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论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总 论,基本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特点:1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出产于中国。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3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中药与地域的关系:中国是世界上天然药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堪称“天然药物王国”。截止1995年,中国辽阔的土地和海域分布着12807种中药资源,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最初的中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要出产地集中在中华文明最早出现的区域。但是随着各民族的融合以及对外交流的扩展,
2、中药早已不局限于“中国出产的药物才算中药”这种狭隘的观念。中医中药早在汉、唐时代就为蒙、藏、回等民族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所接受,这些国家和民族也进一步发展了中医中药理论。但是从主流和根源来看,仍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与本草的关系:由于中药来源以植物药居多,所以古人把中药称为本草。“草药”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中草药”是中药和草药的混称。所以,草药、中草药、中药、本草并没有质的区别,应统一于中药的概念中。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
3、,供医生、患者直接使用的药物,是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与本草的关系:有人认为中药应属于植物药的范畴,这种看法是局限的。早期的本草学著作记载了很多动物药和矿物药,随着中药的发展,中药已不仅仅局限于天然药物,有些药物甚至是来自人工化学合成,这说明以是否为植物药或者是否是天然药物来衡量中药都是错误的。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医药学在中国广为传播,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淆,本草学逐渐改称中药学。,中药与民族药的关系: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它是在吸收中医药学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又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学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如藏药、蒙药、维药、苗药等。总而
4、言之,民族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独立于中药这个大范畴之外的。,中药与西药的关系:中药,从整体来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它始终在向前发展,时至今日,仍不断有一些新的药物加入到中药的行列,其中包括一些才被发现的其他民族应用有效的,甚至还包括了西方传入的药物。认为古人延续下来的传统药物才算是中药的看法,显然存在偏颇。机械的将中国人或中医应用的药物划分为中药,外国人和西医应用的药物划分为西药的观点也是不确切的。药物本身并不具有中或西的特征,而是否天然、是否合成也不能作为区分中药西药的标准。真正决定药物属性的是临床所依循的理论。不管药物的种类、来源是什么,凡是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
5、治病的,就是中药。中医药理论赋予了中药区别于西药的基本特征。,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1)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2)以动物为师;(3)日常生产劳动及生活;(4)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寻找。“火”和“酒”对药物应用的推动。“毒药”应该清楚的是这个时期的“毒药”是中药的总称,并非专指有毒性反应的药物。,二、中药学的发展(一)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前
6、)先秦时期 医药典籍五十二病方(药物247种,医方280多个);黄帝内经(药物26种;大量药学理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所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等。人文典籍诗经(100余种药物及其采集、形状、产地、服用季节等);山海经(126种药物及其产地、效用、性能等)、楚辞(药物40种以上)等。,(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不明,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内容: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七情、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用药法度等.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良
7、、毒分为上、中、下三品(三品分类法)。意义: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的药性理论,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有文献价值和使用价值。,(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581年),.神农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年代:南朝梁代.总结本草学发展概况,补充鉴别、采收、炮制、制剂及合理取量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书写格式:朱(本经)墨(名医别录)别书、大(正文)小(注解)结合.创立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标志着综合性本草模式的确立。,雷公炮炙论,
8、简称炮炙论(1)成书年代:南朝刘宋时期(2)作 者:雷敩(3)内 容:介绍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涉及了水飞、蒸、煮、炙、煨、制霜等十多种炮制技术。(4)意 义: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中一种新兴分支学科的出现,对中药的炮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四)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布了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勣领衔编修,苏敬实际负责,23人参加撰写的。全书54卷,载药844种,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这种图文并茂的编写方法,开创了世界药物学的先例。本书内容丰富,取材精要,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它不仅
9、对我国而且对世界本草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快流传到国外。新修本草是由国家组织修定和推行的,因此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本草拾遗唐代陈藏器编撰。分序例、拾遗、解纷三部分,前者中记述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成为日后中药、方剂按性能、功效分类的发端。李时珍:“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隐幽,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千金方 作者-孙思邈;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后者中有药录纂要和本草两章,前者讨论药物采集、贮藏、栽培等内容;后者记述药物713种,分9类,又各分上、中、下品。食疗本草
10、: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200多种;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100余种,主要为外来药。蜀本草(重广英公本草):作者韩保昇。增补药物14种;系统整理了七情畏恶。内容包括唐本草及其图经、韩氏增补部分组成。,(五)宋代(公元960-1127北宋,11271279南宋),1.官修本草:(1)开宝年间(公元973年974年)开宝本草(983种);(2)公元10571060年编著嘉祐补注本草(载药1082种);公元1061年,苏颂编绘本草图经,绘制药图933幅,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绘的刻版药物图谱。,2.个人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宋代 四川名医唐慎微 全书33卷,
11、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该书集前人著作之大成,图文并茂,方药兼收,资料丰富,内容广博,保存了大量医学文献和古代民间用药经验,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李时珍:“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3.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御药院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修合药所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药局的设立,对于成药的处方、配伍、合药制作、炮制方法、辅料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将配伍禁忌的药物进行了总结。,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脏腑苦欲补泻等药物性能
12、的理论,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二是结合用药经验及理、法、方剂,精炼药物的功效。提高学术水平,增加可读性和实用性,为中药功效的分化、方义的解释及歌括、便读类药书的出现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六)金元时期(公元12791368),饮膳正要元代忽思慧本时期的食疗的专门著作。对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高营养物的烹调方法、营养疗法、食物卫生、食物中毒都有论述,介绍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法;蒸馏法制酒工艺。,(七)明代(公元13681644),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该书共52卷,分16纲(部)、62目(类);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
13、。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唯一官修本草。由刘文泰等49人编纂。记载药物1815种,分10部,又各分上、中、下品;绘有精美药图1358幅。药物记述分24项: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制、治、合、禁、代、忌、解、赝。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后一部官修大型综合本草。,救荒本草朱橚(朱元璋五子,周王)编;炮炙大法缪希雍著;滇南本草兰茂著;本草蒙筌陈嘉谟著。,(八)清代(16441911年),1
14、.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2.其他 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学著作。本草备要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作。本草求真黄宫绣编,为较有社会影响的中医临证参考用药物著作。本草从新吴仪洛编,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新增药物达275种,内有许多常用品。,(九)民国时期(19111949),1.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张寿颐 本草正义 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何廉臣 实验药物学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秦伯未 药物学 2.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收录词目430
15、0条,包含有关中药的古代论述和当时研究成果,资料丰富,查阅方便,但错误较多。3.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麻黄、延胡索、贝母等所含的生物碱,三七、羊角拗等所含的甙类等)。,(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毛泽东“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江泽民,文献整理方面,成绩卓著 影印、重刊、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著作。对亡佚本草的缉复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本草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出版了诸多大型中药学专著: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第二版(1963年版,公
16、布于1965年)起,分为二部,其中一部为中药。截止目前共发行7版,最新的为2005年版。2.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5767种。3.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8488种。4.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8980余种。5.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载药2202种。6.中药志:原载药500余种,后有增补。,中药的开发利用,取得较大的进展:根据最近一次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有12809种中药材资源,其中有11146种植物,占中药材87%,1581种动物,占中药材12%;矿物药80种,占中药材0.62%。原来靠进口的沉香、马钱子、安息香、阿魏、萝芙木等已在国内引种成
17、功。,改进中药研究手段,深化学科分化:传统方式文献考证;性状鉴别;临床验证。现代:生药、植物化学、药理学栽培、饲养、良种选育、微生物、组织培养、化学分析、药剂学、炮制学、传统本草考证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等。临床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等分支学科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培养了大量的中药学专门人才 自1956年起,相继成立中医学院,中医教育纳入了现代正规高等教育行列,自1978年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后,不少高等院校和药学科研机构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我国的中药教育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层次培养的完整体系,为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生力军。,中医药学有着几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对民族的繁衍昌盛、人民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药源性疾病肆虐的局面下,在“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潮下,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中医热”、“中药热”,中医药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世界呼唤中医药,人类的健康需要中医药!临床中药学是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是沟通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是联系医与药的纽带。在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在各学科度积极参与下,中药学必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