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组织的运行.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19994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51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组织的运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组织的运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组织的运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组织的运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组织的运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组织的运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组织的运行.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学的体制化与科学组织的运行,一、科学的体制化,1.科学家角色的孕育1)大学的历史(1)萌芽 埃兹哈尔寺院的僧侣学院(988)欧洲的神学院,(2)雏形波伦那亚大学(1150)巴黎大学(1200)牛津大学(1220)剑桥大学(1225)(3)教学内容基础教育: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专业教育:神学、医学、法学、文学。,(4)任务训练神职人员、律师、官吏、医生。(5)发展设立自然科学教席。尽管教授自然科学的教师与科学一样在中世纪大学里属于边缘领域,但这种社会角色中已孕育着未来的科学家角色。,2)工匠传统(1)工匠传统:师傅带着艺徒在自己的作坊里工作,通过实际任务使他们学习各种技

2、艺。(2)代表:达芬奇(14521519)研究透视法、眼球的构造、人体的肌肉及骨骼构造、飞鸟借双翼腾空的原理。涉及透视学、解剖学、生理学、流体力学。他不受经院哲学及古典学术教育束缚,注重观察实验、经验,这些正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精神。,2.科学的体制化1560、意、那不勒斯、自然秘密研究会;1603、意、罗马、山猫学会;1657、意、佛罗伦萨、齐曼托学院。,1)科学职业化的开端 英国皇家学会(1)背景 科学的社会地位明显上升培根的实验哲学思想受到欢迎;科学成为社会上层人士的兴趣和业余爱好,成为一种时尚;英国人对科学兴趣与日俱增;日益增长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例:精英人物初始兴趣的变化 162

3、1-1625 1626-1650 1651-1675 1676-1700诗人 407 269 178 146牧师 372 301 195 132律师 253 258 278 210政治家 268 291 227 216科学家 122 282 314 276,私人实验室的出现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精密研究是科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科学家的行为基础;出现了波义耳(1668)、普利斯特列(1661)的私人实验室;实验是一种时兴的上流社交活动;实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科学共同体中。新型大学的诞生格雷山姆学院老牌大学也开设科学课程,清教主义的推动 清教的精神特质(默顿):(1)对功利主义不加掩饰的强调;(2)对世俗

4、的兴趣;(3)相信对世界本质的科学理解是表明自然的伟大创作者上帝的荣耀;(4)挑战各种形式的权威的权利乃至责任;(5)强烈的反传统主义倾向;(6)彻底的经验主义;(7)崇尚理性。“默顿命题”:“清教无意之中刺激了新科学的兴起”。,史证:“尽管天主教徒的总人口是新教徒的3倍多,但在著名的科学家中,新教徒实际上多于天主教徒”;1645年组成的“无形学院”(皇家学会的前身)的10位成员中有7人是清教徒,一人是非清教徒,两人宗教倾向不明;“皇家学会的1663年的那份首批会员名单上,在其宗教倾向可考的68名会员中,有42位肯定是清教徒,占62%”。,2)皇家学会1644年,伦敦出现了“哲学学会”(威尔金

5、斯),并有牛津分会。(1)成立1660年,正式宣布成立;1662年,得到英王查理二世的特许;1663年,公布了会章;1664年,建立了各种专门的委员会;1665年,出版了哲学会刊。,(2)会员组成业余科学家推崇科学的上层人士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3)局限性上层社会的圈子(相对封闭)自费混杂,(4)意义 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连续的、获得官方承认的科学组织。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宣布了科学活动在英国社会中正式得到承认,宣布了科学活动的体制化开始。,2)科学职业化的第一步 法兰西科学院(1)背景 唯科学主义运动 民间学术性团体 国王政权需要科学(2)法国皇家科学院,成立1666年,经路易十四许

6、可成立,有21名院士,全部由王室直接发给薪金。1699年,制订了章程,规定院士总数为70人,其中设名誉院士10人,院士和准院士各20人,另外还有学员20人,由每位院士各带一名学员。在贵族中指定的名誉院士都不是科学家,但院长和副院长都只能是名誉院士。名誉院士和院士才有权投票选举新院士。,组成数学部分:包括所有的“精确科学”。物理部分:涉及所有的“自然科学”。周三讨论数学问题,周六讨论物理问题。会议在皇家图书馆进行,所有成员均参加。其成员是专门家,也吸收了外国著名科学家。局限性承担有行政管理的使命;仅限于少数的精英人物。,特点(1)职业科学家组成;(2)负责解决国家的难题,有行政色彩;(3)“研究

7、生导师制”的雏形;(4)内部不平等。意义预示了科学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开创了独立研究机构的先例。,法国科学院领取国家薪俸的院士制度的出现,预示着科学可以成为一种有经济收入的专门职业,从而向着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实现又接近了一步。,3)科学体制化的完成 德国的研究型大学 一个唯科学主义运动很弱小的国家,如果能够支持一个独立的、与社会隔绝的高等教育和研究体制,仍然可以成为一个居于领导地位的科学大国。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戴维,(1)德国的近代史 欧洲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法国夺取了欧洲霸权,瑞典成为欧洲强国,荷兰和瑞士脱离德意志,德意志境内的分裂割据进一步加剧。18世纪之后的德意志 普鲁

8、士的崛起普奥进行了两次西里西亚战争(17401742,17441745)和七年战争(17561763)中,普鲁士从奥地利夺得西里西亚。,拿破仑占领下的德意志拿破仑于1803年出兵德意志;1806年,“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1807年,普鲁士失去了易北河以西所有领土,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1812年,拿破仑军队在进攻俄国时受到重挫。普鲁士和德意志各邦国人民乘胜追击法军,解放了大片失地。1814年3月攻克巴黎。,德意志邦联1815年6月,德意志境内的39个邦国成立了“德意志邦联”,其中有1个帝国(奥地利),5个王国(普鲁士、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和汉诺威),4个自由城市。1848年3月

9、,各邦国的市民、学生、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开始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以失败而告终。1864年,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1866年,普奥决战,奥地利败北,并退出德意志同盟。,德意志帝国1867年,普鲁士统一整个德意志的中部和北部,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1870年7月,拿破仑三世对普鲁士发动进 攻,但惨遭失败。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镜厅宣告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诞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为德意志帝国皇帝。,(2)新型大学的创建 大学危机德语境内的30余所大学,分属多个君主国。由于财政收入有限,故德国大学的规模不大,办学水准偏低。德国大学的学生数,在171620年间大约有

10、8900人,而180105年间却降至5800人。而且,德国大学的贵族化、官僚化倾向也相当严重。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的约20年间,有20大学被废校或被兼并。,柏林大学的创建 创立1694年,哈勒大学创建。该大学是最早摆脱宗教束缚的大学之一,并逐步确立了自由探求真理的思想。在拿破仑入侵期间,它一直都是重要的抵抗运动中心。1806年,法国军队占领了普鲁士的易北河地区,拿破仑命令关闭了位于该地的哈勒大学。,哈勒大学的教师们请求国王重建一所大学,国王任命当时的教育大臣威廉冯洪堡于1809年开始筹建。1810年10月,柏林大学正式开办,由哲学家费希特任校长。开设了哲学、法学、医学和神学4种课程。制定

11、了教师必须进行科学研究以及训练研究生的一整套制度。没有系的建制,一个大学科只设立一个正教授的教学席位,还有私人讲师。由于教授的反对,后来只是增加了属于编外的副教授席位。,特点提升了哲学部地位讨论班教学讲座制教学+科研 意义柏林大学首先演变成了研究型大学。目前状况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大学教学新方法:教学实验室 柏林大学的缺陷讲授自然科学课程的教授多为哲学家,对实验兴趣不浓,因而学生很难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私人实验室传统仍在延续,其规模小,手段落后。李比希教学实验室的创设1826年,李比希创立了吉森实验室。,实验室教学制度学生在学习讲义的同时还要做实验,先使用已知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2、然后从天然物质中提纯和鉴定新化合物以及进行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学完这一课程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项目;最后通过鉴定获得博士学位。实验室教学特点实验室研究与讨论相结合;实验室直接依附于教授。,影响国内:(1)1833,缪勒,柏林大学,解剖与生理实验室;(2)1836,维勒,哥廷根大学,化学实验室;(3)1838,本生,马堡大学,化学实验室;(4)1855,海德堡大学,化学实验室;(5)1865,路德维希,莱比锡大学,生理学实验室;(6)1875,冯特,莱比锡大学,心理学实验室。国际:国外学者纷纷到德国朝圣。1900年前,英国没有获德国博士学位的化学家几乎没有,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13、。,(3)德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私人讲师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教授教席设置的太少影响了学科(交叉)的发展,也影响了有水平的私人讲师的成长。,“大学实验室对于科学的价值正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画室。”“结果,约从19世纪中期开始,某些德国大学的实验室变成了研究中心,有时实际上是国际共同体的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心。”本-戴维,5)科学家角色的充分发展 美国(1)美国的大学改革 建立了系、研究生院和不附属于教授的研究组织。通过对德国大学制度的扬弃,美国大学成了科学家活动的舞台。(2)工业实验室1876,爱迪生公司;19世纪90年代,电报电话公司,通用电气公司(GE);一战期间,杜邦公司、IBM。,1992年的科

14、研经费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66.44亿美元)杜邦公司(19亿美元)数字设备公司(17.54亿)惠普公司(162亿)伊斯曼柯达公司(1587亿)道氏化学公司(1159亿)联合技术公司(114亿)默克公司(1112亿)施贵宝公司(993亿),贝尔实验室(AT&T)在1992年的研究开发(R&D)经费高达3114亿美元,被誉为美国的“发明工厂”,曾经获得2万多项专利,发明了晶体管、激光、太阳能电池、第一颗通信卫星,创立了射电天文学等。该实验室曾有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它对基础研究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开支占研究开发经费总额的10左右。,1992年的科研经费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66.44亿美

15、元)杜邦公司(19亿美元)数字设备公司(17.54亿)惠普公司(162亿)伊斯曼柯达公司(1587亿)道氏化学公司(1159亿)联合技术公司(114亿)默克公司(1112亿)施贵宝公司(993亿),(3)国家机构中的科学实验室 原子能委员会的五大研究基地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朱棣文)西南部的洛斯阿尔莫斯(奥本海默)东南部的奥克瑞奇东北部的布洛克海文芝加哥地区的阿尔贡 1958年建立的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世纪中期聘用人数开始成倍增长。人员组成1/3农业、1/3国防、1/3其它。,美国科学家的分布情况1962年统计,登记的美国科学家总数215000人(40%工业,30%教育机构,20%国家

16、机构,其余为私人顾问等其他)。现代科学体制既与教育、工业密切结合,也与政治、军事结合。,结论,科学家角色的出现和科学社会体制的形成是近代科学能够开始大踏步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史证:近现代科学中心的几次转移和科学体制化的进程是一致的。意大利(16)英国(17)法国(18)德国(19)美国(20),二、科学组织,1.科学共同体(SC)波兰尼在1942年提出。1)概念通过一定的纽带而形成的科学家群体。这些纽带可以是职业、地域、交流、专业、机构、研究、思想。其深刻内涵在于通过内部的思想交流而实现其特殊的体制目标,即创造知识。,2)类型(1)科学职业共同体。如陕西省科学共同体。(2)科学交流共同体。如学会

17、,无形学院等。(3)科学专业共同体。如物理学共同体。(4)科学机构共同体。如西安交大学科学共同体。(5)科学研究共同体。如人类基因组计划。(6)科学思想共同体。如学派。,3)特征(1)由科学家构成;(2)体制目标是扩展被证实了的知识;(3)从事研究的动力是对探索自然奥秘 的兴趣,及共同体内部对成果的承认;(4)内部存在层次结构;(5)具有一定的自由性。,2.无形学院英、波义耳在1646前后提出。(1)含义少数科学家不满足于学术期刊、专著、学术会议等正式交流,而通过互阅尚未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成果的稿件、电话交谈、面谈、合作、互访、网络邮件等非正式的交流渠道而形成的一个无形的科学共同体,他们之间的交

18、流更加频繁。(2)实质学术圈子,(3)具体表现形式各种形式的民间及私人组织的非正式的交流网络。如“学术沙龙”“假日聚餐会”“周末茶话会”“业余闲聊”等。例1:爱因斯坦为“院长”的“奥林匹亚科学院”。例2:佩鲁茨曾在剑桥自己的研究所内开了一个美食餐厅,吸引科学家闲聊。例3:莫里斯.戈德史密斯做科学政策研究的方式:找一个题目,确定在该领域有潜力的人选,然后邀请他们一起吃饭。,(4)特点 交流性:是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非正式:以非正式交流为主;自由性:加入或退出、交流等自由;无形性:没有固定成员,固定地盘,更没有组织制度;精英性:成员往往是高产科学家;其成员可以是一个学科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的。,3.

19、学派1)含义有共同的学术思想,由核心人物及追随者组成的有崇高集体威望的科学共同体。2)形成条件(1)有一个清晰的“核”(2)有少数学术大师(3)有相当数量的能见度高的成员(4)崇高的集体威望(5)往往是成对或多个同时出现,3)特点(1)自主性:其形成过程是自然的(2)专业性:往往出现在狭窄的领域(3)传统性: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性(4)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5)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6)高效性:具有很强的创造知识功能,4.学会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团体,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是目前最为广泛的科学共同体的具体存在形式。在现代,各种学会是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5.科研组织

20、国家和社会直接领导下的科学研究实体。国家级科研机构侧重于基础研究、综合应用研究,地方、企业侧重于应用和开发研究,大学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三、科学家行为的社会规范,1.科学家行为的社会规范1)普遍主义A评价科学成果与提出者的个人背景无关。B科学事业向所有天才开放,人们追求真理、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是平等的。根源: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反映了科学的民主、自由本性以及科学事业的国际主义本质。,2)公有主义A任何新知识都必须公之于众;B科学家的知识“产权”仅是承认;C.科学家的发现要得到承认,还必须尽快公开发现(卡文迪许),此时的谦虚不是美德。因此科学家对其发现只享有优先权,而不享有占有权。根源:

21、科学发现的合作性和继承性。注:发现发明,3)无私利性A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而不是谋取私利;B从事科学活动的动力是内在的科学兴趣(费根鲍姆)。根源:科学活动的探索性和科学知识的公有性、非功利性。,4)合理的怀疑主义A.对所有的新知识都要仔细检验,并对发现的错误公开宣布。B.无绝对权威,也无永恒的真理,只有持之不断的批判态度。科学家应坚信,在不能批判的东西和可以进行客观研究的东西之间不存在绝对固定的界限。C.怀疑必须借助经验和逻辑的标准。根源:科学知识的实证性、理性以及科学活动的创新本质。该原则是实现科学体制目标的主要途径。,2.越轨行为1)分类(1)申请立项。如虚报实际业绩或窃

22、取同行的申请方案。(2)实施研究。主要是伪造数据。(3)论文写作。不正确列出或者根本不列出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不对别人提供的有益帮助进行答谢。(4)论文发表。将不成熟的成果提前发表;将同一次实验改头换面多次发表;剽窃别人的论文;借助权威的名声;通过与编辑的关系直接发表。,(5)成果评议。只聘请关系亲近的、同自己观点一致的评议人;评议人不加思考和批评地仓促评议、不切实际的评议。(6)成果宣传。未经同行评议,通过新闻媒介对成果宣传,或借助同行评议之外的手段对成果做出过高的评价。(7)荣誉获取与分配。利用职权谋取论文的署名,老师把学生应得的荣誉据为己有,贬低合作者或者竞争对手的贡献。(8)越轨发现与

23、纠正。当越轨被发现后极力掩饰,报复检举者。,2)产生原因(1)成果 承认的奖励机制(2)量化的科研管理制度(怀而斯)(3)竞争的加剧(4)成果评价的不科学(5)对越轨者的处罚乏力,3)越轨的控制(1)加强道德教育(2)改革管理制度(3)健全监督机构(4)启动社会监督(5)加大惩治力度,四、科学奖励制度,1.优先权之争1)优先权:科学家对某一发现的所有权,是荣誉性的、象征性的,表达了科学同行对其角色表现的承认。2)优先权争夺的客观基础科学中没有第二(但可以分享)3)争夺的案例牛顿;超导转变温度的研究,4)优先权争论的原因(1)表面原因 客观科学史上存在着大量的同时发现 主观A.科学家自私本性B.

24、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及民族主义情绪 为什么:(1)达尔文未与华莱士争;(2)卡文迪许其人典型的不自私却也与人争;(3)亚当斯和勒维烈争的过程中非科学发现当事者所在国的科学家的热心介入?,(2)本质原因科学体制本身的规范要求:科学家要创造知识 成果还要追求承认 只承认第一 承认是科学王国中的硬通货(默顿)5)结论 承认是对科学家的最高奖励;优先权争论是实现科学体制目标的重要机制(默顿)。,2.科学奖励制度1)科学奖励(1)精神奖励(社会承认)(2)物质奖励2)社会承认的形式(1)学术职称(有形)(2)学术声望(无形)所在机构(实体、荣誉)的知名度 发表的论文及被引证的次数 所获奖励的声望,3)马太效

25、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仅有的,也要夺去。”(1)含义 科学奖励中的一种不平等现象,即有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了与贡献不成比例的更大的荣誉和奖励(受惠者),而不出名的科学家则得到了与他们贡献相比也不相称的更少的荣誉和奖励(受害者)。其实是一种优势积累效应。(论文的署名),(2)表现形式 回溯效应:出名后追溯过去的工作;光环效应:名人的著作易被引用;波敦克效应:著名机构中的人易被承 认;棘轮效应:出名的人永远是名人,地位不会逆转;时间效应:一项成果反复受益,一身享用;楼台效应:与名人近的人易得到承认。,(3)实质荣誉背景的增强作用(4)作用 积极激励名科学家,鞭策无名的科学家;提高名人的能见度,加速知识的传播;优秀的单位更易集中人才、得到资源,从而容易成为超一流的学术机构。消极体现了科学社会化过程中的不公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