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设计-总平面布局.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60111 上传时间:2023-08-17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1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地设计-总平面布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场地设计-总平面布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场地设计-总平面布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场地设计-总平面布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场地设计-总平面布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场地设计-总平面布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场地设计-总平面布局.ppt(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场地总体布局,场地总体布局是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场地总体布局为整个方案设计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确立基本思路;为方案设计提供基本框架;协调建筑物内部功能与外部环境。因此场地总体布局决定整个设计的方向,关系到整个设计的成败。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场地使用分析第三节 场地分区第四节 建筑布局第五节 场地交通组织第六节 场地绿地配置第七节 实例分析,第一节 概述,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与内容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场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使用的合理性技术的安全性建设的经济性环境的整体性,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与内容场地总体布

2、局的任务场地总体布局是在明确设计任务、完成设计调研等前期准备工作后,在分析场地设计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场地建设与使用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对场地进行综合布局安排、合理确定各项组成内容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各自的基本形态,并作出具体的平面布置,从而决定场地的整体宏观形态。工作重点是以整体、综合的观点,抓住基本的和关键的问题,解决主要矛盾。目的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土地;合理有效地组织场地内各种活动;促使场地各要素各得其所、有机联系;与周围环境协调。,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图解,场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场地总体布局的主要内容分析工程项目的性质、特点和内容要求,明确场地的各项使用功能;分析场地本身及四周的设计条件

3、,研究环境制约条件及可利用因素;研究确定场地组成内容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行场地分区;分析各项组成内容的布置要求,确定其基本形态及组关系,进行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和绿地配置。概括而言,场地总体布局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确定组成内容的各自形态确定各项内容之间的组织关系设计核心是组织好项目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处理好场地构成要素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功能、空间、视觉和景观)。,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一),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使用的合理性满足工程项目使用要求;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合理的空间场所;良好的日照通风;方便的交通联系。技术的安全性滨水场地的设计考虑防排洪;坡地场地的竖向设计;火灾、地震、

4、空袭等;场地的疏散通道、消防车道和出入口。,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二),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建设的经济性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注意节约;尽量多保留一些绿化用地和发展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地形适应和利用为主,适当改造,充分结合地形;合理利用土地进行功能布局和道路交通组织,避免大量挖、填方和破坏自然;尽可能选择节能节地的方案。如:适当减小建筑面宽、加大建筑进深具有显著的节地效果;北方建筑布局不宜过于分散,体型变化不宜过大,这样有利于节能;建筑空间组合时注意尽量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以减少人工能耗。,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三),场地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环境的整体性任何建筑都处于一定的环

5、境之中,并与环境保持着某种关系。建筑外部空间是从场地外部进入建筑之间的过渡,是建筑功能的外延,也是建筑形象的衬托;考虑使用者的行为活动、视觉及心理感受对场地整体环境的影响;纪念性建筑场地考虑道路、绿化、广场和小品等一系列外部空间要素对主体建筑的烘托作用;居住性建筑场地考虑住宅布置与外部绿化景观、活动场地等的有机结合;城市空间中的建筑考虑其与周围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与周围融合、衬托、突出的方式。,第二节 场地使用分析,在对场地的使用进行分析,了解其组成内容及功能布局,研究特定使用要求的影响因素,是进行总体布局的基础。明确项目建设性质项目建设性质主要有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两类;新建项目场地的约

6、束条件较少,设计条件多以自然条件为主,布局安排灵活自由;改扩建项目场地的现状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制约因素较多,设计条件多以建设条件为主。,使用功能特性,场地使用功能分析使用功能特性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办公建筑、教育建筑、文化建筑、文娱体育建筑、医疗(卫生)建筑、商业建筑、交通运输建筑、纪念性建筑。文化建筑应注意吸取地域建筑空间组织特色,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商业建筑应注意人流、车流和物流等各种交通流线的合理组织;度假、疗养建筑应采取化整为零、灵活自由的布局方式,形成与自然环境交融的氛围;纪念性建筑应重视精神内涵和寓意的表达,常以规整、严谨的形式,形成秩序感强烈的空间序列;观演建筑应合理处理各

7、种人流和出入口,妥善组织交通集散;博览建筑应处理好各展室的空间组织,保证参观路线的顺序性和选择性,同时还需解决好陈列区与藏品库之间的关系。,功能组成内容,场地使用功能分析功能组成内容依据是业主提出的设计任务书;建筑的组成内容是场地主要功能的体现;直接功能要求的室外场地:运动场、露天游泳池、室外展场;完善建筑物内部功能的室外场地:交通集散、绿化景观、工程设施;以旅馆建筑为例:旅馆建筑主要由客房部分、公共部分和辅助部分组成,解决这三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形态是场地总体布局的关键,可采取集中式、分散式或两者结合的混合式布局。在主要入口前,应设有交通集散空间引导人流和车流;底层休息厅的位置可与室外绿化庭

8、园结合考虑,以获得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和环境的赏心悦目。,使用者需求分析,场地使用功能分析使用者需求分析使用者的人群构成按身份分:外来使用者和内部工作人员;(商业建筑中的顾客与内部职工)按活动性质分:步行、等候、停车和休憩等;(商业、办公、文化建筑)按年龄层次分:老人、儿童和年轻人;(居住建筑)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往往是调研报告的重点)必要性活动:直接目标性活动;如购物、观展、餐饮等。自发性活动:间接目标性活动;如散步、休憩、观赏等。社会性活动:有赖他人参与、受到影响的活动;如儿童游戏、相互交谈等。了解使用者行为需求的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般性、普遍性的活动特性和行为心理需求;现场观察:观察类似

9、场地使用情况。了解使用者活动方式、范围和规律;直接调查:采取问卷、访谈等形式直接了解使用者需求。,实例:深圳大学教学中心区,第三节 场地分区,场地分区的思路从内容组织的要求出发来进行功能分区和组织从基地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用地划分内容分区分区的依据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地划分集中的方式均衡的方式,场地分区的思路,场地分区的思路从内容组织的要求出发来进行功能分区和组织将性质相近、使用联系密切的内容归于一区。从基地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用地划分将用地分为主体、辅助建筑用地;广场;停车场;绿化庭院等。,内容分区分区的依据(一),内容分区分区的依据功能性质:功能特性是对内容进行划分的最基本依据,将性质相同、

10、功能相近、联系密切,对环境要求相似和相互间干扰影响不大的内容分别归纳、组合形成若干个功能区。因此场地分区也称为功能分区。,内容分区分区的依据(二),内容分区分区的依据空间特性:从功能所需空间的特性入手,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整合在一起,将性质相异或相斥的做妥善的隔离,使分区可沿多条线索进行。空间的动与静:按照使用者活动的性质或状态来划分动区与静区,这中间有时又有中性空间形成联系与过渡。如文化馆场地中阅览、展览部分为静区;游艺、交谊部分为动区;之间的室外展场、绿化庭院为中性过渡空间。空间的公与私:按照使用人数的多少或活动私密性要求来划分公共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半私密空间。如居住小区

11、公共中心为公共性空间;组团绿地为半公共空间;宅前小院为相对私密性空间。空间的主与次:按照场地中项目的功能来划分内主要空间、次要空间和辅助空间。如博物馆的陈列室是主要功能空间;库藏和研究部分是提供服务的次要空间;锅炉房、车库、配电间和机械设备用房等为辅助空间。空间的内与外:对外空间与场地主要功能相联系,直接供项目的主要服务对象使用,对内空间用于内部作业,主要供工作人员使用,一般不对外来人员开放。如食堂的餐厅部分属于对外空间;厨房、库房部分属于对内空间。,内容分区分区的依据(三),内容分区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一),内容分区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容分区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二),内容分区各分区之

12、间的相互关系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联结关系;位置关系联结关系:指各分区之间的交通、空间和视觉等方面的关联形式。其中交通联系一般又是最主要的,直接影响着功能的组织。位置关系:指各分区之间是相互毗邻还是隔离;与场地外部的关系是直接还是间接。表现为内与外、前和后、中心与边缘等的相互位置,以及与场地出入口的关系等。联结关系和位置关系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形成的。一般借助功能分析图可以较好的表达。,内容分区各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三),用地划分,用地划分集中的方式:将用地划分为几大块,性质性同或类似的尽量集中在一起布置,形成较为完整的地块,分区明确,各得其所。这种方式适用于地块较小、项目内容较

13、为单一、功能关系相对简单明确的用地。均衡的方式:对于项目内容多样复杂的场地,一般采取用地均衡的方式,将场地内容均衡地分布,使每部分用地都有相应的内容,从而都能发挥作用。直接将用地较均衡地细划为较小的区域,将内容在满足自身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分解,组合到各区域中,使每个区域各有其用;先根据不同的性质将用地划分为几个相对集中的区域,使场地整体划分明确,然后进一步调整各区域之间用地面积的比例关系,并对各区域用地再次细分,从而通过间接的方式获得相应内容的均衡分布。,用地划分,用地划分,第四节 建筑布局(二节/三节),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用地条件功能要求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建筑朝向的选择建筑间距的确定单体建

14、筑在场地中的布局以建筑自身为核心,布置在场地中部建筑布置在场地边侧或一角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建筑群体布局方式建筑的群体组合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外部空间的处理建筑对外部空间的限定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外部空间的组织,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用地条件用地大小和形状地形地貌植被景观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建设现状周围环境功能要求,用地大小和形状,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用地条件用地大小和形状用地面积宽裕时,建筑布局有可能采取分散式;用地面积紧张时,建筑布局应尽量集中紧凑;用地形状规则时,建筑布局规则有序;用地形状不规则时,建筑布局要因地制宜,合理灵活的安排。,用地形状实例分析(一),用

15、地形状实例分析(二),地形地貌,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用地条件地形地貌地形条件一般时,设计自由度大,但地形为设计提供的借用条件较少;地形条件复杂时,设计自由度小,但地形常可为设计提供特殊条件。,地形地貌实例分析,植被景观,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用地条件植被景观,植被景观实例分析,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用地条件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分析(一),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分析(二),地区气候及场地小气候分析(三),建设现状,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用地条件建设现状场地内原有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也是场地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酌情采取保留、保护、利用、改造与新建相

16、结合的方式,以求减少浪费及避免对环境文脉的破坏。,建设现状实例分析,建设现状实例分析,清华大学图书馆,周围环境,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用地条件周围环境,周围环境实例分析(一),周围环境实例分析(二),左:唐代艺术博物馆右:唐华宾馆,周围环境实例分析(三),周围环境实例分析(四),西安钟鼓楼广场夜景,功能要求,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功能要求,功能要求实例分析,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建筑朝向的选择日照因素风向因素其他因素建筑间距的确定日照间距通风要求防火间距影响建筑间距的其他因素,建筑朝向的选择,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建筑朝向的选择日照因素我国气候带横跨寒带、亚寒带、温带和亚热带,南北

17、方日照特点差异显著。寒冷地区冬季应尽量争取日照,炎热地区主要考虑夏季避免接受过多的太阳辐射。风向因素寒冷地区注意防寒、保温和防风沙炎热地区要重视组织自然通风其他因素除上述因素外,建筑物朝向还要结合场地具体条件,如道路走向、周围景观、地形变化和用地形状等。,日照间距,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建筑间距的确定日照间距日照间距系数不同方位日照地形坡度和坡向,通风要求,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建筑间距的确定通风要求间距要求地形影响,通风要求分析,防火间距,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建筑间距的确定防火间距民用建筑防火间距高层民用建筑防火间距车库防火间距,影响建筑间距的其他因素,建筑布局的基本要求建筑间距的确定影响建筑间距的其

18、他因素教学楼与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办公楼等建筑长边平行布置时,建筑防噪间距不应小于25M;如采用顶棚吸声材料装修时,教学楼与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办公楼等建筑长边平行布置时,建筑防噪间距不应小于18M;图书楼、实验楼、办公楼等建筑长边平行布置时,建筑防噪间距不应小于15M;在以上诸多因素中选择较大值作为建筑间距,建筑间距实例分析,已知西安市某中学拟建两幢新教学楼,其朝向为南北向。教学楼层数均为四层,层高均为3.60M,南侧教学楼屋面女儿墙高1.10M,北侧教学楼底层窗台高0.90m,两幢教学楼室内外高差均为0.45M,且地坪标高相同,试确定这两幢教学楼之间的距离。(该地区日照间距系数为1

19、.62)计算日照间距:日照间距系数为1.62H=3.60 4+1.10+0.45=15.95(m)H=H-(0.45+0.90)=15.95-1.35=14.60(m)D=1.62x14.60=23.65(m)确定防火间距教学楼的耐火等级为三级三级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为8M确定防噪间距教学楼之间的防噪间距为25M,如采用吸声材料装修,间距可为18M确定建筑间距建筑间距为25M时,可同时满足所有要求;如果采取室内吸声措施间距可为23.65M,单体建筑在场地中的布局,单体建筑在场地中的布局以建筑自身为核心,布置在场地中部建筑布置在场地边侧或一角,布置在场地中部,单体建筑在场地中的布局以建筑自身为

20、核心,布置在场地中部,布置在场地边侧或一角,单体建筑在场地中的布局建筑布置在场地边侧或一角,边侧布局实例(一),边侧布局实例(二),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布局方式与群体组合,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建筑群体布局方式以空间为核心,建筑围合空间建筑与空间相互穿插建筑的群体组合居住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混合式公共建筑的组合方式对称式自由式庭院式综合式,建筑群体布局方式以空间为核心,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建筑群体布局方式以空间为核心,建筑围合空间,建筑群体布局方式建筑与空间相互穿插,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建筑群体布局方式建筑与空间相互穿插,居住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建筑

21、的群体组合居住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混合式,居住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行列式,居住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周边式,居住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点群式,居住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混合式,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建筑的群体组合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对称式自由式庭院式综合式,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对称式,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自由式,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庭院式,公共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综合式,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主从原则秩序建构统一的手法母题重复与渐变对比的手法形体组合中的对比空间组合中的对比,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主从

22、原则,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主从原则建筑群体中,组成整体的要素必须主从分明,不能平均对待或各自为政;主体部分体量高大、地位突出;其他部分环绕主体四周布置或依附于主体;在场地布局中,可利用某一构成要素在功能、形态、位置上的优势,作为重点加以突出,控制整个空间,形成视觉中心,而使其他部分明显地处于从属地位,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秩序建构,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秩序建构轴线中轴线轴线的转折与交叉多条轴线的组合与整合向心对位,秩序建构中轴线实例,秩序建构轴线的转折与交叉实例(一),秩序建构轴线的转折与交叉实例(二),秩序建构轴线的转折与

23、交叉实例(三),秩序建构多条轴线的组合与整合实例,秩序建构向心实例,秩序建构对位分析,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统一的手法,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统一的手法母题重复与渐变,统一的手法重复与渐变,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对比的手法,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群体组合的协调与统一对比的手法形体组合中的对比空间组合中的对比,对比的手法空间对比,建筑群体在场地中的布局外部空间的处理,外部空间的处理建筑对外部空间的限定限定方式空间的尺度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视距视野外部空间的组织空间的引导和暗示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空间的序列组织,外部空间的处理建筑对外部空间的限定(一),外部空间的处理建筑对外部空间的限定

24、限定方式,外部空间的处理建筑对外部空间的限定(二),外部空间的处理建筑对外部空间的限定空间的尺度,侧界面高度H与空间间距D的关系:D/H1时,界面相互干涉,产生封闭恐惧感D/H=1时,位于空间中心的垂直视角53,难看到界面全貌,注意力集中于细部D/H=2时,垂直视角45,观察到界面全貌,细部,较好封闭感D/H=4时,垂直视角27,观察完整界面的最佳位置,空间形成封闭感的最远界线D/H=6时,垂直视角18,视线可及界面背后其他物体D/H6时,空间界面隐入背景,空间具有开放性,外部空间的处理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一),外部空间的处理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视距外部空间的视觉感受直接受到距离的限制。运用视觉

25、的距离特性,一方面可以合理安排外部空间中人的活动,并划分相应空间;另一方面可将空间中的视觉对象组织为近景、中景、远景等多个空间层次,加强空间景深感,并突出空间的景观主题;近景:6M左右看清花瓣;2025M看清人的面部表情;中景:70100M看清人体活动;看清建筑全貌;远景:150200M看清建筑群体与大轮廓。,外部空间的处理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二),外部空间的处理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视野人能较好地欣赏建筑物的水平视野范围是54;45仰角是观赏建筑物细部的最佳位置;27仰角既能观察对象的整体,又能观察到其细部效果;18仰角细部不太清楚,但能充分感觉以周围建筑为背景的主体;1120仰角适于远望城市空

26、间群体建筑的天际线轮廓。,外部空间的处理外部空间的组织(一),外部空间的处理外部空间的组织空间的引导和暗示空间的引导空间的转折空间的收放,实例:北京恩济里小区,外部空间的处理外部空间的组织(二),外部空间的处理外部空间的组织空间的渗透与层次空间的渗透是指两个或多个空间采取一定的处理手法模糊其局部的空间分隔界定,以期相邻空间产生视觉上的联系,形成空间层次;直接渗透借景手法,外部空间的处理外部空间的组织(三),外部空间的处理外部空间的组织空间的序列组织功能序列空间序列情感序列空间开始收心定情空间延续情感酝酿空间主体高潮迭起空间收尾形断意连,序列空间图解,实例:西安交大,实例:台北大学校园规划,实例

27、:苏州留园,第五节 场地交通组织,场地交通组织概述交通组织的任务交通组织与场地总体布局的关系场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场地出入口设置场地出入口的数量场地出入口的位置场地出入口的交通组织交通流线的组织确定流线体系的基本结构形式不同类型流线的组织场地道路系统的组织道路系统的建立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场地停车系统的组织机动车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场地交通组织概述交通组织的任务,场地交通组织概述交通组织的任务场地交通组织及道路布局是场地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场地设计方案经济合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满足场地内各种功能活动的交通要求;在场地的分区之间以及场地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合理有效的交通联系;为场地总体

28、布局提供良好的内外交通条件,实现预定的场地设计方案。场地交通组织的任务主要包括:交通方式选择;场地出入口确定;流线分析;道路系统组织;停车场设置。根据场地分区、使用活动路线与行为的规律要求,分析场地内各种交通流向与流量;选择适当的交通方式,建立场地内部完善的交通系统;充分协调场地内部交通与其周围城市道路之间的关系,依据城市规划要求,确定场地出入口位置;处理好有城市道路进入场地的交通衔接;有序组织各种人流、车流、客、货交通;合理布置道路、停车场和广场等相关设施,将场地各分区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场地交通组织概述交通组织与场地总体布局关系,场地交通组织概述交通组织与场地总体布局的关系项目

29、性质决定了场地交通组织的特点一般建筑场地满足日常交通出行和消防要求;人流密集的公共建筑重点解决交通集散问题;交通性建筑力求交通流线短捷,减少流线之间的干扰和交叉。场地布局状况是交通组织的前提场地分区状况、建筑物的分布情况决定人们的活动规律及主要活动场所,也决定了场地内货物的运输与存放场所。交通组织是评价场地总体布局的重要标准场地内部交通是否与外围城市协调场地内部交通的流量、流向是否合理分布是否具有良好的交通效率交通组织是场地总体布局的核心内容,场地交通组织概述场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场地交通组织概述场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满足场地功能要求,符合场地内交通特点适应产周围交通运输条件满足各种交通运输

30、方式的技术要求满足环境保护及场地景观的要求,场地出入口设置数量(一),场地出入口设置场地出入口的数量,场地出入口设置数量(二),场地出入口设置场地出入口的数量,场地出入口设置位置,场地出入口设置场地出入口的位置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起不小于70M;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地铁口)最边缘线不小于5M;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特殊情况时,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场地出入口设置交通组织,场地出入口设置场地出入口的交通组织,交通流线的组织确定流线体系的基本结构形式,交通流线的

31、组织确定流线体系的基本结构形式尽端式流线结构尽端式指流线进入场地抵达目的地后,沿原路线返回离开场地,各流线起点终点区分明确。通过式流线结构通过式指流线从一端进入场地后可从另一端离开而无需折返,各流线可相互流通,起点和终点无明确区分,进出方向可互逆。,交通流线的组织不同类型流线的组织,交通流线的组织不同类型流线的组织分流式组织形式各流线相互分离,各有独自的通道系统;组成复杂。适用于流量大,使用要求差异大的大型公共建筑。合流式组织形式不同类型流线合并起来由一套通道系统共同使用;适用于用地规模小,所邻接的外部交通条件有限的地块。复合组织形式以上两种结合,场地道路系统的组织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一),场

32、地道路系统的组织道路系统的建立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人车分流人车混行的道路系统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场地道路系统的组织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二),场地道路系统的组织道路系统的建立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人车部分分流的道路系统,场地道路系统的组织道路系统的分级原则,场地道路系统的组织道路系统的建立道路系统的分级原则大型场地内的道路需依据其功能及特征明确交通性(机动车)或生活性(行人、非机动车)、全局性(交通量大)或局部性(交通量小)、客运交通或货运交通,充分发挥各类道路的不同作用,组成高效、安全的场地道路网;一般中小型民用建筑场地中,道路的功能相对简单,根据需要可设置一级或二级机动车车道,以及非机动车、人

33、行专用道路;居住建筑场地,道路应分级设置。例如居住小区道路一般分为三级:小区级道路是小区与外围道路连接的主要车行道,用以划分并联系住宅组团、公共建筑和中心绿地等;组团级道路是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宅前小路是从组团级道路通向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以满足非机动车和行人要求为主,但应保证特殊情况下机动车(消防)的通行。,场地道路系统的组织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场地道路系统的组织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考虑因素流线组织要求场地分区要求环境与景观要求规范规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场地停车系统的组织机动车停车场(一),场地停车系统的组织机动车停车场停车场类型的选择地面停车场组合

34、式停车场独立停车库停车场的规模停车泊位估算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措施;停车场面积估算停车位3M 6M;用地面积换算系数:微型汽车0.7;小轿车1.0;中型汽车2.0;大型汽车2.5;铰接汽车2.5;摩托车0.7。,场地停车系统的组织机动车停车场(二),场地停车系统的组织机动车停车场停车场的分布形态停车场的位置确定停车场出入口的设置出入口数量300辆,出入口分开20M;500辆,3个,宽度7M。出入口的位置参见场地出入口的位置,场地停车系统的组织自行车停车场,场地停车系统的组织自行车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的规模按自行车停车位配建指标进行设计;自行车停车场的布置要求结合道路、广场及建筑布置;分散就近原则,距目的地50100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