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44179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87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第6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第6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第6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第6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6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人口与劳动力就业.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 人口与劳动力就业,甘春华,作业:分组搜集、计算近十年广东省的以上人口数据以及劳动力参与率,揭示其变化规律,分析其经济社会影响。制作PPT,并讲解。,本章重点,1、人口结构的分类与变化趋势2、人口红利的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3、我国劳动力配置的二次扭曲及原因4、发达国家当前的就业情况及原因,第一节 人口结构及其影响,一、人口结构的分类人口的自然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经济结构:人口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社会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宗教结构、人口地域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质量结构:身体素质结构、文化结构、受教育结构,二、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是指根

2、据不同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来决定总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通常采用少年儿童人口系数、老年人口系数、老化指数和年龄中位数这四个指标把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分为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具体划分标准见表1,其中,老化指数又称老少比,是指同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相对比值,反映人口年龄结构上下两端相对变动的趋势。年龄中位数,是按年龄标志把人口总体划分为对等两半的那个年龄数值。,在这过去的二十多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人口老龄化,而其结果就是在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转变为老年型。,三、不同生育模式下的人口结构定律 如何预测计划生育所以导致的人口变化?创建“人口

3、结构过渡图”,可以准确反映计划生育期间的人口结构变化规律。不同胎数的“人口结构定律”:“一胎”的人口结构是“4-2-1”,表示四个人生育两个孩子,两个人再生育一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一胎定理”;“两胎”的人口结构是“2-2-2”,表示两个人生育两个孩子,两个人再生育两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两胎定理”;,“三胎”的人口结构是“4-6-9”,表示四个人生育六个孩子,六个人再生育九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三胎定理”“;四胎”的人口结构是“1-2-4”,表示一个人生育两个孩子,两个人再生育四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四胎定理”。“1-2-4”具有倍增的特征,这正是马尔萨斯所称的“几何

4、级数”;五胎”的人口结构是“4-10-25”,表示四个人生育十个孩子,十个人再生育二十五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五胎定理”。,除了整数的生育指标,还有非整数的生育指标,同样具有特殊意义。“半胎”的人口结构是“16-4-1”,表示十六个人生育四个孩子,四个人再生育一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半胎定理”。“半胎”的定义是,两对夫妻平均生育一个孩子;“一胎半”的人口结构是“16-12-9”,表示十六个人生育十二个孩子,十二个人再生育九个孩子,如此循环不绝,称为“一胎半定理”。“一胎半”的定义是,两对夫妻平均生育三个孩子,相当于一对夫妻平均生育一个半孩子;,“一二过渡”的人口结构是“8-4-3”

5、或“8-4-3-3”,表示第一代实行“一胎”,第二代部分人实行“一胎”,部分人实行“两胎”,第三代则全部实行“两胎”,“两胎”后指标不变,称为“一二过渡”定理。“放宽”政策规定,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可以再生一个孩子,它介于“一胎”和“两胎”之间,但又不等于“一胎半”,它的优点是可以实际操作,同时作为“一胎”到“两胎”的过渡,是一个渐进的指标,符合中国国情;“零胎”的人口结构是“2-0-0”,表示不生孩子。在所有“人口结构”中,最特殊的是“零胎”,它是“丁克家庭”的产物。,根据“4-2-1”人口结构,“老年”人口将达到57.14%,“中年”人口为28.57%,“少年”人口只有14.2

6、9%。也就是说,100个人中,“老年”高达57人,“中年”占29人,“少年”仅有14人,“老年”的比例是“少年”的4倍还多。更严重的情况是“四代同堂”,根据“曾祖父子”的“8-4-2-1”结构,“曾 辈”占53.33%,“祖 辈”占26.67%,“父辈”占13.33%,“子辈”仅占6.67%。“曾辈”加“祖辈”的比重高达80%,这是一个吓人的数字。即使考虑老龄人口死亡率的折算,“曾辈”加“祖辈”的比例仍然高达62%。,虽然这些数据反映的是三十年后的人口状况,而且因为目前“曾辈”(75岁以上)的死亡率还很高,所以“四代同堂”比“三代同堂”的到来还要晚。然而“人口结构定律”告诉我们,只要“一胎”指

7、标不变,“4-2-1”和“8-4-2-1”是必然发生的客观规律,所以应该未雨绸缪,用科学的预见精神,认真论证“计划生育”指标。,第2 节 人口红利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参与率(一)劳动参与率的定义和衡量 劳动参与率(Labor Participation Rate,LPR)是用来反映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劳动参与率有多个定义和衡量标准。国际劳工组织将劳动参与率定义为劳动力人口总数(包括正在从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与 16 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数之比。其中,劳动力指 16 岁以上正在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失业人口指正在找工作而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口。中国国家统计局定义的

8、经济活动人口指在 16 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就业人员指在 16 周岁及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劳动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15 岁以上人口 其中,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失业人口,15 岁以上人口是劳动年龄人口与 65 岁以上老人之和。,从图上可以看到,人口的变化和社会发展进程明显相关。发达国家的人口“拐点”,出现在199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拐点”,预计要到2035年才能出现,而中国的人口“拐点”,则已经出现在2000年。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在出现人口“拐点”之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

9、了一段人口陡增的发展过程,这充分验证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的论述是正确的。显然,在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期间,社会将承受巨大的压力。发达国家在1990年出现人口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则要延后到2035年,差距长达四十五年。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2000年就开始步入人口下降时期,比发达国家只晚十年,比一般发展中国家则提早了三十五年。是什么原因形成这样的结果?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计划生育”。,3、我国的劳动参与率,见表 劳动参与率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通常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年龄模式比较稳定,为标准的倒“U”形。除了 1519 岁组因受教育而下降以外,25 岁后男性曲线几乎保持不变,

10、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和同一性。2549 岁组保持在 94%99%的超高位,50 岁后下降,5559 岁约为 80%,6064 岁约为 60%。即使 65 岁以上人口,也有近 30%的劳动参与率。女性劳动参与年龄模式在 45 岁后开始持续下降,造成右边曲线斜度大,为倒“U”拖尾形,并随时间不同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不同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20 岁以后,特别在 45 岁以后,男性劳动参与率均高于女性。女性受生育影响,2044 岁组差大约在 10 个百分点,4559 差异扩大。最大差异出现在 5459。岁组。因为男女法定退休年龄不同(男 60 岁,女 55 岁),男性比女性更易留在劳动力市场中。但在

11、1519 岁组,女性劳动参与率却高于男性,一是因为在“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女孩相对缺少受教育机会,从而过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二是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纺工业的优势,需要更多年轻女性劳动力。,男性劳动参与率除了在 1524 岁组有明显下降外,其他年龄组的劳动参与率基本没有变化,而女性劳动参与率几乎在每个年龄组都有明显改变。1519 岁组男女劳动参与率从 1982 年的 70%以上的高位下降到 2005 年的 35%左右,同时性别差异也在缩小;反映出女性受教育机会的相对增加。1982 年 2039 岁组呈现的趋势与 1519 岁组相同,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幅度大于男性,但随

12、着年龄增长,下降值变小。从 4044 岁组开始,每个年龄组男性劳动参与率随时间推移开始轻微下降,而女性劳动参与率却显著上升。,中国女性,特别是 40 岁以上妇女,劳动参与率一般比其他国家高,除了中国强调男女平等外,可能还有以下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家庭收入较低的妇女有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或需要,特别是老年妇女。,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见表北京、上海、天津市和北部省份较中南部省份低。一般男性劳动参与率除北京(69%)外,都在 70%以上。女性劳动参与率决定省份的总参与率的高低。京津沪、黑龙江、吉林和山西,女性市、镇、乡参与率都很低,只有 50%左右,总劳动参与率低于 65%。辽宁、内蒙古、陕西和新疆

13、与南部的湖南、福建,女性劳动参与率在 60%左右,总劳动参与率为68%69%。云南和广西最高,超过75%。其余省份均在 70%75%之间。沿海发达省份城镇参与率高,西南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最高。,城乡劳动参与率,农村人口和劳动参与率远比城市和城镇高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一般比城市低;其次,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长期低于城镇。农民一般没有非劳动收入,要提高生活水平只能靠劳动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主要的就业出路是到乡镇企业或沿海城市打工。外出的农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性,而留守的妇女、老年和少年则从事农业劳动,致使农村的劳动参与率居高不下。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的农民工

14、并不会退出劳动力市场,他们或回乡继续干农活,或留在城镇参加所谓的第二经济。,此外,农村的社会养老制度远不如城市,这也是农村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高于城市和城镇的主要原因。城镇方面,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子女顶替制度、90 年代末及 21 世纪初大量城镇企业工人下岗,特别是女工高比例下岗,也是造成城镇参与率过早下降的重要原因。,4、人口红利,(1)含义 在出生率下降初期,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在这一人口变动过程中,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就是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在一个时期内都比较低的局面,并会持续一段时间。总人口“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

15、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带来劳动力增加、储蓄和投资增长、人力资源投资增加和妇女就业机会增加等,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或“人口红利期”。,(2)中国“人口红利”状况按照学者普遍认为的当人口总负担系数(总抚养比)低于 50%时就进入“人口红利期”的标准,中国1995年总抚养比为50.22%,1996年总抚养比为48.81%,低于 50%,被认为进入了“人口红利”期。并且在 19952009 年期间总抚养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2005年下降到40.10%,此后总抚养比均在40%以下,2009年下降到36.89%,比1996年下降了11.92个百分点。见

16、表,19952009年期间,少年儿童抚养比从1995年40.16%下降到2009年的25.29%,下降了14.87个百分 点;老 年 人 口 抚 养 比 从 1995 年10.06%上升到 2009 年的 11.60%,上升了 1.54 个百分点(见表-1)。可以看出,我国总抚养比下降主要是受少儿抚养比下降影响,同时也说明少年儿童抚养比在总抚养比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老年抚养比在总抚养比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将面临着较大的养老压力,到时将会出现“人口红利”漏损。,关于中国人口红利到底能够持续多久,不同学者的判断存在差异。有学者认为,我国人口总抚养比下降大约持续到2015年前后,此后,随着人口老年化

17、速度上升,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由人口红利阶段转为人口负债阶段.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称,“到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将转为负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抚养比的触底反弹,曾贡献约27%人均GDP增长的 人口红利2013年可能消耗殆尽。”,(3)大学扩招对劳动参与率和人口红利带来的影响,无可否认的是,长期持续十余年的大学大规模扩招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的劳动力受教育结构,而劳动力教育结构的这种迅速的转变,将极大地改变我国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结构和劳动参与率,既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人力资源基础,也对人口红利的发挥产生深远影响。1.大学扩招使劳动参与率先降后升,延长了人口红利实际发挥作

18、用的时期。2.大学扩招深化了人力资本,为未来提供了更加熟练的劳动力3.大学扩招显著增加了女性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劳动参与率4.大学扩招顺应了城市化进程的趋势,提高了人口红利的利用效率,(4)获取和兑现“人口红利”的对策,人口红利作用于经济增长需要有一系列的条件,如教育、经济政策等(David Bloom etc,2003),合宜的制度环境,改革开放、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经济发展政策、人口控制政策、教育普及政策。因为即使劳动年龄人口相对较多,如果不能契合经济发展的需求,或者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造成了限制,又或者没有对劳动力的适当激励制度,那么我国的人口

19、红利也会演变为人口负担和人口压力。,另外一个影响人口红利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是劳动参与率。只有劳动参与率保持比较高的水平,同时失业率能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才能充分地发挥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优势。同时,劳动参与率的扩大能够减缓人口红利减弱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带来第二次人口红利。仅仅依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动趋势来预测未来人口红利期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然造成预测的偏差,因为收获人口红利需要劳动参与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当人口红利期结束、人口负债期来临时,更需要提高劳动参与率来削弱人口负债的影响。,人口红利的兑现并非是自动的,它离不开良好政策的配合,要获得“人口红利”需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措施。(一)采

20、取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扩展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只是收获“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有利的人口年龄结构并不会自动地导致更快的经济增长,只是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机会,因而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兑现收获“人口红利”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人口红利”的兑现和最大化问题关键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完善劳动力市场,消除城乡和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省份进入“人口红利”期时间不同,特别是西部和欠发达省份,即使进入“人口红利”期,由于本地不能提供就业机会,丰富的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如果不能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会错过充分兑

21、现人口红利机遇期。人口的合理流动迁移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和不同发展程度地区“人口红利”获取条件的实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年轻劳动力人口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延长了城市和发达地区老龄化的进程和收获“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开启的时间。,(三)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的健康和文化素质,加大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四)适时推迟退休年龄,延长“人口红利”期,5、人口红利与广东经济,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广东全省常住人口为1.043亿,位居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704万人,占6.75%,比重较10年前上升0.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老龄人口8.87%

22、的比例。根据该数据,广东省老年人口比重较低,虽然逼近老龄化门槛,但仍处于人口红利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大量青壮年流动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使广东成为人口红利的直接受益者。然而,随着初级工人薪资水平和劳动成本的逐步提高,广东吸引外资的优势将逐渐减弱,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且趋势难以在短期内被扭转,尤其是“民工荒”的出现,隐藏着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广东人口红利的危机。,从当前的情况分析,广东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初步显现,广东的人口红利阶段已接近尾声,人口老龄化、农村老年人口增多将使社会老人抚养负担愈加沉重,在不久的将来广东会从人口红利阶段逐渐进

23、入人口负债阶段,支撑广东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将逐步衰竭,因此,广东必须要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积极推动产业升级,以促进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人口红利的逐步衰竭,广东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低用工成本优势将不复存在,因此,广东必须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一是加快步伐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二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充分挖掘劳动力的潜力。三是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四是适当引进外来工,填补劳动力短缺,减轻人口老龄化压力。,第3节 就业理论,专题研究与讨论: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劳动力市场的悖论之谜改革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劳动力配置的二次扭曲:第一

24、次扭曲的表现:农民工找工难与大学生“不愁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第二次扭曲的表现: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劳动力配置的二次扭曲,大学生就业:从皇帝女儿不愁嫁到就业难农民工就业:从找工难到用工荒原因?,就业理论第3节 就业理论,(一)传统的就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古典学派由萨伊奠基、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主要代表。由于劳动市场上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使得工资稳定在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的水平上,从而达到市场上的唯一均衡点“充分就业”。这是因为长期持续的非自愿失业不可能存在,充分就业应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常态,即便出现失业或失衡,也是仅仅存在自愿失业和短期性的摩擦性失业之因素。在

25、这种情况之下,解决失业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应该对经济运行和劳动力市场实行不干涉的政策,由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由发挥其调节作用。,(二)凯恩斯就业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之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而充分就业的进一步含义则是指没有“非自愿失业”的状态,社会的就业量水平主要取决于有效需求水平。,(二)凯恩斯就业理论,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的增加总跟不上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同时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率的下降受到限制,从而吸引资本家投资的诱惑力减弱,造成投资不足。正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

26、构成的有效需求低于社会总供给水平,从而导致实际就业水平小于“充分就业”水平。基于此,凯恩斯提出,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主张政府干预主张,即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的财政货币政策,如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来弥补社会有效需求缺口,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充分就业。,(三)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就业理论,(四)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阿瑟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从供给方面寻求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途径。他们认为,一国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决不会出现严重和持续的购买力短缺现象,因为生产(即供给)会自动地将必要的资金转移到生产者手中。如果产品滞销,那么产品的

27、价格会下跌,直到产品最终全部售出为止。产品滞销现象的存在,意味着浪费正在下降储蓄正在增加,从而迫使利润率下降,并推动投资上升,任何形式的不景气都会被自动投资所抵消。,供给学派为实现充分就业提出的政策措施为:(1)大幅度、全面降低税率,通过减税刺激人们投资和工作的热情,从而扩大生产和增加就业,而降低税率减少的财政收入,最终由扩大课税的基础而得到弥补或使之增加;(2)实行相对有节制的货币政策,使货币的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增长潜力相适应,必要时还需转向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3)减少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更多地依靠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4)减缓政府开支的增长速度,降低税务负担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

28、,理性预期学派的就业理论,理性预期学派深化了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假说分析,把理性预期引入了经济理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劳动力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性,工资与价格也是完全浮动的。在价格机制的灵敏调节下,劳动力市场随时可以出清,随时可使劳动力供求达到均衡。因此,不会出现劳动力供给的过剩,也就不会出现凯恩斯所说的非自愿失业。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人们可以合理预期实际就业水平,因而否认工资对失业的调节作用。认为劳动力市场是由就业人数或实际提供的劳动量的变动来调节的,因为人们是根据自己的预期提供劳动力,因此,他们提出了政府不干预的就业政策。,(六)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1.交错调整工资论的就业理论2.长期劳动合

29、同论的就业理论3.隐含合同论的就业理论4.局内局外人理论的就业理论5.效率工资论的就业理论,第3节 就业理论,专题研究与讨论: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劳动力市场的悖论之谜以上哪种理论可用来解释这种现象的形成?,农民工就业,中国农民进城的遭遇盲流春节后一月内禁止进城务工有序流动今年春节到火车站抢农民工未来?,从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变化:皇帝女儿不愁嫁双向选择就业成为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重要因素,就业率成为评价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就业变化谜底一:就业体制的变化早期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强迫式喂奶,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机制:自己找奶吃,大学生就业变化谜底二,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参与率提高,大

30、学生就业变化谜底三:大学生供给量的增加,高校扩招的速度,大学生就业变化谜底四:产业结构的变化,以一般制造业为代表的低端产业快速发展高端产业发展不足,大学生就业变化谜底五:,-,农民工就业变化谜底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剩余劳动力的显现农民涌入城市的最初动因,农民工就业变化谜底二:,城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源泉,农民工就业变化谜底三:,户籍制度的放松,农民工就业变化谜底四:,对外开放、低端制造业的大力发展,农民工就业变化谜底五:,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用工机制的城乡融合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融合教育体制的城乡融合,农民工就业变化谜底六:,惠农政策沿海地区的产业向内地转移,农民

31、工就业变化谜底七:,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律,第4节 国外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一、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GDP增长率,二、发达国家的就业情况,美国大学生就业与占领华尔街运动,“占领华尔街”剑指美国制度,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及社会不公正。10月8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升级趋势,千余名示威者在首都华盛顿游行,如今已逐渐成为席卷全美的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直接动力,此次美国民众占领华尔街

32、运动的直接动力是从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长达三年的高失业率,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初次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急速增长,而直至上周美国失业率仍维持在9.1%的高位,如果说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美国失业者还可以等待和忍耐的话,那么三年来反复的期待与失望,以及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已经让他们忍无可忍了。当前,美国失业率高涨,近11个人中,就有1人失业。数据显示,有48.5%的美国家庭中有人靠领取政府补助生活。持久的失业、长期无望的贫困,促使大批美国人走上街头示威。尽管由于工会等组织的加入,“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诉求变得纷杂不一,但其初衷始终是明确无误的,那就是抗议美国社会财富分配不公1%的富人占有40%的社会财富。,2

33、007年至2009年,华尔街的利润增长720%,美国失业率增长102%,美国人的家庭资产下降35%。2010年标准普尔500强企业CEO的平均薪酬是1140万美元,增长了23%。根据299个公司2010年的薪酬数据,他们付给CEO总计34亿美元,这些钱足以供养102325个中等收入岗位。,抗议者对资本主义和“贪婪”的抨击,及对华尔街的恼怒主要源于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经济衰退。经济大衰退是华尔街将抵押权包装成证券来销售的需求无法满足造成的直接后果。这种需求刺激了鲁莽的放贷行为,吹起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在数年后仍使千百万人痛苦不堪,而且这种痛苦还没有结束的迹象。其次是奖金过多。

34、奖金制度不再是种奖励人才的手段,现在变成了华尔街的主业。金融机构大冒其险,因为短期收益是它们丰厚分红的个理由,但甚至在经济危机不断蔓延之时,它们仍支付巨额奖金。去年,支付给纽约市证券行业雇员的奖金总额达到208亿美元,高于2008年的176亿美元。这种情况出现在美国失业率超过9%,美国家庭的收入停滞不前之际,实在令人难以容忍。第三是人才流失。由于巨额奖金的存在,银行和对冲基金将美国最聪明的人才从建筑行业等更具生产性困难的领域吸引走了。人们有权作出自己的选择,但如果个国家最优秀的人才都忙于通过高频率的电脑化贸易制造风险而不是创造就业岗位,那么,遭殃的最终将是国家。,第四是大到不能倒。金融机构变得

35、如此巨大,以致其中任何一家机构倒闭都是灾难性事件。虽然去年的银行改革法推出了种制度,使破产的金融机构能快速并在免予金融救助的情况下倒闭,但未来的领导人是否会让它们倒闭仍高度令人怀疑。银行的总裁知道这一点,这给了他们大肆冒险的信心。第五是华盛顿的纵容。通过游说和赞助竞选,银行业早就在华盛顿为所欲为。这在克林顿时代就很明显。项大萧条后的防护措施被废除,银行巨头获准同时经营银行业务和经纪业务。小布什在任时期,华盛顿对冒险的次贷业务不闻不问。如今,在经过段短暂的悔罪期后,银行业游说集团东山再起。对冲基金经理继续享有站不住脚的减税优惠,这使他们有时一年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只需缴纳15%的税。,美国政府难

36、有作为,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国不少媒体、官员都拿华尔街说事。比如,华尔街一边接受救援,一边高额分红。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企业员工获得了总额达184亿美元的高额分红,相当于2004年金融业鼎盛期的水平。一边是众多的失业者流离街头,而另一边却是高额分红,花天酒地,这无疑令政府救市刺激经济的行为受阻,是一种不合时宜,更是激起民愤的做法。问题在于,道德批判恰恰是和美国长时间流行的主流价值观相冲突的。,评论一:全球通用的一个真理-哪里有剥削与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资本主义再也无法挽救自己。美国出现占领华尔街运动,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本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把企业转移到劳动力

37、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固然能使企业的利润增加,但凡事有利必有弊,企业转移后,美国的劳动人民就不容易找到工作了,对此,美国采取的方法是,大力发展金融业和服务业,企图依靠金融和智力来获得高额利润。在美国总统焦头烂额,美国民众民不聊生的时候,美国大企业,尤其是大金融企业的高管们依旧领取丰厚的报酬,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看到高级管理人员坐着飞机去度假,而自己却不得不排队去领取食品券,而且就业还遥遥无期,美国的老百姓,尤其是工人们有权利去愤怒,去向那些贪婪的高管以及他们形形色色的代理人表达不满。,评论二:,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任何经济危机,根本原因都是生产过剩。过剩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在马克思的时代,表现

38、方式主要是有大量过剩的商品卖不掉,大萧条时期也是这样。可是现在去美国看看,没有烧小麦,也没有把牛奶倒进河里,也没有说大量的汽车销售不出去。表面上看好像没有过剩。原因就是现在统计的技术发达了,经济预测的技术发达了,企业可以估算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需求,以此安排生产,所以看不到过剩的商品。所以现在的经济危机不是表现在大量的东西卖不出去,而是表现在企业的开工率不足。在制造业,开工率不是百分之八九十,而是百分之五六十,一个星期可能只工作四天。开工率低了,工人的工资就会下降,失业率也会提高。这些情况不是2008年才出现的,2008年以前就存在,2008年之后更严重了。,这次危机是非常深刻的,是上世纪30年

39、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有很多人预计从这次危机中恢复正常发展还需要好几年。现在可以看到,美国的主权债务还悬而未决,欧洲的主权债务问题还在继续深化,欧元区面临解体的风险。,评论三:,“占领华尔街”运动只是一个要求变革的示威,但是,它的规模很大。在美国,这样的运动不是第一次,之前有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还有越战时期席卷美国的反战运动,这两个运动都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这一次“占领华尔街”已经波及到近千个美国城市,而且有长期化的趋势。尽管他们不是要求根本性的变革,而是要求一些表面层次的改良,但对美国的政治经济还是会有一定影响的,特别是对美国明年的大选。,意大利就业形势严峻,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意大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8月份,意大利平均失业率为7.9%,较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欧元区国家10.0%的平均水平。意大利共有196.5万人没有工作,较去年减少了8.3万人;15岁至24岁年轻人就业难问题仍比较突出,该年龄段失业率高达27.6%,同比上升了0.8个百分点。,第5节 国外的人力资源开发经验,一、国外的人力资源开发经验二、日本的就业促进政策三、欧盟的就业状况与政策,The End,知识就是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