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内容:教材第9899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2 .使学生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认识比较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3 .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重点:认识二分之一、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教学难点: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这儿风景怎么样?生:很优美。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哪些食物?生:四个苹果,两
2、瓶水,一个蛋糕,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分配这些食物?(生:平均分)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生:这样公平。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生:可以。是二分之一。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生:l20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看书的。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象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一r一新投(一)认识1/21、师:你们知道
3、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因为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研究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三部分)哪三部分?()为了讲起来方便,人们给这三部分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生:“一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
4、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考才能学得真本事。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单的题。4 .练习一:判断(电脑出示)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形的1/2吗?(用手势表示)说一说为什么不是?4.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明。现在王老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二)认识“1/3”(电脑显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第二份、第三分呢?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三)认识其它
5、分数接下来,王老师要看看大家创造力,请你来创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四)分数大小的比较1、利用刚才学生创造的1/2J/4,结合图形,比较大小;2、比较1/2,1/8的大小3、比较1/4,1/8的大小4、师: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五)练习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呢?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关(想想做做第三题)。三、总结今天这节课,王老师与大家合作得非常愉快,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
6、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O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3 .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师问: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2.小组交流,整理资
7、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IooO米?(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IOoO米?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出示图片“认识千米”.师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2 .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3 .设疑: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干米”.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1.各小组汇报
8、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4 .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O米;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IOoO米.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千米=IoOO米)5 .估想.(1)师问: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2)师问: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问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9、?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数学教案记忆进率.问: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 .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2 .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五、实践.师问: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汇报:你们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
10、觉?六、看书质疑,全课总结.1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2 .齐背“手指游戏歌”,加最后一句话“大哥二哥有秘密,这个秘密是1000.”七、课外实践作业.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教学内容:P3P4教学目标: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一、复习。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二、新授。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2
11、、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X3怎样计算?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计算:15X3与12X3有什么不同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三、练习。完成P3第14题1、2题可独立完成。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四、评价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X3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X3=302X3=6所以12X3=36学
12、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做完后小组交流学生自评、互评。板书设计: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15X3=4510X3=3030+15=4512X3=3610X3=302X3=653=1530+6=36第3课时:练习一教学内容:练习一第6题教学目标:1、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2、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算乘法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过程:教师教学
13、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一、复习。1、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2、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3、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二、练习。完成练习一的第广6题。1、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3、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4、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5、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6、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ZjsO三、课堂评价你觉得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学生
14、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唯一,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一、教学目的1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2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
15、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二、教学重点: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形的相对位置。三、教学难点:能根据一定的指令正确搭出立体图形。四、教具:正方体五、学具:正方体,彩笔。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师用3个4个正方形摆图形,师提问:我们可以从几个方向来观察它?你看到了几个正方形?(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索。2 .游戏一。(1)引语:今天我们来做游戏,好吗?我用4个正方形木块摆一个图形,但你是看不到我摆的图形,请你根据我的指令,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师发指令,生活动。(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b.指令尽可能少。(3)学生活动。(4)学生汇报。
16、3 .游戏二。(1)我们在来做第二个游戏。师:我摆了一个图形,请你们向我提问题,然后根据我的回答,搭出和我一样的图形。(2)两人一组,玩这个游戏。游戏规则:a.两人不许互相看各自摆的图形。b.指令尽可能少。(3)学生活动。(4)学生汇报。(三)小结。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搭一搭游戏一一游戏二练习三一、教学目的1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2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三、教具:
17、情境图。学具:小棒,卡片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指名发口令,学生按口令摆立体图形。(二)基本练习:1. P16第1、2题。(1)独立做。(2)订正。2. P17第3题。(1)独立做。(2)独立搭。3. P17第4题。(1)独立画。(2)订正。(三)拓广练习:1、同步练习P162、自主天地Plo(四)小结。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练习三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画一画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亳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
18、尺让学生认识亳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分硬币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二、学情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根据教材
19、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亳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亳米的长度观念,明确亳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在测量身
20、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2)课前老师请每位小朋友摘下自己的校徽,现在请你仔细观察校徽,你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和宽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校徽一端要对准O刻度)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厘米多一点,有的说2厘米不到。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3)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
21、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一一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1、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师放大尺子)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4、其实我们的校徽,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徽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6、想一
22、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7、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8、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二)认识1厘米=10毫米。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清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2、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
23、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俞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4、师板书:1厘米二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三)测量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1、书本P3做一做(1) 独立完成(2) 交流汇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3) 表扬填对者2、测量每条边长度(以毫米为单位)(1) 独立测量(2) 指名汇报三、巩固新知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 一枝铅笔的长约18 ()(2) 一分硬币的厚度约1()()(3)教室的长约8()
24、(4)玲玲的身高为125 ()2、我会算。50毫米=()厘米3厘米=()毫米4厘米3毫米二()毫米(四)课堂小结(5) 一枝粉笔长75 ()(6)小芳家到学校距离为200(7) 一把钥匙的长45 ()(8)练习本的厚约3 ()76毫米=()厘米()毫米100毫米二()厘米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一一厘米一一毫米。(板书)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五、课外延伸。改一改。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天气:晴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
25、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程出版的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是:1.体验平均分;初步理解几分之一。2 .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3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教学过程:一、通过对“一半”的认识,理解“一半”的含义(1) 一半是多少:(1)全班同学的一半(2) 一组
26、同学的一半(3) 一个圆的一半2 .说说一半是怎么分的?(平均分成相等的2分,两份中的一份就是一半)3 .所有事物都可以分出一半,一半能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像全班同学的一半是用20表示、一组同学的一半是用5人表示,我们能说清它有多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经常碰到类似这样一个圆的一半的情况,我们无法用所学的数说清它到底有多大。于是在数学上引入了分数,就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分数表示这个圆的一半。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来表示。4 .折一折:在正方形纸上折出二分之一,涂色表示二、动手操作,理解四分之一1 .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你能折吗?2 .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学生对二
27、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3 .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4 .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1 .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2 .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最大,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
28、不表态)4 .故事: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5 .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
29、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四、练习运用(略)反思: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1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2 .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
30、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
31、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
32、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
33、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教材分析:本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
34、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从而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材呈现的是四名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场景,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最后还提出:“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做一做”的第1题,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身边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第2题是让学生说出长方形
35、、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以及任意四边形之间有什么不同,进一步把握这些图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分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的,也较难掌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采用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
36、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2 .通过学生一系列自主性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概括抽象的能力。3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理念:1 .联系生活,展开教学
37、。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就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实际的情境:校园场景引入四边形的教学,把认识四边形这一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 .创设情境,探究规律。几何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所以我尽量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如教材例1中的图,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出四边形的共同特点,然后再通过学生动手围一围、分一分、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思考,使学生对四边形有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从而也进一
38、步认识了两种特殊的四边形氏方形、正方形。3 .小组合作,全体发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一方面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一方面在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中,各种层次的学生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又如:在小组合作中,培养他们学会谦让、团结友爱等的情感、态度方面的优点。这样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知识,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教学流程: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1 .课件播放美丽的校园录像,学生欣赏。师: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定格的校园图片。)在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图形?学生从中找
39、一找图形,一边看一边汇报。2 .师:大家真能干!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看来啊,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宝宝四边形,你们愿意和它成为好朋友吗?(板书课题:四边形)(课前播放录像,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引入数学知识,感悟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步感知,发现特征1 .想一想。课件出示图形王国的图片。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数学王国!在这里我们就要和新朋友四边形认识To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2 .找一找。师:四边形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看,数学王国
40、里有这么多的图形,请你挑出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作上记号。(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请学生上台利用课件将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拖入“四边形的家”。别的同学若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立刻陈述,最后达成共识。让学生把认为是四边形的都涂上相同的颜色,同桌互相检查评价。3 .议一议。师:请大家观察一下,在“四边形的家”里面的这些图形宝宝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互相交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四边形的特征,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教师板书。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现在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4 .举例。让学生说一
41、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鼓励。(创设图形王国这一情境,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三、动手操作,互动交流1 .剪四边形。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发现的关于四边形的特征,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我们看一看哪个组剪的四边形最多。学生分页代码利用卡纸,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如果学生剪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
42、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教师适当加以评论,及时表扬。2 .四边形分类。师:大家真了不起!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的四边形朋友。下面呢,请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将桌上剪出的四边形分分类,然后互相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全班交流:汇报小组内交流结果。请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展示分类结果,并说一说分类标准。(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手剪一剪四边形,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剪出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
43、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3 .围四边形。a.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小组汇报,得出结论。b.师:围出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教师下位巡视,及时进行指导。上台展示个别小组的作品,全班进行评析。(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四、延伸拓展,结束新课1 .猜一猜: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认识啊,我们已经和四边形成了好朋友,瞧
44、!他可高兴了,还在为我们在进行表演呢!课件演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任意四边形的演变。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下一次将会变成什么图形?2 .剪一剪:不改变长方形的大小,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它变成另一个四边形。(在学生已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以动画形式展示图形演变过程,初步渗透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而剪一剪的练习让学生在有机会展示自己,使他们感受到学无止境。从而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各有发展,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求知欲。)3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评析:“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这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
45、强的课,教师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以“和四边形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找一找、议一议、剪一剪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这节课,教师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多媒体课件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学内容:PioPll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2、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
46、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一、复习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二、新授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2、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3、将答案完成在书上。4、完成试一试第2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三、练习。完成PIl13题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交流算法。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自己学得怎样?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交流算法。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学生互评,自评。板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二、教学目标:1 .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