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史话说昆曲朱晓斌02114032.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678490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4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幽幽史话说昆曲朱晓斌0211403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幽幽史话说昆曲朱晓斌0211403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幽幽史话说昆曲朱晓斌0211403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幽幽史话说昆曲朱晓斌0211403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幽幽史话说昆曲朱晓斌0211403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幽幽史话说昆曲朱晓斌0211403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幽幽史话说昆曲朱晓斌02114032.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幽幽史话说昆曲朱晓斌 02114032,昆剧概念,昆剧,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做昆剧。,昆剧的起源,中国戏曲,由宋元南戏到金院本、元杂剧、逐渐推进、衍变。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蒙古贵族的封建统治之后,广大的南方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摆脱了民族歧视的枷锁,生产有所恢复,商业渐趋发展。此时中国的戏剧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北剧”(元杂剧)没落,”南戏”复兴的现象。,“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的昆

2、山腔,简称昆腔,它始于元代末年的昆山,是南曲的一个支派。据明玉峰(昆山)张广德的真迹日录卷二载文记有“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词,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雅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昆山腔在明代万历之前,还只是流行于吴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这种“清柔婉折”的昆山腔之变革发展,是在明代中叶以后。在嘉靖(1522一1566)、隆庆(1567一1572)年间,江西豫 章(南昌)人魏良辅(字尚泉、一字上泉)流寓太仓南关(元代时昆山所辖)时发展兴盛起来。,魏良辅原是个北

3、曲清唱家,到吴中后,又致力于南曲。他认为当时的一些南曲唱腔“率平直无意致”,于是以原昆山腔为基础,参考海盐、余姚等腔的优点,并吸收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抑扬顿挫,索纤牵结,停声、偷吹、依腔、贴调”等有装饰色彩的润腔手法,以及用不同音色塑造人物性格、情感的演唱技巧),并与善吹洞萧的张梅谷,工管的谢林泉,以及张小泉、周梦山、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诸人结成在艺术上有共同见解和理想的创作集体,对昆山腔作了很大的改革与发展。,魏良辅非常讲求唱法上的吐字、过腔、收音,每有所得必往南关老唱家大仓户侯过云适处请教,求得首肯,多次反复修改不厌。同时,河北的北曲弦索名家张野塘,以罪发配太仓卫,被魏良辅以善歌之女招

4、为婿,他协助魏“更定弦索音节,使与南音相近。并改三弦(形)式,身稍细而其鼓圆,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即昆曲及弹词中所用的“南弦”)。它与曲笛、怀鼓、提琴(民族拉弦乐器),并为昆曲的特色伴奏乐器。,这种新腔的特点是清柔婉转,“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成为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新声,“腔曰昆腔”,曲名时曲”。但这时的昆曲仍是清唱,尚未能体现剧本,形诸舞台。,昆曲由清唱搬上舞台,成为戏剧,则是由梁辰鱼的浣纱记开始。他还觉得这样的新腔不应只局限于曲坛清歌,必须扩展到舞台之上占有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与精通音理的郑思笠、陈梅泉、唐小虞诸人,“考订元剧,自翻

5、新作”,并发挥文学优势写作了以西施为主要人物的浣纱记传奇,从音乐方面弥补了水磨调“冷唱”的不足,同时把传奇文学与新的声腔。和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借锣鼓之势与舞台之场面形态,第一次将昆曲搬上剧坛。,这种从原始的昆山腔发展成为昆曲,再进一步登上舞台,即是这个声腔定型和成熟的过程。自万历初年,昆曲很快地扩展到江、浙各地,成为压倒其它南戏声腔的剧种。随之由士大夫带进北京,与弋阳腔并为玉熙宫中大戏,当时称为“官腔”。从此,昆曲俨然成了剧坛的盟主,数百年来,对许多剧种的舞台艺术,产生过深厚的影响。,昆剧的繁盛,昆剧兴盛称霸剧坛的时间长达二百三十年,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新作品不断出现,

6、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演出形式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的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本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在这漫长的时期里昆剧不断地遵循要求自身发展必须兼收并蓄的艺术规律,不但把原先根本不是昆山腔唱的“北曲”逐步改造适应,使之成为“北曲南唱”吸取过来,且和同时盛行各地的弋阳腔交流频频,和弦索调、调腔、吹腔、小曲等也不拒绝。还把说唱艺术、舞蹈

7、等成份有意揉合在演出中使表演形式绚烂多彩。,昆剧的繁盛时期,拥有大批技艺高超的演员。昆曲演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戏班的职业艺人,二是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家乐,士大夫本身也是串戏迷,其水平不亚于专业戏班,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人才;三是业余“串客”,士农工商皆会唱曲。,其时,戏曲理论研究相当活跃。涌现许多著名的理论著作,如:魏良辅的南词引正、沈宠绥的弦索辨讹和度曲须知,蒋孝的南九宫谱,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李玉的北词广正谱,吕天成曲品和祁彪远山堂曲品剧品等,昆剧的衰落,昆曲从晚明开始就经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到清代中叶便转入衰落时期。许多原来的优点

8、到一定阶段,便转化而成为缺点。,昆曲的曲词以典雅美丽见长,但到了乾嘉之世,曲词晦涩,大多数人不能理解。昆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在它新起的时候,听者感觉回肠荡气,到后来节奏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大多数人不能欣赏。由于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内容,题材范围也日益狭小,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发展和改进。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剧坛上出现了“花部”与“雅部”之争,导致了昆剧消衰的局面。,花雅之争不是完全对立而是互争雄长,在争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吸收,每每造成后来的昆乱同台。这对昆剧本身说是舞台上的地盘逐渐缩小,但对戏曲发展来说,却又作出新的贡献。昆剧称为“百戏之师”,正源于此。,昆剧的复兴,五十年代,

9、随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而进行的戏改政策,流散各地的昆剧艺人陆续吸收到各文艺团体中。北昆演员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侯玉山等先参加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等团体中任教员或导演。1953年华东戏曲研究院在上海筹备成立昆曲班,学员在1954年春开始正规学艺,由朱传茗、张传芳、沈传芷授课。,在洪昇逝世二百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在杭州和上海公演的长生殿引起广泛的关注。1956年国风剧团十五贯的晋京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京华争说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的成功,和当时政治形势和政治要求是有关系的,但它的成功,对昆剧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地业余曲社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发展,195

10、6年南京乐社会和昆曲组步入正规;同年8月,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1957年4月上海昆曲研习社成立。其后,各昆剧团培养了一批新人,为昆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昆剧剧照,长生殿定情定情是长生殿里的第二出,叙述唐明皇宠爱杨玉环,册封为贵妃的事。,昆剧剧照,紫钗记折柳折柳是叙述李益奉旨随征,霍小玉在灞桥饯行,着重地描写了夫妻间惜别的情愫,,昆剧剧照,狮吼记跪池,昆剧剧照,西厢记寄柬,昆剧剧照,牡丹亭游园惊梦,昆剧剧照,千忠戮惨睹,昆剧剧照,凤凰山百花赠剑 安西王谋反,朝廷派海俊打入王府,充当间谍。公主不查,见海年少英俊,爱之,竟赠剑许以终身。,结语,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昆曲经明代以来数百年的积累,是历代戏曲音乐家、剧作家、表演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昆曲是美丽的,其自身又是窘迫和无助的。其濒临绝迹的处境,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悲哀。现在是我们对自己割裂传统的行径做出反思的时候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