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并发症中的应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680189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0.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并发症中的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并发症中的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并发症中的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并发症中的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并发症中的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并发症中的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并发症中的应用.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醒脑开窍”针刺法在 中风并发症中的应用,中风病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是并发症最多的疾病之一。诸多的并发症严重地影响该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甚至于其并发症是中风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中风并发症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针灸在此方面又有其独特的优势。40多年来,临床总结了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诸多并发症的针刺治疗。现介绍如下:,醒脑开窍针刺法配穴 配穴是根据脑卒中的不同临床表现或合并症、并发症针对性的选穴,醒脑开窍针刺法的配穴体现了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传统原则,是个性化治疗的具体应用。,(1)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最多见的并发症之一,吞咽障碍即包括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后,上运动神经元性的假性

2、延髓麻痹;也包含脑干延髓梗塞,疑核本身功能减退后,下运动神经元性的缺血性延髓麻痹,现在统称为吞咽障碍。,吞咽障碍至今为止仍然是现代医学无法积极治疗的疑难病症,消极的支持疗法,不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往往因为感染、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导致患者死亡。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其配穴的应用有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临床观察住院病历521例,临床治愈率达 64.68%;显效率达 19.39%。这部分患者均可以撤消鼻饲,正常饮食。,处方:双侧风池(GB 20,足少阳胆经)双侧完骨(GB l2,足少阳胆经)双侧翳风(TE l7,手少阳三焦经)咽后壁点刺,三穴均向喉结方向斜刺,进针22.5寸。施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3、即捻转幅度小于 90;捻转频率为120 1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要求双手操作同时捻转,留针2030分钟。,风池、完骨、翳风,以3寸毫针或圆利针于咽后壁点刺,咽后壁点刺,(2)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 语言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交流工具,脑卒中病人的语言恢复亦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语言恢复除了语言矫正和训练之外,针刺治疗也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以下的腧穴可收奏效。,处方:上廉泉(RN23,任脉)金津、玉液点刺放血(EX-HN 12、X-HN 13,经外奇穴),位于任脉走行线上,舌骨上缘至下颌之间 1/2处,向舌根部斜刺 2 寸,施用提插泻法,以舌根部麻胀感为度。,上廉泉,

4、用舌钳或无菌巾将患者舌体拉起,在舌下可见两支静脉,用三棱针点刺舌下静脉,以出血13毫升为度。,金津玉液,(3)便秘 由于脑卒中后排便体位改变和饮食结构、胃肠功能的紊乱,便秘也是脑卒中后的多见的并发症。尤其在脑卒中急性期内,由于便秘引起腹压的增高,进而影响血压及脑压的调整。祖国医学也认为:在急性病证之时,通腹气是治疗的关键。,处方:双侧丰隆(ST40,足阳明胃经)左侧水道、归来(ST28、ST29,足阳明胃经)左外水道、外归来(自定腧穴),直刺1.52寸,施用作用力方向的捻转泻法,即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捻转用力,针体自然退回,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丰 隆,左侧外水道、外归来分别位于水道

5、、归来旁开2寸。4穴均直刺,进针2.53寸,施用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即捻转幅度大于180;捻转频率为4060转/分钟,行手法1分钟,留针30分钟。,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4)小便失控 脑卒中患者随着脑功能的蜕变,或部分小便控制中枢(旁中央小叶)的损害,常出现小便失控,老年患者更为多见。小便失控包括小便失禁和遵尿潴留两类,也是脑卒中治疗中比较难以解决问题。,处方:关元(RN4,任脉)中极(RN3,任脉)曲骨(RN2,任脉),关元、中极直刺 1.52 寸,施用呼吸补法,行手法 1 分钟,针后加温针灸。以1.5cm长度艾条插入针柄,点燃至燃尽。曲骨,直刺 11.5 寸,施用捻转平补平泻,行手法 1 分钟。留针2030分钟。,关元、中极、曲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疗效显著;对人体多系统均有良性导向作用。石学敏院士经过多年的临床归纳,将多系统、多学科诊疗、预防、康复等方法有机的结合管理,综合、程序化用于中风病的诊疗中,形成了-“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进一步降低了中风病死亡率,提高中风病康复率,为中风病的治疗开辟了更好的治疗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