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之发展心理学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28047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之发展心理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之发展心理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之发展心理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之发展心理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之发展心理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之发展心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之发展心理学课件.ppt(1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框架,2,第一节 概述,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3,心理发展的内涵 种系:动物种系演进过程 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 种族:人类历史发展过程 民族心理学 个体:人个体整个生命历程 个体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4,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两个加速期)普遍性和差异性 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辨证统一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5,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婴儿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幼儿期,第一加速期,第二加速期,6,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揭

2、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遗传和环境之争;连续性和阶段性辩证;内动力和外动力平衡;“关键期”问题,7,第二单元 发展心理学简史,一、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欧洲文艺复兴前:“小大人”2、文艺复兴后:福禄贝尔、达尔文 一个婴儿的传略(1976)二、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普莱尔(W.Preyer)。普莱尔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研究目的、内容、方法、价值,8,三、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形成和发展时期:19世纪

3、末20世纪初;研究途径丰富,涌现出一批先驱人物。演变和增新时期:20世纪中期;研究的深化、开拓、创新各学派的分化和学科概念的革新四、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 20世纪后半期;毕生发展的观点被接受 标志:1957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9,第三单元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横断研究横断研究定义: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横断研究的优点:1.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2.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3.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 横断研究

4、的缺点:1.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2.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3.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10,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定义:纵向研究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察,也叫追踪研究。纵向研究是了解心理在时间上的实际变化。纵向研究的优点:1.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 2.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 3.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纵向研究的缺点:1.容易样本流失2.出现新的变量3.重复效应 4.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11,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交叉设计 一般是先从横断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

5、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12,13,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单因素论: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非此即彼”的 遗传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环境的作用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代表人物:高尔顿 环境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华生,14,二、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

6、;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他们关注各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施太伦: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相加的结果 吴伟士: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相乘,15,三、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认为,在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 的影响。代表人物:皮亚杰,16,More experence=bigger brain?,1、丰富的境(多个在 一起,玩具多)2、贫乏(单独的,单间的)的环境 3、中等刺激的环境(三组水分和食物都充足)十周后解剖后发现大脑皮层不一样,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

7、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实验揭示,环境越丰富,玩耍得越充分,大脑的发育就越好。,17,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1、心理发展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2、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3、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4、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18,手的抓握动作,19,二)皮亚杰的心理建构观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涉

8、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1、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结构)2、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已有的认知结构(量变)。3、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质变)。4、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主动性),20,动作图式变化发展过程,图式 同化 顺应,21,(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是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两

9、种;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平衡指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22,吃苹果,宝宝第一次吃苹果,23,我会吃苹果了,24,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动作经验;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 9-12个月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感知动作思维水平(2)前运算阶段(2-6、7岁)具有了符号功能 泛灵论 自我中心 思维的不可逆性 未掌握守恒 处于表象思维水平,25,(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获得守恒概念 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处于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能够提出假设

10、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 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26,假 设 能 力,假设所有的小鸟都有两个头,明明家养了一只小鸟叫豆豆,请问豆豆有几个头?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会怎么回答?形式运算阶段的孩子又会怎么回答呢?,27,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方法:对偶故事被试者:4-12岁 两个孩子,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刚。小明帮妈妈洗碗打碎了15只盘子,小刚爱吃糖,打碎了妈妈的一只糖罐子、,28,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1)前道德阶段(4-5岁)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结果。(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道德实在论 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

11、虑主要动机(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道德相对论 受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 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29,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美国-新精神分析学家性本能文化和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鼻祖性本能心理-性发展阶段,30,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31,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特点:1、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 3、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4、二维性、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3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2、观察

12、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33,(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低级心理机能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 心理的实质: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3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的

13、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主动性和有意性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5,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由教育教学决定,是潜力的开发。(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教学可视为“人为的发展”。(3)学习的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

14、成的技能之上。教育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36,(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7,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2、这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感知觉迅速发展,且在许多方面接近成熟水平;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重大;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38,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前提;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39,婴儿动作

15、发展的规律性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40,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1、婴儿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重要意义 主动探知和人之周围事物.开始操作工具,是动作具有间接性.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起来,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2、儿童行走能力的发展:独立行

16、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到主动,从而扩大了儿童的认知范围,增加了与周围主动交往的机会,为儿童个体活动的自主性提供了必要条件。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41,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儿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适应周围环境。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有选择性的过程,是对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的察觉、组织、综合及对它的解释。,42,(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是揭示儿童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1、习惯化范式:

17、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2、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43,婴儿对一些视觉刺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44,45,(二)视觉的发展 视觉集中: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3/4可以追踪移动的红环。颜色视觉:15天具有颜色辨

18、别能力。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96小时能察觉光的闪烁。视敏度:视敏度发展的最快时期是7岁。,46,47,(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通过习惯化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2、深度知觉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试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及已经具有深度知觉。3、方位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婴儿期时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最迅速,干预和训练最宝贵时期.,48,视崖装置,49,二 记忆的发展,50,思维的发展,婴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其主要特点如下:1

19、、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2、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别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行动。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4、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51,言语的发展言语发展的理论1、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A.Bandura)和布鲁纳()。后天学习理论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两类。2、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

20、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N.Chomsky)。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52,1、语音的发展:婴儿语音的发展分为语音感知和发音。语音感知是对语音的辨别,这主要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别语音与其它的声音、对语音的情绪反应。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连续音节阶段,有意义的语音(学话萌芽阶段)。2、词汇的发展: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3岁,1000词.3、句法的发展: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53,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情绪的发展(一)

21、笑的发展: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无选择社会微笑-有选择的社会微笑。(二)哭的发展: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生理反射性的哭不适应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主动的操作性哭,54,(三)恐惧的发展恐惧的发展: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1、本能的恐惧:大的声响、突然位置变化、疼痛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不愉快或痛苦的经验引起的惧怕反应。3、怕生:6-8个月时出现。陌生人焦虑。4、预测性恐惧:由想象引起的

22、恐惧,如:黑暗,“狼外婆”,55,气质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的类型学说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容易型: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迟缓型: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慢慢活跃起来。,56,气质,研究者(巴斯等)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将其气质划分为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和社交性四种类型。(1)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多表现为愤怒、悲伤和恐惧。(2)活动性。表

23、现为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其中有些婴儿有较多攻击性行为。(3)冲动性。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而又多变,缺乏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4)社交性。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接触和交流。与人交往很容易变得“自来熟”,57,社会性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p224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58,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詹姆斯哈特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4、的认识。(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8个月之前:主体我认知未发生 9-12个月:自己是活动的主体(初步)12-15个月:把自己与他人分开(明确)(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5-18个月: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 18-24个月: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 具有了适当的人称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个体自我意识的第一个飞跃),59,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在情感方面,母亲的教养行为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60,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岁),游戏是幼儿期

25、的主导活动,是认知、学习、社会化、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游戏的理论精力过剩论:主要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精神分析论: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练习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是套用进化论的思想。娱乐论:通过游戏获得愉快,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61,二、儿童游戏的发展(一)儿童游戏的特点,62,(二)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p228,63,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6、的重要途径 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培养健全的人格 增强体质,64,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一、幼儿期言语的发展1、特点:发展迅速、词汇数量增加最快、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2、发展具体表现,65,二、幼儿期记忆的发展幼儿记忆可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66,三、幼儿期的思维发展按照皮亚杰理论,幼儿期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得到初步发展,67,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幼儿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68,二、幼儿期的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发展指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包括

27、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69,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认同和社会期望取名、玩具的选择 2岁时:能说出自己的性别 5岁左右:把某些特定人格特点与性别联系理论解释:生物学:性激素的决定作用 精神分析: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社会学习:观察学习的结果是儿童获得性别化的态度和行为。,70,四、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的作用: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71,五、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是指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自主欲求也逐渐提高。从对母亲的全面依赖状态,向一定程度的

28、自立发展,对父母的帮助、指示、禁止总要用“不”来反抗。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大约在幼儿3、4岁时出现,72,童年期的学习,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73,二、学习兴趣的发展(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2)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就逐渐降低。,74,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容量的增加 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

29、与成人水平接近(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75,(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76,(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 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费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三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2 记忆监控概念: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控制和调

30、节。,77,二、思维的发展(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童年期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转折期。,78,(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三个阶段)(1)直观形象水平 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7-8岁时(2)形象抽象水平 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是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的过渡形态。8-10岁时(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初步地接近科学概括。,79,2、推理能

31、力的发展(1)儿童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80,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1)掌握守恒(2)思维具有可逆性:(3)补偿关系认知,81,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1)类别体系化(2)序列化,82,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1、童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形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83,2、童年期亲子关系的发展,84,3、童年期同伴关系的发展,85,4、童年期友谊的发展,86,5、童年期欺负与被欺负,87,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从、岁到5、

32、6岁。,88,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个体生理发展的又一个显著加速期身心发展中有种种矛盾和一些特殊表现,面临心理危机。,89,90,(一)身体外型的变化1、身高:儿童平均每年长高35厘米,在青春发育期间,平均每年长高约68厘米2、体重:女性少年体重增加高峰期在1213岁,平均 每年增加4.5公斤左右。男性少年体重增加的高峰期在14岁,平均每年约增加5.5公斤。3、头面部(二)生理机能的变化(三)性的发育和成熟1、性器官发育 2、第二性征的出现 3、性机能成熟,91,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成就

33、感与挫折感的交替,92,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发展: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达到11.040.4。记忆的主要特点: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93,二、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阶段: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分离,94,第三单元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关于我的思考)二、情绪变化特点 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青春期躁动,95,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与第二

34、反抗期的区别: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硬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反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96,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生理方面: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心理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社会因素方面:进入中学以后,学校环境和教与学的新要求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更高的要求,势必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

35、责任感。,97,青春期的心理卫生,1、父母需要正视少年儿童的反抗期 反抗期中矛盾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现在的孩子是美国式孩子,而家长还是中国家长”2、父母帮助少年儿童顺利度过反抗期应把握的几个要点:第一,在反抗期到来之前要做好思想准备。第二,尊重其独立自主要求。第三,以友相待。第四,引导子女正确地接纳自己的变化。,98,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 生活空间扩大 开始恋爱、结婚,99,青年期的认知发展,一、智力的发展 25岁左右达到顶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卡特尔流体智力:

36、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100,二、思维的发展 个体发展至青年期以后,思维表现出一些全新的特点。青年期之前知识的获得 青年期之后知识的应用 辨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形式逐渐成为重要的思维形式。,101,青年期的思维发展三阶段(帕瑞)二元论阶段:青年初期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非此即彼,要么对,要么错,没有灰色区,易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相对性阶段: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约定性阶段: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能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7、,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观点的出发点不同,102,拉勃维维夫(G.Labouvie-Vief)把成人的思维看作是一种“实用性思维”。成人思维出现的“变通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新的整合,也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策略。不严格按照逻辑法则进行。这正是思维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表现,而不是退化。,103,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自我意识的修正主要依据:一、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二、来自他人的评价。自我接纳: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

38、现实。自我否定: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104,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人生观: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个体的人生观的发展过程是在青春期萌芽;到高中阶段的青年期得以迅速发展;在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渐走向成熟期。,105,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心理条件:思维发展达到抽象逻辑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并逐步提高;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并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相互制约;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二、受社会

39、因素的影响 三、个人的因素,经历和生活经验。,106,社会关系的变化 恋爱和结婚、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人生护航舰”(安托露丝),107,职业的适应 影响青年人工作或职业选择的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和智力水平;性别;人格霍兰德把人格类型分为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常规的,108,人格的变化 20-40岁之间,一个人的自信、自尊、独立性和成就定向都有向上的发展趋势。,109,心理发展的特点:平稳性,又表现过渡期的变化性中年期则是生理成熟的延续阶段,又是生理功能从旺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一、身体变化 体重增加,身体发胖,头发逐渐变白、稀疏,面部、颈部、手臂皮肤渐粗糙。各种感

40、觉器官及功能发生变化。二、更年期 更年期: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在50岁左右发生,男女有别,女性早于男性。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又称“第二个青春期”。,第七节 中年期的心理发展,110,中年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变化 中年前期人的感觉比较灵敏和稳定,中年后期各种感觉能力都开始减退。人过40岁以后,视敏度和视觉感受性逐渐下降,听觉阈限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视觉和听觉处理信息的过程都随年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111,二、记忆的发展变化 识记的材料是熟悉的,中年期的记忆力保持平稳或下降很小。识记的材料是不熟悉的,或间隔时间长,或有干扰,记忆力表现为大幅

41、度下降。中年期的记忆力不能笼统地说下降了,而是表现出了记忆侧重点或结构的改变。对表面细节的记忆下降,对意义或主题的记忆没有下降。,112,三、创造力的发展 不同专业领域的创造力的最佳年龄不同,113,中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中年人对自我的看法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满意的变化。二、人格的变化(相对保持稳定)1、内省日趋明显 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 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 4、为人处世日趋圆通,114,三、职业的发展“繁衍”:不单单指生育后代,更多的是指事业的发展(艾里克森)工作满意度(最高)工作绩效,115,四、人际关系的变化(最为复杂)1、与同事和领导的关系竞争与合作 2、与父母的

42、关系 3、与子女的关系 4、与朋友的关系:量少质高,116,第八节 老年期的心理发展,老年期(也称成年晚期),一般是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老年丧失期观: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等对人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相继丧失。老年的心理变化只是不断老化和衰退,而没有发展。依据:1、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随着机体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机体的衰退而衰退。2、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的。3、年龄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根据。,117,毕生发展观(巴尔特斯)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不仅儿童青少年在发展,中老年也在发展2、不同心理机能发展的形态和变化速率有差异3、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

43、合而成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相互作用),118,老年期的认知变化,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最明显)视觉退化:“老花眼”听力下降:超过50岁,听力就有所下降 70岁以后,言语听觉理解力下降明显 味觉、嗅觉、皮肤觉:一过50岁:味觉刺激阈限增大 60岁后:嗅觉辨别能力减退明显;70岁急剧衰退 60岁以后:各种感觉都明显下降,119,记忆的年老变化总趋势: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下降表现: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减退或下降有关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解释:1、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2、工作记忆容量变小,120,老年期的社会性变化,退休前后的生活变化 适应退休的过程:期待期;退休期;适应期;稳定期人际关系的变化 夫妻关系 与子女的关系 与朋友的关系,121,人格的变化(稳定多于变化)不安全感 孤独感 适应性差 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趋于保守 回忆往事,122,面对死亡 死亡过程5阶段:(库伯勒-罗丝)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123,老年期的心理卫生 提前做好退休后的生活准备 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坦然面对死亡,124,OVE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