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22834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7.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西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有从外地迁入的少数民族十三个,共计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有近十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他们和汉族人民一起,在广西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共创未来的家园。,兴旺的壮族,广西壮族人口1643万人(2007年末),占全区总人口的32.86%,是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来宾、崇左、防城港、贵港、钦州等市。壮族是由公元前770年至476年居住在今广西境内的“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等部落发展而来,传统建筑是干栏式建筑“吊脚楼”,上层住人,下层

2、圈畜。壮族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女多穿无领斜襟滚边上衣,头缠各式方巾。重大节日有“三月三”、“中元节”、“中魂节”。铜鼓是壮族的艺术珍品,目前收藏在广西博物馆的共有500多面。壮锦是传统工艺美术织品,闻名全国。,这是流传在红水河畔东兰、凤山一带的古老节日。每年从正月初一起,经过找蚂拐、孝蚂拐及陪蚂拐、葬蚂拐三个阶段,历时一个月之久,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节。在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壮族的特色文化,壮族的美食,美味特色的粽子,

3、好看的糯米饭,香喷喷的艾粑,文化丰富的侗族,广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融水、龙胜、融安、罗城等县(自治县),分布特点是大聚居、小分散。目前,广西的侗族人口是31万多人。侗族人民勤劳淳朴,有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修桥补路、重视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习俗。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圣母”。1952年成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分布在其他地区的侗族人民,也同样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广西整个侗族地区、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普遍地得到了改善。,侗族的节日,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

4、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姑娘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湘黔桂侗族妇女的节日。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的杨姓家族。节日这天,凡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到娘家与自己的姐妹做乌饭、乌饭糍粑,唱歌说笑欢度节日。,侗族的美食,酸肉,酸鱼,油茶,历史悠久的苗族,广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融水、龙胜、融安、罗城等县(自治县),分布特点是大聚居、小分散。目前,广西的侗族人口是31万多人。侗族人民勤劳淳朴,有敬老爱幼、乐于助人、修桥补路、重视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和习俗。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圣母”。1952年成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分布在其他地区的侗族人民,也同样享受

5、到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广西整个侗族地区、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普遍地得到了改善。,苗族的节日,四月八节,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发展而来的。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现在,在北京的苗族也过四月八节。,芦笙节,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A,竹筒饭,B,扣肉,苗族的美食,无山不瑶-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山地民族,隋唐以来就生

6、活在五岭山区,有“五岭无山不有瑶”之称。瑶族现有人口213.4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广西的瑶族共有14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等瑶族自治县内。,瑶族的支系较多,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花篮瑶、白裤瑶、蓝靛瑶、红瑶、八排瑶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瑶族节日,干巴节,达努节,盘王节,干巴节是瑶族中的一个支系蓝靛瑶特有的一个独特的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下旬,人们便忙碌起来,商量干巴节是上山狩猎还是下河捉鱼,随后各自分头准备,烧木炭、修枪、冲火药,准备打猎、捕鱼的工具。同时各家还酿制最好的糯米酒,准备欢庆佳节

7、。,达努节是瑶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达努节又称瑶年。有趣的是这个节日尽管定在农历五月二十九,但并不是年年过,而是依当地传统习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健康状况而灵活掌握。,农历月日是传说中瑶族的祖先盘王的生日,又时值丰收季节,因此月日盘王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在瑶家聚居的地方,唢呐、芦笙伴奏着歌声,婉转悠扬。身着鲜艳瑶族服装的瑶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欢乐的场面夜以继日。,瑶族美食,01,腊肉,02,苦笋,03,大笼糕,壮族民风民俗,壮族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保留着“巢居”干栏的建筑形式,保留着对铜鼓、“鸡

8、卜”这些巫术的迷信,保留着古代越人的语言特点,一些壮族甚至保留着“布越”、“布雅依”的名称,这说明古越人与壮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是云南壮族的先民。云南壮族很早就居住在文山等地,他们和广西壮族同源,因为云南壮族是广西壮人侬智高的后裔。我在这里主要介绍建筑、服饰、铜鼓节和三月三歌节这四个壮族风俗。,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清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民的传 统民居。,建筑,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因为居住地区不同而形

9、式各异。房前多搭一个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等。,村民比较喜欢聚集在一起,房屋一间挨着一间。,村落远观图,服饰,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聚居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较传统,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妇女多穿无领、左袄上衣,下着宽脚裤或褶裙。西南部的壮族妇女头上喜欢包着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壮族妇女则在衣服上绣花滚边,腰间束绣花围腰,着绣花鞋,喜欢戴银首饰。男子多着对襟无领上衣,下穿宽脚裤,有的用布帕缠头,年轻人服饰与汉族相同。,正式场合穿的壮族服饰,非常的华丽多姿,各具春秋的壮族服饰令人羡慕不已,壮族百姓在节日里穿的服饰,朴素而大方,铜鼓节,铜鼓源远流长,是古代越人创造的

10、一种打击乐器,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和祭祀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铜鼓又成为一般的娱乐敲击乐器。如今广西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瑶族和一些苗族、彝族还仍然使用铜鼓,在喜庆节日里敲奏铜鼓伴以歌舞,在宗教活动中祭祀祖先以祈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经久不衰。,铜鼓在很早以前就被当作权力的象征、驱邪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铜鼓舞始于壮、族先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敲起铜鼓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铜鼓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铜鼓舞多用于年节庆典活动,成为群众娱乐性的舞蹈。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鼓

11、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比赛规则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用从家里带来的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

12、。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三月三歌节,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每年三月三这天,壮乡的家家户户都做好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五色糯米饭,出门在外的亲人要回乡团聚,祭拜祖先。节日期间,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抛绣球,对

13、山歌,以歌传情,因此有“三月初三到壮乡,遍地都是对歌场”的说法,“三月三节”因此也被称作“歌节”。,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每年三月三这天,壮乡的家家户户都做好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五色糯米饭,出门在外的亲人要回乡团聚,祭拜祖先。节日期间,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抛绣球,对山歌,以歌传情,因此有“三月初三到壮乡,遍地都是对歌场”的说法,“三月三节”因此也被称作“歌节”。,歌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

14、体的民俗活动。三月三歌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歌会。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壮族歌节,并举行歌节盛会。歌节从此更受到壮族人民的喜爱。如果你在三月三时来广西旅游,你就有机会一睹三月三歌墟的盛况。,在三月三这天人们还抛绣球,简介,在广西这片奇山秀水间,世居有壮、汉、瑶、苗、侗、回、毛南京、水等十二个主要民族,另外还有其他25个少数民族成分。这里山环水绕、四季花开、稻香蔗甜、鱼香蟹黄,这里有刘三姐缭绕不绝的动人歌谣。广西各民族有着相似的生活轨迹,也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繁衍过程、不同的族群基因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他们和谐共处却又不丢失自己斑斓的个性,美丽的文化之花绽

15、放在这八桂大地上。,一座桥,名为奈何;一条河,名为忘川。三生石畔,伊人仍旧。愿,陪君醉笑三千场,不诉离殇;忆,美人如玉,剑如虹,破碎虚空;惜,飞鸿过尽字字愁,情难思量。镜花水月弹指间。若有来生,为君倾城。在广西融水元宝山苗族地区,有一种负有盛名的服装,叫百鸟衣。因多是在芦笙踩堂时穿,故又称芦笙衣。这是节日的象征。在元宝山的苗人的眼里,它神圣、庄严、华贵、美丽。每当节日来临,他们最想穿的和唯一穿的就是这件衣服。他们会小心的从箱底拿出来,整理一番,然后穿上它,和兄弟姐妹们一起来到芦笙坪,吹芦笙,跳芦笙舞,尽情的抖动身上的衣服,让银饰在抖动中沙沙作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让羽毛随风转动,产生一种飞翔的

16、感觉,百鸟身上衣,百鸟衣身上的图案,有花鸟,有鱼虫,有日月,有山川,各式各样,随自所爱。构思好了,绣好了,才把这些图案镶缝到衣服上。男女之百鸟衣,各有差别,但百鸟衣最关键的装饰是挂上一条鸟羽带。百鸟身上飞,那才是百鸟衣的感觉。为什么衣服叫百鸟衣?因为衣服上有百鸟羽。为什么用百鸟羽?因为鸟是最美丽和神圣的。在苗家人眼里,鸟是山里的精灵。他们灵活,可爱,勤劳,健康;他们来无影,去无踪,四处为家。最重要的是,他们身上的羽毛,似山花,如彩虹,灿烂缤纷,绚丽动人。在苗人的想象中,人的身上能集百鸟之羽,便有了山之魂,水之灵,花之容,魂之魄。,百鸟身上衣,百鸟衣,百鸟衣头饰,永远飞翔的脊宇鸟,苗族往往依山而

17、居。在山寨前,往往见得空地一片;空地中央又往往竖有一根粗大的木柱,木柱顶端又往往雕有一只飞翔状的大木鸟,柱顶上的鸟叫脊宇鸟,是苗家的崇拜物。这只脊宇鸟不是一只单纯的鸟。它不但会飞,而且会永远地飞,要飞多高有多高,要飞多远有多远。它还不会死,它和日落、日出一样,是每一天必不可少的景色。,永远飞翔的脊宇鸟,芦笙柱头的脊宇鸟,融水苗族芦笙柱,它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奶妈。是苗人把自然崇拜物转化成的艺术品。不仅仅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思想者。,壮锦吉祥纹样,壮族人民是崇上自然的有着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壮锦中很多纹样图案均是对图腾崇拜的表现,在壮锦中有这么一句话“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凰从中来”他们认为凤凰是神

18、鸟会给人带来吉祥。所以在壮锦中除了有对自然的崇拜外其余的纹样都是吉祥纹样都是表达着壮人对吉祥的向往,例如图凤凰呈祥的凤凰纹样。,壮锦吉祥纹样,双龙戏珠、凤穿牡丹、鲤鱼跃龙门等等,这些吉祥纹样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凤凰纹样。凤凰是鸟中之王所以纹样图形非常的漂亮,凤凰纹样在锦中造型千变万化有的是以凤凰展翅飞翔、有的是回头瞻望、有的是口含花草、有的是俯身急飞等等。每个动作都表现的栩栩如生好似凤凰就在锦种飞翔令人对它的制作表示赞赏。,绣球-靖西绣球,最精美的绣球当首推靖西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出的“堆绣绣球”。靖西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绣球内包有豆粟、棉花籽或谷物等农作物种子,这除了使绣

19、球有一定的重量便于抛掷外,更深层的意义是绣球为“吉祥之物”。这些现象都象征着生长、生育、兴旺、平安之意。抛绣球都是在每年春节及“三月三”歌节时举行,正是春播时节,绣球内填放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五谷丰登”之意;同时,绣球作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内中喻示着“生育兴旺”之意。,茉莉飘香、壮族绣花鞋,隆林红水河畔壮族妇女几何纹配花朵布鞋。,承载着壮族妇女智慧和审美观的绣花鞋,在坚实的大地上留下了美丽印记。,传统上,壮族妇女不仅喜爱刺绣,而且大多是刺绣能手。绣花鞋一般指绣有花形图案的布鞋。鞋的造型,有的如同木船,有的形如鸟类、动物,如斑鸠鞋、猫头鞋、鱼形鞋、十二生肖鞋等;花纹一般绣在鞋帮和鞋头,图

20、案以花鸟虫鱼为多,还有仙桃、佛手一类有吉祥含义的组合图案。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绣花鞋和其他衣饰绣品的品质,往往是人们评判年轻壮族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侗族刺绣工艺:胸兜花,侗族刺绣工艺品胸兜花流行于广西三江。妇女胸围花饰。侗语称为“深”。长13厘米,宽17厘米。纹样多采用喜鹊、谷穗、杨梅、荔枝等花鸟纹样,配以铜钱纹样,含富贵吉祥之意。在黑底上配以水红、桔红、湖蓝、群青、粉绿等色。多以湖蓝色作为底纹,与各种色彩的花纹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当地民间艺人叫“衬花”。下部则配以绣有二方连续几何图案的织锦。,铜鼓纹样、划船纹,这是一幅生动、准确、真实反映当时民族风情的民俗画卷。船的造型首尾高翘,轻便快捷。船上,人们在平坐划浆,人与船,造型准确,动态栩栩如生,描绘了远古时期的民族习俗活动。而在铜鼓的纹饰方面形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铜鼓体系。,民间铜鼓,铜鼓本身就是一件奇妙的雕塑艺术品,整个铜鼓的外形对称和谐,起伏有次,富有曲线美,铜鼓上的装饰塑像是青蛙,除了青蛙之外,还有马、牛、羊、鸟、龟、鱼、螺、乘骑、牛褛等,这些雕塑所处的位置主要是鼓面,也有在鼓腰下部,个别的处在鼓身内壁。生动地反映出铜鼓铸造者的精心构思和精巧技艺,它们是对铜鼓平面装饰的补充和烘托,为铜鼓增添了艺术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