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4073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4.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发传染病和输入性传染病的应急处置,2014年6月,主要内容,新发传染病及输入性疾病的介绍,现场应急处置,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登革热DF,基孔肯雅热,监测,自我防护,现场处置,控制措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2012年底,在中东居民身上发现了一种新的冠状病毒,这种冠状病毒以往从未在人类中发现过。该病毒被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冠状病毒,RNA病毒病毒表面有冠状突起4个属:,能感染多种动物蝙蝠、狗、猪、鼠、鸟、牛、鲸、马、羊、猴人,人冠状病毒,发现5种感染人的冠状病毒HCoV 229E,OC43:普通感冒HCoV NL63:上呼吸道感染HKU1,SARS

2、-CoV:肺炎,SARS 2002年11月2003年7月,8422例急性呼吸道患者 30个国家916例死亡病死率 9%,全球共报告681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204例(30%)分布于18个国家中东地区(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约旦、阿曼、科威特、也门)欧洲(意大利、法国、英国、希腊、荷兰)非洲(突尼斯、埃及)亚洲(马来西亚、菲律宾、黎巴嫩)北美洲(美国)西班牙报告2例可能病例 沙特阿拉伯病例数为570例,占总病例数的84%2014年4月以来,病例急剧上升,Map:ECDC,MERS疫情概况(WHO截至2014年6月4日,N=681),MERS疫情概况(截至2014年6月4日,N=681),*

3、有414例病例性别不详;#434例病例年龄不详;有1例病例转到德国治疗,1例病例回到菲律宾。,新增病例情况,4月28日(n=261)后,WHO共新通报420例病例,死亡111人。国家:沙特389例,阿联酋17例(包括回到菲律宾的1例病例),约旦6例,美国3例、荷兰2例,埃及、也门和黎巴嫩各1例。荷兰、美国、埃及、也门、黎巴嫩和菲律宾均为新报告病例的国家性别:男25例(80%),女6例(20%)。(另389例病例为沙特报告,性别和年龄不详)。,病例临床特点,多数病例均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表现,需入院治疗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肺炎、ARDS、肾衰、心包炎、腹泻等有非典型临床表现病例,尤其是免疫

4、力低下者有基础性疾病可能增加易感性无特效治疗药物,疫情特点-1,病死率较高(37%,93/250)男性居多(64%),病例的中位年龄50岁所有病例:中位年龄52岁,男性67%原发病例:中位年龄58岁,男性80%二代病例:中位年龄45岁,男性58%病例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国家(96%)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约旦、科威特、阿曼、卡塔尔等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希腊)、北非(突尼斯)和亚洲(马来西亚)出现了自中东输入的原发病例,部分病例导致二代病例发生所有原发病例都有中东地区MERS-CoV的暴露史。,疫情特点-2,出现家庭和医疗机构的聚集性病例,有限的人传人已经出现,但是尚未发现持续的人传人传

5、染源:除病人外,骆驼?其他动物?在中东地区的骆驼中已经检测到MERS-CoV的核酸和抗体埃及墓蝠(Taphozous perforatus)的标本中检测到病毒核酸有证据表明某些病例的感染来自于骆驼(EID文献)传播途径下呼吸道的病毒载量明显高于上呼吸道粪便、尿液及血中的病毒浓度较低潜伏期:平均潜伏期5.2天,最长潜伏期可长达10-14天疾病谱:已知存在轻型病例及隐性感染,MERS-CoV发病曲线(按病例结局)(N=536),MERS原发病例与继发病例的比较(来自WHO),18起聚集性疫情-1,2012年4月,约旦医院聚集性疫情,2例确诊,11例可能病例(10名医护人员,1名家庭成员)2012年

6、11月,沙特利雅得家庭聚集性疫情,3例确诊,1例可能病例,提示发生了人-人传播2013年1-2月,英国家庭聚集性疫情,3例确诊病例,其中首发病例发病前曾去沙特和巴基斯坦旅行,后续两例(首发病例的儿子和侄女)发病前均无旅行,提示 发生了人-人传播2013年2月,沙特一起家庭聚集性病例(2例)2013年4月,沙特AI-Ahsa医疗机构暴发,22例确诊病例(其中10例死亡),18例为该医疗机构就诊病例,2例为确诊病例的家庭成员,2例为医务人员,提示社区及医院暴发,人传人2013年4月,法国家庭聚集性病例(院内感染,2例,其中1例死亡),提示 发生了人-人传播2013年5月,突尼斯家庭聚集性疫情(2例

7、),提示 发生了人-人传播2013年5月,意大利家庭聚集性病例(3例),提示 发生了人-人传播2013年7月,阿联酋医院聚集性疫情,5例确诊。指示病例为83岁农场主,感染四例医务人员,两例轻症,两例无症状。(提示发生人-人传播)2013年8月,沙特一起家庭聚集性病例(3例),其中2例为无症状感染者,是一例确诊病例的家庭接触者,18起聚集性疫情-2,2013年8月,沙特利雅得地区聚集性疫情,6例确诊。其中包括2例医务工作者。2013年8月,沙特Hafr Al Batin地区家庭聚集性疫情,9例确诊。2013年9月,沙特利雅得地区医院聚集性疫情,3例确诊,均为医务工作者。2013年11月,阿联酋家

8、庭聚集性疫情(3例)。母亲在重症住院期间产下一婴儿,后死亡,父亲重症,接触的8岁儿子轻症。父母无旅行史,无确诊病例和动物接触史。2014年3月,沙特家庭聚集性疫情(4例)。来自利雅得的病例是同一个家庭的成员:指示病例19岁的男性,死于MERS;3例可能的二代病例分别是53岁的男性、18岁和22岁的女性,都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2014年3月,沙特家庭集聚性疫情(2例)。来自吉达的病例是同一个家庭的成员,指示病例70岁,死于4月5日;可能的二代病例28岁(无症状)。2014年4月,阿联酋医院聚集性疫情(16例)。指示病例45岁(WHO4月14日通报),死于4月10日;感染14例医务人员,和1例身份

9、不详。2014年4月,阿联酋聚集性疫情(12例)。指示病例64岁(WHO4月10日通报),死于3月30日;感染11例密切接触者,但密接身份不详。,聚集性病例特点,在已报告的病例中,75%的病例为二代病例,表明他们的感染是通过人间传播实现的。大多数的二代病例发生在医疗机构,主要为医务人员。感染的医务人员大多数为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尽管已出现有限的人传人,但持续的人传人并未发生,目前为止仅有2例可能的三代病例被发现。,流行病学特征,宿主:单峰骆驼,埃及墓蝠(Taphozous perforatus)流行概况:主要发生在中东地区,其他地区有输入性病例传播方式:骆驼传人(接触?未消毒奶类?);人传人,

10、主要在医院内感染或家庭内(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214)天传染期:待定,潜伏期内应无传染性;重症病例发病后18天下呼吸道仍有病毒核酸阳性R0:待定,大多数密切接触者未感染,提示人间传播能力可能不高易感性:推测老人、儿童、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可能易感控制方法:阻断骆驼传人、控制院感、管理接触者出入境检疫:不推荐,我国风险评估的结果,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在中东地区国家持续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评估,该疫情目前尚未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已出现有限的人传人,但尚无法得出已经出现持续人传人的结论。我国存在输入病例的风险,但风险较低。,我国风险评估的结果,由于与中东地区存在持

11、续的人员往来,我国存在输入病例的风险;中东地区发病强度增大,我国输入风险也会略有增加;但只要病毒传播能力不发生明显改变,总体输入风险并未较以前有明显升高疫情输入后,不排除出现二代病例,但发生大规模疫情的可能性较低,防控建议,基于目前情形和现有信息,WHO建议成员国持续开展急性重症呼吸道感染(SARI)病例监测,密切注意异常的疾病发生情形。感染防控措施对于预防卫生保健机构可能出现的MERS-CoV传播至关重要。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将病毒从感染病人传给其他病人、医务人员和探访者的危险。应当针对医务人员开展感染防控技能教育和培训并定期更新知识。由于一些人会出现轻微或者不常见症状,并不总是能够早期发现M

12、ERS病人。为此,重要的是医务人员要确保针对所有病人和所有操作始终如一地采取标准防护措施,而无论患者的诊断情况如何。,当向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开展诊疗活动时,除标准防护措施外还应当采取飞沫防护措施。当向MERS的可能或者确诊病例提供医护时,应当另外采取接触防护以及眼部保护措施。进行可产生气溶胶操作时,应当另外采取空气传播防护措施。当临床和流行病学线索强烈提示存在MRES-CoV感染时,即便鼻咽拭子初步检测呈阴性,也应当将病人作为可能的感染者加以处置。当初步检测呈阴性时,应当重复检测,且最好从下呼吸道采集标本。医务人员保持警觉。近期从中东旅行归国人员如果出现SARI症状,应根据目前的监测指南,开展

13、MERS-CoV检测。,防控指导技术性文件,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做好可能发生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医疗救治准备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3204号,2013年9月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防控方案(第一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317号,2013年9月1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印发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的通知(中疾控应急发2013375号,2013年10月25日),病例定义,疑似病例:患者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但尚无实验室确认依据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病原感染解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体温38C、咳嗽,有胸部影像学改变等流行病学史:

14、发病前14天内在中东呼吸综合征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游或居住;或与疑似/临床诊断/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临床诊断病例满足疑似病例标准,仅有实验室阳性筛查结果(如仅呈单靶标PCR或单份血清抗体阳性)的患者。满足疑似病例标准,因仅有单份采集或处理不当的标本而导致实验室检测结果阴性或无法判断结果的患者。,确诊病例:具备下述4项之一者可确诊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至少双靶标PCR检测阳性单个靶标PCR阳性产物,经基因测序确认从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恢复期血清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抗体较急性期血清抗体水平呈4倍及以上升高,密切接触者定义,诊疗、护理中东呼吸综合征确诊、临床诊断或疑

15、似病例时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与病例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在确诊、临床诊断或疑似病例出现症状期间,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判断认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小结,MERS与SARS的异同病毒传播特征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感染风险地方性传播地区:中东国家动物到人;人到人非洲国家?输入性疫情地区:其他地区国家人到人感染来源及方式病人(显性)、动物呼吸道、消化道、直接接触(?)当前重点信息跟踪、监测发现、院内感染控制、技术准备、风险沟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原体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中的新病毒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为单股负链RN

16、A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易被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等快速灭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简称SFTS),临床特征,潜伏期一般为12周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临床特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

17、器功能衰竭死亡。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效果良好。,我省疫情概况(2011-2013),2011-2013年SFTS病例年龄分布,2011-2013年SFTS病例性别分布,2014年疫情概况,2014年1月1日至6月3日浙江省共报告2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2例为安徽籍),死亡6例。发病地区包括安吉(13例)、临海(5例)、岱山(4例)、象山(2例)、仙居(1例)和义乌(1例);死亡病例主要分布在临海(4例)和安吉(2例)。病例中男性11例(

18、死亡1例),女性15例(死亡5例);年龄最小的41岁,最大的79岁,平均年龄61.5岁(中位数);职业以农民为主(19例)。3月发病1例,4月发病9例,5月发病16例。,安吉聚集性疫情,临海聚集性疫情,传播途径?,水平传播:病例与HFRS类似,主要集中在某些区域,但有高度分散;发病时间与HFRS完全不同。媒介传播:蚊媒?蚤媒?螨媒?蜱媒?气溶胶传播,宿主,犬牛羊鼠蜱?,疾病预防,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蜱叮咬,是目前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避免接触病人、尸体体液血,43,接触传播预防要点,一、预检分诊二、病例隔离与管理(一)轻症病例(二)有呕血、咯血等出血症状的危重病例需隔离治疗三、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四、

19、医疗及陪护人员防护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09)规定,医疗人员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五、诊疗用品与环境消毒六、尸体处理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中“尸体及其相关环境的消毒”要求,个人防护,(一)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衣服和帐篷等露

20、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三)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个人防护,(四)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

21、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当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应当对疫区的蜱传疾病保持警惕。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当随时观察身体状况。(五)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上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离开时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六)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登革热(DF),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及白细

22、胞减少为特征,病原学,病原体:登革披盖病毒,为组虫媒病毒,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哑铃状(70020-40nm)、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核心为单股RNA分DEN-1,DEN-2 DEN-3 DEN-4四个血清型;与其他B组虫媒病毒如乙型脑炎病毒可交叉免疫反应。,登革病毒对寒冷的低抗力强,在人血清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流行病学,传播媒介:伊蚊海南、东南亚诸国-埃及伊蚊.广东、太平洋岛屿-白纹伊蚊在32 时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

23、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分布到蚊体全身:唾液腺、肌肉和细胞),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流行病学,易感性与免疫力: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为主;地方性流行区:以儿童为多;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免疫力;感染登革病毒后,对其他B组虫媒病毒,也产生一定程度的交叉免疫,如登革热流行后,乙型脑炎发病率随之降低。,流行病学,流行学的其他特征突然性: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

24、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临床表现,潜伏期:3-15天,通常5-8天。分型:WHO:典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无休克)登革休克综合征我国分型: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五)临床表现,(一)典型登革热1、发热:成人起病急骤,24小时内体温可高达40,持续2-7天,体温下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 双峰热或马鞍热;面潮红、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儿童起病较慢,

25、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2、疼痛:头、眼球后、腰背部,周身骨、肌肉、关节 疼痛;3、皮疹:3-6天出现,持续3-4天,为多样性皮疹。4、出血:5-8天,牙龈、鼻、皮下、消化道、沁尿系、浆膜等。5、消化道症状:纳差恶心呕吐。,登革热病例体温曲线,皮 疹,临床表现,(二)轻型登革热疼痛轻少疹或不出,不出血,淋巴结大,1-4天,似流感。在流行期多见。(三)重型登革热早期如典型登革热,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脑膜脑炎表现。有些病例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罕见,但病死率高。并发症:急性溶血,多见于G6PD缺陷者 精神异常,心肝肾损害等

26、.,临床表现,登革出血热分为两型较轻的登革出血热较重的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2-5天后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如束臂试验阳性、皮肤瘀斑、鼻衄;严重者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如治疗不当,不及时,即进入休克,可于4-24H内死亡。血液浓缩,CMV增加20%以上,PLT100109/L,WBC增高,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登革休克综合征,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27、,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诊断与鉴别诊断,登革热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区夏秋雨季大量高热病例时应想到本病例。临床特征:急性起病,高热、骨关节及肌肉疼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下降,第45d降至低点2109/L),退热后1周恢复正常,PLT下降,最低可达13109/L;脑型,CSF为无菌性改变。血清学检查:IgM可早期诊断,双份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可确诊。病原学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登革热诊断标准1、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或15d内去过流行区,发病前59d 曾有被蚊虫叮咬史。2、突然起病,畏寒、发热(2436h内达394

28、0,少数患者表现为双峰热),伴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3、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以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痛。4、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登革热诊断标准,5、表浅淋巴结肿大。6、皮疹:于病程57d 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彦、猩红热样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d5d。7、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8、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d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皮下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或胸腹腔出血。,登革热病例类型,疑似病例:具备上述1、2和3,加上4-8之一以上者。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末梢血检查:血小板减

29、少(低于100109/L)。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分类计数相对增多(登革热流行已确定)。或再加单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散发病例或流行尚未确定)。,登革热病例类型,实验确诊病例: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加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长;从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血细胞层或尸解脏器中分离到DV或检测到DV抗原。三项中的任一项。,登革热病例类型,登革出血热:登革热确诊病例加多器官大量出血。肝肿大。血红细胞容积增加20%以上。登革体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加 伴有休克。,鉴别诊断,鉴别诊断:1、登革热:流感、麻疹、猩红热。2、登革出血热:钩体病、败

30、血症、流行性出血热。,(七)治疗,治疗原则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治疗;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出现)。,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基孔肯雅热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的Swahili土语,形容病人因关节疼痛而弯曲的特征体态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 1952年首次爆发于坦桑尼亚南部尼瓦拉州 二十世纪60年代东移至东南亚地区 在印度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已成为地方性疾病,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6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1-12kb;只有1个血清型可分3个基因型: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病毒可在Vero、C

31、6/36、BHK-21和HeLa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基孔肯雅病毒,CHIKV结构,图中小圆颗粒为基孔肯雅病毒(Justin Jang-Hann,新加坡国立大学),最外层主要为E1和E2两种跨膜蛋白中间为脂质层内层为衣壳蛋白包裹的核酸多层次的分子组成有效地保护了病毒RNA,基孔肯雅病毒理化特点,不耐酸、不耐热58以上即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均可杀灭病毒紫外照射也可杀灭病毒。,流行概况1,1956-1970代整个非洲都发生过流行。1958年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流行广泛19661976年: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均有发生近20年,非洲和

32、东南亚地区均有局部地区的流行和散发。,流行概况2,留尼旺岛及非洲的流行:2005年3月至2006年7月印度洋的法属留尼旺岛发病数高达26.6万(占当地人口占34%),死亡238人,病死率0.09。在留尼旺岛附近的马约特岛、塞舌尔、毛里求斯和马达加斯加相继发生本病流行,病例已达数万例。印度的流行:2006年2月至2006年10月10日,印度的8个邦/省中的151个县。报告的疑似病例数超过125万东南亚地区的流行:自2005年起,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马尔代夫和缅甸已经报告了超过190万病例。,流行概况2,欧洲多个国家发生输入性病例:法国本土:807例,英国116例,美国100多例,意大利197

33、例。近年2009泰国:大规模暴发,病例数以万计,全国范围持续传播马来西亚:报告病例数以千计印度:年年流行2010马达加斯加、法属留尼旺岛、非洲的加蓬、印度 2013.12月-2014年3月6日:美洲出现本土传播法国在法属圣马丁地区出现了8000多例疑似病例。,地区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全球受累地区,病毒学分类,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 病人:在城市型CHIK病毒感染循环中,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者:CHIK病毒的重要传染源。低等灵长类等野生动物:在丛林型疫源地内,低等灵长类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蝙蝠也是本病的宿主。,病毒血症期通常在感染后的06天。2-5天最高。发

34、病前血液中是否存在病毒不详 IgM在发病后2-6天出现,可持续几周到3个月。IgG在恢复期出现,可持续几年。与登革等虫媒病毒可发生交叉反应。,流行的基本环节1,流行的基本环节2,传播途径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而传播,在实验室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导。传播媒介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白纹伊蚊(Ae.albopictus)、非洲伊蚊(Ae.africana)带叉泰氏伊蚊(Ae.fuycifer-taylori)。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对该病毒高度易感。,流行的基本环节2,外潜伏期:812天CHIKV感染中肠的表皮层细胞,血体腔 唾腺在试验条件下,唾腺2天开始出现病毒埃及

35、伊蚊6天,白纹伊蚊7天达高峰 可经卵传播,DUBRULLE M,MOUSSON L,MOUTAILLER S,et al.Chikungunya virus and aedes mosquitoes:saliva is infectious as soon as two days after oral infectionJ.Plos ONE,2009,4(6):e5895.,基孔肯亚热传播过程,患者/感染者,健康人士,带病毒蚊,内潜伏期:1至12日常見为3至7日,外潜伏期:2至12日,CHIK的传播,DF&CHIK,DF,二代病例最早在一代病例发病后第8天发病。,CHIK,二代病例最早在一代病

36、例发病后第3天发病,媒介伊蚊习性,飞行距离 100 米白天叮咬 光下 咬踝部一旦感染 至死都带毒(30天)喜多次叮咬人常见滋生繁殖场所:人造家居容器滋生繁殖户内,周围环境,新鲜水金属,塑料,橡胶,水泥,陶瓷容器开口的闲置容器,所有能盛水容器,流行的基本环节,人群易感性 人对CHIK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有的为隐性感染。,自然宿主动物:非人灵长类传播途径:经伊蚊叮咬传播主要的蚊种: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流行地区:热带、亚热带(南、北纬25度间)临床表现:发热、肌肉关节疼痛、皮疹离开实验室诊断-临床上无法区分DF与CHIK控制措施一致,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

37、急性期),潜伏期1-12天,通常3-7天发热 突然起病,急起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1d7d。常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部分出现双峰热,持续3d5d恢复正常皮疹 发病后25天 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 关节疼痛 发热同时出现,发展迅速,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关节功能丧失主要累及小关节,如手、腕、踝和趾关节,也可膝和肩关节等大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急性期多个关节出现疼痛或关节炎表现,可有肿胀或僵硬症状似登革热,但不会发生出血或休克症,关节痛,关节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通常在发热前或与发热同时出现常呈对称性且多发生在腕、肘、手指、膝及踝关节下肢

38、和上肢的小关节关节X线检查多正常老年患者常在发病后几年内仍有关节疼痛和渗出症状发作。部分病人可出现持久性关节炎,,基孔肯雅热病人关节损伤,无法站稳,皮疹,通常为红色斑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多为正常,部分伴有瘙痒感,数天后消退,可伴脱屑。,TAUBITZ W,CRAMER J P,KAPAUN A,et al.Chikungunya fever in travelers: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course J.Clin Infect Dis,2007,45:1-4.,基孔肯雅热病人的皮疹,皮肤充血性斑丘疹,其它症状,肌肉痛、弥散性后背痛、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淋

39、巴结肿大等症状和体征。少数患者可有结膜充血、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可出现脑膜炎、肝肾功能异常、心肌炎及皮肤黏膜出血等,INAMADAR A C,PALIT A,SAMPAGAVI V V,et al.Cutaneous manifestations of chikungunya fever:observations made during a recent outbreak in south India J.Int J Dermatol,2008,47:154-159.,醉酒貌眼结膜充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多数为正常,少数病例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正常或轻度降低生化检

40、查 部分患者血清ALT、AST、肌酸激酶(CK)升高,病原学检查,核酸检测 RT-PCR和Real-time PCR等核酸扩增方法 一般发病后4天内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病毒分离 最好发病2天内患者血清标本 Vero、C6/36、BHK-21和HeLa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 ELISA、免疫层析 发病2天后可检出血清特异性IgG抗体 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IFA)、免疫层析发病5天后可检出,诊断依据,(一)流行病学资料:出现症状前12d内去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当地在12d内有过本病发生或正在流行本病。(二)临床表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

41、三)实验室检查(1)血清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2)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 4 倍以上增高;(3)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基孔肯雅病毒核酸;(4)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病例定义,疑似诊断: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无流行病学史者,但具有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确定诊断:疑似诊断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者。,鉴别诊断,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阿尼昂尼昂病毒(Onyong nyong virus,ONNV)马雅罗病毒(Mayalo virus)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 virus)其它非特异性的病毒病其它急性发热如疟疾、尿道炎

42、,鉴别诊断,病例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时,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如为输入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的事件,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基孔肯雅热治疗,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对症支持治疗是唯一的选择卧床休息、补液、退热:物理降温 止痛药: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者 康复治疗:关节活动障碍者无疫苗或预防性药物注意:病房采取防蚊隔离措施,病程与预后,一种自限性疾病,极少有死亡病例报告发热持续2-3天后退热3天后会再次出现发热(双峰热)有少数病例发热会持

43、续数周关节痛、剧烈头痛、失眠、极度乏力会持续5-7天在以下情况下病程延长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血糖不正常3%-5%的病人关节炎病程延长,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并且病程需大于5天,需关注的脆弱人群,孕妇老人新生儿妇女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严重慢性病病人,现场应急处置,遵循边调查、边调整、边控制的原则,病人救治患者隔离病例的确诊 急性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要求做到 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就地在有条件 机构治疗。,控制措施-传染源管理,病例监测,中东呼吸综合征:急性呼吸道感染:体温38C、咳嗽,有胸部影像学改变等不明原因发热、肺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热、血小板进行性减少登革热:发热、皮疹、出

44、血倾向基孔肯雅热:发热、皮疹、关节疼痛注意:流行病学史,自我防护,医务人员疫情处置人员,医务人员,MERS:大多数的二代病例发生在医疗机构,主要为医务人员。当向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开展诊疗活动时,除标准防护措施外还应当采取飞沫防护措施。当向MERS的可能或者确诊病例提供医护时,应当另外采取接触防护以及眼部保护措施。进行可产生气溶胶操作时,应当另外采取空气传播防护措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避免接触病人、尸体体液、血深部呼吸道气溶胶。体检时发现蜱虫,切勿用手直接接触,应用镊子夹取。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蚊、灭蚊。蚊帐和驱蚊剂,疫情处置人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疫点处置人员标本采集人员二级防护,MER

45、S:采用禽流感防护原则一级防护(1)适用范围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呼吸道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2)防护要求穿工作服(白大衣)、隔离衣(非防护服),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每次实施防治处理后,应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二级防护(1)适用范围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在疫源地内进行终

46、末消毒的人员。(2)防护要求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外罩一层隔离衣或医用防护服和医用防护口罩,穿戴手套、鞋套。采集病人标本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加戴护目镜。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每次实施防治处理后应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方法同一级防护。,三级防护(1)适用范围 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实施近距离治疗操作例如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的医务人员。(2)防护要求除按二级防护要求外(只能使用医用防护服),应当加戴面罩,或将口罩、护

47、目镜换为全面型呼吸防护器(符合N95或FFP2级及以上级别的滤料)。,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一级标准防护(避免分泌物接触)疫点环境消杀:二级防护环境病媒监测:注意防蚊、防蜱叮咬、擦拭驱蚊剂实验室采集:血清标本采集,现场处置、控制措施,医疗机构:发现病例及早报告,注意留观处置方式:边调查、边调整、边控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组织准备核实病例诊断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建立病例定义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描述性分析(三间分布)建立并验证假设完善现场调查书面报告,主要控制措施,MERS:传染源的控制及接触者的防护和医学观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传染源的控制、接触者的防护

48、,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蜱叮咬。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应当注意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蜱的清理和杀灭工作。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传染源的控制、防蚊灭蚊。病家方圆100米以内全面灭蚊,在一周以内将蚊媒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内。病例主动搜索及密接的观察也在控制措施范围之内。,只要发现一例,必须实施灭蚊措施!蚊媒-既是媒介,也是传染源成蚊杀灭:既消灭传染源、也切断传播途径关键时刻:发现病例的第一周DF,二代病例可能尚未出现CHIK,如不及时灭蚊,将在第一周出现二代病例!孳生地清理:根除工程:最佳频率是隔天开展卵期(3.5天)+幼虫期(6.0天)+蛹期(2.2天)成虫:20.71天,发生疫情时,媒介控制是核心,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