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谷物.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64022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谷物.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谷物.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谷物.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谷物.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谷物.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谷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十一章谷物.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一章谷物 联合收获机械,第一节 联合收获机的特点及分类第二节 联合收获机的一般构造和工作过程第三节 联合收获机的割台 第四节 联合收获机的中间输送装置第五节 联合收获机的自动控制和监视装置 第六节 联合收获机的总体设计,第一节 联合收获机的特点及分类,一.联合收获机的特点(一)生产率高(二)谷物损失小(三)机械化程度高,二.联合收获机的分类(一)按照动力的供给方式分类(二)按照作物的喂入方式分类(三)按照作物的流动方向分类(四)按照对地形的适应性 分类,联合收获机他是将收割机和脱粒机通过中间输送装置、传动装置、行走装置、操作控制装置等有机地结合成一体的自走式机械。他能同时完成作物的收割、脱

2、粒、分离、清选和秸秆处理等多项作业,从而获得比较清洁的籽粒。,联合收获机的总体概念,联合收获机的总体概念,联合收获机的总体概念,联合收获机的总体概念,联合收获机的总体概念,一、按照动力的供给方式分类,1、牵引式工作时由拖拉机牵引前进,本身由可分为带发动机和不带发动机两种。特点: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机组动力利用率高。缺点是机组庞大,机动性差,不能自行开道。,一、按照动力的供给方式分类,2、自走式自带发动机和行走装置,割台配置在机器前方,自行开道,机动性好,生产率高。但机构复杂,造价较高,动力利用率低。,一、按照动力的供给方式分类,3、悬挂式将联合收获机悬挂在拖拉机上,割台位于拖拉机的前方,脱粒装

3、置位于拖拉机的后方,用位于拖拉机侧面的中间输送装置连接。具有牵引式和自走式的主要优点,动力利用率高,但工作质量稍差。,一、按照动力的供给方式分类,3、悬挂式将联合收获机悬挂在拖拉机上,割台位于拖拉机的前方,脱粒装置位于拖拉机的后方,用位于拖拉机侧面的中间输送装置连接。具有牵引式和自走式的主要优点,动力利用率高,但工作质量稍差。,悬挂式联合收获机的工作原理,二、按照作物的喂入方式分类,1、全喂入式,三、按照作物的流动方向分类,1、L型,2、型联合收获机,3、T型联合收获机,4、直流型联合收获机,直流型联合收获机的最大优点:脱净率高,四、按照对地形的适应性分类,1、平地型只适合于平地作业。,2、坡

4、地型适合高原、山区、丘陵等具有一定坡度的地块作业,目的在于即使是坡地,收割台要随地面仿形,为保证脱粒、清选质量不受地面变化的影响,整个脱粒系统始终自动保持水平状态。,坡地型联合收获机,第二节 联合收获机的一般构造和工作过程,一、全喂入式小麦联合收割机,二、全喂入式水稻联合收获机三、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获机四、割前脱粒联合收获机 五、谷物联合收获机的基本构成,一、全喂入式小麦联合收获机,用于收获小麦为主的联合收获都是全喂入的,总体结构差别不大,由割台、倾斜输送器、脱粒机、发动机、底盘、传动系统、液压系统、电器系统、驾驶室、粮箱和草箱等部分组成(图111)。其工作过程如下:,图11-1 自走式联合收

5、获机的工作过程1.拨禾轮 2.切割器 3.割台螺旋推运器和伸缩扒指 4.输送链耙 5.倾斜输送器(过桥)6.割台升降油缸 7.驱动轮 8.凹板 9.滚筒 10.逐稿轮 11.阶状输送器(抖动板)12.风扇 13.谷粒螺旋和谷粒升运器 14.上筛 15.杂余螺旋和复脱器 16.下筛 17.逐稿器 18.转向轮 19.挡帘 20.卸粮管 21.发动机 22.发动机,二、全喂入式稻麦联合收获机,现有的稻麦联合收获机有三种情况 1装有纹杆滚筒的麦类联合收获机,改装后用于收获水稻 2装有钉齿滚筒的麦类联合收获机用于收获水稻。3装有钉齿式轴流滚筒的全喂入联合收获机可以兼收小麦和水稻。,图11-3 全喂入稻

6、麦联合收获机1.拨禾轮 2.切割器 3.割台螺旋 4.操纵台 5.输送槽 6.拖拉机 7.卸粮口 8.风扇 9.滚筒 10.筛子 11.谷粒螺旋和扬谷器,三、半喂入式水稻联合收获机,半喂入联合收获机的特点是有较长的夹持输送链和夹持脱粒链 半喂入联合收获机主要由收割台、中间输送装置和脱粒机三部分组成。,图11-4 半喂入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立式割台),几种典型事例,(一)配摘脱台的联合收获机,图11-6 配摘脱台的联合收获机,(二)气吸式割前脱粒联合收获机,以蒋亦元教授发明的4ZTL1800割前脱粒联合收获机为例进行介绍:,图11-7 4ZTL-1800型割前摘脱稻(麦)联合收获机简图1.摘脱滚筒

7、 2.压禾器 3.三角形板齿 4.固定板齿 5.管道 6.回收箱 7.拨指助推器 8.拨指 9.滚筒 10.外壳 11.万向节 12.三角带轮 13.转臂 14.吊杆 15.补偿弹簧 16.立轴 17.曲拐轴 18.分离箱入口 19.带式输送器 20.排料叶轮 21.横流风机 22.凹板 23.复脱装置 24.水平推运器 25.滚珠轴承 26.圆筒 27.立式推运器 28.进风口 29.承粮盘 30.排粮叶片 31.三角带轮 32.旋转叶片 33.截顶圆锥面 34.圆筒有孔筛面 35.沉降室 36.气吸道 37.径向叶片 38.导管 39.管道 40.吸运风机 41.支柱 42.推杆 43.挡

8、板 44.销轴 45.往复切割器 46.搂草杆 47.卸粮口,(三)小型背负式谷物摘穗联合收获机,具有结构简单,灵活性高的特点。但生产率比上述机型低,损失也比气吸式偏高,尚待进一步研究。,图11-8 4LZS-1.5型小型背负式谷物摘穗联合收获机结构简图1.前护罩 2.摘穗滚筒 3.挡板 4.传动系统 5.输送螺旋 6.前悬挂装置 7.拖拉机 8.升降系统 9.输送槽 10.后悬挂装置 11.链条 12.风扇 13.耙齿 14.脱粒滚筒 15.凹板 16.卸粮螺旋 17.卸粮口 18.卸粮平台,二、谷物联合收获机的工艺流程,割台切割谷物,输送装置,脱粒装置,分离装置,排出机外,短脱出物,清粮装

9、置,籽粒轻杂,粮仓,长茎秆,第三节 联合收获机的割台,1、收割台的功用是切割作物,并将作物运向脱粒装置。它由拨禾轮、切割器、分禾器和输送器等组成。2、收割台的类型根据收割作物的对象,可分为麦类割台、玉米割台、水稻割台等;根据对地形的适应性可分为刚性割台、挠性割台,一、谷物割台,(一)割台螺旋推运器(二)伸缩扒指(三)割台各工作部件的相互配置 1 谷物割台采用螺旋堆运器这种结构型式,在拨禾轮、割刀和螺旋三者之间形成的三角形“死区”是不可避免的。,二、大豆割台,我国东北三省大豆种植面积较大,历年来许多国营农场主要使用联收机直接收获。据有关资料表明,用联收机直接收获大豆的总损失率超过10,而其中约8

10、0的损失发生在割台。割台损失主要有炸荚、掉荚和掉枝、漏割。炸荚:大豆在完熟期收获时,茎秆受到割刀和拨禾轮的碰撞、打击和振动,豆荚破裂,豆粒崩落,是割台损失中最多的一项。掉荚和掉枝:收获时碰撞落地的豆荚,未能送至割台台面而落地的以及由拨禾轮拨板挑出去的茎秆等。漏割:指割后仍留在割茬上的豆荚(马耳荚)和由于倒伏而漏割的豆荚等。因此,收获大豆时要求切割器能低割,留茬高度一般不应超过5厘米。在整个割幅范围内,切割器要能很好地适应地形。切割器和拨禾轮对大豆植株的打击和振动要小,并且要顺利地将割下的植株送到割台台面上。由此可见,收获大豆的要求比收获稻麦的要求高得多,而简单地用稻麦联收机去收获大豆是不能满足

11、要求的。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二、大豆割台,(一)大豆低割装置(二)挠性割台(三)大豆专用割台,三、水稻割台,同其它型式割台相比,水稻割台稍有不同,主要区别是拨禾轮和割台螺旋推运器,以满足收获水稻的特殊要求(一)拨禾轮(二)螺旋推运器,四、割台的升降和仿形装置,(一)机械式仿形装置(二)气液式仿形装置(三)电液式自动仿形装置,第四节 联合收获机的中间输送装置,一、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的倾斜输送器 二、半喂入式联合收获机的夹持输送装置,第五节联合收获机的自动控制和监视装置,二、联合收获机的监视装置,一、联合收获机的自动控制装置,一、联合收获机的自动控制装置,(一)喂入量自动控制装置(二)自动调平装

12、置(三)自动操向装置,二、联合收获机的监视装置,(一)谷粒损失监视装置(二)工作部件转速的监视装置(三)工作部件监视装置,第六节联合收获机的总体设计,联合收获机结构比较复杂,技术要求也较高,因此,在设计时应首先明确设计任务,调查研究机器使用地区的情况和要求。(1)农业生产规模对生产率的要求。(2)作物特性:品种、产量、谷草比、含水率、脱粒特性、高度和倒伏程度等。(3)田面特点和地形条件:土壤特性、土壤承载能力、田块形状和大小以及道路情况等。(4)扩大机器的综合利用:拖拉机的综合利用和对联合收获机一机多用的要求。掌握上述原始资料后,进行对比分析,并参照国内外同类机型加以确定。(1)机型为全喂入或半喂入,配用动力以及其配置形式自走、牵引或悬挂等。(2)作物在联合收获机中的工艺流程。(3)主要工作部件的类型和主要参数。(4)整机的基本参数。,第六节联合收获机的总体设计,一、联合收获机基本参数的确定 1 割幅 2 作业速度 3生产率,第六节联合收获机的总体设计,二、联合收获机的总体配置(一)总体配置的基本原则(二)自走式全喂入联 配置的若干问题。(三)联合收获机所需的功率及发动机选择(四)联合收获机的传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