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569097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 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1学习目标: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3、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第一课时预习环节:听写词语。完成导P61二1-3题。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课堂展示: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

2、,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讲解说明文的有关考点和答题技巧。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统观全文,了解结构。*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

3、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有的像一张大棉絮,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

4、适当位置是:来来去去。轻轻地飘在空中。满满地盖住了天空。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明确:*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第二课时预习环节: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2、找出云的特征及其预兆。3、完成导学导练P61 二 46课堂展示: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明确:第二段是3、4、

5、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话题二、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云_云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云,“像羊群”的云指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云。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云_云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二、讨论探究、链接生活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

6、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三、梳理小结、拓展延伸*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来。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2教学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的思路。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培养

7、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教学内容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天气的科学小品文。在讲课之前,先让老师来讲个故事: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

8、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多媒体显示:小鸡叫不停不久雨淋淋小燕钻天蛇过道不久大雨就来到蚂蚁搬家山戴帽必定大雨到蚂蚁搬家蛤螟叫燕儿低飞大雨到突出显出:同时,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还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二、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大意。2、找出课文中心句。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说明要识天气可以看云。二(26):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1、观察云的形态来判定天气2、根据云

9、的光彩推测天气三(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讨论: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中心句: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三、云是天气的“招牌”,那么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可以看云来预测天气了。好,同学们拿出昨天预习时,要求大家所制作的“云与天气关系”的表格。晴天云彩简表。四、同学们通过表格了解了“云与天气关系”。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场小组竞赛,老师出示各种云图,然后请每一小组一位同学当一当这个“天气情况发报员”,你来给大伙说说天空云的特点,以此又推断什么样的天气情况。竞赛图例:竞赛细则:让每组组长选择,然后小组共同讨论,并推选一位同学上讲台担

10、当“天气预报员”,例:今天天空中的云如果是微风吹过水面所引起的鳞波,天晴,一般不会带来雨雪。五、*语言特色师:本课给我们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色彩,可是我们读起*却显得条理清晰,这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来看看这一篇课文语言方面特点。1、比较阅读卷云的云体具有纤维状结构,常成白色,无暗影,有毛丝般的光泽,多成丝条状、片状、羽毛状、钩状、团状等。卷云由冰晶组成。卷层云的云体均匀成层,透明或成乳白色,透过云层日月轮廓清晰,地物有影,常有晕的现象。积云个体明显,底部较平,顶部凸起,云块之间多不相连;由空气对流、水汽凝结而成的云。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2、运用了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语言

11、准确、生动、形象是本篇说明文的主要特色。*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方式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来。布置作业: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

12、、成语、俗语、诗词及*片断等。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3一、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二、设计思想1、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也是一篇旧课文,过去常常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但这套新教材第一、二册并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因此,教学时不必指出它是什么文体,而应以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为主。2、学生地处乡村,这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尤有实际意义。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

13、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四、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的思路。2、巩固复习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五、教学难点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天气知识的了解。六、教学准备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看谁判断得准确;上网查找或者到图书馆查阅,或者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搜集一些关于天气的谚语,分类积累,并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天气状况对户外活动

14、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遭遇恶劣天气多半起因于天气骤然变化。因此,外出前在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气候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天气的异常变化。那么,怎样看云识天气呢?2、检查预习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简要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3、整体感知学生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后,简要概括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用课文中的原话说说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方法指导:默读时要做到口不动、手不动、头不动,眼球则要转动。)跳读课文,设计一种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学生可自行设计表格,也可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然后教师总结:先把云分成两大类,

15、按照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的云和雨雪天气的云;再按照云的光彩分为晕、华、虹、霞四种。)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并结合课本前面的彩色插页,加深学生对云的名称的理解。4、重点研讨*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提示:*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是概述,先总说一句:“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第3、4、5段的“纲”:“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3、4、5段就是遵循这个“纲

16、”展开的: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第6段开始写“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具体到一段文字中,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如第3段,把“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与天气的关系。*是一篇科普文,作者能把深奥的科学知识解说得生动活泼,主要是因为他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再仿照示例造句。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学生先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句子,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

17、的好处。再重点学习课文第1段的语言,并仿照示例造句。)5、拓展延伸课文第6段引用了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并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天气的谚语,要求说出搜集的方法。6、课堂小结*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的思路清晰,很有条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恰当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来。7、布置作业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

18、证一下,并写一篇观察日记。八、教学反思1、此设计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2、此设计淡化文体,突出重点,以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为主,把对天气知识的学习渗透在阅读的训练中,并且适当延伸,让课堂上有着浓厚的语文氛围,上出了“语文味”。3、此设计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自然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观察、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的研讨,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4【教学目标】1、阅读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2、揣摩比喻句的好处,

19、学会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来描绘景物;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建议】1、复习巩固比喻这种修辞,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2、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云的图片,加强感性认识;3、强调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教学时不必强调文体;【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了解天气情况靠什么?古代没有气象预报或现在没有设备时,人们是怎么知道天气变化的?(看云识天气)。有人说“云是天气的招牌”,那么如何根据天上的云彩来判断天气情况呢?二、阅读第一段,教师展示关于云的形态的图片,结合课文彩图,让学生初步认识云的种类三、自读课文,列出结构提纲,并用课文中的原话说说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学生列

20、好后,教师用投影展示一两位学生的提纲,师生共评,明确*构思的特点。2、结构提纲示例如下: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1先概述:天上挂什么云,就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2总写薄云和厚云与天气的关系25具体介绍3薄云与天气的关系45厚云与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总结看云识天气的作用和限度3、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是:“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问:去掉句中的“往往”和“常常”可否?(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四、小组合作,精读36段用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教师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

21、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1、列好后教师投影学生设计的表格,其他学生补充或纠正。2、学生分组扮演文中的云,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形态、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情况。(云的种类繁多,通过设计表格,表演解说,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云的种类,从而更加清楚地理解课文。)3、对照课文中描述的云的特征,说说课文插图中的云各属于哪一类。4、教师小结: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五、体会比喻的妙处作者为什么能把深奥的科学知

22、识解说得生动活泼,主要是因为他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把它们改成平时说明的句子,比较体会用比喻的妙处。2、用另外的比喻描绘文中的云的形态。3、完成课后练习二:仿照课文中的句子造句。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六、学生将课外收集的有关天气的谚语、俗语、成语等进行交流,增加生活常识七、布置作业根据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课余时间试着看云识天气,并将观察的情况用文字记录下来。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5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能力

23、目标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学方法1.朗读法。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2.观察与联想。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

24、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

25、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设计(二):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投影显示:(1)注

26、音:峰峦(lun)一霎(sh)间点缀(zhu)绫纱(lng)弥漫(m)晕(yn)头转向月晕(yn)崩塌(bngt)(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1)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3)文中第2段看云

27、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

28、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

29、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三、具体研讨第36段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

30、,各举出一个例子。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3)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

31、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学生回答,教师示例:(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学生合作完成。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

32、出门,晚霞行千里”。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四、课堂练习投影显示:1.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2)出现了高层云,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

33、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34、。正确句序: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5)那最轻盈、站得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

35、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参考答案: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五、课堂小结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看云识天气教学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