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强渔歌子教学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强渔歌子教学说课稿.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强渔歌子教学说课稿 孟强渔歌子教学说课稿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3、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重点、难点: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教学过程:江雪题秋江独钓图一、导入揭题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3、这首词的作者是唐朝的张志和。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作者?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1、一读: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美丽)指名读;(悠闲)指名读。齐读。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出示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出示3
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出示4、交流: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桃之夭夭,烁烁其华。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作者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出示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师: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那不是人间啊,那是?世外桃源。原来,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流水:春来江水绿如蓝。
4、斜风细雨: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在志南和尚的笔下,则成了杨柳风,杏花雨,多美妙啊!5、西塞山前,白鹭翔飞,自由自在;桃花盛开,流水上涨;鳜鱼肥美,或风和日丽,或斜风细雨,浓妆淡抹总相宜。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板书:春意盎然 )女孩子们,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四、走进山水,贴近词人。1、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里,有这样一叶扁舟,上面坐着渔翁,这渔翁就是张志和,就是号称烟波钓徒的诗人,他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可惜他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此时,他的脸上又会有什么表情呢?男孩子们,让我们把这种悠闲读出来吧。2、在这里,归是指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呢?一边是世外桃源,悠闲自在,一边是忙忙
5、碌碌,争名夺利的世俗,他选择的是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4、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板书:悠闲自在,向往自由)五、对比阅读,感受不同情感。1、课前,我们背诵了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2、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_泛舟江湖。3、小结:同是渔父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追求,也让我们在经典里感受、成长。六、作业1、习作:改写渔歌子。2、“渔父”的形象早已在融化在唐诗宋词元曲里,已成为诗意化的形象;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渔父的形象,那这个形象又有何意义呢?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书。孟强渔歌子教学说课稿2教学目标:1
6、.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2、想像词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了解有关唐代诗人张志和的资料。2、课件。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1、结合课件,欣赏歌曲渔歌子。2、启发谈话:在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首流传千古的词,这首词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3、出示课题,强调“渔歌子”是词牌名及读法。二、初读渔歌子。1、自由读,(要求:a、注意每个字的读音。b、多读几遍,读通顺。)2、指名展示读(纠正
7、读音,强调节奏、韵律)。3、师生配合读。4、齐读。三、 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1、读了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学生用笔圈出)2、 如果让你用彩笔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会用上哪些颜色呢?3、 学生汇报,老师随机简笔画板书。4、 那么,看着、想着,这青山、这绿水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5、用自己喜欢的词语描绘这些景物。6、 按一定的顺序用几句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7、 借助课件让学生欣赏词中美景。小结:是的,置身在这美景中,也难怪词人张志和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到西塞山前白鹭飞(学生接下去)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1、如果你是这位渔翁,在这美景中,你舍得离开吗?是的,张志和也不愿意离开这儿
8、。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担心弟弟常年在外不归家,也写了一首词劝张志和尽快回家。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1)哪两句是劝弟弟回家的?(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五、想像画面,感受意境。1、是的,张志和不仅喜欢这里美丽的风景,更留恋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让我们闭上眼睛,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感受他沉醉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课件播放词朗诵,学生想象画面。)2、你可以摇头晃脑的吟诵,感受大自然的美
9、:也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还可以用歌声唱出来3、同学们,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去哪座山?(西塞山)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千古词人?(张志和)想起张志和,你一定会吟诵他的?(渔歌子)学生吟诵渔歌子。孟强渔歌子教学说课稿3一、说教材渔歌子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古诗诵读。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二、说目标1、 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3、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10、。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三、说教法和学法教法上,在根据词作内容简短易懂的特点,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为重要目的,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意境的方法,让学生充分表达,展现自我,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学法上采用听、想、说、品、唱等多种感官互动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 一切积极因素,达到学习目的。四、教学过程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配乐示范朗读,想象、和词、唱词。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一、讲故事,走入渔歌子。利用学生好奇心,为学生讲张志和直钩垂钓的传说。张志和直钩垂钓到底在钓什么
11、呢?今天我们就去寻找答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由作者自然引出本课要学的词渔歌子(板题)。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已有所了解,所以这里不再重复。只是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二、品画意,吟诵渔歌子。(一)读出节奏美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导正音)这首词比较简单,读来朗朗上口,多读几遍,孩子自然就能读通读顺。有几个生字,根据学情不同,着重正音。两个平舌音“塞、蓑”,一个翘舌音“箬”,再有“斜风细雨”可能也有部分孩子念不准。借助注释、插图指导理解“箬笠、蓑衣”。利用课件指导观察“塞”的写法,指导写生字。2、指导吟词。诗词的读法和*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
12、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师配乐配画范读)古诗词是十分讲究音韵的文体,诗歌与音乐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古诗词的情韵,增强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我借助音乐把他们带到诗词所创设的意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诗画合一”的观念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我尽可能减少理性的分析,而通过再现与作品相应的立体画面,使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中,与诗词的意象融为一体,与诗人同歌同吟,同悲同乐,从而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情感,以
13、达到的欣赏效果 3.生练读、指名读。(二)读出意境美1、读了这么多遍,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2、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用上什么呢?3、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4、谁再来读?用你的朗读,带大家一起走进这幅画。生配乐配画朗读,读出意境美。5、短短的27个字,我们品出了一幅美丽的画,这就是读诗词的好方法。读懂了词中画,我们再来品品词中人。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想象词人的神态、心情。6、“不须归”的意思是?“不须归”的理由是?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这位陶醉在青山绿水间的渔
14、翁是个怎样的人呢?三、悟诗情,和唱渔歌子。1、出示张志和的介绍。2、探讨“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出示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全班读)对比欣赏,初识和词。形象感悟词牌的作用。师生和词: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点明主旨,升华感情。能不能钓到鱼,张志和已不在乎了,他在乎的是如诗如画的美景,在乎的是无拘无束,心志平和的田园生活。3、 投放诗词画境(音乐、书法、国画),营造诗词教学的情境此词一出即被中国
15、的诗人奉为词宗,这首词后来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首诗宛如架在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诵:渔歌子(画家用画笔描绘,书法家用书法诠释,音乐家用歌声传唱)4、古词新唱,欣赏学唱。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瑰宝,古诗词的教学对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学生的听觉、视觉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能力的培养就有了保证。而且,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可以满足学生各感官的需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学得轻松,学得
16、有趣,其效果必然事半功倍。孟强渔歌子教学说课稿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二)过程与方法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准备: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1.同
17、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
18、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二、理解课题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2.了解作者。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三、
19、反复吟诵,感悟意境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2.自主品悟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
20、解决。4)全班汇报交流。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
21、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
22、一背。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孟强渔歌子教学说课稿5教学目标: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读诗,走进词的美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
23、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二、读词,读出词的韵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4、检查初读效果。 (指
24、名读词,齐读。)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三、想象,品出词中画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
25、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3、描绘画面。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
26、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4、想象写话。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5、拓展积累。(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
27、雨不须归”嘛!(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6、走进独钓者。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四、拓展,品出“钓”中情。1、走进词人。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
28、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2、和词悟情。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三和:且须还哪。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五、延伸,研究“钓”之蕴。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