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应用解剖.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28893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16.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耳部应用解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耳部应用解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耳部应用解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耳部应用解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耳部应用解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耳部应用解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耳部应用解剖.ppt(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耳部应用解剖,颞骨,颞骨成对,位于颅的两侧,形态结构较复杂:上:顶骨;前:蝶骨及颧骨;后:枕骨。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和茎突组成。以外耳门的为中心,分为鳞部、鼓部、乳突部和岩部等数部,1、鳞部,前:蝶骨大翼;上:顶骨;后:乳突;内:岩部。外面:颞肌、颞中动脉沟;内面:脑膜中动脉沟。*颞线:颧突后根向后的延续*外耳道上棘:骨性外耳道口的后上缘的骨性小棘。*道上三角:外耳道上棘的后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 颞线相交的三角去。,2、鼓部,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和部分后壁,呈“U”型骨板。*鼓沟:鼓部的内端,内有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鼓切迹(Rivinus):鼓部上部缺损的部分,此处无纤维软

2、骨环及鼓沟。*岩鼓裂:位于下颌窝中,内含锤前韧带、鼓索神经及颌内动脉的鼓室支。,3、乳突部,外面有枕肌和耳后肌附着;外下方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附着。*乳突切迹:乳突尖的内侧面,内含二腹肌后腹。*Korner隔:鳞部向乳突延伸,将乳突气房分为内外两部分的致密骨隔,其内侧为鼓窦,4、岩部,形似一横卧的三棱锥体,位于枕部与蝶骨之间。底构成鼓室、鼓窦内壁。尖构成颈内动脉管内口及破裂孔的后外界。前面颅中窝的后部,构成内耳道顶壁、迷路盖、鼓室盖、弓状隆起和鼓窦盖。近岩尖处三叉神经压迹;向外依次为岩浅大和岩浅小神经。面神经管裂孔岩浅大神经外侧末端。,后面:颅后窝的前面,上缘:岩上窦;下缘:岩下窦;

3、外缘:乙状窦,中部:内耳门,其外为前庭水管及内淋巴囊。内耳道底上区小,下区大。前上面神经管区;后上前庭上区;前下:蜗区;后下:前庭下区。,*下面由外向内依次为:*前外为颈内动脉管外口,内含颈内动脉和颈静脉神经丛;后外为颈静脉窝。*二者之间的脊上有一小管鼓室小管下口,内含舌咽神经的鼓室支即鼓室神经。*蜗水管外口颈静脉窝的前内壁。*乳突小管颈静脉窝的外壁,内含迷走神经的耳支。*岩鳞裂的前缘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半管。,5、茎突,鼓部的下面,伸向前下方,平均长约2.5cm;有茎突咽肌、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茎突舌骨韧带和茎突下颌韧带附着。茎乳孔茎突外侧的乳突上的小孔。,人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所有耳

4、的结构都和颅骨外侧面的颞骨相联系或位于颗骨内。耳为距离感受器,其功能为收集、传导、改变和分析复杂的声波。耳既能感受听觉又能感受距离。,二、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耳廓位于头两侧,其功能为收集声波。外耳由耳廓向内将振动传至鼓膜。外耳在功能上不仅是作为简单的收集喇叭,也是听器内的第一个刺激改变部位,以使声波增强。,(一)皮肤外耳的皮肤很薄且没有真皮乳头,紧密地薪附在骨和软骨的管道部分。耳道软骨部分的皮下组织较厚,含有许多耵聍腺分泌耳腊或耳垢。其弯曲的结构与汗腺类似。腺的排泄管开口于其附近毛囊的上皮表面皮脂腺。耵聍可吸收水分防止外耳道皮肤浸软并可阻挡小虫入侵。耵聍腺和毛囊主要位于外耳道软骨部。在外耳

5、道骨部也有少量的小腺体和细毛。耵聍和外耳道内毛有保护作用,有一定的封闭外耳道、保持其内温暖潮湿的环境、也有助于鼓膜的机械反应。,(二)耳廓Auricle,1、位置:耳廓借其前1/3中部连于头颅的外侧壁并保持其部位的正常状态。后-乳突上-颞部前-颞下颌关节和腮区耳廓顶-眉弓的水平线耳垂-鼻中隔下面的高度与眼外眦和枕外隆突的距离相当,2、形状:呈上端粗大的卵圆形,垂直轴略斜向前下方。连接角:耳甲腔80度;其余100度。耳廓弯曲的边缘称为耳轮耳廓结节,在耳轮后上部,在胚胎6个月时很明显,此时的耳廓与成年猴的耳廓很相像。对耳轮:弯曲的突起位于耳轮的前方并与耳轮后部平行而列,其向上分为两2个脚,两脚之间

6、为三角窝。舟状窝:位于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弯曲凹陷耳甲腔:占据中央,对耳轮环绕。耳轮脚不完全地将其分为耳甲区和耳甲艇。耳甲艇:位于颞骨道上三角表面,三角的深面为乳突窦。耳屏/对耳屏/耳屏切迹,耳垂:为其下方耳垂由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柔软,不像耳廓的大部分有弹性软骨支持而较硬。耳廓的颅面有与外侧面凹陷相应的凸起,且据此命名,如耳甲隆起、三角窝隆起等。隐耳畸形:耳廓的上部被隐蔽在颞部的皮肤之下。耳前瘘:常发生在耳轮脚前方,可能是单独的通道,也可能有复杂的分支,它们偶有沿外耳道深部延伸而与面神经接近。临床上可能由于急性感染而要求行外科手术切除。,3、结构(1)耳廓软骨耳廓是单块表面覆盖着皮肤的弹性

7、软骨。它和周围组织通过韧带和肌肉相连,是外耳道软骨的延续。耳垂以及耳屏与耳轮脚之间无软骨而以致密纤维组织充填。耳轮棘:耳轮前方向上弯曲处有一突起。耳轮尾:耳轮的下端向下延伸。,(2)耳廓的韧带非固有韧带前韧带从耳屏和耳轮棘延伸至颞骨颧突的根部。后韧带由耳甲的后面至乳突的外侧面。固有韧带位于耳屏与耳轮间的强纤维束,从前方参与组成外耳道并形成耳甲的部分周界;对耳轮与耳轮尾之间的纤维束。在耳廓的颅面尚有不很明显的纤维束。,(3)耳肌非固有肌,由耳廓至颅,可使耳廓作为一整体运动;另一为固有肌,连接耳廓的不同部分。非固有肌耳廓前肌是三块肌肉中最小者,为薄的扇形。起自帽状腱膜的外侧缘,其纤维汇聚止于耳轮棘

8、。牵拉耳廓向前上方。耳廓上肌为三块肌肉中最大者,也为扇形,起自帽状腱膜,以一扁薄的肌臆止于耳廓颅面的上部。使耳廓略向上运动。耳廓后肌由两或三个肌纤维组成,以短的腱膜起于颞骨的乳突部,止于耳甲隆起的桥。拉耳廓向后。神经支配:耳廓前肌和耳廓上肌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耳廓后肌由面神经耳廓后支支配。作用:人的这些肌肉作用很不明显。虽然耳廓的运动甚微,但临床神经学的研究指出:听觉的刺激可引起这些小肌肉的定型的反应,且肌电图能测出“交叉性耳反应“。,固有肌对改变耳廓形态的作用很小,大多数人的耳朵根本没有此作用,仅个别人可以改变耳廓的形态和位置。耳轮大肌:位于耳轮的前缘。起自耳轮棘,止于耳轮向后弯曲处的前缘。

9、耳轮小肌为一斜行肌束,覆盖耳轮脚。耳屏肌为一短而扁的垂直肌束,位于耳屏的外侧面。对耳屏肌起自对耳屏隆起的外部,止于耳轮脚和对耳轮。耳廓横肌位于耳廓颅面耳甲隆起与耳舟隆起之间。耳廓斜肌从耳甲隆起的上后部到三角窝隆起。神经支配耳廓外侧面的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而耳廓颅面的肌肉则由面神经耳后支支配。,(4)耳廓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动脉颈外动脉的耳后支至耳廓的颅面,由此分支发出细支经软骨的裂或耳轮边缘至外侧面;颞浅动脉的耳前支分布于耳廓的外侧面;枕动脉的分支亦有。静脉与耳廓的动脉相应。在耳廓的皮肤有许多动-静脉吻合。淋巴管注入腮腺淋巴结,尤其是耳屏前淋巴结;颈深上淋巴结;乳突淋巴结。,(5)神经支配耳

10、廓的感觉神经非常复杂且不完全清楚。这可能是因为外耳是一个最初起源于第一鳃区的皮肤和起源于第一鳃后区的皮肤的相遇区域。耳廓的感觉神经包括:耳大神经,分布于颅面和外侧面的后部(耳轮、对耳轮和耳垂);枕小神经,分布于颅面的上部;迷走神经的耳支,分布于耳甲的凹陷部和隆起的后部;耳颞神经,分布于耳屏、耳轮脚及耳轮的相应部位;面神经可能与迷走神经的耳廓支一起分布于耳廓两面,耳甲的凹陷及其隆起的小部分区域。面神经分布于皮肤的详情和面神经纤维是否分布于外耳道和鼓膜尚待研究中。可能迷走神经的耳廓支穿过颞骨后跨过乳突孔上4mm的面神经管,和面神经升支汇合到达耳廓。,(三)外耳道,1、形态长度从耳甲底25mm,从耳

11、屏40mm。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性部。形成“S”形的弯曲,先向前内和微向上,继而向后内和上方,最后向前内和微向下。切面为椭圆形,最大的直径位于外耳门处,为斜向后下的径线,但在内侧端该径线则近于水平位。外耳道有2个狭窄部位,其一位于软骨部的内侧端,另一位于骨性部距耳甲约2cm处,称为峡。,外耳道的内侧端由呈斜位的鼓膜封闭,故外耳道的底和前壁长。外侧的软骨部长约8mm,与耳廓软骨相延续,经纤维组织附于骨性部。外耳道软骨的后上部缺如。此处由胶原纤维板充填,在其前部尚有2或3个深裂。骨性部长约16mm,较软骨部狭窄。其方向为朝向前内和稍向下方,并有一向后上方的轻度凸出。骨性部的内侧端较外

12、侧端小,且末端倾斜。该端的前壁向内侧突出超过后壁4mm。除上方外,周缘有鼓膜附着的鼓膜沟。骨性部的外侧端扩大为外耳道软骨所附着。,2、外耳道的毗邻前下方下颌骨的髁突,其与外耳道软骨部之间隔以部分腮腺。上方颅中窝后方乳突小房,两者之间仅一薄层骨板,其最深的部分位于鼓膜上隐窝的下方和乳突窦的前下方。外耳道与乳突窦之间的骨板仅12mm厚,因此该处提供例如耳外科“经外耳道“的手术途径。,3、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外耳道的动脉为:颈外动脉的耳后支,上颌动脉的耳廓深支和颞浅动脉的耳廓支。外耳道的静脉注入颈外静脉,上颌静脉和翼静脉丛。外耳道的淋巴管注入部位与耳廓相同。4、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它分布外

13、耳道前壁和上壁。迷走神经的耳廓支布于外耳道的后壁和下壁。5、儿童外耳道:新生儿的鼓部呈一骨弓状,主要为膜性外耳道,很明显的斜向下内方,骨性部分到一岁时发育。乳幼儿的外耳道呈直线状。短而相对粗。,二、中耳中耳基本的功能是将外耳道内较弱的振动有效地传递至内耳,以克服耳蜗内围绕感受器的不可压缩的液体的惯性。两个系统的机械配合要求两者的声阻抗尽量接近。低振幅和每单位面积低强度的空气波到达鼓膜(其面积为接触淋巴的锺骨底的1520倍)。经中耳,在镫骨底所形成的单位面积强度的增加倍数也是1520倍,振幅几乎无改变。这样,振动经中耳的增压效应,补偿了由于声阻抗不同而造成的能量损耗。鼓室结构的保护性机制还包括使

14、鼓膜两侧压力相等的咽鼓管,听小骨间关节的保护性形态及镫骨肌和鼓膜张肌反射性收缩,防止听小骨的突然和过度的移动。鼓室或中耳为颞骨内内衬粘膜性性鼓膜的不规则间隙。鼓室内含从鼻腔经咽鼓管进入的空气。鼓室内有3块可动的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连接鼓室的外侧壁与内侧壁,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的耳蜗。,中耳内的间隙包括两部分:正对鼓膜的固有鼓室和鼓室上隐窝。鼓室上隐窝位于鼓膜平面以上,内有锤骨的上半部和砧骨的大部分。鼓室的垂直径和前后径各约为15mm,上部横径约为6mm,下部横径约为4mm,正对鼓膜脐的横径仅为2mm.鼓室的外侧界为鼓膜,内侧界为内耳的外侧壁。鼓室后方与乳突窦相通,并借此通乳突小房。鼓室前方与咽

15、鼓管相通。鼓室和乳突窦、听小骨以及内耳的结构在出生时都已发育完全,并且在以后变小。在胎儿时期鼓室呈一种胶状组织状态,这种组织在出生时消失,鼓室内被一种液体充填满,当空气从咽鼓管进入鼓室后这种液体被吸收。鼻或咽的感染常沿着咽鼓管扩散到鼓室。,(一)鼓室的构成1、顶为颞骨岩部前面的薄骨板即鼓室盖。鼓室盖分隔鼓室与颅腔,并向后延伸为乳突窦的顶,向前盖鼓膜张肌管。在青少年期,感染可经尚未骨化的岩鳞裂由鼓室向脑膜传播。在成人,则有静脉从鼓室经此裂至岩上窦,感染也可沿此途径蔓延。中颅窝的纵向骨裂常包括整个鼓室顶,常伴随着鼓膜的破裂或外耳道骨质的顶壁破裂。这种损伤常导致耳出血,如果硬脑膜破裂常伴随脑脊液的漏

16、出。,2、鼓室的底鼓室的底为狭窄而凸起的骨板,分隔鼓室与颈静脉上球。此骨板可有部分缺如,以致该处鼓室与静脉之间仅以粘膜和纤维组织相隔。底的近内侧壁处有一小孔,其中通过舌咽神经的分支鼓室神经。有的鼓室底较厚并可含有部分副乳突小房。,3、鼓室的外侧壁鼓室的外侧壁主要由鼓膜构成,鼓膜所附着的骨环也参与组成外侧壁的一部分。该环在上方缺如或呈切迹状,在其附近有前鼓索小管和后鼓索小管的开口和岩鼓裂。后鼓索神经小管位于鼓室后壁与外侧壁的交角内,紧靠鼓膜后方,位于锤骨柄上端的平面。该小管在面神经管的前方下行,在茎乳孔上方6mm处终于面神经管。鼓索神经和茎乳动脉通过此管进入鼓室。岩鼓裂开口于听骨链的前上方,鼓膜

17、附着的地方,是一个仅有2mm长的裂隙,其内容纳锤骨前突和锤骨前韧带。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支从其内通过并到达鼓室。前鼓索神经小管开口于岩鼓裂的末端中央:鼓索通过这个小管离开鼓室。,鼓膜(1)形态:薄而半透明。其上部较下部略宽,椭圆形。与外耳道底约成55度角。最长的前后径为9lOmm,最短的为89mm。周缘的大部分有增厚的纤维软骨环附着于外耳道内侧端的鼓膜沟。在上方无鼓膜沟。在此处,有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延伸至锤骨外侧突。两者之间为三角形薄而松弛的鼓膜松弛部,有时该部可有一小孔。鼓膜的其余部位为紧张部。锤骨柄牢固地附着在鼓膜内面中心的脐。脐凸向鼓室。虽然鼓膜的整体形态为凸向内侧,但其放射状的纤维是弯

18、曲的,其凹部向上。,(2)结构组织学结构上分3层:外层为皮肤性的,与外耳道的薄层皮肤相延续,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无毛,无真皮乳头。中层为纤维性的,一为从锤骨柄发出的呈放射状走行的外层,一为环形的内层,膜的边缘丰富而膜的中央稀疏而分散。中间层含有直径约10m的细丝,细丝之间有25nm的间隔。外层放射纤维与外表面上皮基板之间可见大的成纤维细胞,而毛细血管及其基膜恰恰位于内面上皮基板的深层。在鼓膜松弛部,纤维层被疏松结缔组织取代。内层为粘膜性的,鼓膜上部最厚,有人认为被一层纤毛柱状上皮覆盖。鼓膜内表面的上皮为一层非常扁的细胞,有彼此嵌镶和相互交错的分界线。胞质新陈代谢明显不活跃,细胞的腔面有少数不

19、规则的微绒毛。纤毛柱状细胞缺如。,(3)鼓膜的神经主要来自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它仅接收痛觉。一些较少的、多变的、重叠的感觉则来源于第7、第9和第10脑神经。迷走神经的耳廓支起自迷走神经上节分布到外耳道后壁与鼓膜外侧面邻接部分。迷走神经耳支含有躯体传入纤维,可能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柬核。在耳灌洗时刺激迷走神经能导致心率反射现象。,4、鼓室的内侧壁即内耳的外侧壁。其形态特点为有岬位于耳蜗基底圈外侧突起的表面,该处有鼓室丛神经通过的细沟。岬与后壁的锥隆起之间常有一骨性小隆起相连。在岬的前方,有位于鼓室内侧壁附近的蜗顶。岬后方的鼓窦标志着后半规管壶腹的位置。前庭窗,或称卵圆窗为一肾形开口,位于岬的后上方。前

20、庭窗连接鼓室和前庭,其长径为水平位,隆凸的边缘朝向上方。前庭窗由锤骨底所覆盖。镫骨底的周缘有环状韧带附着于前庭窗的周缘。,蜗窗或称圆窗位于前庭窗的后下方,两者之间以岬的后部相隔。蜗窗正位于岬的凸出边缘下方的凹陷处,呈斜位。在活体,蜗窗由第二鼓膜封闭。该膜的鼓室面稍凹陷,朝向耳蜗的面稍凸,并有一定的弯曲使其后上1/3与前下2/3成角相交。第二鼓膜的结构包括3层:外层来自鼓室粘膜,内层来自耳蜗的内膜,中层为纤维层。面神经管凸,标志着骨性面神经管上部的位置。该管经鼓室内侧壁卵圆窗上方由前向后而行,继而弯向下进入鼓室的后壁。有时其部分外侧壁可缺如。,5、鼓室的后壁上部宽下部窄,其主要形态结构为乳突窦口

21、、锥隆起和砧骨窝。乳突窦口为一大而不规则的开口,由鼓室上隐窝通入乳突窦的上部。在该口的内侧壁,面神经管凸的上后方有一圆形隆起,其深面为外半规管。锥隆起,位于前庭窗的后方和面神经管垂直部的前方。它是中空的,内有镫骨肌。其顶端突向前庭窗,尖端有一小孔以通过镫骨肌腱。锥隆起内的腔向面神经管下方和后方延伸,并和后壁通过一个孔相连,面神经的一个分支通过这个孔到达镫骨。砧骨窝为鼓室上隐窝下后方的小凹陷。内容砧骨短突,由韧带纤维将其固定于砧骨窝。,乳突窦为颞骨岩部内一空气窦。前壁的上部乳突窦口,由鼓室上隐窝通向乳突窦。内侧为外侧半规管。内侧壁与后半规管相邻。后方为乙状窦,部分乳突小房可位于乙状窦与乳突窦之间

22、。顶鼓室盖形成,位于大脑颞叶和颅中窝的下方。底部有数个开口与乳突小房相通。前下方为面神经管的降部。,乳突窦的外侧壁常为鼓室手术的人路,由颞骨鳞部的道后突组成。该处在新生儿仅2mm厚,在出生后每年约增厚lmm直到最终达1215mm。成人乳突窦外侧壁的位置相当于颅外面的道上三角区。该三角可经耳甲艇触及,其上界乳突上嵴位于颅中窝底的平面,形成外耳道后上缘的前下界与面神经管降部的位置大约相当。由外耳道后缘的后垂直切线形成的后界正处于乙状窦的前方。成人乳突窦的容量约lml,直径约10mm。与其他空气窦不同,乳突窦在出生时就已存在且其大小与成人的相近,但其与外耳道的位置关系较成人为高。在幼儿,由于窦外侧壁

23、薄和乳突尚未发育,茎乳孔位置很浅。,(1)乳突小房乳突小房的数目、形状和大小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通常它们互相连接,内衬无纤毛鳞状上皮的粘膜。粘膜与乳突窦及鼓室内的粘膜相延续。与乙状窦及颅后窝仅隔以很薄的骨板,偶尔该薄骨板可缺如,。还有位于面神经管降部的后壁。在颞骨鳞部的小房与岩部较深的小房之间可由鳞乳突缝附近的骨板相隔(Komer隔膜)。乳突大部由骨密质或含有骨髓的骨松质组成。乳突的类型较多常见者为三类:含气型有许多含气的小房,硬化型含有很少或无含气小房和混合型兼有含气小房和骨髓。,含气小房可延伸超出乳突范围进入乳突上嵴以上的颞骨鳞部、颞骨颧突的后根、颅中窝下方的外耳道骨性顶部和紧邻颈静脉上球的

24、鼓室底。罕见者为含气小房延伸进入枕骨的颈静脉突。重要的一组为含气小房向内侧伸入颞骨岩部甚至达其尖部与咽鼓管、颈动脉管、迷路及展神经相邻。有学者认为该组并不与乳突小房相续,而是单独地从鼓室发育而来。上述乳突小房的延伸在病理学上甚为重要,因为感染可随其蔓延至周围结构。出生时虽然乳突窦己充分发育,但此时的乳突小房仅为很小的窦状憩室。随着乳突在生后第二年的发育,小房逐渐地伸入。至生后第四年末乳突小房完全形成,而在青春期其生长最迅速。但有20%的颅骨,其乳突根本没有含气小房。神经支配下颌神经的脑膜支,乳突炎乳突炎是鼓室的细菌感染通过人口到达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引起的。这种情况非常危险,常从乳突窦扩散到周围组

25、织并导致危及生命的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感染可通过鼓室盖到达中颅窝的硬脑膜,导致硬膜外的积聚。严重时导致硬脑膜坏死,感染继续扩散导致蛛网膜下腔硬脑膜下积肤,或进入相邻的颞叶硬脑膜下方。也可发生细菌性脑膜炎。在颅后窝也可看到相似的扩散。这两个部位的感染都被证明是致命的。感染继续扩散可能通过颅骨侧面的乳突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Bezold脓肿),或通过颅骨的乳突顶到达二腹肌后腹和胸锁乳突肌,导致颈部肌肉收缩扭转的剧烈疼痛。,6、鼓室的前壁由于鼓室的内侧壁和外侧壁较靠近而狭窄。其下方较大的区域为由颈动脉管后壁形成的薄骨板,有上颈鼓神经、下颈鼓神经和鼓支或颈内动脉的分支穿过。前壁的上部有两条平行管道开口:

26、其中上方者为鼓膜张肌半管又称鼓膜张肌管;下方者为咽鼓管半管也称咽鼓管骨部。两者向前下内斜行,开口于颞骨鳞部与鼓部的交角处。两管之间有薄的骨性隔分隔。鼓膜张肌半管和骨隔在鼓室内侧壁向后外而行,终于前庭窗的上方,骨隔的后端在此向外侧弯曲而形成一个滑车即匙突,鼓膜张肌腱经此转向外侧止于锤骨柄上部。,(二)听小骨有3块,即锤骨、砧骨和镫骨三者相连成链,将声波由鼓膜通过鼓室传至前庭窗,锤骨附着于鼓膜,锤骨底则附着在前庭窗周缘,而砧骨悬于两者之间与两骨构成关节。,1、锤骨锤骨形如锤,长89mm,为三小骨中最大者。有头、颈、柄(柄状体)、前突和后突。头为膨大的卵圆形上端,位于鼓室上隐窝内,其后部与砧骨构成关

27、节,其余部位均覆以粘膜。与砧骨连结的软骨性关节面以其近中部处的狭窄分为较大的上部和较小的下部。两部的方位几乎互相垂直。关节面在狭窄处的下缘突出构成锤骨距。颈为头下方的狭窄部。颈下方为膨大部,前突和外侧突由此突出。锤骨柄以其外侧缘与鼓膜相连。锤骨柄向后下内逐渐缩细直至其游离端。游离端稍向前弯曲,其形态在横向上是扁的。锤骨柄内面的上部有一小突起为鼓膜张肌的附着处。前突为一针状突起,由颈下方的膨大部向前突出,并有韧带纤维连至岩鼓裂。,2、砧骨虽因其形状得名,但它更像有2个根的前磨牙。砧骨有1个体和2个突起。体近似立方形,前面为盖有软骨的鞍状面与锤骨头相关节。长突较锤骨柄长度的1/2略长,在锤骨柄后方

28、且与其平行而几乎垂直下行,其下端向内侧弯曲终于圆形的豆状突,长突的内侧面盖以软骨与镫骨构成关节。短突略呈锥形的向后突起,由韧带纤维附着于鼓室上隐窝下后部的砧骨窝。,3、镫骨有头、颈、2个脚和1个底。头朝向外侧,有关节面与砧骨的豆状突形成关节。缩窄的颈部的后方有锤骨肌腱附着。2个脚分别从颈部弯曲分开,而后连于椭圆形或肾形的底。底为锤骨的脚板,经纤维环(环状韧带)附着于前庭窗周缘。镫骨的前脚较短,其弯曲度也较后脚为小。,4、听小骨的韧带听小骨借韧带连至鼓室壁。锤骨的韧带有3条,砧骨和镫骨各有1条。其中有的仅为至听小骨及其关节的含有血管和神经的粘膜皱襞。其他的韧带在中心有胶原纤维束。锤骨前韧带锤骨外

29、侧韧带锤骨上韧带砧骨后韧带砧骨上韧带仅为粘膜,镫骨底环状韧带,听小骨的连接听小骨间的连接为典型的滑膜关节。砧锤关节为鞍状关节,砧镫关节为球窝关节。关节面盖有关节软骨。每个关节均包以含有较多弹性组织和衬以滑膜的关节囊。,5、听小骨的运动锤骨柄随鼓膜的各种运动而活动。而锤骨和砧骨则绕砧骨短突和后韧带至锤骨前韧带的轴而一起旋转。当鼓膜和锤骨柄向内侧运动时,砧骨的长突也向内侧运动,将镫骨底推向迷路和淋巴,引起蜗窗的第二鼓膜补偿性外突。当鼓膜向外运动时,则作用相反,但若是大幅度的运动时,砧骨不容许锤骨充分向外移动,而锤骨仅在砧锤关节滑动,以防止锤骨底从前庭窗脱位。当锤骨柄向内运动时,锤骨头下缘的距固定砧

30、锤关节,使砧骨长突向内侧移动。当锤骨柄向外运动时,砧锤关节恢复其可动性。三块听小骨作为一弯曲的杠杆一起运动,以使锤骨底不像一个活塞而像岩石那样以其环状韧带较厚的前下缘为支点在前庭窗运动。镫骨绕垂直轴像开门关门的岩石样运动仅发生在中强度声音时。当大音量,运动轴变为水平方向,锤骨底的上缘和下缘以相反的方向绕中心轴摆动,以防止外淋巴过度的位移。耳硬化症,6、鼓室的肌鼓膜张肌为一细而长的肌肉,位于骨性咽鼓管上方的鼓膜张肌半管内。该肌起自咽鼓管软骨部及与其相邻的蝶骨大翼和所在管的管壁,在管内向后行,继而以一细腱向外转折绕滑车样匙突,最终止于锤骨柄近其根部处。血液供应鼓膜张肌的动脉血供来源于脑膜中动脉的鼓

31、室上分支。神经支配鼓膜张肌的神经为下颌神经至翼内肌神经的分支。该分支通过耳神经节,但在节内并无突触中继。布于该肌的神经有运动和本体觉两种纤维。作用鼓膜张肌向内牵拉鼓膜使之紧张以控制声波的振动:它推镫骨更紧贴前庭窗。,镫骨肌镫骨肌起自锥隆起内锥形腔的壁(该腔向前与面神经管的降部相延续),其细腱出锥隆起尖部的孔向前止于锤骨颈的后面。该肌为不对称的双羽肌,内含大量小的运动单位。每个单位仅有69条肌纤维。在肌腹与腱相连处的附近,有少量的神经肌梭。血液供应锤骨肌的动脉血供来源于耳后动脉、鼓室前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的分支。神经支配支配该肌的神经为面神经的分支,它由面神经管发出。作用辅助减弱声波的振动。镫骨肌的

32、作用与鼓膜张肌的作用相拮抗,推镫骨更紧贴前庭窗。,锺骨肌和鼓膜张肌的拮抗作用当声音很大或突然开始说话时,镫骨肌和鼓膜张肌产生一个收缩反射使振动传入内耳之前减少听骨链的运动。传入通路包括第对8脑神经的听觉纤维和在语言中枢之前的更高中枢。传出通路包括面神经(锤骨肌)和下颌神经(鼓膜张肌)。,鼓室隐窝与间隔中上鼓室之间被听骨和粘膜皱襞等所分的隔鼓膜上隐窝:鼓膜松弛部与锤骨颈之间,上为锤外韧带,下为锤骨短突。锤前隐窝:锤骨头、鼓室前壁和前、上锤骨韧带之间。砧骨上、下隐窝:砧骨短脚的上、下方。鼓膜前、后隐窝:鼓膜与锤前皱襞之间。鼓峡:鼓前峡与鼓后峡,鼓室粘膜粘膜经咽鼓管与咽粘膜相续,在鼓室内覆盖听小骨、

33、肌肉和神经,形成鼓膜的内层和第二鼓膜的外层,并伸入乳突窦和含气小房。粘膜形成数个含血管的皱襞伸向听小骨;其中之一从鼓室顶下行至锤骨头及砧骨体上缘,另一环绕镫骨肌,其他的包绕鼓索神经和鼓膜张肌。这些皱襞分隔出囊状的隐窝,使鼓室的内部成为似蜂窝状的形态。鼓膜上隐窝位于锤骨颈与鼓膜松弛部之间鼓膜前隐窝和鼓膜后隐窝围绕鼓索,分别位于锤骨柄的前方和后方。鼓室粘膜薄而灰白,血管较少。除了覆盖鼓室内侧壁后部、后壁、鼓膜的一部分和听小骨的为无纤毛扁平上皮外,其余部位均为有纤毛柱状上皮。在咽鼓管附近的粘膜内有许多杯状细胞,而没有粘膜腺。乳突窦和含气小房内衬以无纤毛扁平上皮。无疑,中耳内的粘膜结构是不一致的,包括

34、鳞状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和纤毛柱状上皮。上皮牢固地附着在骨膜(形成粘膜骨膜),在其表面有表面活化物质。,鼓室的血供应和淋巴引流供应鼓室壁及鼓室内结构的动脉较多。其中耳深动脉、鼓室前动脉和茎乳动脉的三条动脉较其他动脉大。耳深动脉是上颌动脉的第一段的分支,穿外耳道的软骨壁或骨性壁供应外耳道的皮肤、鼓膜的外部以及颞下颌关节。鼓室前动脉是上颌动脉的第一段的分支,于颞下颌关节后方上升,经岩骨裂进入鼓室,分布于鼓膜内面并与茎乳动脉的后支一起形成一个围绕鼓膜的血管环。此支与翼管动脉的细支、颈内动脉的颈鼓支在鼓室粘膜上相互吻合。茎乳动脉是耳后动脉或枕骨动脉的分支,供应鼓室的前部和乳突小房。它还进入茎乳孔供

35、应面神经和骨半规管。,小的动脉供应的鼓室包括:脑膜中动脉的岩支和鼓室上支,它穿过鼓膜张肌半管供应鼓膜张肌。咽升动脉的鼓室下支,它穿过鼓室小管和发自舌咽神经的鼓膜分支一起供应鼓室中壁。翼管动脉伴咽鼓管走行的分支和发自颈内动脉的鼓支或穿过鼓室薄的前壁的分支,出颈动脉管穿过鼓室较薄的前壁。乳突小房和硬脑膜由枕骨动脉发出的乳突支供应。这个分支很小,有时缺如。当存在时,它经过枕乳缝附近的乳突孔进入颅腔。鼓室的静脉注入翼静脉丛和岩上窦。由乳突窦粘膜引流的静脉向内侧经由前半规管形成的弓至颓骨岩部后面的弓状下窝处注入岩上窦。此静脉的通道也是感染由乳突窦向脑膜扩散的途径。鼓室和鼓窦粘膜的淋巴回流至腮腺淋巴结或颈

36、深上淋巴结;咽鼓管鼓室端的淋巴可能回流至颈深淋巴结。,鼓室的神经鼓室丛鼓室的神经在岬的表面构成网状的鼓室丛。其来源为舌咽神经的鼓室支和交感性的颈鼓神经。前者进入鼓室神经的鼓小管发分支参加该丛。来自颈动脉交感丛的上颈鼓神经和下颈鼓神经穿颈动脉管壁参加鼓室丛。鼓室丛发出分支至鼓室、咽鼓管和乳突小房的粘膜。其发出一分支穿经前庭窗前方的孔参加岩大神经。岩小神经可视为舌咽神经穿过鼓室丛的延续。岩小神经行于鼓膜张肌半管下方的小管内。在行程中有一来自面神经膝神经节的分支,经岩大神经孔外侧的小孔至颞骨前面,然后经卵圆孔或无名的小管至耳神经节。分泌运动性节后纤维离开此神经节进入耳颞神经供应腮腺。,面神经与前庭蜗

37、神经伴行经内耳门进入颞骨。在此处,支配面肌的运动根和中间神经是分开的,中间神经包含与味觉相连的感觉纤维和支配几个腺体的副交感纤维。两根穿经内耳道,在内耳道末端,面神经进入面神经管,面神经管跨过鼓室内侧壁并向下经后壁至茎乳孔。当面神经进入面神经管时,此处有一弯曲包含膝神经节。面神经在颞骨内的分支可分为来自膝神经节的分支和起自面神经管的分支。发自膝神经节的主要分支是岩(浅)大神经,它是中间神经的一支。岩大神经行向前,接受来自鼓室丛的一支,并穿经颞骨岩部前面的一裂孔。其进入颅中窝并在岩小神经上方凹沟内走向前方,再经三叉神经节下方行至破裂孔。在此与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的岩深神经会合,形成翼管神经。岩大神

38、经包含来自翼腭神经节的副交感纤维,及来自腭的味觉纤维。,镫骨肌的神经从鼓室后壁锥隆起后方的面神经管处自面神经发出,向前经一小管至镫骨肌。鼓索自茎乳孔上方6mm处离开面神经,在一小管内向前上行,经鼓索后小管进入鼓室。鼓索随后在鼓膜粘膜层与纤维层之间弯曲向前,从内侧跨过锤骨柄上部至鼓室前壁,在此进入前小管。在岩鼓裂出颅。鼓索的副交感纤维经下颌下神经节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味觉纤维来自舌前2/3粘膜。膝神经节也与岩小神经相交通。贝尔麻痹贝尔麻痹是指面神经下运动神经元麻痹,其自发地发生并无明显的病因。它表现为同侧面肌麻痹无力;同侧眼流泪减少(由岩大神经的神经元控制);因锤骨肌麻痹致昕觉过敏或对大的噪声

39、忍耐力减弱。这引起了对于麻痹产生原因的推测,近来的研究表明它可能是由于滤过性毒菌引起的内听管顶部多骨的面神经管。,Walls,Roof顶,底Floor,lateral wall外侧壁,内侧壁Medial wall,Posterior wall,前壁Anterior wall,咽鼓管Auditory tube,连通鼻咽部与鼓室,长3.54.0厘米,其作用是使鼓室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可分为:后外侧的骨部Bony part1/3前内侧的软骨部Cartilaginous part:medial 2/3 咽鼓管的咽口和软骨部平时处于关闭状态,仅在吞咽和尽力张口时才暂时开放。小儿咽鼓管短而宽,接近水

40、平位,故咽部的感染可经咽鼓管侵入鼓室。,内耳Internal ear,内耳又称迷路,全部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位于鼓室内侧壁与内耳道底之间。为听觉和位置觉感受器的主要部分。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Bony labyrinth 骨迷路,骨迷路是由骨密质构成的腔和管,从前内向后外沿颞骨岩部的长轴排列依次为:耳蜗 Cochlea;前庭Vestibule;骨半规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也可分为后迷路(前庭、半规管、前庭水管)、前迷路(耳蜗、耳蜗导水管)。,耳蜗Cochlea位于前庭的前方,形如蜗牛壳,由蜗轴和环绕外周的蜗螺旋管构成。蜗轴Modiolus为蜗顶至蜗底之

41、间的锥体形骨松质。由蜗神经和血管穿行。蜗螺旋管Cochlear spiral canal 是中空的螺旋状骨密质管,围绕蜗轴作两圈半旋转。骨螺旋板Osseous spiral lamina自蜗轴伸出的螺旋形的骨板。前庭阶Scalavestibuli:鼓阶Scala tympani,前庭Vestibule:是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为一不规则、近似椭圆形的腔隙。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内侧壁即内耳道底的后部,前壁有蜗螺旋管的入口,后壁有五个半规管的开口。内含有:椭圆囊utricle and球囊saccule,骨半规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为三个半环形的骨管,分别位于三个相互垂直的

42、面内。前骨半规管,弓向上方,埋于弓状隆起深面。外骨半规管,弓向外侧。后骨半规管,弓向后外方。壶腹骨脚/单骨脚/总骨脚,前庭水管:起始:前庭内沟状裂的上端;终止:颞骨岩部的后上面。蜗水管:起始:耳蜗非盘部的鼓阶。终点:在小脑窝,颞骨岩部的下缘。,血管供应;下鼓室动脉(咽升动脉的分支)茎乳动脉(耳后动脉的分支)枕动脉和迷路动脉的分支,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是套在骨迷路内的封闭的膜性管或囊,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的壁上。由蜗管Cochlear duct、椭圆囊和球囊Utricle and saccule、膜半规管Semicircular ducts四部分组成。其内充满着内淋巴

43、液。,蜗管Cochlear duct:位于蜗螺旋管内,一端在前庭,借连和管与球囊相通,另一端在蜗顶,顶端为细小的盲端。在水平断面上,呈三角形。其上壁为前庭膜,其下壁为蜗管鼓壁又称基底膜(螺旋膜),膜上有螺旋器 spinal organ(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椭圆囊和球囊Utricle and saccule:位于前庭内。椭圆囊斑macular utricli 位于椭圆囊上端的底部和前壁上,是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引起的刺激。球囊斑macular sacculi在球囊的前上壁,亦同椭圆囊斑。,膜半规管Semicircular ducts:套于同名骨半规管内。各膜半规

44、管有相应呈球形的膨大部分,称膜壶腹。其壁上有隆起为壶腹嵴crista ampullaris,它们是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4 内耳的血管*迷路动脉(内听动脉)可来自小脑下前动脉、小脑后动脉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前二者较多。*茎乳动脉耳后动脉半规管。*静脉:迷路静脉耳蜗中、顶周入岩上窦或乙状窦。蜗水管静脉耳蜗底周、球囊和一部分椭圆囊入岩下窦。前庭水管静脉半规管和一部分椭圆囊入岩上窦。,Bony-conduction of sound,声波,颅骨,骨迷路,外淋巴液,蜗管内的内淋巴液,螺旋器,蜗神经,内耳道Internal acoustic meatus,位于颞骨岩部后面的中部,自内耳门到内耳道底长约10毫米,内有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和迷路动脉穿行。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前分有一圆孔,为面神经通过;上部后份为前庭上区。下部前份有螺旋孔排列;其后份为前庭下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