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769387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42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哲学引论 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华谊党校 应廷甲,第一章哲学总论,第一节哲学的概念哲学 爱智 智慧之学 聪明学哲学以智慧为研究对象,而不以实际的功利或功用知识为研究对象,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问而学问,纯粹穷理尽知的知识或学问。,一、哲学的产生,哲学起源于好奇、爱智。(p3)产生于人对世界的惊异的情感。(p13)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p4)哲学是较宗教和艺术更为理性化和系统化的追寻和探讨存在问题的思想形式和文化形式。(p4),二、哲学与科学,早期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与科学不分家。(p3)从苏格拉底始:一般或普遍的科学哲学 特殊或具体的科学自然科学(科学),亚里士多

2、德:以存在本身有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第一原理(第一哲学)或最高原理(形而上学)以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为研究对象,对现存事物的个别领域进行研究和认识的学问物理学(自然科学、具体科学),哲学与科学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哲学高于科学(包含、代替科学)(p56)哲学低于科学(为科学作方法论辩护、哲学取消论),三、哲学的演变,1、古代:从纯理论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自然哲学)转向道德学或伦理学的特征(古希腊后期至中世纪早期)。2、中世纪: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经院哲学)3、近代哲学:通过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开始了其向认识论的历史转向 哲学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的

3、转向4、当代(现代)哲学:人本主义哲学(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代表)科学主义哲学(以语言哲学为代表),第二节 哲学的问题,哲学按其研究领域划分,可分为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按其研究性质划分,可分为理论哲学(包括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美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等)。,一、认识论,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问题的理论,它探讨人类认识的起源、本质、界限、认识经验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等与人类认识有关的最一般的理论问题。,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是对存在的本质、基础及其结构问题的哲学探索。就广义的用法而言,主要被用于表示关于存在者的最一般规定的学问,即讨论关于宇宙和事物存在

4、的终极本质和永恒原理的学问。(本体论)就狭义而言,是指与非感性的、超验的对象有关的那些陈述。形而上学不关心具体的、特殊的存在,只关心整体的、总体的存在;不关心多样性、可分性的整体或总体存在(可数),只关心统一的、不可分的整体或总体的存在(不可数);不关心显现了的存在,只关心终极的存在;不寻求存在的当下意义,只寻求存在的原始直观。,三、伦理学,伦理学主要讨论与人的行为方式有关的价值问题,即一定道德活动、道德行为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决定问题。包括道德的内容和目的;道德的行为与决定;道德的尺度与标准。,四、其他,1、哲学家关于哲学研究的几种不同理解:(1)柏拉图把哲学研究的问题分为三类:认识问题辩证法

5、;感觉问题物理学;意欲问题伦理学。(2)康德对哲学研究问题的分类:“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认识问题的哲学研究;“实践理性批判”关于道德问题的哲学研究;“判断力批判”关于审美问题的哲学研究。,2、从方法论的角度哲学家关于哲学研究的几点共识:,(1)哲学是一种关于实在的研究,它不研究实在的某一方面,而研究实在的整体;(2)哲学是一种关于辨明性的研究,它的任务是努力证明我们所作的那些陈述的正当性和合理性;(3)哲学是关于思想概念的意义分析,是对支配我们思想和活动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观念的逻辑澄清或阐明。,第三节 哲学与语词,一、词与物1、语词作为人的一种创造物,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2、词与物的关系

6、涉及的两方面内容:(1)语词与自然符号的不同,语词不是自然符号,它是具有知识意义的约定符号:自然符号表达因果关系,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实存在之中,语词表达的知识意义需要通过对语词的逻辑分析才能得到。,(2)语词如何获得表达对象的意义,通常这被归之为习惯使然。3、任何语词都是记录事物存在某一瞬间状态的特定符号系统,其意义维系于其所表达的事物本身的存在状况。,二、定义与存在,1、语词的使用规则语词的定义问题一个词的定义就是告诉人们某一事物必须具有怎样的特性(性质、特点与功能)2、定义是用来表达存在的。表达真实存在的定义与表达非真实存在的定义。3、定义的合适性,防止“定义过宽”与“定义过窄”。,三、定

7、义与语词,1、定义的实质主义强调语词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但由于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多样性,实质主义定义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种种困难和问题。2、现代哲学家转向定义的形式主义,把定义看作是与对象无关的思想形式问题,定义的过程是以一种语词界定另一种语词的过程。,四、定义与真理,有关语词意义的探讨,说到底是定义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下定义有两种:1、规定词的新义。2、指示词的用法。,第四节哲学的价值,哲学的性质是通过它的功能反映出来的,哲学的功能典型体现了哲学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哲学存在的价值(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为人类生活和人类实践指示理想目标;为科学研究和日常思考提供分析基础;为精神文化和思想理

8、论提供批判根据。,一、哲学的理论特征,1、哲学不是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是关于具体事物的性质和原理的研究,它所获得的任何结果都是有限的,它所达到的任何程度都是相对的。2、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性探索活动,哲学作为一门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征既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又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但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却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因而它具有超功利的和理想化的价值。,二、哲学对科学的作用主要有:,1、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2、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3、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 一。,三、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1、对日常

9、意识的反思;2、对学科前提的反思;3、对自由意识的促进。,第二章 中西哲学史略,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国哲学大约结胎于夏商周三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先秦哲学,先秦哲学是指从中国哲学的萌芽阶段开始,直到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建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的哲学思维,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芽、兴起并奠定基本格局的时期。最有影响的有儒、道、墨、法四家。,1、周易及其思想,周易本称易,是儒家的基本经典,为列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又为各家各派所看重,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周易包括经与传两个部分:易经由六十

10、四卦组成,易传是对易经本文的解释和对其思想的发挥,共有十篇,故称十翼。周易第一次将中国的神话宇宙观以“太极生成论”的形式表达了出来,篇中充满了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辩证观念。,2、孔子与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等。儒家的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等。儒家主张以德政教化治国,它们的哲学可归结为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包括:第一,以孝释仁,这是仁学的出发点;第二,以礼释仁,第三,仁者爱人,这是仁学的核心。,第四,推己及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第五,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儒家原来只是“百家”中的一家,但由于它所倡导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义道德教化学说适

11、应了秦汉之后 的宗法等级社会 的需要,因此其学术和政治地位不断上升,最后压倒百家而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魂所系。,3、老庄与道家,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继承人是庄子,史称“老庄学派”。道家的经典有老子(也称道德经)和庄子等。倡“无为”和冀“逍遥”是它的显著特征,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主张以“道”为世界之根本,以“合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故称“道家”。在道家著作中,处处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辉,但当道家将此思想推广到人生观上的时候,一方面展现了人们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道家和儒家的理论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12、主干。道家向宗教方面发展,后来形成了道教,与佛教并立,成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宗教。,4、墨翟与墨家,墨家,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在先秦时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思想集中在墨子一书中。墨家主张以兼爱交利、尚贤尚同治国,在社会政治观上有十大主张,核心是“兼爱”和“非命”,在认识论上有著名的“三表法”。,5、韩非与法家,法家的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实际创始人为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家的经典有管子、法经、商君书和韩非子等。法家主张以法治刑罚治国,在政治观方面,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以巩固和维护封建君

13、主专制,在认识论上,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的“参验说”。法家是百家争鸣中在事业上取得最大成就的学派,秦王朝就是按照法家的理想建立起来的。,二、汉唐哲学,1、两汉经学儒家经典在后世被称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到了汉代,经学内部出现了今古文经之争。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经书。古文经是指用先秦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经书。今文经学注重义理,有哲学思辨特色,但往往失之臆说无据;古文经学注重证据,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但往往失之繁琐。正是在两汉时期,儒家学说经过新的整合取得了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而道家学说则成为影响最大的非正统思想。,在天人关系问题上,

14、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的基础天人感应观和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天道自然观;前者以董仲舒为代表,后者以王充为代表。董仲舒明确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为达此目的,他认为首先必须统一人们的思想,其具体办法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从此以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弼、嵇康、阮籍、郭象等,他们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所谓“名教与自然之辩”。此外还有“本末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形和神的关系如何等。3、道教的兴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道教逐渐盛行。东晋时的葛洪写了一部抱朴子,为道教进一步提供了哲学依

15、据,成为中国唯一以种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宗教。,4、隋唐佛学,在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比较深远的主要有法相宗、华严宗和中国禅宗。法相宗,其创始人是玄奘,成唯识论是其代表作。,华严宗,其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代表作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金狮子章等。中国禅宗,其创始人是慧能,主要经典是坛经。因此禅宗也被称为“心宗”。他们认为众生成佛的根据在于自己的本心,修行实践的活动应当是自主的,即“顿悟成佛”,觉悟解脱是一种豁然贯通而又一无所有的境界。由于禅宗顺应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它的发展特别迅速,后来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5、儒学的发展,唐代中期,

16、儒家学说经过几百年的沉睡而终于重新觉醒过来,自觉地吸收佛教思想的合理成分以充实自身。韩愈的“道统说”和李翱 的“复性说”就代表了这样一种新的思想动向。,三、宋明理学,1、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的一种新的历史形态,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所以,人们习惯上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人,作为中国古代后期的官方哲学,宋明理学长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2、宋明理学的主要形态,宋明理学的主流形态主要有道学、心学和气学三大流派周敦颐被后人尊为“道学宗师”,程颢、程颐兄弟作为道学的主要开创者,在“北宋五

17、子”中地位最重要,在整个宋明理学中影响最大、成绩最高的人物当数朱熹,他集北宋以来理学发展之大成,使理学取得了完备的理论形态。,与朱熹同时兴起了陆九渊心学一派,心学在明代经王阳明而发扬光大,从而完成了心学理论的系统化。北宋张载开创的气学,在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那里得到了总结,他也是整个宋明理学的总结批判者。,3、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宋明理学的主要特征有三个:第一,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第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第三,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宋明理学对佛道的融合表现在:借鉴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建构儒家的哲学理论基础;借鉴佛道传法的“法统”,创立儒家的道统;借鉴佛道的禁欲主义,创立儒家的“存天

18、理、灭人欲”道德主张。,四、清代实学,清代实学又称早期启蒙思潮,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它在自然观以“气”为存在之根基,强调实践力行;在社会历史领域以“复古”为形式,主张实行民主民本政治;在人性论中,以“血气心知”规定人性,推崇先秦儒学倡导的大同、平等、自由、仁爱的伦理道德精神。,1、黄宗羲,黄宗羲以倡民主、反君权为帜,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在社会经济方面,他主张“工商皆本”;对于理气之辩,他认为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心、理、气是相通的。,2、顾炎武,顾炎武被清人尊为“开国儒宗”,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他一

19、生扶明抗清,总结了一个经世之要,就是还权于民,方能自立自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民权思想。在哲学基本理论上,他主张“唯物”和“唯变”,在道器关系上,他主张“非器则道无所寓”,他的哲学旨趣可归结为“综当代之物”的经世致用思想。,3、王夫之,作为中国哲学的总结者,王夫之的重要著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文等。王夫之的哲学贡献主要有:第一,在宇宙论上,他认为整个世界是由“元气”,即“阴阳二气”构成,提出“天地之化日新”;第二,在“道器”问题上,他从“据气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基本命题出发,得出了“不能治道”而要“治器”的认识论思想;第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他认为历史有它自身的运动法则,是

20、一种“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第四,在“知行”问题上,他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提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总之,他从“元气本体论”出发,将“知”与“行”、“动”与“静”、“理”与“势”打通。,4、颜元和李塨,明清之际,颜元和他的学生李塨活跃于北方,创立了被誉为“北方之强”的“颜李学派”,他们主张从实事、实物中求道,公开倡导“实学”。在社会理论方面,他们以“复封建”为口号,反对私天下,他们还反对宋儒的禁欲主义说教,力主人性解放。,第二节 西方哲学史略,西方哲学是指以欧洲为核心的西方民族的哲学,它的发源地是希腊。一、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初形态,它从公元前6 世纪形成到公

21、元6 世纪初消亡,它追究宇宙来源,探索万物真实,诘问人生目的,为人类的理论思维开辟了道路,给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自然哲学,希腊哲学开始于对自然的思考。泰勒斯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有两条线索:一和多;变与不变。从而产生四种立场: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尼、赫拉克利特认为是变化的“一”(水、气、火);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是不变的“多”;巴门尼德的“是者”是不变的“一”;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变化的“多”(斯根、种子和原子)。,2、“智者运动”,智者着重传授学生演说和

22、辩论的技艺,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智者把对神话世界观的批判引向社会政治领域,把哲学的主题由原初的“自然”转向人事。但他们的思想普遍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智者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3、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的人。他推崇“认识你自己”的名言,并提出了“德性就是知识”的命题。苏格拉底与智者的一大不同就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他把自己的这种认识真理的方法比作“助产术”。,4、柏拉图,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著名的著作有申辩篇、克力同篇、曼诺篇、会饮篇、理想国等。“理念论”是柏拉图主义的要旨,柏拉图认为在可

23、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理念”(“型相”),由此他设定了两个世界: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前者可以感觉,后者只能思想到。进而,柏拉图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隶属关系,用“模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灵魂回忆说”,认为人类的知识是灵魂对生前早已熟悉而后来却被忘记的那些理念的回忆。,5、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堪称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著作有逻辑学著作工具篇、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自然哲学著作物理学、伦理学著作尼可马可伦理学、美学著作修辞学和诗学等。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艺术三

24、大门类,其中,理论科学又可分为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以及作为理论科学导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6、亚里士多德之后,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除了以柏拉图的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之外,又诞生了四个新的派别: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和新柏拉图主义。它们区别与老学派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伦理化倾向。,二、中世纪哲学,在中世纪,由于天主教会的势力,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西方哲学在此时有了自己的新形态:基督教哲学,它是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同基督教合流的产物。,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在时间上属于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识形态来说,则属于中

25、世纪,它是基督教哲学的最初形态,他提出了运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确立了基督教哲学,他首先提出了信仰第一,然后理解的原则,为中世纪经院哲学奠定了基础。他以后的中世纪哲学可分为三个时期:1、第一期:公元511世纪这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时新柏拉图主义比基督教的成分更占优势。主要人物是意大利的波爱修和爱尔兰的爱留根纳,前者是中世纪唯名论的先驱,后者是中世纪实在论的先驱。,2、第二期:公元1114世纪初期,这是中世纪哲学的第二期,即经院哲学的全盛期,这时,经院哲学成了基督教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它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义为至上权威,用极其烦琐的方法去解释,其讨论的问题集中于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实在

26、论以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伦为代表,他受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主张只有普遍是实在的,普遍先于个别而独存,他第一次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所谓存在论证明;唯名论以洛色林为代表,他受亚里士多德以个别事物为第一实体的思想影响,主张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不过是名称,他否认“三位一体”是一个神。,到了13世纪后期,被基督教教义改造过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成了当时的官方哲学,亚里士多德被神化为经院哲学的权威,此时,最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是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主义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哲学和神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

27、问题。托马斯一方面明确区分了哲学与神学,指出它们是两门不同的科学;另一方面又坚持神学高于哲学的传统立场,否认存在用哲学批判神学的任何可能性。,(2)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强调关于上帝的证明必须从经验事实出发,必须是“后天证明”。(3)实体学说。托马斯把实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为最高实体的上帝;第二类实体是精神实体;第三类是物质实体。(4)感觉认识论。托马斯认为人的认识经历了由感觉到理智知识的发展过程,依次认识有形事物、可感形式和抽象形式,这三种对象分别为外感觉、内感觉和理智活动所把握。(5)共相理论。托马斯肯定共相的实在,认为普遍概念是对个体事物之中普遍本质的抽象D这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温和实在论

28、的立场。,3、第三期:公元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叶,这是中世纪哲学的末期,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此时唯名论和渊源于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异端思想重新盛行起来,个人自由的思想抬头,理性和信仰逐渐分离,中世纪哲学缓慢地转入了近代哲学。,三、近代哲学,狭义的近代哲学多以17世纪笛卡儿哲学为开端,但广义的近代哲学应该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它有两点最重要的特点,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1、第一期:公元1516世纪,这是由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期,即所谓“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这两股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是以资产阶级人

29、道主义为核心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巨擘多为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哲学方面则有柏拉图派的费奇诺和亚里士多德派彭波那奇等。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库萨的尼古拉、特勒肖和布鲁诺。他们在15世纪下半叶开始兴起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把人们过去投注在神学研究上的时间和精力逐渐转移到对自然的研究上来,这种转变是各中世纪神学到近代自然科学的过渡的一个环节。,2、第二期:公元1718世纪末期,真正的近代哲学即开始于这个时期,这时,哲学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特别是二者的统一上,主体性原则成了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近代科学的方法始于伽利略,他的方法的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进行经验的归纳和数学的演绎

30、,他与培根同时,都重视归纳法,但培根轻视演绎法,而他则归纳法和演绎法并举。,归纳法与演绎法两种科学方法上的分歧,在哲学认识论上表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经验论认为哲学的研究方法只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归纳法,知识只限于感官经验中的东西,经验论者都轻视或否认超经验的东西,他们重视感觉中个别的东西,重视多样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唯名论。代表人物有培根、休谟、贝克莱。唯理论则依据数学演绎法,认为思维独立于感官经验,思维可以把握超经验的东西。唯理论者重视玄学问题的研究,他们重视思想中普遍的概念,重视统一性,其思想源于中世纪的实在论。代表人物有笛卡儿、斯宾诺莎、沃尔夫。,培根是近代经验论的第一个代表,他

31、把经验当作统一思维和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键,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洛克发展了培根的经验论,尖锐地驳斥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提出了自己的“白板”说。但他的“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说法包含着巨大的矛盾。贝克莱从洛克哲学的二元论出发,最后完全取消了客体,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休谟比贝克莱走得更远,他不但实际上取消了物质实体,而且取消了精神实体,他认为,真正的存在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因此,一切玄学问题都不可能成立。休谟以自己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完全否定了统一性和普遍性的东西,而把多样性和个别性当成了最高原则。,笛卡儿是近代唯理论哲学的第一

32、个代表。他的“天赋观念”说认为但凭思维中的普遍性概念就可以把握最高真理;他的怀疑主义方法主张消除成见,完全运用思维以达到客观真理。他所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原理和他的二元论思想,表明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创导主客二分式和主体性原则的哲学家,被后人称为近代哲学的真正创始人。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认识论和几何学的方法以及机械的自然观都直接源于笛卡儿,他关于思维和存在不过是惟一实体的两种属性的学说,是对笛卡儿二元论的批评和发展。莱布尼茨站住笛卡儿的立场,反对洛克的经验论,他的“前定和谐”说是对笛卡儿的二元论和斯宾诺莎的平行论的继承和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多元论。,3、第三期:公元1819世纪,自18世纪康德

33、哲学起,近代哲学进入第三期。这个时期德国的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运用辩证法总结了前人的思想特别是唯理论和经验论之争,创立了以康德、黑格尔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一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过程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的体系。,黑格尔是德国古典这些的另一个集大成者。他创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第一个系统地自觉地阐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具体普遍、对立统一,是黑格尔全部辩证法的核心。但黑格尔认为单纯物质性的东西不困难有普遍性、统一性,因而也没有真实的存在,只有精神性的东西才有普遍性

34、、统一性。最真实的无所不包的整体既是“绝对精神”,又是对立统一。他将“绝对精神”这一最高统一体展开为逻辑、自然、精神三大阶段,也就是从思维与存在、从主体到客体又到二者统一的过程。“绝对精神”是人类精神和自由的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人的主体性的顶峰。但他哲学体系最终走向了辩证法的反面,实际上成为一个封闭的精神圆圈。,四、现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是相对于“近现代哲学”而言,指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解体之后,西方哲学所处的新的发展阶段。几乎20世纪的每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都是肇始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对康德哲学关于:“科学与价值”二元分析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西方哲学形成了两大主

35、要思潮或理论倾向: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1、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认为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工具。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妄图“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形而上学”倾向必然遭到拒斥,要求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即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达到“科学的哲学”。科学主义者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认为这才能真正坚持和维护科学的理性传统。罗素、维特根斯坦是这些哲学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

36、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2、人本主义思潮,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他们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人本主义者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认为哲学研究必须要超出认识论(知识论)的范围,超出理性的范围。认为只有不仅具有理性而且还具有非理性的人,才识完整的人或真正的人。把对“人”的理解作为哲学的

37、最高任务。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3、自20世纪中叶,科学主义思潮和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不断出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处于双方阵营的各个流派已从相互指责转变为力求从其他学派中寻找证据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现代西方哲学呈现出更为复杂发展状况的局面下,科学主义思潮和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也日趋显露出由对立走向统一的端倪。,第三节 中西哲学的交流与碰撞,近代我国学者对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各种论述:西方哲学重物质,中国哲学重精神;西方哲学重认识论,中国哲学重伦理学;西方哲学强调“主客二分”,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属于“罪感文化”,中国哲学属于“乐感

38、文化”等等。,一、西方哲学的传入,西方文化之正式传入中国,其奠基工作一般认为是从意大利人利玛窦入华开始的。利玛窦等人作为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对西方文化传播最多的是西方的哲学和宗教。,1、耶稣会士对西方哲学的介绍,来华耶稣会士所介绍的西方哲学主要是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也有一部分是奥古斯丁的哲学。这其中,也悄悄随之带来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葡萄牙传教士傅泛际和李之藻合译的名理探一书。,2、天学与理学的论争,利玛窦等人坚信的“天学”和中国当时的正统意识形态“理学”势必发生冲突。利玛窦的策略是“合儒”和“补儒”的结合。具体工作有三方面:一是突出原始儒学的宗教性质;二是强调耶儒在伦

39、理道德上的一致性;三是对儒教礼仪采取了宽容态度。当然,他们“合儒”是一种策略,“补儒”才是最终目的,为此,他们对当时占据儒学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展开批判,内容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宋明理学的“理”不具有本体功能;二是认为“理”不具有灵觉功能,因为它实质上是虚空;三是认为“理”不具有人格功能。所以要用“天学”加以“补儒”。,3、天学与佛学的论争,利玛窦等人视佛学为天学的最大敌人,完全采取了排佛、批佛的态度,他们对佛学的批判一是常识上的,一是理论上的。在常识上,他们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对佛学进行批判。在理论上他们对佛学的批判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有关天主和佛的辩论中,他们声称天主能化生万物,

40、是真正惟一的神,而不象佛那样既有形又无形而显得自相矛盾;第二,在有关佛心的性质问题上他们反对佛教心为万物本原的说法,认为心性不过是一种伦理之性,仅具有道德功能,而不可能具有本体的功能;第三,在佛教有关生死轮回的问题上,他们指出这种理论是荒唐的。,二、中国哲学对近代西方的影响,利玛窦也是将中国哲学介绍到西方的先驱性人物。利玛窦晚年所著中国传教史和利玛窦通信集曾经在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1、礼仪之争与中国哲学的西传,所谓礼仪之争,主要是指来华传教士就中国教徒是否也能参加祭孔和祭祖等中国传统礼仪问题而引发的争论。利玛窦在世时,他是主张中国教徒可以参加的,但后来,由于教廷不再遵守“利玛窦规矩”,禁止中

41、国教徒参加,从而从康熙到雍正、乾隆年代,逐步冷淡传教士,甚至出现了全面禁教的情况,结果是造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然而,对西方来说,礼仪之争却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个有着辽阔国土、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大国中国的形象一下子涌现在欧洲读者的面前,刺激了汉学的兴起和欧洲持续的中国热。,2、中国哲学对法国哲学的影响,和基督教神学相比,孔子的学说充满了世俗理性精神和道德见精神,而惟独没有基督教式的宗教形式和仪式,这种明显带有自然神论色彩的学说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准备时期深深地打动了欧洲的思想界。,在法国当时有三位哲学家对中国哲学情有独钟,有过专门研究,一是以怀疑论批判基督教而闻名的哲学家培尔,他特

42、别注重从中国文化中汲取无神论思想和宽容精神;二是天主教士、神学家和笛卡儿主义者马勒伯朗士,他写了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论上帝的存在和本性,第一次对中西哲学进行了初步但富有启发的比较;三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伏尔泰,他对中国的历史和科学大加赞扬,并对中国伦理道德给予了高度评价。当然,这种对中国哲学的倾倒大多数是表面的,文化的“误读”现象普遍存在。,3、中国哲学对德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对德国哲学的影响主要是指对莱布尼茨的影响。莱布尼茨对中国文化特别关注,他关于中国的著作有他编辑的中国近事和他写的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两种。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比马勒伯朗士等人要深刻得多,他

43、对中国的泛神论和理学的把握都比较准确。他对周易十分感兴趣,他1705年将自己研究二进制的论文,题为关于仅用0与1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附其应用,以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表明了中西文化存在着会通的可能性。,三、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从清末的洋务运动开始,又出现了继明清间西方文化传入后的第二次高潮,对西方文化的介绍不仅规模远远超过第一次,而且介绍的主体也不再是外国的传教士而是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介绍的内容也从应用科学、自然科学的层面转向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层面。,1、严复的译著及其影响,严复是19世纪末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是近代社会一位学贯中西的启蒙先驱。从1896

44、年到1908年,他先后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名学等西方名著。其中天演论是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宣传达尔文进化论的一部名著,它的出版震撼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口号不胫而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信念。严复还继承了培根和穆勒的科学认识论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史,给中国近代哲学指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并奠定了理论基石。,2、西方哲学的大量涌入,18401919年是西方哲学大量涌入中国的时期,传入中国的西方哲学的内容相当广泛,但近代中国对西方哲学的译介具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不全面、不系统;二是所译的西方哲学大多失真。

45、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时代背景的因素,也有西方哲学译介者的哲学素养问题。,3、西方哲学与近代中国的变革,西方哲学之进入近代中国其功利目的是第一位的,那就是直接为当时的社会变革服务。在实际效果上,的确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包括:一是破除了传统思维对于人们的束缚,唤醒了人们的变革意识,形成了社会变革的强大舆论;二是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一批中坚力量,比如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三是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比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就有直接关系。,四、“五四”以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与此相适应,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也进入了一个

46、新阶段。它的总特点一是从广度上说,西方哲学的各种流派特别是现代各哲学思潮全面进入中国;二是从深度上说,中西哲学的交汇更加深入。正是在这一过程中,20世纪3040年代成了独立的中国现代哲学的形成和成熟期。,1、西方哲学的深入交汇以及由此引发的三次著名论战,新文化运动的狂飙冲跨了“儒学独尊”的局面,带来了西方哲学的全面涌入,由此引发了“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以及“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从五四运动到40年代,中国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大论战。,一是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论战:东西文化的优劣异同、二者能否融合、中国文化如何发展,是争论的焦点,其中“全盘西化论”和“东方文化派”各执一端,马克思主义认

47、为两者可以在比较、冲突中互补,主张“拿来主义”;二是“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争论的主题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科学派”主张实证科学万能,“玄学派”主张社会人生问题主要依靠非理性领域的主观直觉、自由意志去解决;三是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马克思主义者论证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指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及其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一些人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第二

48、阶段,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别在城市文化界和农村根据地与中国实际进一步相结合,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步形成的时期。第三阶段,从30年代后半期到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最终实现其中国化的时期。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能广泛深入地传播并最终扎根、开花结果,一是因为它是科学的先进的思想;二是因为它具有连接近现代和东西方文化的特点;三是因为它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治地位由中国共产党内扩展到整个中国大陆的思想文化领域,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

49、。,3、西方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流派,西方哲学的大规模传播和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汇,促成了中国现代哲学流派的诞生。它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成熟于3040年代。当时西方世界的哲学思潮是“三分天下”,即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与此对应,中国现代哲学也形成了三大思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哲学和现代保守主义(包括“现代新儒学”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哲学)。,欧美科学哲学的中国化有两条线索:一是胡适在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凸显了实证主义哲学思路,特别是其实验主义的方法论,通过和中国清代“扑学”的结合,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一定影响;二是张东荪借鉴罗素哲学和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最后形成了以逻辑主义和主智论为特征的“多元知识论”雏形。在20世纪3040年代,这两条线索开始融合,即形成了金岳霖的包括实证主义和逻辑主义成分且具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知识论”体系。,国民党“三民主义”哲学号称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主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为宗旨,同时也融入了西方人本主义的某些思想。这一过程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戴季陶的“民生哲学”,完成于3040年代陈立夫的“唯生论”和蒋介石的“力行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