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课堂笔记.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72234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鹳雀楼课堂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登鹳雀楼课堂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登鹳雀楼课堂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鹳雀楼课堂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鹳雀楼课堂笔记.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登鹳雀楼课堂笔记一、原文简介:登鹳雀楼这一课是教育部编辑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它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作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其描述的宏大景观与诗后两句所蕴含的哲理,具有很深刻的意义。如何在课堂上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而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自豪感;如何在课堂上体悟哲理,感受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是我们这一课需要突破的重难点。二、关键词:古典诗歌;韵律美;画面美;创作美;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三、课堂笔记:1、本课内容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

2、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堪称描写景物的典范。从颜色上来说,白日、青山、黄河、蓝海(天),色彩明亮绚烂,所写事物纵横磅礴。从视角上来看,由上而下,由近及远,视野不拘且开阔。同时运用多组动静结合:日为动,山为静;山无声,河奔腾。在构图上也很好地把点、线、面勾勒出来,画面简洁深远。另外,日、山、河都是作者眼中所见实景,但鹳雀楼在山西,王之涣就算把眼睛睁得再大也看不见海,所以黄河入海是他想象中的情形,属虚写,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实结合。短短十个字,作者不着痕迹间却运用了五种常见的景物描写方法。然而这也许不算什么,因为相比这两句所蕴含的宇宙意识

3、和深刻哲理,以上手法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人认为句中的“上”字是全诗精髓一一当作者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太低导致视野被限制,就立即采取了必要的行动。一个“上”字,非常好的体现了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果断的执行力。而“更上一层”之后则会进一步激发“穷”千里万里的愿望。如此就形成良性循环。这与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王阳明的“知”主要指“良知”)。“欲”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比如有的学生成绩差,但篮球打得好,或者很会玩游戏;原因就是他对学习没有想法,可打球,玩游戏的愿望却很强烈。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的“欲”念很强,他就自然而然会想办法去做

4、,并且最终把它做好。欲是动力,也是方法。NBA经常有教练要求队员对胜利保持饥饿感。其实就是保持对胜利的欲望。对欲望的触发、保持、提升,可以成为各种管理办法和教育方式的指导思想。也有经常把无欲无求,无欲则刚挂在嘴上的人;其实无欲无求,无欲则刚大多时候是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求而不得那还能怎么办?就说不需要那么多欲望好To当然,真正到达一定境界,比如宗教里的无欲无求则另当别论。宗教里的无欲无求也不是真的说无所求,只是把普通人对物质的欲求转移到精神层面。4、回到诗中来。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所以更“上”一层楼。“欲”和“上”,有一个因果关系在(这个句子不会涉黄吧)。然而再上一层楼视野也开阔不到哪里去,也肯定看不到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情形。好在他已具备这种进取的意识,那尽可以下楼往东走,一直走到大海边。王之涣如果在大海边意犹未尽,又很想知道海那边是什么那他可能先于麦哲伦他们完成环球航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