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65150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实质.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人的心理的实质-心理与行为的生物与社会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程 正 方2011.9,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有不同的观点:观点1:心理是非物质的、至高无上的灵魂 活动,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源;观点2:身心平行论(冯特);观点3:人脑产生心理,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心理是大脑的分泌产物”;观点4:人的心理如同人照镜子一样的反映;观点5:科学心理学的观点: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或主观能动的反映)。这个科学的命题包含如下两节内容:,第一节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主要内容:1.脑是心理的器官2.人的神经系统的构造和机能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反射活动 也

2、是心理活动的产生方式,一、脑是心理的器官1.早期观点:心脏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从汉字中窥见:思、念、想等,胸有成竹、心中有数等心理活动和思考均看到与心脏有关;(2)、孟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3)、亚里士多德:心脏是思想和感觉的器官,2.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1)、盖伦(130-200),希腊著名医生。他已推测神经系统具有广泛的性能,把大脑视作精神的所在地,他辨别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这个区分后来失传了,直到19世纪才被再次发现。,盖伦的人格理论:多血质(乐观、热情、好乐);黑色胆汁质(忧郁、伤心、害怕);黄色胆汁(性情暴躁、激动、行动迅速);粘液质(迟钝、缓慢)。他还根据

3、视觉纤维有一部分在视交叉处交叉,有一部分不交叉的事实,提出来自两侧相应点在实际上是结合的观点,借以解释两眼视觉的单一性。,盖伦还用测量患者脉搏的方式来推断患者的心理。他曾连续4天测量一位女患者的脉捕。结果发现,在第1天和第4天,女患者提到她与一个男性舞蹈演员相爱,而在第2天和第3天,却提到了另一位男性舞蹈演员的名字。女病人在提到这两个男性舞蹈演员时,其脉搏的速率是不一样的。盖伦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加快的脉搏速率起到了测谎的作用。,(2)布洛卡,法国著名医生(18241880)最先发现大脑左半球前部额下回受到损害后,患者出现一种语言障碍不能说话了,但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这个部位被称作“布洛卡区”。

4、这个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布洛卡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人们由此推测布洛卡区就是专门控制说话机能的部位。,(3)、大脑额中回后部损伤失写症;(4)、脑颞上回后部损伤感觉失语症;(5)、大脑角回损伤失读症;(6)、1823年,德国生理学家弗罗伦对鸽子进行研究,切除鸽子大脑后,失去适应环境的能力;,(7)、1830年中国清代名医王清任提出“脑髓说”,明确指出脑髓是心理的器官,脑髓通过经络与全身相联系;(8)、1870年弗里奇和希齐格发现大脑皮层运动中枢;(9)、1874年,俄国生理学家贝兹在大脑皮层第五层发现了锥体细胞;(10)、1900年,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3.所有这些,说明脑才

5、是心理活动的载体,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二、人的神经系统的构造和机能 1.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神经细胞)构成的复杂的机能与结构系统(人的大脑是由140160亿个神经元组成)。2.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一)神经元和神经1.神经元的定义: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瓦尔岱耶(waldeyer,1891)提出神经元的名称。(大脑有140-160亿个)大脑是由成千上万个被称为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所组成.这些神经元多的就象银河系中的星星.神经元是构件大脑的基础.(大脑的建筑群数量多,千亿个神经元体积小,30,000 空

6、间,如针尖大小)他们紧密相连,每秒中的活动达数千次.不同部位的神经元有不同的联络形式,这也是大脑正常工作的基础.,2.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由胞体与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胞体: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 树突:较短,只有几百微米,如树的分枝,负责接受刺激,并把刺激传向胞体。轴突:较长,从十几微米到一米,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作用是传导刺激到它联系的各种细胞。,3.神经元的分类 1)按功能和传导方向来分: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中间神经元:起联络作用。2)根据神经

7、元突起的数目可分为三类: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 pseudounipolar neuron,自胞体只发出一个短突起,很快呈“T”形分叉为二支,一支至周围的感受器称周围突,另一支入脑或脊髓称中枢突。脑、脊神经节中的感觉神经元属于此类。双极神经元 bipolar neuron,自胞体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其中一个抵达感受器,称周围突;另一个进入中枢部,称中枢突。如位于视网膜内的双极细胞、内耳的前庭神经节和蜗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multipolar neuron,具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中枢部内的神经元绝大部分属于此类。,4.神经冲动及其传导几个重要概念(1)

8、、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元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2)、静息电位: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一定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一般膜内电位低,带负电,膜外电位高,带正电。相差70毫伏。,(3)、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它使Na 比K 和Cl 更容易通过。Na进入细胞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这一电位变化过程叫动作电位。,5、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内部的传导是生物电的传导;神经冲动在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靠突触,是电和化学递质的传导。6、突触的结构 突触定义:一个神

9、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突触前成分:轴突末梢的球状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的存贮场所),突 触前膜。突触间隙:一个神经元末端与另一个 神经元 始端间的缝隙。突触后部分:临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 内的一定部位。后膜含有分子受体。,神经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来完成的。神经兴奋-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内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到突触后膜,-化学物质联系在一起,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了神经兴奋的传递。这种传递方式称为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二)人体神经系统(全图表),1、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的构造与功能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

10、低级部位,位于脊椎管内,由许多神经元聚集成的柱状构造,包括灰质和白质两种神经纤维。,脊髓的两种功能:提供躯体与脑部之间神经双向传导的道路:来自躯干和四肢的刺激,经过脊髓到达大脑,大脑发出的指令,通过脊髓到达效应器。,简单反射中枢:感觉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入脊髓后,中间神经元不把它传入大脑,而直接传给运动神经元,至反应器形成反射,例如:膝跳反射、肘反射、跟腱反射等,(2).大脑皮层下中枢脑干:(心跳和呼吸中枢,吞咽,眨眼,消化)大脑最古老的部分,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具体:延脑:“生命中枢”,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桥脑:是中枢和周围神经传递信息的必经之地,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的作用。,

11、中脑:中脑中存在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瞳孔、眼球、毛壮肌等均由它控制。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和下行激活系统。上行系统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下行系统能加强或者减弱肌肉的活动。,脑干对维持个体的生命非常重要。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与脑干有关。中脑:中脑中存在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瞳孔、眼球、毛壮肌等均由它控制。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和下行激活系统。上行系统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下行系统能加强或者减弱肌肉的活动。,间脑:非常复杂的中枢,包括:丘脑: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传递站,除嗅觉外的所有输入信息都经过丘脑导向大脑皮层。丘脑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具有控制睡眠、觉醒的功能。下丘脑:调节植物性神经

12、系统的主要中枢,管制内分泌系统,维持新陈代谢,调节体温,与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有密切关系。与情绪有重要的关系。,边缘系统: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等组织。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行为有关,如捕食行为、攻击行为等。与记忆、情绪有关。,(3)小脑(协调器):小脑是一个繁忙的中转站.他接受身体大部分肌肉传来的信息,并与大脑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连,传递着身体有关运动和平衡的信息.与大脑皮质运动区共同控制肌肉运动,调节身体姿势与身体平衡。,(4)、大脑的结构与机能大脑的结构 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体积占中枢神经系

13、统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为脑总重量的60%左右。它可分为左右两半球,由胼胝体连接。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大脑半球是由表面的灰质和深部的白质组成。表面的灰质部分叫大脑皮层(思考的器官)。灰质:由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构成,在新鲜标本上呈现灰色。白质:由各种不同功能的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由于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含有类脂质,色泽亮白,所以称为白质。胼胝体:连接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褶皱。沟、回:中央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褶皱。沟、回:中央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影响大脑结构的

14、诸多因素基因性别社会地位权力增加多语言,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肢体运动额叶(中央前回)、小脑语言阅读(枕叶)听力(颞叶)海马储存、执行记忆、回忆、情感中枢 大脑两半球左半球言语、逻辑 右半球艺术、音乐、观察力(左右支配-右侧大脑半球主管身体的左半身,反之亦然),英语难之谜:国人大脑语言区与老外不同据北京科技报报道,2005年04月,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最终揭开谜底。专家认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区。自然,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大脑分左右半球,

15、每一半球都有感觉区、运动区、视觉、听觉、联合区。正常情况下,两半球协调活动,一半球的信息通过胼胝体传到另一半球。但两半球是否具有不同功能?1836年,Dax报告,40位出现语言障碍的病人,全部是左脑损伤。25年后,Broca发现,中风后的病人,右侧偏瘫,语言障碍。,右脑损伤:39岁教师,中风;康复后,能重新讲课,但情感表达受到极大的损伤;其他的病人,不能正确地判断他人表达的情感。右脑损伤:对位于身体左侧的事物不关心。迷路,找不到熟悉的家,不能完成积木活动。癫痫病发作、切断胼胝体。切断胼胝体后,大脑两半球信息就不能相互传递。Seprry在60年代对裂脑人进行了系列研究,198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

16、奖。,将杯子呈现在右视野,病人能够报告“杯子”。右视野左半球。呈现在左视野,不能命名,但能够用左手找出“杯子”。说明语言功能定位于那个半球?后来大量实验均证明,这一事实。,小结: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推理等。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欣赏、舞蹈雕塑等 正常情况下,两半球即分工又联合活动,完成复杂的活动。,三、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一)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是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如:针扎、被人敲打、等等。人的一切行为,都具有反射性质。2.反射弧:反射活动都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就叫反射弧。反射弧

17、通常是由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就是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五个部分组成的。,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二)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生来就有、遗传所得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眨眼、呕吐等。巴甫洛夫称之为无条件反射。其神经通路是固定的联系,在中枢神经的低级部位就可以完成。,条件反射 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其

18、刺激物是无关刺激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学习获得的信号刺激物。如交通信号、作息信号,(三)经典条件反射和 操作条件反射1.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2.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比较-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依赖于强化。但是由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它们又有以下几点区别:1)无条件刺激明确与否的差异: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剌激不明确(比如是什么原因促使鸽子去碰动按钮?),而不像在经典条件反射中那样,无条件剌激是明确的(比如食物引起了狗的唾液的分泌)。,2)动物活动与否的差异:在经典条件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接受剌激的,适用于被动的应答性行为。在

19、形成操作条件反射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它们是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适用于操作行为(无需特定的激发性刺激)。操作行为较为主动与自然,是获得刺激的手段。3)刺激型与反应型差异:经典条件反射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刺激在先,应答行为在后;则是由食物刺激引起了狗唾液的分泌反应。操作条件反射是反应型条件反射,操作反应发生在刺激之前,强化物是同反应相结合,强化作用主要是增加操作的强度(即操作发生的概率);无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剌激引起的,相反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剌激(啄对了按钮就有食物强化)。,(四)高级神经活动及其规律;1.两种基本的神经过程(1)兴奋与抑制过程;(2)抑制种类:无条件抑制(外抑制与超限

20、抑制);条件抑制(消退、分化、狭义的条件、延缓抑制等2.神经过程的运动规律:(1)扩散与集中;(2)相互诱导(同时与继时诱导;正诱导与负诱导)3.大脑两半球的分析与综合机能(1)分化机能与分析活动;(2)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综合机能;,4.大脑两半球的机能系统性与动力定型(1)机能系统性(2)动力定型它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即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的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型。(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养成的习惯、技能、生活方式都是活动定型)5

21、.两种信号系统(1)第一信号系统(2)第二信号系统,第二节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阅读:反映、心理与意识的演化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一.反映、心理与意思的演化1.反映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是物质的普遍属性;2.感应性是有机体对直接的、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的反映形式-植物阶段;3.感受性即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蝴蝶、蜜蜂、蚂蚁等4.知觉阶段(复合刺激整体反映)-脊椎动物(鱼等)5.具体思维能力阶段灵长类(黑猩猩);6.抽象逻辑思维与人的意识阶段,二.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2.最简单心理现象感觉与知觉离

22、不开现实;3.复杂心理现象思维想象观念离不开现实4.人的行为习惯、兴趣与爱好、情感与意 志、人格与能力也离不开现实的活动;5.各种正常与异常的心理也离不开客观现实,三.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与能动性特点1.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除受客观影响外;受主观世界(知识经验、思想感情、心理状态、能力水平、气质与性格等)的影响;是主客观的统一.2.人的心理活动(意识)对自己的行为与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与能动调节作用不是机械的反应与消极被动的适应环境;3.人的心理是在变革现实与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四.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1.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性特点;2.人的心理反映的意识与自我意识特点;,第

23、三节 先天后天与 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略),一、发展及其相关概念(一)人的生命的各个时期名称 时间段 特征产前期:受精 出生;生理发展婴儿期:出生 3岁;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社会性依附:亲子关系;初步的认知能力与语言发展。儿童早期:36岁;力量增加、粗大和精细动作发展;认知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社会化发展:自我意识。,儿童后期:612岁:力量和动作技能发展;认知发展:有逻辑的具体思维、书面语言、记忆;社会化发展:同伴发展、自我概念、自尊青年期:1220岁:生理发展:身体的迅速改变、生殖成熟;认知发展:抽象思维;社会发展:人格独立,两性关系建立;成年期:2040岁;职业与家庭;认知能力处于巅峰之

24、后逐渐下降;社会化发展:父母角色、社会职业角色;,中年期:4065岁;生理机能出现某些衰退、活力下降;知识技能复杂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社会化发展:性格有一定改变,对时间的取向改变;老年期:65岁以上;生理机能衰退;智力与记忆能力有些许衰退,反应变得缓慢;需调适多方面的损失(如身体机能的衰退、记忆力的下降、失去所爱的人、退休后工资减少等);找出生命的意义,面对越来越近的死亡!,二、影响发展的因素1、影响发展有先天,也有后天因素。历来有争论:(1)古希腊柏拉图的“天性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养论”(2)19世纪末到20世纪:结构心理学强调遗传、行为主义强调环境的作用;

25、现在人们人都关心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3)瑞士-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提出了遗传环境相互作用效应模型;萨米诺夫(Sameroff,1983)也主张:个体一但发展,个体的遗传特性也会受到遗传与个体经验的影响。环境影响了遗传特性起作用的方式、程度和途径;而遗传特性也影响环境中某些因素起作用,以及起作用的方式和程度。,2、遗传基因精子和卵子有23条未配对的染色体-结合后形成新生命。基因(每条染色体上的片段)由(DNA)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它控制(RNA)核糖核酸的产生;R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后者构成身体结构的一部分。性别局限基因:除性别染色体之外,所有基因

26、都有两个(来自父母)哺乳动物的性别染色体称(X、Y),父亲(X、Y)母亲(X),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称伴性基因或X-连锁基因;在Y上也是伴性的,要少一些;X-连锁隐性基因(色盲)在男性中显其效果;女性除这种基因外,还有其他X染色体,所以色盲要少一点。如父色盲(X)、母(X)正常:孩子是女(缺陷)3、遗传力的估计遗传力是对遗传基因导致的在人群中的变异两的估计(取值在1-0)表示全部或没有影响。,一个人有促高的小基因,变成篮球技能的优势,两者结合时乘法效应(Dickens&Flynn,2001)双生子研究:同卵与异卵双生子研究-吉姆的例子:遗传力作用。领养儿童研究:环境的作用。,4、基因如何影响行

27、为(1)直接影响大脑结构的成熟、神经递质和受体的产生间接影响-通过改变身体结构来影响行为。(2)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3)进化与行为(4)胎儿和新生儿,三、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1、共同规律:即个体发展的一般状况和趋势(含人的发展趋势;年龄阶段划分;年龄阶段发展水平特征等)反应了特定人群的共同发展特点。2、个别差异:个体发展中的心理活动、心理功能、个性特性和行为表现的多样性。3、发展的研究方法有:(1)纵向(几个月、几年)追踪研究言语、智力、感知等;(2)同一时期研究不同年龄被试的横向研究;(3)群体-连续研究,四|身体、动作与感知的发展(一)胎儿期发展:胚芽期(0-2周)受精后有丝分裂

28、形成胚胞植入子宫“着床”胚胎期(2-812周):内层分化形成主要身体系统:心脏开始博动、胸、肾、消化道初步具备;头颅(1月)形成并分出眼、鼻、耳朵、嘴与4肢的肢芽,脐带发挥作用,可以呼吸,7-8周性别开始分化,3月区分性别。(易缺陷与流产)胎儿期(812周到出生)12周开始反射、皮肤表面形成、有外形特征;30周离开母体有生存可能。满28周不足37周为早产儿。,(二)婴幼儿的生理发展足月男婴体重3.33.4千克;女婴为千克,身高为50厘米左右脑与大脑皮层:胎儿6-7个月脑基本结构已具备,沟回开始出现、结构简单,到9个月有了大多数神经元;出生后主要是脑皮层的生长;到6月龄脑达最终体积的1/2;2岁

29、达成人3/4;4岁接近成人,(三)婴幼儿动作发展发展顺序规律:由上到下、由中心到四周、由简单的、无意识动作,到复杂有意识动作发展顺序:1.5月俯卧举头;4.5月翻身;6.4月不用支持坐;7.0月扶物站;8.6月拉物站;8.7月自己坐下;9.4月扶家具走;9.9月能站瞬息;11.5月独立站立;13.7月走得好;15.7月能向后退;17.5会上台阶;18.6踢球;23.9双脚并跳;33.3独脚站5秒钟;40.2独脚跳;46.3抓住蹦跳的球;47.脚跟对脚尖地向前走。,(四)感知觉的发展1、触觉:最早发展的感觉-出生有口与手的触觉。5-12周婴儿吸吮活动建立条件反射;0-3月存在向前够物行为;4-5

30、月有成熟够物行为。2、视觉:出生后视觉表现为视觉调节、视觉辐合视觉分辨及颜色知觉能力的发展。2月视觉最佳距离15-25厘米;4月接近成人的视觉适应能力;,4-6岁视觉分辨能力完善稳定;出生2月有初步颜色知觉能力(白色背景分辨红、绿);4月对红、蓝偏好;4岁区别各种色调的细微差别(明度、饱和度),6-7岁区分正确率达98%立体视觉(视崖研究)2-3月开始有。3、听觉:新生儿将头转向声源、三天分辨新语听过的语音、具有视听协调能力,五、语言与认知发展(一)语言发展4天婴儿分辨不同长度的语音音节、母语与非母语;2月婴儿区分音素(音义结合单位);4月对语音刺激偏好;6月开始学会保留母语语音而放弃非母语语

31、音;9-12月说出第一个指示词;18-24月出现双词语句;3-4岁符合语法的完整句子;7岁前获得完全符合语法的口头语言。,儿童语言发展阶段:1、乳儿阶段:(01岁)前语言阶段 出生一周内可区分人的声音和其它声音;5个月左右呀呀学语,不表达意义,获得快感。9个月左右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听懂别人的一些简单讲话。例如,妈妈呢?,2、婴儿阶段:(13岁11.5岁:单词句阶段。单个字或音的重复:猫、狗、鱼、车。一词多义:球,苹果、土豆都是球。以音代义:汪汪狗;笛笛汽车。以词代句:妈妈妈妈来,妈妈抱等1.5-2岁:电报句阶段。儿童语言简略,结构不完整。2岁左右,双词句爆炸一个月250句话增加1500句。,

32、2-3岁: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准确表达思想。说出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词汇量迅速增加。三岁约1000个词,名词、动词占优。3岁儿童已基本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成为颇具能力的“谈话者”6岁时,口语能力基本发展起来。短短几年,儿童象变魔术一样掌握语言本领,儿童怎样获得语言的?,(二)认知思维发展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难区分表面与真相、缺乏守恒与可逆)3、具体运算阶段(7-11)(上述特点有变化)对可见的事物进行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之后)抽象逻辑推理,六、社会性和情绪发展1、依恋行为:是双方亲密感受、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生命的第一年,尤

33、其6月到1岁最重要,易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出现情绪与社会行为问题。2、道德发展:(1)皮亚杰两难问题(过失行为)研究儿童道德水平发展:5-8岁时道德他律阶段(相当前运算期);8-12岁道德自律阶段(相当具体运算期),(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汉斯偷药两难故事):4-10岁习俗前道德时期(服从奖赏与逃避惩罚原则)又分:避免惩罚阶段、相对功利阶段1013岁习俗道德时期(权威标准内化,取悦他人或维持秩序的服从法则)又分为:寻求认可(取悦他人与帮助他人、好孩子)顺从权威(考虑良心、责任、秩序尊重)13岁后的后习俗道德时期(道德观完全内化、认识道德冲突、进行选择)又分:法制观念阶段(理性思考、依

34、法行事)、价值观阶段(良心约束、自己内部标准行事),3、人格发展:(1)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口腔期(出生到1218月)快乐来自口腔肛门期(1218月到3岁)排泄满足,大小便习惯训练性器官期(3-6岁)抚摸满足、性别意识、恋父与恋母情结潜伏期(612岁)对身体与父母的兴趣转移到周围事物与智力活动,两性关系比较疏远两性期(12成年)青春期开始到成年逐渐成熟,(2)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婴儿期(出生到1218月)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婴儿发展与看护者之间的依恋与信任)学步期(13岁)自主对羞愧、怀疑(自己能做事吗?还是依靠别人?)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我是好的还是坏的?完成新事情、激发新

35、想法不为困难击倒)青春前期(6-12岁)勤奋对自卑(我成功还是没有价值?学习文化技能克服自卑),青少年早期(1219)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我是谁?确定自我意识,学习角色规范)青少年晚期和20岁刚出头(1925)亲密对孤立(我应该与他人共同生活还是独自?寻求建立亲密关系,为职业定向)成年期(2550岁)亲代性(生产)对停滞(通过创造性生产活动造福下一代,取得成功吗?老年期(50岁以后)自我整合(统合)对绝对(对自己一生进行回顾,是充实还是失败的人生?接受自己还是绝望!,4、影响人格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1)性别影响(Hyde,2005)两性在人格的大多数方面(认知、智力、自尊上没有差异;发生性别差

36、异的领域是语言和数学(2)性别角色和双性化性别角色有的取决于生理学基础:如女性哺乳、男性体力劳动。有的取决于社会习俗:文化决定了男女的相对地位:建立在需要狩猎、防御、依靠体力活动的文化,男人地位高,食物充足、和平环境男女平等地位;,20世纪60年代后科技发达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了原先男人占据的职业-法、医、政府、商;(Eagly et al,2003)同时男人也花更多时间照顾孩子(Barnett et al,2001)后来(Woodhill et al,2003)双性特征:自立的雄性与宽容的女性特征结合。心理更健康,更具自尊心。积极的男性(自立、雄心)与女性(同情、宽容)是有益的;但双性特征有更多的优势与灵活性(Cheng,2005),(3)种族和文化的影响(4)家庭:出生顺序、家庭规模(小家庭智商高于大家庭)、教养方式、父母职业、非传统家庭、父母冲突等。,概念解释神经元、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功能单侧化、神经冲动、突触、反射、反射弧、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两种信号系统、动力定型、相互诱导、暂时神经联系、反映、反应、意识、守恒、依恋、双性特征、视崖思考题:1.什么是人的意识?它有哪些特点?2.简答人的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3.简答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哪些规律?4.用事实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5.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