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06775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商鞅变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解读:商鞅变法迎合了秦孝公富国强兵的需要,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不但使居于偏远落后的秦国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奠定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中国的基础,而且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梭伦改革和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时代相近,但性质与结果大相径庭。梭伦改革是雅典工商业奴隶主推行的反对氏族贵族专权的奴隶制改革,奠定了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基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推行的封建化改革,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格局。虽然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比欧洲先行一步进入了封建时代,并且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封建文明,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窒息了中华民族的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对后世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教学建议:1、借助图片和文字材料设计几个综合性问题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建构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援引一些历史故事和图片,设计若干角色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也可制作“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一览表。3、结合材料以课堂讨论形式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并认识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4、结合商鞅的个人遭遇理解改革的局限性和改革道路

3、的艰难和曲折,感受商鞅义无返顾、执法如山的坚毅精神。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一)春秋最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变法的必然性或客观条件)概念解析: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B770年,周平王东迂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前770一前476战国:前475-前221(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

4、术。1、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兴修水利(如都江堰);农田施肥;开垦荒地(主要指开垦井田以外的私田)。F最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西周晚期出现铁器:舂林出现铁农具;战国铁农具推广。铁器时代标志生产力显著提高,铁器与石器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硬度强、更锋利的优点:“牛形酒器”图:从侧面反映了土芝已经出现并逐步推广。牛耕与铁器相结合,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晋国大力土牛子耕。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夹Q技术)等都有新的成就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2)影响:经济(生产关系

5、的变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阶级关系变动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随着私田的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一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随着土地私有,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使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一一井田制瓦解,从而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引起政治领域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化。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

6、新兴地主势力的壮大,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从而成为历史的必然。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变法,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用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和贵族联合专政成为历史的必然。另外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也纷纷变法。2、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设问:谁要求变革?变革的目的是什么?(1)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2)变革的内容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3)实现目标的途径:对旧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3、军事:诸侯兼并,战争频繁;(1)春秋是争霸战

7、争,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战争更加频繁“战国嵌错赏功安乐壶”图:1956年出土与四川成都,表现了兵战的阵势,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的时代特点。(2)为实现备国强兵各国纷纷通过改革发展生产,扩充实力(3)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合作探究】: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相同点:(1)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2)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诸侯国数量,加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3)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不同点:(1)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的战争;兼并已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2)争霸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成长;兼并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

8、生。探究:如何理解“春秋无义战”的说法?要点:合理!从战争目的而言,春秋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争霸,满足奴隶主的个人私欲,无正义可言;从战争的影响而言,春秋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破坏,给人民带来了痛苦更无义可言但它的客观作用不可忽略,争霸促进了各国内部生产的发展,削弱了旧势力,为封建地主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国兼并小国,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秦的统一提供了条件;使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4、思想: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史料链接: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

9、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2)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3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合作探究】: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百家争鸣)的原因?(1)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士大夫崛起。(3)阶级关系:诸侯“土”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10、“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二根本原因:春秋时期是社会转型期: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互济发展;名套变革;宽松曲妇t氛围;初学典盛J(2)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3)法家学说成为变法的思想武器A、法家学说的主要主张:顺应时代进行变革;以法治国B二战国时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悝、吴起、商鞅、李斯、韩非子等【合作探究】4:阅读“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国兼并战争迫使各诸侯国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2)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

11、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小结: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是当时特定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变法的的根本原因,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改革旧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达到富国强兵和巩固统治的目的。(二)各国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1、经济基础: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一一封建土地私有制2、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3、内在动力:富国强兵4、著名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前)【合作探究】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1)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2、;(2)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引起阶级关系变化;(3)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发展生产力;(4)经济基础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时间国家改革者变法内容作用春秋(1)目的: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2)内容: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3)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齐国管仲改革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相地而衰征”,I注1了土地私有)革赋税制度事实上承认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鲁国初税-田经济:“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注2战国(1)目的:(2)内容:(3)特点:建立、巩固地主阶级芟井田,承认土地私举封建制度取代奴

13、隶制1的专政,完成统一;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度。魏国kui李悝变法经济:“吊桃力之教,主3”,发展农业;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推行“平汆法”注4,保护小农经济法制:制定法经注5,加强法制楚国吴起变法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其它诸侯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注1:齐国“相地而衰征”:“衰”即等级次第;含义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用实物地租代替力役地租,事实上承认

14、了土地私有;注2:鲁国初税亩(B594年)“履亩而税”:含义是:按亩收税;实质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注3:“尽地力之教”:提高单产,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注4:“平氽法”:是李悝平抑粮价的措施,目的是使城里人和乡里农民都不受损害。他认为粮价若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因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他实施“平氽法”。其做法是: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按年成的丰收情况,国家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家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这样“虽遇饥僮水旱

15、,汆不贵而民不散。”只有“民不散”,政权才能巩固,这就是“平汆法”的目的。注5:法经:是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刑法法典。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以及汉代的法律,都受到它的极大影响,它为历代封建法典所宗。李悝是先秦法家的开创者。他在变法中提出了“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方针。这正是后来法家所奉行的法治原则。他所制定的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也被其他诸侯国特别是秦国当作立法的蓝本。【合作探究】:战国变法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时代的潮流?(1)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2)新兴地主势力壮大,要求通过改革

16、,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3)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合作探究】:比较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不同点:春秋改革特点: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改变社会性质,仍然是奴隶制国家。战国变法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彻底,根本任务是废除世卿世禄制。促进了社会的转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小结:春秋时期的改革增加了国家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但主要是改革经济基础,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战国改革由经济基础转移到上层建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过渡: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浪潮中,秦国商鞅变法稍晚(BC356),但正是这些改革,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商鞅将在类似的环境中,结合秦国特

17、殊国情进行改革!7=)秦国的历史机遇为变法提供主观条件1、秦孝公支持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5、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6、中原土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历史故事:魏国丞相公叔座非常赏识商鞅的才干,公叔座病危时,魏惠王亲自来探望,问:“您要有个三长两短的,谁能接替您呢?”公叔座说:“商鞅虽然年轻,但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把全部政务交给他。”魏惠王沉默不语。公叔座让左右的人都出去,又对魏惠王说:“大王不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去别的国。”事后,公叔疲本着先国君后臣子的原则,把原话又告诉

18、了商鞅,让他赶紧逃走。商鞅却不以为然,说“魏王不听你的话起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结果正如商鞅所料,魏惠王认为公叔座的建议很荒唐。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说明什么?商鞅真是个人才啊!他对自己命运的判断很准确,面临被杀头的危险,还那么从容,一般人做不到。说明他判断能力强、心理素质好,有政治头脑,有政治智慧,是一个可以担当重要政治责任的人。但是,他要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在当时只有一个渠道把自己推荐给一个能够赏识自己、重用自己的国君。于是他跑到现在的陕西,投奔决心发愤图强的秦孝公。历史故事:他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求见。第一次见孝公,他大讲“帝道”,即:黄帝、尧、舜等

19、统治经验。孝公听了昏昏欲睡。第二次见孝公,商鞅大谈“王道”,就是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治国方略,秦孝公耐心听下来,但不以为然。第三次商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到战胜各国、富国强兵的话题。商鞅就争霸之道、强国之路,与孝公交谈,孝公越听越人迷,不知不觉地挪动双膝,凑近商鞅(那时还没有椅子,席地而跪坐)。两人一连谈了几天,孝公还不满足。为什么秦孝公对帝王之道不感兴趣,但他还屡次接见商鞅?“秦孝公求贤若渴”,学生可以想到。为什么不感兴趣?就是时代变了,按照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历史故事: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又怕舆论非议,于是让商鞅与守旧大臣们对话。大臣杜挚提出:“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能改变成法;没

20、有十倍的功效,不能更换旧器;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遵循旧制不会出偏差。“商鞅回答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不遵循旧制才成就大业,夏桀、商纣因为不改旧制而亡国。违反旧制不能否定,因循守旧不值得赞美。”辩论的结果更加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南门徙木”的故事变法的法令拟好了,但没有公布。商鞅派人在城中人流较多的市场南门,立起一根大约6米多长的圆木,布告:“谁能将此木搬到市场北门,赏十镒黄金。”一镒按照20两计算,就是200两黄金,一两约折合今天20克多一点,(也有说合31.25克),至少4公斤的黄金!太多了,没人相信,也就没人去试。“谁能搬,赏五

21、十金!”有个楞小伙儿扛起木头搬到北门,没想到,立马就得到五十镒黄金(20多公斤啊)。这事能不传开吗?这件事流传开来的效果是什么?学生马上反应“取信于民”。仅仅是“取信”吗?还有“令行禁止”的作用,等于布告天下,千万别拿政府的法令不当回事,不信你就试试?“南门立木”不仅达到了彰显秦国期廷诚信的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商鞅变法的舆论和民意基础,为变法措施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诚信基础。过渡: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开始变法。史料链接:材料一:(商鞅)为(替)田开(去掉)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均)。平(治理)斗桶、权衡、仗尺居(经过)五年,秦人富强。材料二:修力(勉力)主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22、。事房利及怠(懒情)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均引自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材料反映商鞅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措施有哪些?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一)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1、废除井田: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封建经济基础。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稳定财政收入;增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积极性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

23、平低下的产物3、统一秦国度量衡: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利于消除割据势力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找看商鞅为“求富”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粟帛多的,可免除徭役。还有,因懒情而贫穷的要罚为官奴。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些政策使农业发展起来,秦国税收增加了。农民有哪些税收负担项目?确认土地私有,是要按亩征税,实物税包括粮食和帛,奖励耕织免除徭役说明农民要出徭役,还有户口税。统一度

24、、量、衡,也是一个高明的经济政策,好理解。有时间可说明那时度、量、衡与现在标准的差异。史料链接: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商鞅为实现强兵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二)军事方面:奖励军功1、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2、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3、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兵源得到可靠保证;奖励军功政策的推行,使没有军

25、功的贵族就要失去贵族身份。编户制和连坐法的推行,老百姓也不适应。(三)政治方面:加强集权1、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指定连坐法: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2、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强化中央集权变法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全国划分为31个县,县令为一县之长,所有官吏均由国君直接任免,采取俸禄制,官吏按职位高低领取薪俸。俸禄,又叫薪俸,现在叫工资。当时薪俸主要是粮食。如此,秦国建立起以国君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那么,官吏怎样统治百姓呢?商鞅在秦国全境建立社会基层组织,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监督,对不告发犯罪的、隐藏罪犯的人要腰斩。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登记,建立户籍,隐瞒户口,逃避赋税

26、,严惩不贷。基层官吏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管理居民,按户按人口征收赋税。想一想,严密的户籍制度与富国强兵是什么关系?通过户籍和连坐、告奸,农民被纳入政府紧密控制之下;户籍制度是赋役的征收依据;赋税是强兵的保证;赋税也是支付官吏薪俸的保证。发展生产所获得的财富就这样使秦国强大起来了。官僚制度和户籍制度应该说是一个很精密的设计。它的实行使秦国强大起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新法推行10年,秦国实力大增,迁都咸阳。商鞅用计打败了魏国,将秦国疆域向东扩展到现在的河南省西部。当初不用商鞅的魏惠王懊悔不已。3、轻罪重刑: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商鞅在制定法律时还规定轻罪重刑。请看书思考:“轻罪重刑,在

27、当时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应该如何评价这一主张?轻罪重刑,确实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百姓的威慑作用,能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的作用;但是措施过于严苛,罚不当罪,势必会引起社会的不满,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商鞅执政后,专讲法治而摒弃德治,用严刑酷法推行变法,最终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失去政治靠山的商鞅因遭诬陷而被诛灭九族。(四)思想方面:控制思想一焚烧诗书(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

28、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五)改革旧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增加财政收入;客观上改变了秦地的民风知识整理: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措施作用经济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统一度量衡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但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改革不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严

29、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轻罪重罚政治普遍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加重剥削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习俗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新法推行第一年,有上千人到秦都“上访”,这时又发生了太子犯法的事情。故事:商鞅知道后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就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犯法。”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啊,总要留点儿面子,不好动刑,商鞅就严惩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削掉鼻子,另一个脸上刺字涂墨。这无疑会产生轰动效应。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新法令了。这个故事说明什么?打击了守旧势

30、力;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再次证明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上面;商鞅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掌握;太子是未来的国君,有问题还得绕着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继位的就是那个太子,商鞅的麻烦来了。计算一下,从变法开始的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38年,已经是多少年了?18年。改革的成效已经十分显著了,为什么还有人持反对态度?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改革的阻力和艰难,18年了,商鞅的处境仍然很危险。历史现场:商鞅的主张太吓人了,他无比激进。激进到什么程度呢?在他那里,“从容易地方着手”等等,全是废话。丝毫没有考虑过“渐进”这个字眼,也不需要论证什么“社会承受力工商鞅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价值

31、观念和家庭生活等所有领域全盘出击,一个也不落下,齐头并进,锐意突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上述方面,把秦国全盘改变,彻底改变,变出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秦国。马立诚历史的拐点那么,变法主要触及了哪些人的利益?贵族5个月后,孝公去世,那个被商鞅挖去鼻子的太子的老师,纠合一帮人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历史故事:商鞅闻讯出逃,到边关一客栈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的人要判罪,拒绝商鞅人住。商鞅到魏国,魏国记恨他,拒绝接纳。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自己的封地起兵自卫,兵败被杀,秦惠文王还下令车裂尸体、诛灭商鞅的家族老小。商鞅死得很惨啊,即使那个店主让他住下,也保不住他的性命。

32、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是为什么?新制度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千百年来,人们对商鞅及其变法褒贬不一。司马迁说商鞅“是个天性刻薄的人”,“刻薄”意思就是不近人情。司马光却说商鞅实现了“乡邑大治”,即城乡的秩序井然。王安石在商鞅一诗中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结合古人的看法,谈谈你对商鞅的认识。他的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哪些启示?提示:学生发散思维,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情境设置:旁白(高兴地):八年后的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你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吗张三:祝贺你啊

33、,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赏了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过去只有贵族老爷才有资格享受这些,真羡慕你啊。主人(一脸喜庆):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的粮食,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李四:诸位,自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家给人足,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百姓生活改善很多呀!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粮食多得吃不完。主人:秦国不仅富了,而且在七国中,还是强国。我打了十年仗,只有这几年才真正扬眉吐气,次次凯旋而归啊!1、 请你为本幕话剧拟定一个题目。2、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商鞅实行了哪些措施?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探究: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1、核心内容为“耕战

34、和“法制;2、措施全面、实行彻底;3、严格执法,深入人心。4、实用主义,急功近利自主探究: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评价标准:一场变法和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三、商鞅变法的影响(一)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全面的、成功的改革运动;成功: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废除了IH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

35、都起了积极作用。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国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V史记【合作探究】: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运动?(1)从结果看:商鞅虽死,秦法犹存;实现富国强兵目标,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2)从原因看: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迎合生产力发展需求。(3)从影响看:除旧布新,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商权变法成功的层因(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

36、法及太子”,法不阿贵)(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5)其它:有利的经济环境、开放的政治机制、切合国情的立法、新兴地主阶级领导认识:(1)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2)改革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阻力(3)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回忆商鞅变法的措施,总结这些措施对秦国的强大有哪些作用?(二)积极作用1、对秦向的意义: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见“资料回放”)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

37、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县制、户籍什伍制、连坐法等。经济: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土地私有制,激发农民积极性,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力。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军事: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如: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合作探究】:请阅读历史纵横(P28页)后回答(1)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2)秦军骁勇善战的历史作用怎样?(1)秦国人民尚武精神充斥;二十等军功爵制度调动了秦军的战斗力。(2)秦国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为秦国打败六国而统一创造了条件。P28“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模型)”和“历史纵横”:反映了通过商鞅变法,秦

38、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秦国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Ir府后面好中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如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2)加重剥削压迫。如:连坐法。(3)商鞅婕法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4)重农抑商。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压制工商业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5)文化高压(弃绝文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6)倡导君主独裁,选

39、错了政治体制的方向。【合作探究】3:阅读“学思之窗”:你对此有何看法?三种观点都有失偏颇,是片面的。(1)秦亡原因是秦的暴政;(2)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但商鞅变法也有历史局限(略);(4)结论:评价历史人物不能依据其个性,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合作探究】4:商鞅变法历史局限的原因是什么?(1)新旧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2)商鞅作为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合作探究】5: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改

40、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梭伦改革商鞅变法背景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核心内容扩大平民政治权利富国强兵性质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结果奠定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道路【合作探究】6: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借鉴之处?(1)改革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途。(2)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国家才会有光明和前途。(3)改革应该重视选拔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4)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

41、作保障,强化以法治国。(5)改革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历史现场:战国时期几位改革家的人生结局李悝(约前455-前395年)是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和法家学派的开创者。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时,招揽了李悝、吴起、西门豹、卜子夏(孔丘弟子)等大批人材。而李悝以“魏文侯相”和“魏文侯师”的身份,主持变法。其最终结局历史上少有记载。吴起(约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卫国人,曾在鲁国担任将领。后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便到了魏国。魏文侯以吴起作为将帅,攻打秦国,拔下秦国五座城池。文侯死后吴起遭谋害,便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楚国便拜他为相国。等到楚悼王死后,楚国旧贵族作乱,围攻吴起,吴起最后被

42、乱箭射杀。商鞅(约前390-前338)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了富国强兵,下令求贤。商鞅携带李悝法经入秦,取得秦孝公信任,被任为左庶长,主持秦国变法长达21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秦孝公死后,被旧贵族诬陷,车裂而死。探究: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政治上,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

43、,破坏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小结:不难看此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一一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