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名师教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相和》名师教学课件.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将相和名师教学课件 将相和教学课件1教学目标1、 能自主识字,读准字音“渑、荆、卿”,并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负荆请罪、能耐、声色俱厉”等词语。2、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并能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3、 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教学过程:一、由简介史记引入,了解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体会三者间的关系。理解“负荆请罪”的含义,了解廉颇、蔺相如的身份。1、文学有部伟大著作史记,其中有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今天学习的课文将相和。
2、2、“将”指谁?“相”指谁?(廉颇、蔺相如)。(板书)3、“蔺”字怎么写,还记得吗?4、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一个是完璧归赵,一个是渑池会见, 一个是负荆请罪。(板书)5、通过对完璧归赵的复习,初步了解蔺相如的品质。(1)在三年级学过完璧归赵,你们一定对蔺相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一个词形容。板书:有勇有谋6、(读准“渑”mian)渑池是地名,在秦国境内。7、结合图片从字面上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了解两人的身份。(1) 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成语。(负荆请罪)“荆”是后鼻音,谁能读准?(jing) 指名读。齐读。(2) 出示图片:这幅图画的就是“负荆请罪”的内容,你能借助图说说“负荆请
3、罪”的意思吗?(3) 指图:图上的这位赤身背着带刺的枝条的人是赵国的将军廉颇,他是一员武将。他出生入死,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真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板书:英勇善战)(4) 加上人名、身份说说“负荆请罪”的意思。 (大将军廉颇背着带刺的荆条向宰相蔺相如请罪。)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1、读课文思考: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1)、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什么?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出示:出示: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卿”qing正音)(2)、引读:引起他们不和的原因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在渑池
4、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3、师归纳小结: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讲叙了言和的过程。三、品读重点语句,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的智勇双全及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心。(一)从廉颇的语言着手,了解廉颇不服气的原因及他的性格特点。1、结合屏幕上的两句句子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不服气)2、课文如何把廉颇的不服气表现出来的?找到相关句子。出示第10节。这段话是通过语言写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读一读,思考廉颇讲了几句话,表达了几层意思?在书上作分层记号。(三层)(1)指名交流。(2)引读:他先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
5、胜,立下许多大功。再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最后说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3、再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三层意思。(1)第一层的意思是: 廉颇认为自己功劳大。2 从句中哪些词中看出他功劳大?理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 这就是“战功赫赫”)2 这句夸赞的话出自他自己的口中,你读一读,读出什么味道?2 出示词卡:居功自傲 (自认为有功劳而感到骄傲)(2) 他认为蔺相如没能耐。 (换词:没本领)(3) 廉颇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板书:为难(4)谁能连起来把廉颇这段话的意思说给别人听?4、请你再读读这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人物?(豪爽耿直、居功自傲)小结:
6、课文就是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男生齐读。(二)学习渑池之会,抓住语言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精神。1、 面对他的挑衅,蔺相如怎么做?找到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一读。(1)出示: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就请病假不上朝。(2)课文又写了有一次蔺相如路上偶遇廉颇的做法指名交流出示: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2、你们发现蔺相如怎么做?板书:避让3.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4、渑池会上,秦王仗
7、着自己国势强盛想占赵王的便宜,羞辱赵王。读一读渑池之会的内容,说说面对什么情况,蔺相如怎么说。(1)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说出示:“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出示:瑟、缶的图片你们看,瑟是一种弹弦乐器,而缶是一种瓦器,用以盛酒浆。(2)秦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蔺相如忽的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出示:“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出示词卡:声色俱厉 )解释: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再读。5、这就是蔺相如在渑池之会的表现。从蔺相如的语言中,你认为蔺相如到底有没有能耐?他的能耐表现在哪里?同桌交流。2 有智慧。(和秦王针锋相对,让秦王击缶,使他在言语间
8、占不了便宜。)2 有勇气。(蔺相如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与敌人刀光剑影地相拼,但是凭着智慧和勇气,与敌人斗智斗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捍卫赵国的尊严,怎么说没能耐呢?)小结: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而是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如果蔺相如就在你面前,你一定会发自内心的对他说:(你真有能耐!)(三)继续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通过品读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关键语句,体会蔺相如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同时感受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1、这么有能耐的蔺相如是怎样对待廉颇的为难的?师引读:廉颇要为难蔺相如的话传到蔺相如的耳朵里,他;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
9、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蔺相如对廉颇的挑衅是避让。(生答)师;蔺相如为什么避让廉颇?是真的怕他?默读课文,蔺相如是怎么说的?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4、从这里你们读懂了什么?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才这样委屈自己,这就叫 板书:顾全大局5、出示: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那里。他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真是不应该。“不应该”什么?(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6、引读。师:廉颇知道自己不顾国家利益,觉得自己真是罪人,(读)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可见他能板书:知错就改,(请罪态度相当诚恳
10、)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热情”一词可见他不计前嫌)从此以后,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7、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8、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11、。9、从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为重。)10、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四、总结。板书:将 相 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英勇善战) 廉颇 蔺相如(有勇有谋)为难 知错就改 避让 顾全大局负荆请罪将相和教学课件2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
12、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1、 揭示课题:35将相和2、 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 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渑池之会上,蔺相
13、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4、 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 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 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3、 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 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14、理解句子: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指导朗读5、 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负荆请罪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2、自由读
15、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4、 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为重。5、 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6、 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7、 想象说话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三、总结
16、全文、合为一体。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设计:35、将相和(完璧归赵)蔺相如 (渑池之会)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服气)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教学课件3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人物。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评价人物。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1、故事引入:你们还记得完璧归赵的故事吗? 请同学们讲一讲。引入新课。2、板书课题3、
17、出示填空,检查预习:“将”(廉颇)(大将军)“相”(蔺相如)(宰相)“和”(同心协力)二、了解因果:1、找到文中的过渡句,指名读。2、出示图示,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三、反复读文,感知人物形象:1、分角色读课文,力求读通、读熟、读好。2、出示填空完成“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四、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1、在蔺相如、廉颇两个人物,你喜欢(敬佩)谁?说说理由。2、根据课文内容对对子: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3、出示填空练习,加深认识: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能改),更因为他们都有(精忠报国)的精神
18、,所以他们能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他们文武双全,真是赵国的(无价之宝)。四、借助课剧,展现人物形象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将相和教学课件4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相)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培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教材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
19、”、“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讲了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理清
20、层次1、这三个故事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2、交流。完壁归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个地方描写了将相的不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服气、不满、妒忌)
21、(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2)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
22、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3)“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4)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3、廉颇开始很不服气,后来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呢
23、?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廉颇听了这话心里在想什么?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时候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呢?5、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将相和教学课件5将相和教学设计 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拟写:江丽娜 教材分析: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24、: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5、(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教学重难点: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1、*的重点是理清“完璧归赵”这一故事的层次,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的难点是通过文中对人
26、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出示战国形势图),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1、读课题学习3个多音字2、质疑(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预设:文中的将是指谁?相是指谁?和是什么意思?通过预设,使学生知道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以及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预设:生这篇
27、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3)师追问:他们因什么事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1、听录音朗读,扫除障碍。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学习字词情况。 三、设疑激趣、理清文脉。1、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文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预设:“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3、*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1)*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
28、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2)讨论交流:*讲了三个小故事: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四、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1、学习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归纳整理:(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2、秦王凭借什么来骗璧?从哪些词可以看出?3、赵王接到信后是什么反应?此时大臣们是怎么想的?4、就在大家都束手无策时,他们想到了谁?(蔺相如)为什么说他能解决这个难题?(勇敢机智)从哪里可以看出他勇敢机智? 5、
29、讨论、交流、整理: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用“”画出描写蔺相如行动的句子。语言:(1)“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勇敢)从两个如果说明了蔺相如已经做好了应对秦王的几套方案,从中可看出蔺相如还是位深谋远虑、智慧过人的人(2)“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3)“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指导朗读:读得理直气壮,语气坚定、态度坚决)行动:(1)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
30、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2)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3)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6、秦王作出让步后,蔺相如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目的是什么?秦王为什么不杀蔺相如呢?7、小结: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将相和教学设计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五、总结、扩展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1)读课文,
31、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六、课堂练习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18、将相和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起因:(1-2)秦王企图骗璧完璧归赵 经过:(3-9)蔺相如勇斗秦王结果:(10)蔺相如完璧归赵语言:深谋远虑 智慧过人蔺相如行动:勇敢无畏 不畏强暴将相和名师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