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以及脑脊液循环.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1973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4.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以及脑脊液循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以及脑脊液循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以及脑脊液循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以及脑脊液循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以及脑脊液循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以及脑脊液循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以及脑脊液循环.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以及脑脊液循环(P272),周立兵医学院解剖学系,I.脑和脊髓的被膜:,硬膜外隙 epidural space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椎内静脉从、淋巴管,有脊神经通过。此隙略呈负压。,硬膜下隙 subdural space 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潜在间隙。,蛛网膜下隙 subarachnoid space 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间隙。隙内充满 脑脊液 cerebral spinal fluid(CSF).,硬膜外麻醉:临床上,可将药物注入硬膜外隙,以阻滞神经根的神经传导。注入部位可在L3-L4或L4-L5棘突间或者在骶管裂孔、骶管进行。

2、,终池 terminal cistern 蛛网膜下隙的下部,自 脊髓圆锥以下至第二骶水平间隙较宽大,称为终池。临床上常在L3-L4或L4-L5间进行穿剌,以抽取脑脊液或注入药物(腰麻)而不伤及脊髓。,由两层合成,外层为颅骨内骨膜层,外层为硬膜层,两层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硬脑膜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于分离;在颅底则与颅骨结合紧密。颅骨骨折,易将硬脑膜与 蛛网膜同时撕裂,使脑脊液外漏。其内层可褶叠形成若干板状膈,深入脑各部之间。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窦。,硬膜外隙:颅骨与硬脑膜之间的间隙.颅骨骨折,硬 脑 膜 的血管(如脑膜中动脉)损伤时,可形成硬膜外血肿。,1.硬脑膜

3、膈,(1)大脑镰(2)小脑幕(3)小脑镰(4)鞍膈,2.硬脑膜窦,A.上矢状窦,B.下矢状窦,C.直窦,D.横窦,E.乙状窦,F.海绵窦,G.硬脑膜窦与颅外静脉的交通:,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下矢状窦,海绵窦,(2)蛛网膜 蛛网膜粒(3)软脑膜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间隙,内充满脑脊液.,蛛网膜下池 蛛网膜下隙在某些部位扩大,称为蛛网膜下池.,II.脑室系统,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CSF)是充满脑 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透明 液体,内含各种浓度不等的无机离子、葡萄糖、微量蛋白和少量淋巴细胞。脑脊液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 代谢产物和

4、调节颅内压等作用。,III.脑脊液,一.来源:脑脊液主要由各脑室 的脉络丛产生,少量由室管膜上皮和毛细血管产生。,二.脑脊液循环,侧脑室脉络丛,若脑脊液 循环途径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三、血脑屏障,血液和脑脊液中的物质在进入脑组织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或选择),这就是脑屏障,3部分组成:,血脑屏障: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血脑脊液屏障:脑室脉络丛的血液与脑脊液之间。脑脊液脑屏障:脑脊液与脑、脊髓神经细胞之间。,四、脑和脊髓的血管1、脑的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椎动脉: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

5、,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皮质支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一部分和额、顶两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大脑中动脉:外侧沟内,皮质支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中央支(豆纹动脉、出血动脉)营养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的前部。,脉络丛前动脉:沿途分支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底的中1/3及苍白球等结构。,后交通动脉:在视束下面行向后,与大脑后动脉吻合。,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小脑上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皮质支,背侧丘脑,壳,苍白球,尾状核,内囊,中央支,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3)大脑动脉环: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借前、后交通动脉连通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