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人口流动》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676966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人口流动》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讲人口流动》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讲人口流动》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讲人口流动》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讲人口流动》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讲人口流动》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人口流动》PPT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 讲,城市流动人口与社会认同,一、人口流动与迁移,(一)人口流动与迁移的概念迁移是指个人或群体持续进行的跨越地域界限的运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口的地域流动。移民指具有迁移行为的人或人群。移民包括内部移民和外部移民。社会学对移民问题关注的两个领域: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城乡移民运动。二是全球范围的、由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移民运动。,一、人口流动与迁移,(一)人口流动与迁移的概念流动:在人口学中,流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在社会学中,流动强调的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阶层、阶级、等级地位上位置的改变。在我国通常将人口活动中“户口”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发生变化的活动,称为“人口迁

2、移”。而把那些只改变了经常居住地而未改变“户口”所在地的活动为“人口流动”。,通常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和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一、人口流动与迁移,出国潮、三峡移民,一、人口流动与迁移,(一)人口流动与迁移的概念人口流动在一国范围之内,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形式:1、农村到农村的流动2、城市到城市的流动3、农村到城市的流动4、城市到农村的流动,一、

3、人口流动与迁移,(二)人口流动与迁移对社会的影响1、人口流动与迁移对社会的宏观影响(1)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中带来了城市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分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2)流入城市的人口绝大部分是农村或其它城市的“精英分子”,他们的流动,改变了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口结构的变化。(3)促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4)给流入地城市的社会结构带来挑战,同时,其生活模式、生活方式也被流入地城市所改造。,一、人口流动与迁移,(二)人口流动与迁移对社会的影响1、人口流动与迁移对社会的微观影响(1)改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经济状况。(2)改变流动人口的生活机遇和生命历程。(3)改变流动人口的社会心

4、理结构。文化震惊:指生活中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二、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的理论视角,讨论:人口为什么流动?,二、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的理论视角,(一)个体主义的理论视角个体主义视角主要以人口流动的个体理性为出发点,认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因来源于其个体的自主选择,其目的在于实现个体自身的效益最大化。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发展经济学模型。,二、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的理论视角,(一)个体主义的理论视角该模式有3个假设条件:不发达因家的

5、经济分为2个部门,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劳动力供给元限;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变。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揭示了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主要内容为: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一般工资高于乡村农业部门的收入且达到一定比例,农民就愿意离开土地转移到城市谋求新职业,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决策取决于城乡收入差异。,二、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的理论视角,(一)个体主义的理论视角2、托达罗关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理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民的决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实际工资差距,第二是城市能够找到岗位的概率。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迁移发生与否取决于迁移成本与效益的比较

6、。迁移效益指迁移者在迁移之后因为拥有更好的机会而增加的收入。迁移成本指为了实现人口迁移而花费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费用,包括现金成本和非现金成本。,二、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的理论视角,(一)个体主义的理论视角4、斯塔克等人的劳动力转移的相对贫困说人们转移不仅受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动,还受到农民户与户之间收入相对差距的影响,那些按照当地基本要求看收入太低,因而许多感受到经济地位下降的农户会有转移动机。,二、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的理论视角,(二)制度-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制度-结构主义认为,经济结构、制度结构、人口结构、市场结构等结构因素决定着流动行为的决策和实际实施,流动人口的个体的作用在其中是比较次要的。1

7、、人口流动的“推拉”理论首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巴格内()。他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二、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的理论视角,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二、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的理论视角,(二)制度-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1、人口流动的“推拉”理论李()在“移民人口学之理论”一文中,在巴格内理论基础上,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的价值判断。人

8、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的理论视角,(二)制度-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2、泽林期基的“人口迁移转变假说”泽林斯基把整个人类的流动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现代化前的传统社会。这个阶段没有城市,城市很少,不成其为意义上的城市,人们的流动也是比较少的。第二个阶段是早期转变社会,城市开始萌动,人们也开始有了流动。第三个阶段是后期转变社会,这时候城市已经发展起来了、工业化已经起来了,在工业化的影响下人们不断地向城市流动。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主。,二、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的理论视角,(二)制度-结构主义的理论视角2、泽林期基的“人口迁移转变假说”第四个阶段是发

9、达社会,例如现在的发达国家,人口的流动不单单是城乡之间的流动,还有城城之间的流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农村还是城市,这种移动往往是理性的。第五个阶段是未来超发达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口的迁移流动和城市化会出现一种新的状态。,二、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的理论视角,(三)社会网络的理论视角社会网络视角认为流动人口和移民在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社会网络联系,对于他们的流动和迁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移民的社会网络中蕴含的社会资本,可以减少长距离移民中的移民成本、降低移民风险、从而增加劳动迁移的可能性。有移民经历的人往往对后来的移民具有正向的强烈影响,他们的作用是通过迁移过程中实实在在的帮助来体现的。

10、,二、人口流动与迁移研究的理论视角,(三)社会网络的理论视角移民所在地的社会网络越能够与本位居民相融合,外来务工人员越愿意迁入务工所在地,而移民所在地的社会网络越不能够与本地居民相融合,外来务工人员越不愿意迁入务工所在地。有移民网络和移民资源的人更倾向移民,而且移民也更为容易实现。,三、城市人口流动的社会问题,(一)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隔离与融入由于流动人口和移民与“当地人”之间的心理隔离、文化隔离极有可能演变为基于社会隔离基础上的群体冲突,并在具体实际事件中爆发,成为社会的重大问题。有专家指出,流动人口与当地人的融合,分为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经济融合等方面。,三、城市人口流动的社

11、会问题,新塘事件,三、城市人口流动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坐公交遭时髦老太指责:穿得脏就该走路回家,无领导小组讨论:轮流发表观点2分钟;自由辩论;总结小组意见。,三、城市人口流动的社会问题,(二)流动人口、移民与“城中村”问题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区或发展用地范围内处于城乡转型中的农民社区,内涵是“市民城市社会中的农民村”,体现为依靠出租屋和集体物业的出租经济、靠租金和集体分红生存的村民,以及以血统与亲缘关系为基础而存在的村民生活制度或社会关系网络,其本质为传统的农村社会聚落。从流动人口角度看,城中村成为外来人口的“寄居体”,成为低收入者住房来源和“乡-城”链式迁移的重要环节。,三、城市人口流动的社会问

12、题,(三)流动人口与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问题由乡村迁往城市的移民行动,是处于社会底层或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农民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农民涌向城市是为了提高收入和谋求职业发展以改善原有的社会经济地位。,三、城市人口流动的社会问题,(四)流动人口和移民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犯罪、计划生育问题1、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就学质量差2、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社会保障呈现“碎片化”、“便携性差”3、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聚财心理、从众心理、反社会心理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代孕生八胞胎广州富商不知去向 千万罚款执行难,四、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一)社会认同认同: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与某些人联系,而与其他

13、人区分的自我意识。可分为族群认同和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指个体对自己属于某一社会群体或社会小范畴的意识,对他而言,该群体身份负载情感与价值上的重要性。农民工社会认同:指农民工在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中,基于城乡及城乡居民差异的认识而产生的对自身身份的认知,自己情感的归属或依附、对未来身体和行动归属的主观性态度。,我 来 自 何 方我 情 归 何 处,四、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二)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认同农民工的结构性特征:(1)在年龄结构上:以35岁以下的青壮年占绝对优势,女性的平均年龄低于男性平均年龄;(2)在已婚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在未婚者中女性多于男性;(3)在受教育程度上,外出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明显高

14、于农村中非外出劳动力。,四、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二)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认同1、他们在城市中从事着最苦、最累、工资最低、最没保障的工作,而相对于他们所付出的劳动而言,他们的收入是较低的。2、这个群体在城市常常遭到市民的歧视和一些不合理的对待。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包含四个方面:语言歧视、有意回避、职业歧视和人格侮辱。,四、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二)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认同农民工的社会认同:认为城乡差异大,他们目前仍为农民身份,在这一点上,群体内的分化较小,而对于他们将来的归属,他们更偏向于留在城市,但群体内的分化较大。有相当部分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认同和依恋,表面出很强的地域归属感,但同时也有部分农民工希望

15、回到家乡,在农村生活。他们向往着城市生活,但同时对于农村有着深深的依恋;他们希望成为城市的一员,但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农民身份。,四、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三)第二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所谓的“第二代农民工”主要指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农村劳动力,也叫“新生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差别:1、外出动机:老一代:获得比在农村更多的经济收益。第二代:体验现代城市生活。2、个人素质:在文化素质和年龄、体能优势使得第二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工作岗位。,四、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三)第二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身份认同:制度限定与自身实践的张力使得他们形成了一

16、种模糊的身份认同,说不清自己究竟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乡土认同:第二代农民工对乡土的认同已明显减弱,他们对家乡有认同更多的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开始出现不认同,甚至持批评态度。,四、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三)第二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第二代农民工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要求改变农民身份的意愿比上一代农民更强烈,对环境和制度限制的认识也比上一代更清醒,但由于年龄尚轻,他们还没有就留城还是返乡作出明确的选择。,四、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四)农民工子弟的社会认同大部分流动少年认为农村的住处是自己真正的家,是给自己家的感觉的地方。他们在城市的住所大多拥挤、狭小而

17、脏乱,即使父母都在,也只是他们临时的住所。他们总是赋予我属群体以积极的评价,而对城市和城市人的评价则较为分散,总体偏向负面。他们希望融入城市社会,希望在城市中生活。,四、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五)促进农民工群体城市化的建议1、促进乡村生活城市化。在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衣食住行、文化生活、闲暇生活的城市化。2、变“集体排他”为“个体排他”。3、改革和完善以农民工群体为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4、逐步改变现有的社区结构,为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化环境。,主要参考文献:1、蔡禾,城市社会学讲义(第四讲),人民出版社,2011。2、李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第十四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