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竖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4495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74 大小:17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法竖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加法竖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加法竖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加法竖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4页
《加法竖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法竖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法竖式》教学设计.docx(1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二册教科书第5960页内容。教学目标1 .通过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笔算加、减法的教学,使 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初步掌握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明确相同的数位对齐,并能正确列式计 算。教具准备投影片、小棒和计数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开火车口算.304050-20702060-3025+2070-1630+2553+4047+2 83-3 336 35-302 .说一说每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23650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 .教学例题(出示挂图)(1)提问:这道题

2、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怎么求?(2)指名列式计算,教者板书。43+34=()(3)这道题我们还可以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进行计算,下面我们先拿出小棒 摆一摆。(图略)(4)提问:这道题我们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结果是多少?40+30=703+1=470+4=74(5)教师:这道题我们还可以借助计数器进行计算。指定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拨计数器,其他同学在下面拨。这里我们先算的什么?再求的什么?43+30=7373+1=74(6)教师:这道题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下面我们来共同研究。先写数位名称“十”、“个”。分别对准数位写第一个加数43和第二个加数31o提问:在竖式中为什么把3和1、4和3对齐

3、?(相同数位对齐)再在31的前面写“ 十 ”号。在两个加数的下面划“,相当于“=”号。指导读算式。分页代码学生读算式。提问: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教者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师生一起计算。2 .教学“试一试”用竖式计算43-31让学生试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最后指名板演。3 .归纳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三、巩固练习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师生共同研究,学生在书上完成。5 .完成

4、“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自己完成。四、全课总结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 不退位)的加、减法时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算起。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五、课外拓展3 66 55 + 3 + 4 + 7 + 2 84 9 7 9 6 9板书设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43+31=74 (人)43-31 = 12十个4 34 3+3 1- 3 17 41 2答:两辆车一共坐了 74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第一课时的

5、内 容。【教学目标】1、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 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并能正确计算有关的两步式题。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导入语:孩子们,正逢春日到处花红柳绿,鸟语花香.你们有什么想法 吗?(去外面玩玩)去春游需要做什么准备呢?(准备车,准备食品)准备上路 的食品也有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购物中的学问吧!为了增加旅途的乐 趣我们邀请了小熊兄弟加入,我们欢迎他们吧.2、(出示情境图)师:这是百货店里的食品

6、专柜,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些 什么?如果要买两种东西,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二、解决问题,体验新知。(一)探索“乘加”的运算顺序。1、小熊想买4瓶饮料和1包花生要多少钱呢?我们先帮他解决一下这个问 题吧.(教师板书),例如:我要买4瓶饮料和1包花生需要多少钱?(师在黑 板上贴出4瓶饮料和1包花生)请每个同学先自己想一想怎样算,然后围成四人小组,把你的想法告诉小 组里的同学,并认真听一听别人是怎样想的。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估计学生可能列出:(师板书)6X4=24(元),24+7=31 (元)4X6=24(元),24+7=31 (元)6+6+6+6+7=31 (元)6X4 + 7=31 (元)(如若学

7、生没有列出第个算式,则引导学生把第或第种方法中的两 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如若有学生说出第个算式,你能结合小熊购物图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算 式是什么意思吗?也就是说应该先算乘法还是先算加法呢?(贴出:有加法又 有乘法,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指导书写格式:这是我们以前没有学过的两步式题,计算的时候不把等号 写在算式的右边,而是另起一行,在比第一个数字6更靠左边的位置写上等 号,把没有参加运算的+7抄下来,然后再另起一行算加法,=31 (元),最后 还要答。(二)探索“乘减”的运算顺序。分页代码1、师:大家看,熊弟弟也来到了百货店(课件播放小熊来到百货店及说的话)小熊:我有20元钱,想买3包饼干 应找回

8、多少钱?(师在黑板上贴出该问题)同桌两人说一说怎样算出应找回多少钱。你们是怎么想的.可能想到:3 X 4=12 (元)20-12=8 (元)4+4+4=12(元)20-12=8(元)20-34(可指名板书,集体评议)(最后集体交流中,贴出“有减法又有乘法,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师小结:我们刚才通过“小熊购物”学会了两步计算,有乘有加时,先算 乘法再算加法,有乘有减时先算乘法再算减法。(三)基本练习(1)下面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两种食物算算需要多少钱?(分组汇报一下,同 学评议)(2)出示图,算算淘气共买了多少瓶饮料?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再列 式计算,最后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计算。4X

9、3+5304X57 十 6 63 十 7+2181+9+9135-5780 951 十 6义8(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选择部分优秀作业及运算顺序或书写格式错误的 作业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指出)关于计算两步式题时的书写格式,你 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三、数学游戏:模拟购物。(四人小组活动,生每人准备20元、50元的 纸币及零钱)请小小售货员挂上工作牌,把信封里的食品拿出来摆在桌子上。游戏规则:同学们从老师发给你们的20元钱和50元钱中选择一张,根据 食品上的标价向售货员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和售货员一起计算买这些东西 需要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同学们轮流购物,当一位同学在买东西的时候, 其他同

10、学也要注意算一算他和售货员算得对不对。游戏后,指名学生说说你买了什么,需要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四.巩固练习(完成试一试L 2. 3题)五、回顾反思,梳理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为什么?K教学目标11 .结合“招聘售货员”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2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K教材分析X“买文具”是在认识元、角、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第一单元 “元、角、分与小数”的起始课。本节课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认 识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通过“买文具”时看到文具标价牌上 用小数表示的价格,自然地引入小数,

11、使学生经历把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 元几角几分以及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用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 体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 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学好这一课内容将为今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他知 识奠定良好的基础。K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X我校地处城市,学生多数来自于知识分子家庭,经济条件良好,对于购物 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部分学生见过用元表示的小数,但对小数的具体意义还不 十分清楚。K课堂实录X(一)活动一:招聘售货员师:有一个文具店,要招聘售货员,谁想应聘呀?当售货员应具备什么条 件呢?生1:要知道标价牌上的数表示多少钱。生2:要会数钱、会找钱、

12、会算账。1 .第一关:说一说,读一读(出示“买文具”的主题图,先让同桌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标价表示多少 钱。)生1:铅笔050元表示5角。生2:笔记本3. 50元表示3元5角。师:请同学们填写各种文具的标价,如铅笔0. 5元是5角等。(集体订正,对个别不理解的学生进行指导。)师:像3. 50, 10. 6, 16. 8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这个小圆点叫小数 点。这些小数怎么读呢?生1: 1685读作十六点八十五。生2:读作一六点八五。生3:读作十六点八五。师:小数点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读数时,整数部分按整数 读法来读,小数部分不带计数单位,如16. 85读作十六点八五。师:日常生活中

13、小数的应用很广,如长度18分米也可以说成L 8米。2 .第二关:数钱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完成“试一试”,然后同桌交流。(二)活动二:培训售货员任意拿出一些人民币,让学生说一说是多少,并用小数表示出来,再读一 读这些数。(小组合作,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三)活动三:贴价格标签师:商品摆到货架上时,需要贴上标签,标签上一般都注明商品的名称、 产地、价格等,其中价格一般用小数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将这些商品按照出 售的价格写好标签,比一比,看哪一组写得最准确。小组同学每人先独立写一 张,写得快的同学可以多写,然后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每个组发一份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的商品价格表和对应的标签,数量略 多于小

14、组人数。)活动完成后各小组选代表读一读其中几种商品的标签,其他组予以评价。师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呢?生1: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是小数。生2:我知道了钱可以用小数表示。生3:我学会了读小数和写小数。生4:我不知道为什么钱用小数表示时只用元作单位。K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紧密结合招聘售货员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 的意义,会用元、角、分表示商品的价格,并学会认、读、写小数。不足之处 是:学生只是会认、读、写关于元、角、分的小数,至于为什么元角分用小数 表示时只用元作单位,学生没有明白,在这里我处理得不太好,应该从生活习 惯入手让学生明白。K案例点评X本节课教师通过“招聘售货

15、员”“培训售货员”和“贴价格标签”这三个 数学活动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 “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的 新课程理念。学生在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 方式。只是对学生交流的过程(包括小组之间的互评)涉及较少。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连减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正确并迅速地计算连减应用题.2 .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比较思想.3 .看图口编应用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 .分析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

16、的第一种解法.教学难点提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应用题的中间问题.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直尺.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 .投影出示复习题.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2 .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3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学生思考、回答:这道题要求的“还剩多少张”是干什么用去后剩下的张 数?二、探究新知.1 .导入新课:前面学习的应用题,都是把复习题的第一个条件改变成两个 条件,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变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现在,这道应用题前两个 条件不变,我们在第二个条件后加上一个条件,看看变成什么样的应用题,该 怎样解答.2 .教学例3.(1)出

17、示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 张,还剩多少张?(2)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3)初步理解题意:教师引导学生从条件、问题入手对复习题和例3进行观察、比较、分 析.使学生知道:虽然两道题都是求“还剩多少张? ”,但复习题给出了两个 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所以求出做完纸花后剩下的张数,也 就回答了最后问题,只需一步计算;例3给出了三个条件:30张彩色纸,做纸 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由此可知,从30张彩色纸中用了两次,求最 后剩下的张数,显然不能一步完成,而需计算两步.(4)画线段图,进一步理解题意.学生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

18、图:指名看线段图说明题意.(5)利用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解答应用题.学生看图、思考、讨论:从30张彩色纸中,做纸花用去11张,由这两个 条件可以算出什么?通过思考、讨论,使学生知道:由题中的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做完纸花 后还有多少张彩色纸.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哪部分表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教师随即在线 段图的对应部分标出:板书: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学生看图思考:根据条件怎样求出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第一步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30-11 = 19 (张)引导学生思考:这19张回答的是不是题中的问题?为什么?通

19、过分析,使学生知道:例3要求的是从总数30张中做纸花、做小旗用去 两次后剩下的部分.19张是从30张中用去一次即做纸花后剩下的,它回答的 是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而不是最后的问题.学生看图思考:做小旗用的9张彩色纸是从哪部分中用去的?由这两个条 件可以求什么?指名在线段图上指出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板书:(2)还剩多少张?学生叙述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19-9=10 (张)答:还剩10张.(6)回顾分析、解答例3的过程.教师以叙述及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例3的分析、解答过程.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问题.指名叙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析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看由题中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解

20、答所求问 题.指名回答由例3的已知条件能否一步解答“还剩多少张”,为什么?画出线段图,看图分析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确定第一步该 算什么.指名叙述例3的前两个条件,回答用前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第一步该算 什么.再分析由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和第三个条件能木能解答所提问题,确定第二 步算什么.指名叙述例3第二步算什么.经过分析,知道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指名叙述例3第一步、第二步的解答方法.写出答案,检查解答有没有错误.教师总结:解答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练习中,同 学们可以根据题中的条件、问题自己画出线段图,根据直观图示进行分析,确 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

21、后再解答.3.完成“做一做”.幼儿园买来30个梨,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1)指名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随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不完整的线段图.(2)引导学生画出:给小班12个后剩下的部分.给中班9个后剩下的部分.一名学生画在黑板上,其余学生画在书上.(3)学生分析、解答.(4)指名叙述解题思路.三、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步计算应用题中,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 题.这种应用题有两种解答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一种,即从总数中 减去第一部分,再减去第二部分,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这种应用题的第二种解 法.教材简析:千克和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学生在

22、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 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 的质量观念,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 的知识.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小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 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更强烈,我则采用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的教学策略, 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教学流程:活动一:感知轻重,导入新课.1,确立标准.(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礼物: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3)介绍生活中的秤.(4)用盘秤检验.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一一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掂一

23、掂或用秤称一称. 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后得知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 重,只有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2,导出课题.(1)物品究竟有多重怎样表示物品的轻重(2)出示课题:千克和克.(板书:千克和克)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要确立标准,就需要计量单 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的需要,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 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至千克上来.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学看盘秤.板书:千克,kg(学生争相观察盘秤的刻度,指针,单位符号,无奈实物太小,于是老师就把盘 秤的刻度,指针,单位符号自然地引入到课件中,

24、把实物的符号过渡到数学的符 号.)从实物的盘秤过渡到图形的盘秤,就是从实物的符号过渡到数学的符号,老 师自然的手势自然地渗透了数学思想.同时介绍了千克可以用国际通用的符号 kg表示,和统一计量标准,使用公制单位的意义.学用弹簧秤.通过学看弹簧秤和使用弹簧秤的过程,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 身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3 .用弹簧秤筛选,寻找重1千克的物品.(桌上分别摆了 1千克果冻,1千克牛奶,1千克苹果,1千克橘子,500克果 汁,500克的上好佳,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寻找1千克重的物品.)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 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千克和克这两

25、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 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协调肌 肉感觉来完成认识.这些需要学生从中筛选的物品都是学生常见,喜爱的东西,通 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这样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在对I千克的筛选中,就有可能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4 .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1)掂一掂1千克重的物品.(2)掂一掂比1千克轻和比1千克重的物品.(3)数一数,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 约重1千克;.用手拎一拎感受有多重,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就是将抽象概念具体

26、化,将1 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帮助学生对这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 日常生活中也就可能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了.老师质疑:为什么有的小 朋友的1千克橘子大约有13个,而有的小朋友的1千克橘子大约只有6个学生 在体验中认识到同样1千克的物品,因为颗粒的大小,所以从个数上就有区别了.(4)掂一掂2千克的物品.(小组合作,两个人手上1千克的物品合起来就是 2千克.)(5)掂一掂4千克重的物品.(小组合作,四个人手上1千克的物品合起来就 是4千克.)让学生体会1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才能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 千克的印象.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数一数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

27、的 生活情境中,以动手体验与经历为主线,层层递进的,老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 交流,探究,在通过大量的操作与体验中,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建立了 1千克 的质量概念后,再通过掂一掂,拎一拎的过程,感受2千克,4千克,进一步巩固已 形成的质量概念.学生们在这样全方位的体验与感受下,对千克的质量概念就可 能越来越深刻.5 .巩固应用.(1)学生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2)学生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并验证.(先让学生估两个一重一轻,身材差异较 大的学生的体重,验证后再根据自己和那两个学生身材的差异估自己的体重并验 证.)这里的估则是对 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从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验证 到估自己的体重

28、并验证.在进行猜测一验证一改正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并感受 千克,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修正的习惯.活动三:认识克,感受1克和几克.小鸟有多重一一导入克”.(板书:克,g)(在同学们还对估体重,验体重意犹未尽,兴致盎然时,突然画面一转,用动画 巧设一个同学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打破此时热闹的场面:树上的小鸟看到同学们在 称体重,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重,于是,小鸟就扑扇着翅膀,飞到刚刚同学们还在称 体重的健康秤上,此时,指针动了动,最后停在O刻度的旁边,几乎就靠着O刻度, 这是老师提问:小鸟重几千克刚刚还热闹的讨论此时戛然而止,同学们看着健康 秤的刻度陷入沉思)只有让思维发生碰撞,才能让思维闪出火花.克相对

29、千克而言,既没有 那么直观,感觉也不那么清晰.小鸟称重的问题一抛此促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 现实的千克秤之间产生矛盾,使学生油然产生需要更小的质量单位的需要,激 发了学习更小的质量单位的热情,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克.轻!一一这是对 克的首次感知,同时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浓厚兴趣和学习欲望.2 .感受1克.(1)掂一掂1克的物品.(1克祛码,两分硬币)(2)同时掂一掂1克的物品和1千克的物品,谈谈感受.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利用克与千克在感觉上明显的反差,让学 生同时掂一掂1克和1千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用对比的方法促进学生初 步建立克这个质量单位的概念.3 .建立几克的表象.(1

30、)学生估一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验证.(2)学生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通过估1千克的物品,学生现在己具备一定经验了,于是,在新的一轮猜测 验证(体验与观察)一一修正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并感受克,同时也潜移 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4 .积累更多经验.(1)估一包盐有多少克(2)介绍净含量表示的意思.把知识拓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分页代码活动四: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L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IOOO克)2 .称一称,两包盐重几千克(1千克)3 .想一想,你发现什么(1千克=IooO克)4 .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

31、况下用克合适对于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二IOOO克,而让他们在称 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实现了两个层次的转换:从实物和实 物间的转换得到1千克的盐和1000克的盐同样重,从实物和符号间的转换得到 1千克=IOoO克,这是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活动五:对比辨析,应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问题.1 .填合适的单位.150( ) 4( ) 600( ) 100()2 .找朋友.回形针西瓜数学书小朋友4千克30千克300克2克3 .填一填:书包桌上物品()体重你喜欢的东西()估一估称一称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千克和克的认识,充分感受

32、数学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六:谈谈收获,课外延伸.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 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数学内容,进一步增强对千 克和克的认识和了解.总评:本节课的设计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一一组织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通过 学生自己的掂一掂,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估一估等体验活动感受1千克,几千 克1克,几克有多重.围绕猜测一一验证(观察和体验)一一修正的教学 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经历中自主地完成学习,促进学生参与

33、千克和克 的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从而对千克和克这个质量单位有比较深刻的 认识.同时,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乐趣.整个过程设 计力图促进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创造性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解决问题,熟练的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弄清应用题 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会列综合算式。2、通过归类整理,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解决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培养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及作用。教学重点: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 骤和方法。

34、2、通过复习,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 题(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难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1、题组练习二(1)班上学期有学生48人,本学期转出3人,转进4人。二(1)班现 在有多少人?二(1)班全班大扫除,扫场地的有19人,扫教室的有15人,其他的人数 和扫教室的同样多。二(1)班共有多少人?二(1)班女生有25人,男生有6小组,平均每组4人。二(1)班共有多 少人?二(1)班男生有24人,女生比男生少多1人。二(1)班共有多少人?列式解答(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解答?综

35、合算式怎样写?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比较师:请你仔细观察以上各题,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反馈归纳:都是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都求“二(1)班共有多少人”,第 二步都用加法计算,第一步条件不同,所以就算的方法也不同?3、梳理解题方法师: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说说解题方法)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汇报师生归纳总结:一读,二想,三写,四查,五答。二、巩固练习1、列式解答。三个班植树,一班45棵,二班73棵,三班65棵,三个班一共多少棵?有三种鸡,白鸡127只,黄鸡比白鸡多35只,黑鸡比黄鸡多59只,黑 鸡有多少只?一根电线长90米,上午用去27

36、米,下午用去45米,还剩多少米?(用 两种方法解答)列式解答(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列式解答。植树节种树,第一组有6人,平均每人种了 7棵,第二组种了 39棵。第 一组和第二组一共种了多少棵?第一组比第二组多种多少棵?绘画组有5组,每组9人,书法组比绘画组少6人,书法组有多少人?果园里桃树有7棵,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2倍,桃树和梨树共有多少 棵?三月份有4个星期零3天,三月份一共有多少天?列式解答(学生独立 完成)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解答?综合算式怎样写?比较:以上各题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乘加或乘减)三、知识的综合应用1、下面是田径队人数的统计表,请完

37、成以下表格(单位:人)项目男生人数女生人数总人数跳远20比男生少12人跑步是女生的3倍8跳高比女生少4人202、书P122题14 (投影出示)师:仔细观察,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是什么?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列出综合算式反馈:说说每一步表示什么?3、书P126题11、12、13.(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反馈)4、买花花菊花百合花玫瑰花价格(元/每枝)39(1)一枝百合花的价钱是菊花的4倍,一枝百合花多少钱?(2) 一枝玫瑰花的价钱是一枝菊花的几倍?(3)买4枝菊花和一枝玫瑰共要多少钱?(4)如果用50元钱买一束花,你打算怎样买?玫瑰花菊花百合花数量(枝)价钱(元)四、课堂小结:通过

38、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 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67-68页认识角。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 有关和无关,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2让学生经历从实物中认识角,辨析角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抽 象概括能力,发展符号感及空间观念。3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索角的活动中体 验成功教学重点:建立角的正确表象教学难点:会比较角的大小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朋友,想不想见一见?生:想。师:请看大屏幕,你认识它们吗?生自由回答。师:最后

39、一个叫三角形,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生摆三角形师:现在请你拿掉一个小棒,现在你还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叫“角”,今天老师将领着大家一起去认识它。板书课题:认识角二、 找角,指角,感受角1、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指角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角的身影也是处处都存在的。你能从你身边找到角 吗?给你的同桌指一指。生互相指角。2、师示范指角师:看大家这么有兴趣,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看我是怎么指给你看的 (师示范指角)。指名学生指角,有错及时纠正。师:刚才大家都在身边找到了角,老师这里有些漂亮的图片,你能从中找 到角吗?(课件出示,从中找角)3、摸角,感受角师:看完这些角,同学们原不愿意用手去摸一摸,去感受

40、一下呢?学生拿出三角板,老师拿出三角板领学生感受角,让学生说感受。三、学角1、师示范画角,师:下面同学们说着,老师画一个角好吗?我们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一个点,再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条线是怎样 的?生:直的师:然后再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都是怎样的?生:直直的师:在看看这个点呢?生自由回答。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记法师:角的各部分还有自己的名字。这个尖尖的点就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边”)那么怎样来标记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再写上 数字1记作:Zl读作:角1师:这里只有一个角,我呢用数字1来标记,同学们还可以给它起不同

41、的 名字,可以用其他数字2、3等,还可以用字母,例如a、b、c、d等。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角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呢?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小结: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四、 运用新知,辨别角,数角。1、练习,判断是不是角师:现在我们对角的了解越来越多了,下面请大家当一次孙悟空,练一练 你的火眼金睛,到“造角工厂”去打假,看你能不能判断出哪些是角,哪些不 是角。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投影出示,让学生到前面指出顶点和边)2、练习,在图形中数角师:刚才大家可真厉害,从造角工厂出来,好客的小猴子要请大家到他家 做客,但他却忘记了门的密码,你能帮它吗?课件出示习题,数图形中角的个数。学生拿自己练习题到前面

42、展示。最终 揭示密码是图中角的个数。五、 比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1、玩角,发现角有大小师:进了小猴家,看看它送你了什么玩具?生从抽屉里拿出活动角师:它的名字叫“活动角”,大家玩一玩,看看角有什么变化。生:可以变大,还可以变小师:这说明角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可以把角变大变小呢?引导学生说出 把两边往外拉就会变大,往里合就会变小。也就是两边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 角就小。2、游戏一一变角,比角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变角游戏师做一个活动角,要求学生变出比自己大或小的角。要求学生放进抽屉, 师喊123齐拿出。找出大小差别大的角让学生辨认,能直观看出大小。师做一个活动角,要求一名学生变出比

43、自己大或小的角。之后请一名学生上台做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角是不是一样大呢?生自由回答。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小结: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来比较。生生活动,分工:左边学生出示角,右边同学变一个和他一样大的角。3、探究与角大小的相关因素师:我们玩的这么高兴,有两个伙伴也来了,瞧,是谁呀?课件出示: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边长不一样的角(Nl、Z2) o师:你认为哪个角大?生可能会说边较长的角大。师:我们要用事实说话呀。怎样才能知道是不是一样大呢?生:比一比。课件演示比角,最终结果一样大。师:那为什么刚才会有人认为Nl大呢?生:因为它的角边很长师:那么现在看来角的大

44、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没?是不是边长了角就大, 边短了角就小?生:不是师:事实已经证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那和什么有关呢? 角的大小主要是看什么呢?课件出示:角的大小和有关,和无关。六:总结回顾同学们,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呢?第五单元 认识IOOO以内的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56-57页教材分析:用不同方法数数。活动一:实物数数。通过让学生数纽扣电 池,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着重交流数的方法,怎样数的快些。活动二:脱离 实物口头数数。分三个环节,即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选择自己喜欢 的方法数。本活动所关注的是怎样才能正确、迅速数数,用不同方法数数。最 后,教材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比

45、100大的一些数。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教学时,一是要放手让每个同学充分发言。如我们二年级有 XXX人,爸爸每月收入XXX元,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是XXX元,我家每月 水电费XXX元等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用不同的方法数IOOO以内的数。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数实物的个数到口头数数的过程,会用不同的方法 估计和数实物的个数。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 的想法。教学具准备:实物投影。纽扣电池图。教学过程:分页代码分页代码分页代码复习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 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复习课。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系统整理长度单位的知识,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进一步 理解、巩固这部分知识,以期达到能灵活应用的目的。2、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意识。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 识网络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方法。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米尺一把,5米长的细绳一条。每生一把学生尺, 一张测验试题纸,同桌一套学具材料(纸条、牙签、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故事导入 同学们,孙悟空神通广大,不但能拿妖除魔,这几天还帮 助我们认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