赵孝的弟弟赵礼捉去,准备吃掉。赵孝把自己绑起来去见强盗,说:“我弟弟过于瘦弱,我比他胖一些,让我代替他吧。”强盗深为感动,把兄弟二人都放了。(东观汉记赵孝传)兄肥弟瘦(著名典故),不与志趣相异者为友,汉末,管宁品行极其高洁,他与华歆年轻时是好朋友。一次他们在园中锄菜,挖出一块金子,管宁照样挥锄,华歆捡起来看了看才扔掉。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割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