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3人格心理学郑子杰老师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77401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hap3人格心理学郑子杰老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chap3人格心理学郑子杰老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chap3人格心理学郑子杰老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chap3人格心理学郑子杰老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chap3人格心理学郑子杰老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hap3人格心理学郑子杰老师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ap3人格心理学郑子杰老师课件.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精神分析理论,Neo-psychoanalysis,主要内容,第一节新精神分析的兴起第二节分析心理学第三节个体心理学第四节自我心理学第五节人格的社会文化理论第六节客体关系理论第七节对新精神分析的总体评价,第一节新精神分析的兴起,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1911阿德勒和1914荣格1924-1929弗伦克兹1930S美国社会文化学派,第一节新精神分析的兴起,二、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的根源社会历史背景哲学背景科学发展背景学派阵营,第一节新精神分析的兴起,三、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人格结构人格发展人性观儿童发展研究方法,第二节分析心理学Analytic Psychology,Carl Gustav

2、Jung(1875-1961)1875年7月26日出生于瑞士1961年6月6日去世,终年86岁,一、荣格生平简介,成长过程中深受基督教影响,性格内向、孤僻,十分内省,喜欢哲学和神秘事物1895考入巴塞尔大学学医1900年决定专攻精神病学,苏黎士的伯格尔斯精神病院1905年为苏黎士大学讲师,一、荣格生平简介,1906年出版早发性痴呆症患者心理学1906年开始与弗洛伊德通信,次年与弗洛伊德在维也纳会面,深受器重1913年出版无意识心理学,公开反对性欲论,次年与弗洛伊德决裂1913-1919年 出现个人精神危机,1921年心理类型的出版标志着危机的结束1921年后名声大震,开始长达十几年的多文化游历

3、和考察,二、人格结构,人格作为一个整体被称为心灵(Psyche),它包括所有的思想、感情与行为,无论是意识到的还是没意识到的。它的作用像一个指南针,调节和控制着个体,使他适应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精神由若干不同的然而彼此相互作用的系统和层次组成,它们是: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分析心理学的三个层次示意图,二、人格结构,1、意识心灵中唯一能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自我(ego)是意识的核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2、潜意识Jung所谓的潜意识指的是所有与ego无关的心理历程。潜意识的存在,使得人格变得更有深度和完整性。,二、人格结构,潜意识包括所有被压抑或低于意识阈限的意识印象

4、,另外,它也包括那些从未被意识到的心理要素。这些要素中有些是未来意识的种子,有些则是无法变成意识。潜意识包括: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二、人格结构,A、个体潜意识是无意识的表层,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其内容叫做情结(complex)。情结是一种具情绪色彩的关连意念的聚集,大部分是个人的,也有部分是来自人类集体的经验。情结部分是意识的,也有部分来自集体潜意识。B、集体潜意识(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集体潜意识,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映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

5、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如人对蛇和黑暗的恐惧,乱伦的禁忌,集体潜意识,根源于整个种属过去的祖先,代代相传的遗传经验,例如祖先对于神、母亲、水、地球.等的普遍性概念历代相传 它不是遗传的意念,而是一种无论何时当我们的经验刺激了生物性的遗传反应的倾向时,人们所表现的那种与生俱来的特定行为反应的倾向。例如,一位年轻的妈妈,不论之前是否对其胎儿有着负面的或中性的情感,都会以爱和细心、温柔来对待她的新生婴儿。,4、原型(archetypes),原型是集体潜意识的元素和主要内容定义:原型是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荣格心灵地图的作者Murray Stein:对荣格而言,原型是心灵能量与模式的主

6、要来源。它是荣格学说的基石。原型是一种源自集体潜意识的古老的意象。相似于complexes的概念。但不同的是:complexes是个别化的,而且属于个人潜意识的内容;而原型则是概化的,而且是集体潜意识的内容。,4、原型(archetypes),Jung区分“本能”与“原型”的不同在于:本能是朝向“行动”的一种潜意识的生理冲动;而原型则是类似于本能的心理历程。两者都能驱使个体朝向行动,而且这两者均能使得行为的当事人对于行动背后的真正动机,仍留于没有觉察的状态。两者相关但不相同。,4、原型(archetypes),原型本身并无法直接表示出来,但一旦被激发,它会透过几种不同的形式显现,如,原始的梦境

7、、幻想和错觉。并非所有的原型都具有明确的意象,而且只有一些被加以概念化,最有名的原型,包括人格面具(Persona)阿尼姆斯(animus)和阿尼玛(anima)阴影(Shadow)自性(self),人格面具,人格面具指人在公众场合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代表我们被他人所期待而定义出来的传统角色,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人格面具能使人在社会中受益,但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则必然要牺牲人格结构中的其他部分,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人格面具,Jung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在社会的要求与我们真正的自己两者间取得平衡。忘掉我们的persona相当于低估社会的重要性,但无法觉

8、察深层个性就等于什么都没有,也就是没有存在。,阴影,人心灵遗传下来的最黑暗神秘的邪恶倾向,心中的魔鬼。人格中的阴暗面。部分存在于个体无意识,是被压抑的消极情感;部分存在于集体潜意识,是人类遗留下来的恶的一面。可以部分解释人的攻击性、残忍,阴影,Jung认为要想成为完整的人,我们必须持续的了解我们的shadow。这是所谓的“勇气的第一个考验”。那些不了解自己shadow的人可能会在shadow的影响下悲剧性的生活,一再地倒霉一事无成和气馁。,阿尼玛,Jung认为所有的人在心理上都是双性的,并都拥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质面。阿尼玛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意向男性要认识自己的女性(阴柔面)比面对自己的sh

9、adow更困难,需要更大的勇气。Jung认为认识男性的阴柔面是男性勇气的第二个考验。而这项工作只有在了解shadow之后,才能达成。,阿尼玛,源自男人早期与女性接触的经验(包括:母亲、姊妹和爱人),把这些融合而形成一个概化的女性图像男人集体潜意识中形成男性对女性的印象,这些印象塑造了并规范了男人与个别女性的关系。,阿尼姆斯,阿尼姆斯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或意向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中,女性会将她的女性远古祖先与异性相处的经验投射到目前的男性上,当然她个人与男性相处而藏在个人潜意识中的经验也会进到她与男人的关系中。,男女两性意象,任何的男性女性的关系有着三个基本的成分:男性的anima/女性的anim

10、us+女性animus的投射/男性anima的投射+个人与异性相处时的个人潜意识意象。,自性,自性(self),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与自我(ego)相区别,译为自性,指自我的本性。人格的中心人类具有着向成长、完美和完成的遗传倾向在所有的原型中最周延的。它是一种原型中的原型。因为它把其它的原型收集在一起,并以自我实现的历程将这些原型联合起来。拥有意识和个人潜意识的要素。但它大部分系由集体潜意识意象所形成的。,自性,Self原型的象征 完美、完成及整体(wholeness)的意念。经验的象征就是佛教或回教的曼陀罗(mandala),三、人格动力,用心

11、理能量代替力比多,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心灵是相对封闭的系统用心理值来衡量心理能量等量原则和熵增加原则心理能量的前进与退行,四、人格发展,在意识的指导下,使意识的心灵和潜意识内容融洽地结合为一体的过程,达到个性化(individuation)儿童期自我意识青年期盲目乐观和悲观;找到自己的位置,心理与外部世界保持一致中年期出现心灵的真空;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老年期喜欢回忆;考虑来生。,五、人格类型,两种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态度内倾(introversion)和外倾(extroversion)内倾指向个体内在世界安静、富于想象、爱思考、退缩、害羞、防御性、对人的兴趣淡漠外倾指向外部环境爱交际、好外出、坦率、随

12、和、乐于助人、轻信、易适应环境,五、人格类型,人们认识世界的四种基本机能:感觉(sensing),直觉(intuiting),思维(thinking)和情感(feeling)。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组合成八种人格类型外倾思维:外倾情感;外倾感觉;外倾直觉内倾思维:内倾情感;内倾感觉;内倾直觉eg情感内倾型: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但不把他们公开;不善言谈,自我认为是冷酷的人,但实际上隐藏着强烈的情感;往往不信宗教,六、评价,荣格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 都重视潜意识的作用 荣格对于人类的看法包含目的论和因果论 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 荣格侧重于从一个人的健全的方面 荣格认为人具有一种恒久、创造的发展,

13、以及追求完美的渴望,六、评价,理论价值扩展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强调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类型的研究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的新领域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影响深刻研究方法灵活缺陷神秘,宗教色彩浓厚,晦涩难懂,一位人格心理学家的生平,生活在一个犹太小康之家,父亲经商,有兄妹7人,他排行第二。哥哥体格健壮,是个模范儿童,受母亲宠爱。幼年患脊椎病,造成终身残疾,长得又矮又丑,动作笨拙,4岁才学会走路,又患肺炎险些丧命,后立志学医。,第三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 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 精神分析医生,一、理论观点,阿

14、德勒强调社会动机及意识思考,而非本能的性冲突或无意识过程。这一点令他与弗洛伊德决裂。人性观人是理性的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人的社会性,先天具有合群的倾向,二、人格要点,自卑感和补偿作用、追求优越生活风格社会兴趣,1、自卑感与心理补偿、追求优越,自卑感(inferiority)早期理论(生理):器官缺陷与补偿中期理论(心理):自卑情结后期理论(发展):追求优越追求优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追求优越是对为补偿自卑感做出的努力。两种结果:健康力争上游,追求完美病态过度补偿(over compensation),自卑感是人类永恒的心理动力,追求优越是人生

15、的主导动机。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1、自卑感与心理补偿、追求优越,2、生活风格(style of life),个人追求优越的方式五岁左右,生活风格已基本定型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取决于个体的生活条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分析人的生活风格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3、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与生俱来,是人类具有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要求人生必须解决三个问题:职业选择、参与社区生活和爱情婚姻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优越

16、情结: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自卑情结:过分自卑,灰心丧气,产生心理疾病,3、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根据社会兴趣程度划分为四种心理类型统治型ruling type依赖型leaning type回避型avoiding type 精神分裂社会利益型socially useful type 健康人格,三、治疗方法,以儿童为主方法:与儿童建立温暖、友善的关系,以获得信任尽量回忆幼儿时的情况,以了解其对生活的基本观点了解儿童的出生序及其在家中的地位了解儿童的梦让儿童画图(画家庭)访问儿童的老师,以了解实际生活情境,四、理论评价,与弗洛伊德思想上的关系和两者的异同 在

17、理论的提出上,受弗洛伊德诸多的影响。自卑超越“男性钦羡”(masculine protest)阿德勒的很多观念,也为弗洛伊德所接受。“自我理想”(self-ideal)自我理想(ego-ideal)阿德勒认为人主要受到社会的影响而努力追求卓越。阿德勒认为人性是善良的,人生来就具有社会兴趣、社会情感,四、理论评价,贡献:认为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乃受社会驱力所推动,而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使心理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并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转变了精神分析发展的重点,将重点放在社会的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影响上,对新精分后来者影响深远。创设了人本主义的人性基础: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不

18、必受命运支配。“学校心理卫生中心”的最早设立者之一。不足:将追求优越视为个体发展的唯一动机,过于简单绝对。补偿作用乃为反抗自卑感而来,解释太过消极。,第四节自我心理学,一、自我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一)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创伤范式内驱力范式自我范式,第四节自我心理学,(二)安娜的理论 丰富自我防御机制;自我发展路线 依赖情绪自信;吮吸正常饮食;大小便不能自控能够自控;不管自己的身体负起责任;关注身体关注玩具;自我为中心建立友谊;,第四节自我心理学,二、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一)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二)自我的起源与自主性的发展自我与本我的先天同源性;一级自我

19、自主 不依赖本我的发展;二级自我自主 服务于本我的防御机制逐渐演变成独立的结构。(三)能量的中性化(四)自我的适应过程 自我自主与环境取得平衡,三、艾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1902年6月15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少年时期深感“认同”危机1927年结识安娜弗洛伊德,开始接触精神分析1933年移居美国,独立开业1938年开始人类学研究,深感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1939年将姓名改为艾里克洪伯格艾里克森,显示出身份认同上的转变19601970年在哈佛大学任教1994年去世,享年92岁,19021994,艾里克森对弗洛伊德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了本能和力比多学说,但已并不是那么强调,他更愿意强调的是自我和社会力量

20、在人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继承了弗洛伊德对于三我的划分,但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自我是一种心理过程,它综合了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适应性。,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对同一性的研究已成为我们时代的策略,犹如弗洛伊德时代对性欲的研究。”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健康自我的建设性功能关键就是要维持一种同一感(也称自我同一感、心理社会同一感),这种复杂的内心状态包括四个不同方面个体性(individuality)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synthesis)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con

21、tinuity)社会团结性(social solidarity),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同一性的对立极端,也称角色混乱(role confusion)或者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这种状态包含着与同一感相反的内容:内心支离破碎感,自觉人生没有目标,无法获取满意的社会角色或地位所带来的支持。同一性混乱的个体会感觉像是一个被放逐的人,或者一个流浪者,再或者谁也不是,就像艾里克森自己在二十多岁时所体验到的那样。,关注-少年成名,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危机(crisis)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并非灾难性的事件,而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

22、转折点。危机的积极解决与消极解决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并且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消极地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并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如果在其后某个阶段里出现了一个极严重的危机,也可能使之前解决了的危机再生。,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婴儿期:信任对不信任学步期: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儿童早期:主动性对内疚小学期:勤奋对自卑青少年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成年期:繁殖对停滞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对艾里克森人格心理学的评价,贡献: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

23、文化影响的作用,将精神分析和社会学结合了起来;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使精神分析不再局限于临床个案的研究,而是拓展到了正常个体的研究;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突破了其它自我心理学家仅仅描述幼儿早期人格发展的局限性。不足:理论思辨意味强,八阶段理论难以验证,第五节人格的社会文化理论,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凯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德国出生,医学博士 移民美国男权社会,提出feminine psychology,反弗洛伊德神经症与人的成长,霍

24、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神经症、人格与文化神经症(neurosis)是由于焦虑和对抗焦虑的防御机制,以及为缓解内在冲突而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的共同模式。情景性神经症和人格性神经症神经症的文化和心理标准文化与神经症的关系三种文化矛盾,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神经症的人格理论焦虑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两种焦虑神经症由人际关系引发所有的孩童都需要有安全的感觉,但是安全感只能通过父母的爱获得。如果父母经常忽视、支配、拒绝或过度纵容他们的孩子,儿童对他们的父母会产生基本敌意(basic evil)。父母损害孩子安全感是基本罪恶(basic hostilit

25、y)但孩童经常压抑他们对于父母的的基本敌意,从而产生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不安全感和恐惧),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基本焦虑产生的后果是,个人发展各种各样的策略来对付他的焦虑感。这些策略中有一些可能变成他的人格的强烈特征而成为需要神经症需要。神经症需要包括:对友爱和赞许的需要;对主宰其生活的伴侣的需要(依赖他人的需要);把自己的生活限制于狭小圈子内的需要;对权力的需要;对利用、剥削他人的需要;对社会承认和声望的需要;对奉承与恭维/对个人崇拜的需要;对个人成就和击败他人的需要;对自主和独立的需要;对完美无瑕的需要。正常人也有上述需要。但是正常人的需要是与环境相适应的,或适可而止

26、的,不像神经症患者那样,一种强烈的需要完全排斥了其他的需要。,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趋向他人 moving toward people依从型人格反对他人 moving against people敌对型人格逃避他人 moving away people退缩型人格,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三种人生取向 自谦(self-effacement)是一种“爱的渴求”的生活取向,表现为贬低自己,自卑,渴求爱,对应于趋向他人的行为方式 夸张(expansion)是一种“征服一切”的生活取向,表现为美化自己,自信好胜,希望征服一切,对应于反对他人的行为方式 退却(resignatio

27、n)是一种“渴求自由”的生活取向,表现为放弃努力,逃避冲突,寻求自给自足,追求自由,对应于逃避他人的行为方式,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神经症的自我理论 真实的自我:可能的自我,指个体潜在的可能性,是个体真正生命中心,能力、成就发展之源 理想的自我:虚构的理想化的自我意象 现实的自我:由真我受环境熏陶炼成,其表现是实际的,是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之和神经症自我:被理想自我控制应该的专制(tyranny of the should)“我应该”“你应该”,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女性心理学 批判“人体结构就是命运”“子宫妒羡”,卡丁纳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对文化的理解人格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

28、的创造者制度与基本人格结构 初级制度与次级制度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早期经验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基本人格结构创造和影响次级制度或适应性文化,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Harry Stack Sullivan(1892-1949):Interpersonal Theory美国人,精神病学家大学教育不顺利,个体健康问题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1953,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人格的定义人格可以看作是假设的存在,它是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自身的。人际关系包括真实与想象的他人相互作用,与其直接与间接地一体化为能动的复合,包括与人的传统、习俗、文明和制度的相互作用。,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人格动力动能 人格

29、的最小单位能量的相互转化模式生理区域动能 个体与环境有关的躯体生理部位能量转化结构人际动能 人际交往的经验中所获得能量转化结构自我动能(自我系统)以人际经验为基础的自我印象,好我 坏我 非我人格化 追求生理需要减少焦虑中对自己和他人、事物形成的形象(具有态度倾向),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婴儿期 0-2 出生语言能力成熟儿童期 3-5 语言获得(想象的玩伴)少年期 6-8 需要玩伴前青春期 9-12 需要同性“密友”的亲密关系青春初期 13-17 性冲动,需要异性间的亲密关系青春后期 18-20+需要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关系,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心理治疗治疗分为四个阶段正式的初期

30、晤谈侦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试着熟识病人的情况详细的探问: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试着去了解病人结束阶段:在这个阶段,治疗师要强化病人所获得的各种收获(gains)。,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埃里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独子父母神经质犹太教22岁时毕业于海德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没受过专业的医学训练 逃避自由 1941,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基本假设人类的人格只能从历史的层面加以了解。Fromm相信人类已经与大自然的史前社会隔离得很远,而且并没有遗留下强有力的本能以适应改变中的世界另一方面,人类也获得推理的能力,能思考他们被孤立的情况。Fromm称这

31、种情境为“人类的两难困境”(human dilemma),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人的需要单靠满足人类的动物性需求没有办法解决人类的困境,我们只能透过人类需求的实现,驱使人们与大自然世界再联合,解决人类的困境。Fromm指出这些人类的需求是“存在的需求”。关联需要 爱与关心他人 爱是一种归属也是结合超越需要 创造归根需要 与别人建立手足情同一性需要 掌握自己的命运定向框架需要 对环境有稳定、一致的认知结构,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性格类型为了满足上述需要,克服因孤独而引起的焦虑,人们会遵循不同的方向来解决自身的问题。使用何种方向取决于我们成长的历程,如果从头到尾都很顺利,就能发展出富于生产性的行为方向

32、。如果问题从幼年就开始累积,个体某些基本功能的发展受到压抑,挫折的经历不断增加,就会引发出许多新的问题,并发展出非生产性的行为方向。这些行为方向可能会以某种特殊的行为模式为中心,发展成为一个人特定的性格,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人类经由获取和利用物质(同化)及经由与自我和他人的连结(社会化)来与世界建立连结,而他们能以生产性及非生产性的方式的达成。同化过程中的取向:非生产性(接受型、剥削型、囤积型、官僚型和市场型)和生产性社会化的取向:受虐狂、施虐狂、破坏性和机械地自动适应;生产性,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社会性格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特征基本特性群体心理形成来源共同的社会情境、生活方

33、式和实践活动激发群体行为的共同内驱力,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逃避自由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和走向“积极的自由(positive freedom)”逃避自由的机制:独裁主义、毁灭和主动从众 疏离感机器人化,第六节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 theory)代表了精神分析理论在当代的发展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到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转变是将理论重心从以生理驱力为取向转向以人际关系为取向。通常这一理论由一组学者构成,成为客体关系论者(object relations theorist)。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精神医学家克雷恩(Mela

34、nie Klein,1882-1960)、马勒(Margaret Mahler)、美国精神病学家克哈特,第六节客体关系理论,基本概念 客体(object)是指与我们身体以外的人、事物或观念。客体可以指一个被爱着或者被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甚至是幻想(fantasy)。它只是用来指代一个被赋予了感情的对象,不论它是一个人,还是一件没有生命的物体。,第六节客体关系理论,人格结构 客体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内在客体指的是一个心理表象,它是一个和重要他人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或者记忆。外在客体则是指一个真正的人或者真正的物体。而客体就是指一个被投注了感情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法、幻想或记忆

35、。这种被投注的感情能量可以是爱,可以是恨,或者是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第六节客体关系理论,人格结构 自体(self)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概念,它就是指的“我”和“我”的各种经验,自体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表象,而且它总是一个人的私密的内在影像。而且这些经验还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一个小孩子要先学习区分开母亲和陌生人,然后才会分辨清楚自己和母亲也是不同的。,第六节客体关系理论,人格结构 客体关系是自体与内在客体或者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一个自我表象和一个客体表象之间需要以一个驱力或者情感来连接,比如爱或恨、饥饿或温饱。这就形成了一个“客体关系单元”(object relations

36、 units)。,第六节客体关系理论,人格动力 建立关系是发展的动力 人格发展的关键是由“婴儿期依赖”经过渡期进入“成熟性依赖”内化机制 儿童将童年初期的客体关系质量(温暖的或是冷漠的)内化为个体人格的成份,概化至其他关系中,成为他其后与人交往的基础,构成他终身的人际交往的核心,第六节客体关系理论,人格发展 马勒将人格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正常的自闭期,初生到一个月。,婴儿的大部分时间用于睡眠,似乎处于一种原始的、虚幻的无指向状态;正常的共生期,出生后二至四个月,自闭的壳开始打破,并形成一种新的、积极的精神保护层,这就是婴儿与母亲的共生圈;分离与个体化期,四至五个月开始,心理发展有二条通道,一是个体化,这是指一种内在精神自主化的渐进过程。另一个是分离,是指从精神上与母亲分化、脱离,并与母亲保持适度的距离,第七节 对新精神分析的总体评价,一、理论特色 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二、重要贡献,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因学的理论和方法,三、主要缺陷,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理论仍具神秘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