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与山头”作文讲评.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80125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头与山头”作文讲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石头与山头”作文讲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石头与山头”作文讲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石头与山头”作文讲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石头与山头”作文讲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头与山头”作文讲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头与山头”作文讲评.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审题与扣题,主要毛病:,1、立意不准。态度决定成败(拼搏、自信、勇敢、乐观悲观等);变换思维;积累、集体的力量;单纯论述简单与复杂、大与小;敢想才会赢;学会怀疑。2、表达不准A、不扣话题,全篇没有一处话题字眼,完全脱离话题谈实践。B、材料不当,这里的“实践”是面对眼前如“山头”般的困难不害怕,而是勇于去实践,发现本质(其实是“石头”),解决问题。C、事例不贴切,分析不到位。名人(残疾人)事例只说人物如何战胜困难,不结合话题分析。D、没有事例,纯个人观点,说服力不强。3、题目不好。4、卷面乱,错别字多。,作文如何审题,材料(话题)作文的组成,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求(或注意),作文的审

2、题与立意,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三性四清”。“三性”为审题的原则,“四清”为审题的方法。,作文审题的“三性”原则:,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服从材料的整体;观点比较新颖;自己有话可说。,作文审题方法的“四清”,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从理论上来说,每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若这几个对象有主次之

3、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1、抓对象材料中有哪几个对象?2、分主次几个对象间孰轻孰重,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这是立意的根本点。3、抓关键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4、辨是非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亦即命题者意图。5、查原因造成材料中

4、的这种现象的原因。,石头与山头,回顾作文题,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

5、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材料分析:对象是父亲和母亲。主要事件是二人对于对农场无利的石头的态度不同。父亲认为是山头,不可移动;母亲认为是石头,可以搬走。父亲想象错误,石头被搬走。二人行为形成了对比。关键的句子是: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原因是什么呢?父亲道听途说,主观上认为石头无法摇,没有亲自试一试;母亲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主动去做,去尝试,去付诸实践。,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提示语)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是“石头与山头”,关系是大和小。石头和山头喻指

6、什么?困难、挫折、挑战等等 化虚为实,石头与山头,1、人生就像石头,孤零零地很容易被晃动,如果想像山头那样稳稳地站着,就要树立信念。,2、山头零碎为石头,才能搬走;人生也需要零碎化。,5、学会挖掘,3、自信、团结、毅力,4、脱去伪装,做最真实的自己,脱离材料,重点不明,思考不深,6、换种角度去思考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7、不要从表面去论人论事(透过现象看本质),9、真话不等于真理,要我们亲身体验才行。,8、站得高才能看得远,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够切题,角度太大,1、不要把“石头”当成了“山头”,放大了困难,要勇于挑战。2、敢于尝试,“山头”其实只是“石头”而已,付出行动,便可搬走。

7、3、凡事都不能凭主观臆断,更应该提倡大胆实践的精神。4、要敢于质疑,尤其是要敢于向权威质疑。,较为切题的立意为:,扣材料,1、标题2、中心论点、分论点3、开头、结尾4、事例,点材料一定要简洁、灵活,不离题的秘诀,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明扣暗扣,作文如何扣题,一、题目嵌入法 二、开篇切入法 三、分析入题法 四、结尾呼应法 五、遍地开花法,扣题,所谓标题嵌入法,就是指在文章的题目中嵌入或体现话题的字眼。,一、题目嵌入法,困难山头?石头?那只不过是一块石头不要把困难当成山头管他石头与山头石头真的是山头吗?,二 开篇切入法,就是指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点明话题或文章的主旨,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言:“场中作

8、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学一学:,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阻碍,就像一条路上有小石头也有大石头。小石头我们可以搬走,遇到山头便只好绕道,可有些人却把小石头当成大山头,久而久之忘却了双手的作用。同样的石头,林肯的父亲认为,它是一个山头,不可挖动;林肯的母亲却用行动证实了,这“山头”,仅仅是一块块石头而已林肯的父亲和生活中的许多人一样,用放大镜“看”见了大山,不去尝试,不去探索,而他的母亲,却冲破了假象,最终成功把它们搬走。,林肯父亲廉价买回了一个有许多石头的农场,却认为那是山头而不去清除它们,后来,林肯的母亲带领孩子们清除了“山头”,因为它们只是埋入土里一英

9、尺的石头。石头与山头,高度不知相差多少,但有时它们相差,不过一英尺的距离。悲观的人说,困难是一座坚硬的山头,搬不起撼不动,只能束手无策;乐观的人说,困难只不过是浅埋于土中的石头,只要肯用心,轻轻一挖,便可以将石头搬起。,还有呢 精彩不断哦,看他如何扣题,如果把一块石头看得如山头那般厚重,那么这块石头便真的不可撼动;如果把人飞上天看做是痴心妄想,那么人类的就永远没有飞翔太空的希望。别把问题放得太大,当你真正去做时,你会发现它原本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三、分析入题法,就是在分析事例或说理中扣题,最好出现话题或题目的关键词,有时干脆示现观点.,好处多多:明确中心,前后一致,有时事例不太准也可以弥补一

10、下,障眼法,不可外传噢!,看看人家怎么分析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是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他做了成千上万次实验才让电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如果他认为发明电灯如同一个不可搬走的山头,那恐怕人类使用电灯的时间性要向后推迟,甚至永远不可能用上电灯。而他把研究的每一步看成一块块石头,在选择灯丝材料时,逐一排除的过程就是向下挖“石头”的过程,当实验证明钨丝最适合做灯丝的时候,就是让“石头”晃动的时候。所以,生活中,那些看似坚不可搬的山头,往往由碎石头组成。我们只要多往下挖一挖,也就能把山移走,多数的困难也就这样被分解掉了。,宇宙“地心说”盛行的时代,人们对“地心说”信服得五体投地,几乎对它不产生一丝怀疑或否定。然

11、而,哥白尼却不顾世俗的鄙夷的目光,不屑他人的诋毁,毅然地挪开了心中被公认的“地心说”这座“山头”,将自己所想付予实践。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研究,终于在大量的证据面前提出了“日心说”。后来他的“日心说”被认可,可以说他敢于挑战,敢于实践的精神十分可贵。,末句扣题:后来,他的“日心说”被认可,可谓成功挑战了心中“山头”,山头最终风化成一块块可以移动的石头。,东晋时,秦王苻坚率百万之众渡江而来,过惯奢靡生活的东晋士大夫个个闻风丧胆,无心一战,惟有谢安力排众议,组织精兵,在长江迎战苻坚。谢安认为苻坚虽号称百万之众,但多是些被迫征发而来的士兵,军心不稳,战斗力不强,再者,苻坚集团内部矛盾尖锐,不能齐力,从这

12、些方面来看,这个貌似强大的百万之众也就不堪一击了。最终,事实证明谢安的敢于挑战强敌是正确的,淝水之战,谢安谢玄大败秦王苻坚,前秦的百万之众风声鹤唳,铩羽而归。,四、结尾呼应法这种方法好处就是有放有收,而且可以将任性走远的文意拽回来,豹子摆尾,面对困难,拿出阿甘的执著来吧,拿出陈燕的勇气来吧,把山头化成石头,把洪流化成小河,在无极限的人生中,奋斗争取,创造奇迹!生命因为有了无数次风雨的撞击而显得精彩,因为有了那些类似“山头”的“石头”而显得神秘。我们轻轻拨去那一层面纱,会发现:原来那只是石头。,五、遍地开花法此种方法就是注意在行文中能够时时、处处点题。好处不言自明友情提示:点题不在多,而在适时,

13、为避重复,可明点,也可暗扣。,不要把“石头”看成“山头”,林肯幼年曾有这样一段经历:父亲用低价格买下了一个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母亲提议将石头搬走,而父亲说这是一个个小山头与大山连着,是搬不走的。但母亲带人不长时间就把它搬走了。原来它们原本就是一些孤零零的石头而已。我们往往会这样,把石头看成了巨大的山头。在面对困难时首先是贬低自己,放大困难,认为自己不行,被些孤零零的“石头”所吓倒。,人生道路中会遇到许多“石头”,甚至有时我们看着他们很害怕,会退缩,把它想象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巨石。我们会觉得接下来的努力将是徒劳,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那么他离成功的巅峰会越来越远。“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14、”罢官降职等一大堆因“乌台诗案”这块大“山头”的不如意,一起降临在苏轼的头上,然而他却有这样旷达豪放的心境,这时的“山头”将会变成“石头”,被苏轼踏在脚下。,相反,在一次考试中失误而轻言放弃的学生,他们的“石头”有苏轼的大吗?没有,他们的失意对于苏轼来说微不足道,然而他们却把这“石头”看成了“山头”,视为不可挽回、解救的事实,认为人生之不幸莫过于此,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是因为后者在面对“石头”时没有一颗平常心没有看到这就是一个石头而已,并不是“山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当时科学界认为是不能实现的前提下,苦心研究,反复实验,最终实现了水稻大幅度增产。在人们认为这是个“山头”难以

15、逾越的时候,他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把它看成一个“石头”,搬动它,最终实现了科学界的突破。,有人说过: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是因为自己有自觉性地自我保护,这种保护太强了,他们就会把每一个“石头”看成“山头”,生怕自己受到伤害。在试过之后才明白,其实只要勇敢向前迈一步就会惊奇发现事情很容易。不要把“石头”看成“山头”,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才会有机会和可能去战胜别人 让我们勇敢地举起“石头”砸向“山头”,开辟通向成功的道路。,标题,1、给自己一点勇气2、勇于挑战3、山头只是想象的4、尝试区分石头与山头5、试一试也许就能行6、成大事只要一点勇气,一、题目嵌入法 二、开篇切入法

16、三、分析入题法 四、结尾呼应法 五、遍地开花法,扣题,所谓标题嵌入法,就是指在文章的题目中嵌入或体现话题的字眼。,一、题目嵌入法,困难山头?石头?那只不过是一块石头不要把困难当成山头管他石头与山头石头真的是山头吗?,二 开篇切入法,就是指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就点明话题或文章的主旨,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言:“场中作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学一学:,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阻碍,就像一条路上有小石头也有大石头。小石头我们可以搬走,遇到山头便只好绕道,可有些人却把小石头当成大山头,久而久之忘却了双手的作用。同样的石头,林肯的父亲认为,它是一个山头,不可挖动;林肯的母亲

17、却用行动证实了,这“山头”,仅仅是一块块石头而已林肯的父亲和生活中的许多人一样,用放大镜“看”见了大山,不去尝试,不去探索,而他的母亲,却冲破了假象,最终成功把它们搬走。,林肯父亲廉价买回了一个有许多石头的农场,却认为那是山头而不去清除它们,后来,林肯的母亲带领孩子们清除了“山头”,因为它们只是埋入土里一英尺的石头。石头与山头,高度不知相差多少,但有时它们相差,不过一英尺的距离。悲观的人说,困难是一座坚硬的山头,搬不起撼不动,只能束手无策;乐观的人说,困难只不过是浅埋于土中的石头,只要肯用心,轻轻一挖,便可以将石头搬起。,还有呢 精彩不断哦,看他如何扣题,如果把一块石头看得如山头那般厚重,那么

18、这块石头便真的不可撼动;如果把人飞上天看做是痴心妄想,那么人类的就永远没有飞翔太空的希望。别把问题放得太大,当你真正去做时,你会发现它原本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三、分析入题法,就是在分析事例或说理中扣题,最好出现话题或题目的关键词,有时干脆示现观点.,好处多多:明确中心,前后一致,有时事例不太准也可以弥补一下,障眼法,不可外传噢!,看看人家怎么分析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这是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他做了成千上万次实验才让电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如果他认为发明电灯如同一个不可搬走的山头,那恐怕人类使用电灯的时间性要向后推迟,甚至永远不可能用上电灯。而他把研究的每一步看成一块块石头,在选择灯丝材料时,逐一排除

19、的过程就是向下挖“石头”的过程,当实验证明钨丝最适合做灯丝的时候,就是让“石头”晃动的时候。所以,生活中,那些看似坚不可搬的山头,往往由碎石头组成。我们只要多往下挖一挖,也就能把山移走,多数的困难也就这样被分解掉了。,宇宙“地心说”盛行的时代,人们对“地心说”信服得五体投地,几乎对它不产生一丝怀疑或否定。然而,哥白尼却不顾世俗的鄙夷的目光,不屑他人的诋毁,毅然地挪开了心中被公认的“地心说”这座“山头”,将自己所想付予实践。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研究,终于在大量的证据面前提出了“日心说”。后来他的“日心说”被认可,可以说他敢于挑战,敢于实践的精神十分可贵。,末句扣题:后来,他的“日心说”被认可,可谓成

20、功挑战了心中“山头”,山头最终风化成一块块可以移动的石头。,东晋时,秦王苻坚率百万之众渡江而来,过惯奢靡生活的东晋士大夫个个闻风丧胆,无心一战,惟有谢安力排众议,组织精兵,在长江迎战苻坚。谢安认为苻坚虽号称百万之众,但多是些被迫征发而来的士兵,军心不稳,战斗力不强,再者,苻坚集团内部矛盾尖锐,不能齐力,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个貌似强大的百万之众也就不堪一击了。最终,事实证明谢安的敢于挑战强敌是正确的,淝水之战,谢安谢玄大败秦王苻坚,前秦的百万之众风声鹤唳,铩羽而归。,四、结尾呼应法这种方法好处就是有放有收,而且可以将任性走远的文意拽回来,豹子摆尾,面对困难,拿出阿甘的执著来吧,拿出陈燕的勇气来吧,

21、把山头化成石头,把洪流化成小河,在无极限的人生中,奋斗争取,创造奇迹!生命因为有了无数次风雨的撞击而显得精彩,因为有了那些类似“山头”的“石头”而显得神秘。我们轻轻拨去那一层面纱,会发现:原来那只是石头。,五、遍地开花法此种方法就是注意在行文中能够时时、处处点题。好处不言自明友情提示:点题不在多,而在适时,为避重复,可明点,也可暗扣。,不要把“石头”看成“山头”,林肯幼年曾有这样一段经历:父亲用低价格买下了一个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母亲提议将石头搬走,而父亲说这是一个个小山头与大山连着,是搬不走的。但母亲带人不长时间就把它搬走了。原来它们原本就是一些孤零零的石头而已。我们往往会这样,把石头看成

22、了巨大的山头。在面对困难时首先是贬低自己,放大困难,认为自己不行,被些孤零零的“石头”所吓倒。,人生道路中会遇到许多“石头”,甚至有时我们看着他们很害怕,会退缩,把它想象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巨石。我们会觉得接下来的努力将是徒劳,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那么他离成功的巅峰会越来越远。“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罢官降职等一大堆因“乌台诗案”这块大“山头”的不如意,一起降临在苏轼的头上,然而他却有这样旷达豪放的心境,这时的“山头”将会变成“石头”,被苏轼踏在脚下。,相反,在一次考试中失误而轻言放弃的学生,他们的“石头”有苏轼的大吗?没有,他们的失意对于苏轼来说微不足道,然而他们却把这“石头”看成了

23、“山头”,视为不可挽回、解救的事实,认为人生之不幸莫过于此,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是因为后者在面对“石头”时没有一颗平常心没有看到这就是一个石头而已,并不是“山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当时科学界认为是不能实现的前提下,苦心研究,反复实验,最终实现了水稻大幅度增产。在人们认为这是个“山头”难以逾越的时候,他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把它看成一个“石头”,搬动它,最终实现了科学界的突破。,有人说过: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是因为自己有自觉性地自我保护,这种保护太强了,他们就会把每一个“石头”看成“山头”,生怕自己受到伤害。在试过之后才明白,其实只要勇敢向前迈一步就会

24、惊奇发现事情很容易。不要把“石头”看成“山头”,挑战自己,战胜自己,才会有机会和可能去战胜别人 让我们勇敢地举起“石头”砸向“山头”,开辟通向成功的道路。,开头:,人们总是畏惧那些看似庞大的“山头”,却从未想过它是那么的不堪一击,稍稍努力便能晃动,这就充分地说明,一切皆有可能,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正所谓试一试也许就能行。(大胆推开那扇虚掩的门),结尾:,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添以大胆的勇气,去搬开拦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大山”。这才是我们面对困难与挫折应有的态度。你会发现,貌似吓人的“大山”其实也不过是“石头”堆成的,并且很可能只是石头而已。,点出中心论点,开头:林肯的父亲将农场的石头看成山头

25、,认为它们是搬不走的,而事实上,它们只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轻而易举便可搬走。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也将“容易搬走的石头”看成“搬不走的山头”,从而使自己丧失了斗志,失去了信心,做不好任何事情。,结尾:在生活中,就算遇到了“山头”,我们也应该将它们看成是“石头”,这样才会有足够的信心来克服困难。信心加上行动,再加上不受环境影响的斗志,所有的困难都会不堪一击的。,我们的一生会遭遇很多失败,其实在很多时候,失败的原因是我们把问题想得太复杂,把能够轻易搬开的石头看成庞然大物,看成根本无从下手的高山,因而放弃了尝试的机会。我认为,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是小石头,勇于尝试,付出行动,成功也就指日可待。,练一

26、练:,作文材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不吃粗粮了,他们认为粗粮口感差,吃起来费力,他们忽略了粗粮中含有细粮缺少的营养成分。其实,不吃粗粮,是导致现在很多人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当然,长期过食粗粮也不好。生活中,很多事也是这样。印度古谚:“人要吃些粗粮。”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要吃些粗粮”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1“粗粮”的本义:与“精细食物”(高档或精加工)相对的色香味较差(低廉或较原始)的食粮。整个标题的本义是:吃些粗粮身体健康。2、比喻义:(1)粗粮的比喻义:低级的、原始的、粗糙的、不起眼的、被忽略的、大众化的、普通的、微贱的、

27、驳杂的、细小的、琐屑的人或物。(可指在人生中要注意正确对待、学习、听取、运用一些自己不喜欢、不好接受、费时费力但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对学习、对工作、对生活等有益的东西,如:挫折,打击,磨难;批评,质疑,挑剔,责难;简陋的物质条件,艰苦的生活;冷落的待遇,寂寞的处境只有这样做了,才能产生好的效果。),要吃些粗粮 当荆棘仅仅只是字典里遥远的名词,当浮华喧嚣成为社会的常态,当闲适安逸一点点残噬着民族的铁质,我们需要回溯前人的智慧:吃些粗粮,才能让生命健康而完整。而生活的挫折与坎坷,即是生命的粗粮。(明确)化虚为实,要吃些粗粮 许多人不爱吃粗粮,因为它口感差而且难以下咽,正如大部分人不希望生活中遇

28、到困难和挫折,因为人生要花费许多精力和心血才能克服它们。但不能否认的是,粗粮可以促进我们的肠胃消化,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而困难与挫折也正是如此磨励着我们的生命,使生命更充实而顽强。,要吃些粗粮 如果说每个人都拥有一口锅,我们都按自己的爱好在锅里煮粮食,相信绵软风味俱佳的细粮一定是首选,而口感差的粗粮就被淘汰了。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多苦少乐是人生的必然,能苦会乐是凡人的坦然,化苦为乐则是智者的超然。在人生这口大锅里,一帆风顺的坦途便是诱人的细粮,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便是粗粮。面对这么一锅“五谷杂粮”,你可以挑食,可以逃避痛苦,但是“粗粮”有营养,挫折是财富,全盘接收才更健康,才更精彩!朋友,多

29、吃些“粗粮”吧!生命是一条险滩,临岸徐行虽可见影,却不如风里来浪里去,感受活鱼的拍动,不如化苦为乐,感受苦难的恩赐。,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的标价出售,他们的第一位顾客均说了一句相同的话:“您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其中一个人听了后,对自己的画仔细掂量,最终以2000元售出,而他经过后来的刻苦努力,成为著名的画家。他就是丁托列托。另一个听后只是轻轻地将画撕毁,而从此改行,学习雕塑而成为一代宗师。他就是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第三个呢,认为自己的画或许真的不值那个价,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出售。至今,他也只是一个

30、三流的画家,以卖画糊口,过着游浪的生活。(感情倾向)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作文的审题与立意,前两类人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他们的共性是能够认清自己,并执著地追求超越自己;后一类人是需要我们反思和警惕的,他的致使弱点是没有主见,没有了自信,安于现状。在具体写作时,可以综合谈论三类人的人生选择,也可以侧重于某一类人的人生选择来立意展开。,立意枚举:,(1)人啊,认识你自己;(2)认清自己,找准位置;(3)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4)失去了自我,就失去了一切;(5)相信自我,超越自我;(6)扬长避短,实现自我;(7)自信自

31、强,才能提升自我;(8)追求的目标决定了追求的结果;(9)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10)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11)学会选择。,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是他在前面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800字左右。,【立意方向】1,方法的重要性;2,学会变通;3,转换思维、换位思考、换一个角度;4,将欲

32、取之,必先予之;5,利益可以左右人;6,智慧;7,理论与实践关系。,蛮干不如巧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说明我们做事情要学会运用技巧,而不是一味地蛮干,否则,只能是费力不讨好,事半功倍。(引用名句入题)材料中的哲学家只是一心想靠蛮力把牛赶进牛栏,而不知道用一把青草引牛进入栏中,最终,尽管他耗费大把力气,但也没成功,却是农夫的巧妙运用青草,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牛引进了栅栏。(引材料),【写作提示】对于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列出的只是通常的几个思考角度,仅供参考:(1)正确看待自己。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33、生活区域,在如何对待牛的问题上,一个哲学家就不如一个农夫。(2)蛮干与巧干。做事得法,事半功倍;做事不得法,事倍功半。这位农夫抓住了牛的需求,他便成功地把牛牵进了栏中。试想,如果农夫放在牛嘴前的不是青草,而是其生存根本用不着的东西,比如,就算是高档金银首饰,牛也会乖乖进栏吗?当然不会,因为,它不符合牛的需求。(3)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别人做一件事,强逼是不行的,那怕你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奏效。其实我们要做的,仅是举手之劳,拿出一点生活的“青草”,给别人一点甜头和希望。(4)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要做成一件事情,不能仅仅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为别人想想,这样才会使事情办得

34、更顺利,人生的路才会走得更顺畅。,【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思路导引】(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卖缸人之所以大步往前走,是因为他明白再看多少眼也无法变成完整

35、的缸。这就启示我们:当出现了失误(损失)的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停留在失误(损失)上,只会对自己伤害,而无益于事情的改变;放弃对“缸”的眷恋与惋惜,继续赶路才是聪明之举;放弃意味着新的开始,前面的路还很长,会有更多补偿的时候。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卖缸人的态度就一定对吗?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正因为害怕检讨自己的失误,害怕反思而失去了得到教训的机会,以至多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条路上跌倒吗?这就启示我们一旦出现了失误或者说错

36、误,首先应当毫不犹豫地停下来“看”一眼,反思检讨,才能走得更好更稳。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我们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3)辩证立意:把正反两方面的立意结合起来思考。既要有卖缸人的果敢,又要听从路人的忠告反思检讨,该走就走,该“停下来看”就看。这有利于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我们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某大城市,中程公交车的始发站,每天天未亮,就有许多老人排着长队,早早地为乘车上中学或大学的儿孙占个座位。,判断下列立意属哪一种:切题,偏题或者离题,学以致用,训练题2,偏题,偏题,离题,切题,1阅读下面

37、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过程分析】材料中“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是一个比喻,富有含义。“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拥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水仙”是用来看的,让

38、人精神愉悦。拥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为什么“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这说明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水仙,这说明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把坚实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弄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锁、钥匙、铁棒都有象征意义。请你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过程分析】材料中的“锁”“钥匙”“铁棒”都运用了比喻,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锁”比喻为问题、矛盾;“钥匙”和“铁棒”比喻为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钥匙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以了解为基础,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铁棒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说明做事不讲究方法,一味蛮干。所以,做事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一味蛮干,只会把事情办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