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与心肺复苏.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29380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脏性猝死与心肺复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心脏性猝死与心肺复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心脏性猝死与心肺复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心脏性猝死与心肺复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心脏性猝死与心肺复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脏性猝死与心肺复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脏性猝死与心肺复苏.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脏性猝死,猝死的定义,WHO的定义:症状发生后在24h内死亡者。Kuller采用:症状发生后在2h内死亡者,所有死亡中12%是猝死,而所有自然发生的猝死中,心脏性猝死占88%。,Hinkle-Thaler的心脏性猝死分类法最常用,即把猝死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关系考虑在内。,心脏性猝死的定义,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h内先有骤然发生的意识丧失的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这样的死亡发生在一个有或没有心脏病的患者,但在这个患者,死亡的时间和方式是意外和不能预期的。,区别,心脏性猝死:所有的生物学功能不可逆转的停止心脏骤停:通过紧急的治疗干预有逆转的可能,流行病学,近年来的一些资料美国每年有35

2、4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德国有810万人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发生猝死,绝大多数发生在医院外猝死患者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一年。,我国冠心病发生率低于欧美,但人口总数大得多,心脏性猝死绝对数不小儿童的猝死发生率十分低岁的人群中,猝死发生率为总死亡率的.年轻人中心脏性猝死主要发生在有基础心脏病的情况下,病理生理,外界事件或触发因素,情绪精神应激 体力活动,自主神经系统激活交感性迷走性,心电不稳定,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栓塞,缺血性事件,心肌细胞肥厚纤维化坏死缺血细胞间机制,心脏传导系统,停搏,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发生率呈双峰的年龄分布 第一个峰在出生后个月(婴

3、儿猝死综合症)第二个峰在岁间近年来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减低与冠心病发生率平行降低有关冠心病发生率下降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减少和治疗进步(包括-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有关,有关因素,院外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初步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是获益的尽早进行除颤和生命支持治疗,可明显改善入院前(急诊室内)心脏骤停患者的结局即刻的紧急除颤对存活率有直接影响,猝死的病因,冠心病最主要 80%约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 MI 75%可发生心脏性猝死心肌病长QT综合症马凡氏综合症,1.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症、缺血性心脏病2.心肌疾病 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左心室肥厚、心肌炎、高血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心脏瓣

4、膜病、先天性心脏病3.原发性心电异常 长QT综合症、Brugade综合症、预激综合症(WPW综合症)、特发性VT/VF、电解质紊乱、药物特别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1)连续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快速室性搏动,心室率140200次/min,心律大致规则,但不是绝对匀齐。(2)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间0.12s。伴继发性ST及T波改变(即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相反)。(3)如见P波,其频率比心室率慢,且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4)如P波(窦性冲动)传入心室,形成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有助于明确诊断。,心室扑动、颤动,室扑心电图特点:QRS波群及T波

5、不能辩认,代之为快速匀齐连续的大波动,频率在200250次/分。室颤心电图特点:QRS-T波群完全消失而代之以形状不同、大小各异、极不均匀的波群、频率约250500次/min。,室性心动 过速,QT延长,扭转性室速,临床表现,前驱症状终末事件的发生心脏骤停生物学死亡,前驱症状 新的心血管症状的出现或原有的症状加重: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疲乏无力发生在终末事件之前的数天、数周、数月不敏感,无特异性,终末事件的发生特异症状:急骤发生的心悸或心跳加快、头晕、呼吸困难、软弱无力、胸痛心血管状态的改变:短暂性心肌缺血可致心绞痛、心律失常的症状再灌注可骤然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延迟的、不适当的治疗可导致有症状

6、的VT/VF自主神经系统的改变可致心脏电生理特性变化,结果是易于产生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环境的代谢状态发生改变,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特征:由于脑血流量不足而导致的 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脉搏消失 心脏骤停的心电机制 室颤(6080%)缓慢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2030%)持续性室速(510%)其它:电-机械分离、心室破裂、心脏压塞、血流的急性机械性阻塞(大的肺动脉栓塞)、大血管的急性事件(大动脉穿孔或破裂),心脏骤停,4秒 黑朦4-10秒 晕厥15秒 晕厥+抽搐(Adams-Strokes Syn.)持续昏迷状态、叹气样呼吸,紫绀20-30秒内呼吸停止45秒 瞳孔散大1-2分

7、瞳孔固定3-5分 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生物学死亡持续46min的室颤引起不可逆的大脑损害8 min 复苏和长时间存活几乎不可能,高危患者的识别,对每个心脏骤停后生还者以及MI后患者,进行一些特殊检查以判别其复发或发生心脏骤停的危险性,从而选用最适当的预防性治疗,有重要意义Holter活动平板实验心内电生理检查:7080%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单形室速、多形室速、室颤,对心脏骤停生还者而心电生理检查无诱发的VT/VF者应考虑下列情况 AMI或缺血性心脏骤停 缓慢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痉挛 血管迷走性晕厥 长QT综合症 肥厚性心肌病 代谢性异常 中毒 呼吸停止(衰竭)预激综合症-心房颤动 抗心律失常药

8、引起的VT/VF(致心律失常作用),心脏骤停者的救治,心脏疾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急骤发生的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此时心脏失去排血功能,称之为心脏骤停救治方法-心肺复苏 即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Adapted from text:Cummins RO,Annals Emerg Med.1989,18:1269-1275.,复苏的成功率与时间的关系,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复苏定义 当呼吸终止及心跳停顿时,合并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摩来进行急救的一种技术。由于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严重创伤、电击伤、溺水、挤压伤、踩踏伤、中毒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9、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均可利用心肺复苏术维护脑细胞及器官组织不致坏死。,心肺复苏,一旦心跳骤停就应当机立断、分秒必争、就地进行复苏抢救。因为心跳停止超过46分钟常引起不可逆的脑损伤或死亡。在抢救的同时还需弄清病因,以便得到正确的治疗。,心肺复苏的内容,初期心肺复苏(basic life support,BLS)高级心肺复苏(advanced life support,ALS)复苏后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初期复苏ABC Basic life support(1),Airway 开放气道 仰头抬颏Breathing 人工呼吸口对口吹气 500-600m

10、l/次 12-15次/分Circulation 建立有效循环 胸外心脏按压 100次/分,初期心肺复苏,迅速有效的恢复生命器官的氧合血液灌注,口 诀,叫 叫 A B C,叫 检查意识,您怎么啦,?,叫 求救,120急救中心,保持冷静需待对方先挂电话,A(airway)开放呼吸道,舌、会厌堵塞呼吸道,气道通畅,必须将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取仰卧位,撤出枕头及垫在头部的衣物等救护者双手将患者头部后仰,托住下颌关节,清除口腔异物,使由鼻孔经咽喉部至气管的气道保持通畅,使猝死时松弛的舌根不至于后倾堵塞气道,仰头抬颌法,B(breathing)建立人工呼吸,评价呼吸,不可超过10秒,看-胸部起伏听-呼吸

11、音感觉-气吹到脸上,人工呼吸的目的,猝死后立即维持呼吸功能,以保证机体主要器官特别是心脑的有氧代谢,至关重要简单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即救护者深吸气后将气吹入病人口中(一手捏紧患者鼻孔)也可用简易面罩呼吸器(507)接氧气后加压给氧如复苏无效,则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插管后可接人工呼吸器或呼吸机,以及时有效给氧,消除或减轻因缺氧所致的脑损害,正确的人工呼吸方法,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有效标准,潮气量500-600ml,胸廓起伏好每次吹气时间1.5-2秒通气频率12次/分左右,C(circulation)-建立人工循环,评价循环,触摸颈动脉搏动 颈动脉在喉节旁开23cm 单侧触摸、力度适

12、中,不可超过10秒,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直流电除颤静脉或心腔内注射药物,寻找胸外按压的正确部位,胸部正中两乳连接水平,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双手掌根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 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下压深度45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按压频率100次/分钟,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时常见的并发症,肋骨骨折心包积血血气胸,心肺复苏有效指征伤病员面色、口唇由苍白、青紫变红润;恢复自主呼吸及脉搏搏动;眼球活动,手足抽动,呻吟。,几种错误的人工呼吸方式,嘴角未包严,没捏鼻子,几种错误的胸外按压方式,掌根交叉放置,手指

13、压在胸壁上,肘部弯曲,手掌离开胸壁,方 法,按压时间放松时间,摇摆式按压,冲击式按压,1.无反应或无活动,2.打急救电话,取得AED,3.开放气道,检查呼吸,4.若无呼吸,行救生呼吸2次,见到胸部起伏,5.若无反应,检查脉搏10s,5A.每分钟10-12次救生呼吸,每2min检查脉搏,6.在取得AED前实行心肺复苏(30:2)用力快速按压(100次/分),按压后完全放松,尽量减少中断,7.得到AED或除颤器,8.检查心律,是否需要电除颤?,9.可除颤,给予1次电除颤,立即5个周期心肺复苏,10.不可除颤,立即恢复心肺复苏,每5个周期检查心律,直至专业抢救者达到或患者开始活动,无脉搏,有脉搏,成

14、人初级心肺复苏流程图,几个关注的问题,生命掌握在目击者手中,心脏骤停:美国4046万人/年,欧洲70万人/年其中2/3的病人进行现场CPR心脏骤停院前存活率6%由目击者对心脏骤停者及早实施CPR,存活率增加23倍若及早CPR加早电击除颤(35min),则存活人数可增加至4975%心脏骤停为室颤者,不作CPR的每延迟电除1min,存活率下降710%;而作CPR的每延迟电除1min,存活率下降34%,2005年AHA(美国心脏病学会)新修订的心肺复苏指南再次确认了生命链:早识别(呼救)、早CPR、早电击、早作高级生命支持,呼吸复苏(ABC)与循环复苏(CAB)谁为先?,2005年复苏指南重申:心脏

15、骤停(SCA)和VF最初几分钟血中氧浓度仍高,而心排量(CO)与心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因此认为B不如C重要但对创伤、药物过量、溺水及儿童的SCA等发病机制多为窒息引起,因此CPR中的 C与 B同等重要,先作CPR还是先电击除颤?,SCA最常见的心电异常是VF,最有效的质量手段是电击除颤,自动体表除颤仪(AED)2005年复苏指南提出:由目击者复苏时,如公共场所有AED,应尽快电击除颤由急救人员(EMS)复苏先作5个周期(2min)的CPR,再给予电除。因EMS到现场延迟,VF45min电除成功率不高,而先作CPR,能为心脑提供少量至关重要的血流,提高电除的成功率,对公众在现场复苏准备应用AED前

16、,能对患者一次拳击,继而CPR,等AED到来,对复苏更有利电除颤后仍需作CPR电除未能使心脏重新跳动,电击使心脏顿抑(stuns),终止VF及其他电活动,此时如心脏仍有活动,正常节律点将重新活动,出现有效心电及血灌注成功除颤后最初几分钟,表现为无收缩或心动过缓,心泵无效电除颤后仍需作CPR,直至出现有效灌注,充分认识循环复苏的重要性,强调有效地胸外按压要有力地按压(push hard):使胸壁下降45cm快速按压(push fast):按压速率达到100次/分每次按压后让胸壁完全复位尽量减少按压的中断按压者每2分钟轮换,以保证按压质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 由 15:2 修改为 30:2目的

17、:减少按压的中断,增加冠脉灌注,呼吸急救,用低于正常的潮气量(500600ml)及低于正常的呼吸频率,可使通气/血流比值保持正常而过度通气使胸内压升高,减少回心血流,减少心排量,因而也减少存活过度通气可引起胃扩张,增加反流及误吸机会。为扩张使膈肌上升,肺活动受限,肺顺应性减低,不利于复苏,高级心肺复苏,恢复正常心搏(1),1.气管插管(30秒内完成)在人工呼吸,面罩给氧后缺氧有所改善时进行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先给短期高浓度氧或纯氧,使PCO2降至25-30mmHg 呼吸兴奋剂有害无益胸外按压继续进行,2.电击除颤(尽早):VF或无脉性VT除颤能量VF或无脉性VT 双相波除颤 150200J;此后

18、再次电击,采用相同能量或增加能量 单相波除颤 360J单形室速,无论有无脉搏 单相波除颤100J;不成功可增加能量再次除颤,3.建立静脉通道碱性药问题:CPR 10分钟内不给,第二期 恢复正常心搏(3),4.肾上腺素1mg/次 静注,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作用 血管收缩BP上升 心肌收缩力增加 细颤粗颤 5.停搏或室性自搏可用阿托品1-2mg 静注 6.增加心排血量维持血压 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第三期 复苏后生命支持,1.维持有效循环 抗休克(多巴胺)2.呼吸管理 血气分析 PH PO2 PCO2 3.防止脑缺氧和脑水肿 降温、镇静抗癫痫、脱水、人工冬眠、激素 4.水电平衡5.防止急性肾衰(在于做

19、好一、二期复苏)6.防止继发感染,心脏监护抢救措施归结为八点A(airway)通畅气道;B(breathing)人工呼吸;C(circulation)心脏按压,建立人工循环;D(drugs)复苏药物应用;E(ECG)心电图监护;F(defibriltion)消除心室纤颤;G(good recordkeeping)良好的记录;H(hypothennia)低温.,心脏性猝死的预防策略,纠正心肌缺血血管重建受体阻滞剂预防斑块破裂 他汀类ACE I阿司匹林稳定自主神经的平衡受体阻滞剂ACE I,改善泵功能ACE I受体阻滞剂预防心律失常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终止心律失常ICDAED预防心室重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Zipes DP.Circulation.1998;98:2334-2351.Pitt B.N Engl J Med.2003;348:1309-1321.,心脏自动除颤起搏器(IC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