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10510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65.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学第五章教育目的.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一、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狭义教育与广义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类文化 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其中包括较高的对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定、反思与理解能力。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

2、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会对于教育系统的总要求,要求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发展服务。个人的教育目的则要考虑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服务。,教育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反之,有效的个人教育目的也必须考虑到社会教育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为设定和实现的前提。孤立或割裂两者的关系,就会形成片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导致整个教育观念上的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

3、育方针的区别和联系 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2教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3.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强制性的特点除了反映教育目的,还要反映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三)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基本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这种观点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

4、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其弊端是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没有对个体的需要做足够的关照。,(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三)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主张在教

5、育过程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杜威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

6、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状况是确定一定历史时期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就不同。,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对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育目的的确定就必然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教育目的的确定会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1)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在社会历

7、史发展的总体上是统一的。(2)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社会人格和个性发展之间又有矛盾的一面。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目的既然是教育活动主体对培养对象质量和规格的设计,就不能不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虽不对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方向起决定作用,但它仍然对教育目的有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

8、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20世纪末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一)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二)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建国后教育目的表述的历史回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于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毛泽东又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对于

9、教育目的的论述对当时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10、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1、创造精神;2、实践能力;3、开放思维;4、崇高理想;,(二)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2、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一是各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是一体的。,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因材施教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的教育,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激励小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