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772291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共24小题48分)1. (2021丙卷模拟)清史稿记载:迨光绪变法,三十二年,改刑部为法部,统一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配置总检察长,专司审判,并不会督察院,而三法司之制废。司法事务有年度,判断有评议,刑事有检察官莅临,人命有检察官相验,法院行之而不能行之于州县。这表明,此时()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现代监察体制得以建立C.司法改革成效显著D.司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2. (2021山东模拟)如表为1910年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和1903年日本举办的大阪博览会场馆对照,它反映了清政府()相同不同南洋劝业会大阪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大阪博览会工艺馆工业

2、馆卫生馆动物馆农业馆农业馆武备馆植物温室林业馆京畿馆冷藏库水族馆水族馆兰馆台湾馆水产馆各省别馆商标馆机械馆机械馆海军陈列馆不可思议馆通运馆通运馆博山琉璃馆学术人类馆教育馆教育馆金陵缎业馆世界一周馆A.推行新政效果初显B.重视科技成果转化C.统筹区域经济发展D.重视国家海防建设3. (2021靖远县模拟)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立,表明满洲贵族集团既不想“让权于民”,也不想“分权于民”,激起了立宪派的愤怒;同时实行的铁路国有政策与民争利,彻底与广大人民对立起来。这揭示出()A.清政府开启了政治民主改革B.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社会基础C.实行民主共利成为社会共识D.清王朝覆灭具有历史必然性4. (2

3、021海淀区模拟)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学制后,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1903年文明书局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课文:“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日:吾苦甚。牧童日: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这一内容旨在()A.宣扬上下尊卑等级秩序B.推广白话文和新文学C.主张开启民智救亡图存D.论证剥削压迫合理性5. (2021沈阳模拟)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颁令,革除“旧例不通婚姻”的禁令,“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推进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B.推动婚姻主婚权向当事人转移C.应对革命排满风潮挽救统治危

4、机D.顺应了婚姻关系民主平等的趋势6. (2021安徽模拟)清末“约定自开”商埠的浪潮中,东北三省共有自开商埠18处。清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握定主权为宗旨”,依“约”将部分应由中外“约定开放”的商埠变成了实际上的“自开”商埠,掌控了这些商埠的“行政、司法和关税”的主权。这表明清政府()A.收回了丧失的国家主权B.近代外交意识有所增强C.主导国家对外开放进程D.竭力维护朝贡外交体系7. (2021山东模拟)如表为1909年中国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在美选科情况。它反映出()类别各学科人数(共计47人)人文普通艺文1哲学1教育学1财政1社会政治1商业1教育行政1新闻学1科学自然铁道管理2应用化学

5、1化学5土木工程1科学普通科学1农业3造船工程3道路工程1数学2林业2机械工程2采矿冶金3物理1普通工程】电气工程6化学工程5A.甲午战争对教育理念的影响B.清末新政加速教育近代化C.美国成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D.近代化发展对教育的需求8. (2021江西模拟)在1906年和1907年之间,清政府开始制定官方奖励的详尽制度,分三类。第一,奖给高超技艺的手艺人和有所发明的技工;第二,奖给工业提倡者;第三,奖给投资者。这表明清政府()A.对新兴工业态度积极B.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C.新政取得了较大成果D.立宪推动经济的发展9. (20215月份模拟)如表是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相关史实,据此可知()1

6、901年清政府批准分科递减科举中额,用学堂逐渐取代科举。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制定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4年清政府批准张之洞、张百熙等上奏的奏定学堂章程,确立“癸卯学制”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1905年清政府停罢科举。1909年全国有学堂58896所,学生人。A.近代教育体系日趋完备B.清末新政取得显著成效C.改革侧重考试形式变化D.清末教育体制平稳转型10. (2021江苏模拟)清末预备立宪,由政府刊行政治官报,后改名内阁官报,各省亦各有官报。民国建立后,又改名政府公报,各省亦改名公报。这大改变()A.突出和表现官方权威B.强调报纸的官方属性C.与民间报刊加以区分D.突出

7、了共和政治色彩11. (2021三明模拟)1907年9月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是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开端。这反映了()A.人们普遍接受西方法律B,洋务运动的直接推动C.晚清时社会经济的发展D.“预备立宪”成效显著12. (2021鼓楼区校级模拟)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在辛亥革命中,许多留日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据此可知()A.日本支持中国革命B.中国民族危机加深C.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13. (2021洛阳三模)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等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

8、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个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立D.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14. (2021香坊区校级三模)1901年,张之洞在致一位军机大臣的电报中说:“嗣闻人言,内(太后)意不愿多言西法,尊电亦言勿袭西法皮毛,免遗口实等语,不觉喟然长叹。若果如此,变法二字尚未对题,仍是无用,中国终归撕灭矣!”该材料侧面反映出()A.清末新政存在阻力B.张之洞对维新变法运动的支持态度C.洋务运动日趋没落D.辛丑条约动摇了统治者的信心15. (2021重庆模拟)如表是清末新

9、式学堂数量表。下列选项是对该表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时间(年)学堂数量(个)在校学生数量(个)毕业学生数量(个)教师数量(个)19026192190376931428190444766947521671905827725887323031906238625453388064190737888195086355619084799514846737031909591172336190095191042696191152500(约)-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之第一二三次教育统计图表A.改变了教育落后的局面B.迈出了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C.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制16. (202

10、1重庆模拟)清末,新兵入伍,类多考试,文盲已居少数,大量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到新军之中。“秀才当兵,已成普遍现象”。在1905年黄陂招募新军,“96人中,就有12个康生,24个秀才”。由上述现象可知()A.洋务运动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B.维新变法解放了知识分子的思想C.西学传播开启了军队的近代化D.社会变动引发了价值观念的变化17. (2021五华区校级模拟)如表,据上表可知()1903-1906年中国新式学堂数量统计年份1903年1904年1905年1906年新式学堂数量769所4476所8277所23862所A.政府政策影响教育发展B.教育救国思潮兴起C.革命思潮推动教育进步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11、18. (202】辽宁模拟)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宣布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当部分官员奏请合并旧内阁与军机处以实行责任内阁时,慈禧断然予以否决。这说明,此次改革()A.体现了社会变革的免杂性B,阻断了中国近代化历程C.实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D.激化了社会的主要矛盾19. (2021武汉模拟)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1903年,设商部、学部等;1905年,设巡警部,裁撤国子监。这些措施()A.推动了政权机构近代化B.有利于立宪运动发展C.动摇了专制统治的基础D.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20. (2021茂名模拟)1901年6月5号,清廷谕整顿翰林院,

12、斥责该院“专以诗赋小楷为功,弊精神为无用,而经世之务,或转不暇考求,殊非造就人才之意”。清廷谕整顿榆林院反映了清政府()A.传播维新变法思想B.举新政急需新式人才C.抵制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21. (2021广东模拟)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事宜,提到“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日治,二日富,三日强。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整顿中法者,所以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B.维新思潮推动了戊戌变法开展C.变法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D.新政从根本上维护传统统治22. (2021保定二模)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

13、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二这表明党中央()A.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B.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C.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D.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23 .有学者认为,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可以使国家机关人事管理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增强人事管理的透明度,使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这体现了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征是()A.民主化B.科学化C.法制化D.规范化24 .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

14、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等23个专科;1919年颁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专科,同时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这表明了()A.经济类专科考生备受国家重视B.文官考试更注重通才知识考生C.考试科目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D.传统文化在考试中的地位降低二.材料题(共3小题52分)25. (2021威宁县校级模拟)材料在改革前期主要进行了体制内的改革,即对行政机构、教育体制、军事体制等方面做了变动。以1905年为转折,清政府派遣大臣出洋考察立宪国政治,制定改革蓝图,并宣布预备

15、立宪。紧接着民主议事机关咨议局和资政院也相继建立起来。然而,由于清王朝已经奄奄一息,在皇族内阁出台后,清末新政在四面烽火中彻底走向失败。作为清政府最后十年生命里的大事件,一方面,推行晚清新政是内忧外患的逼迫,是为了实现自我保全而不得不进行的一次改革;另一方面,改革实施的一系列措施较之以往的“祖制不可违”确实让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步伐,但历史的合力最终将中国推向了革命,在更加猛烈的炮声中新政偃旗息鼓。-摘编自李冬雪清末新政政治改革论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末新政中的政治改革。26. (2021湖北模拟)材料一:中国

16、近代史上的部分宪法时间名称说明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清末新政期间制定,中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主要参照日本1889年宪法。共23条,其中维护君上大权的共14条,专制色彩明显。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借鉴了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宪法精髓。规定法了主权在民、国民平等,确立了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体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但也存在因人设法的问题,后被袁世凯废除。材料二:1952年11月,党中央作出决定,立即着手准备制定宪法。1953元旦,人民日报在社论里把制定宪法列为1953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之一。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

17、员会。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和参与下,在广泛参考了西方国家宪法和民国时期宪法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实际,经过七个多月的努力,前后易稿二十余次,最终形成了宪法初稿。宪法初稿先后经中央政治局确认和民主党派讨论后公布,广泛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据统计,约有1亿5千万人参与了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达138万多条。在合理吸收民众建议之后,宪法最终定稿。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这部宪法。代表们在发言中纷纷表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从来没有过真正的民主宪法,这(五四宪法)将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宪法。-摘编自王人博法的中国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国时期制宪活动

18、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民国时期与新中国初期在制宪实践上的异同。27. (2021镇江模拟)材料:钦定宪法君上大权:大纲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1908年)附臣民权利义务: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六、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九、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中华民国总纲临时约法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1912年)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中华人民第一章共和国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195

19、4年)国家。第五条国营经济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要求:提取材料中有关信息。围绕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成文,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弁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4小题)1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迨光绪变法,三十二年,改刑部为法部,统一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配置总检察长,专司审判,并不会督察院,而三法司之制废。司法事务有年度,判断有评议,刑事有检察官莅临,人命有检察官相验,法院行之而不能行之于州县”。【解答】材料中介绍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

20、司法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配置总检察长,专司审判,体现了当时司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在清末得到强化,且这一论述也不符合晚清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现代监察体制的建立,强调的是司法改革中确定的司法独立原则,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司法改革内容,没有体现改革效果,排除C项。故选:Do2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10年清政府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和1903年日本举办的大阪博览会场馆对照”。【解答】材料信息对比中日两次博览会,展览内容全面,与国际接轨,这反映了1901年以来,清政府新政的成果,故A项正确;当时清政府主要是

21、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国内的科技水平有限,还涉及不到成果转化,故B项错误;当时经济发展不平衡,侧重东部省份,故C项错误: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灭,材料的军事色彩不突出,故D项错误。故选:Ao3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结合题干“皇族内阁的成立,表明满洲贵族集团既不想让权于民,也不想分权于民,激起了立宪派的愤怒;同时实行的铁路国有政策与民争利,彻底与广大人民对立起来”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清政府打着“新政”的幌子,不“让权于民”,失去了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信任,许多人转向主张暴力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铁路国有政策也使得清政府彻底失去民心,清政府已然孤注一掷,表明清王朝

22、的覆灭具有历史必然性,故D项正确;材料中“满洲贵族集团既不想让权于民,也不想分权于民”可知,清政府是假借“新政”的幌子,不是进行有效的民主政治改革,排除A项;题干反映清政府的行为使得它与资产阶级立宪派和广大人民站在了对立面,不能由各阶级反对清政府得出辛亥革命社会基础广泛,排除B项;题干反映资产阶级立宪派对清政府不“让权于民”、“分权于民”不满,没有提到实行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故选:Do4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解答】根据“出现了各种新式教科书“智不若人,即为

23、人役。岂独牛然,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可以看出,其寓意是说思想不开放,再勤劳是也徒劳,任人压迫,因此反映出开启民智救亡图存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尊卑等级秩序,排除A;此时没有白话文运动,排除B;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故选:Co5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颁令,革除“旧例不通婚姻”的禁令,“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禁令,允许满汉官民通婚,主要是为了应对革命排满风潮,挽救统治危机,C项正确;推进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不是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社会生活的主要目

24、的,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婚姻主婚权的转移,B项错误;顺应了婚姻关系民主平等的趋势是客观结果而非清政府改革社会生活的主要目的,D项错误。故选:Co6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清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握定主权为宗旨”,依“约”将部分应由中外“约定开放”的商埠变成了实际上的“自开”商埠,掌控了这些商埠的“行政、司法和关税”的主权。【解答】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自开商埠的主导权之所以能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主要是因为随着清政府外交近代化的转型,利用规则、在规则范围内力争挽回利权的意识和实践都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主导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25、,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利用规则维护主权,而非维护朝贡外交体系,D项排除。故选:Bo7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09年中国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在美选科情况”。【解答】根据材料可知,1909年中国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在美学习,选择自然科学的人数远大于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数,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的近代化发展需要实际有用的技术人才,材料中的情况反映了近代化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故D项正确;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1895年,这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促成了赴日留学的热潮,材料强调的是庚款留美学生的学习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庚款留美学生的信息,不能说明“美国成为

26、留学的主要目的地”,故C项错误。故选:Do8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考生可根据材料“第一,奖给高超技艺的手艺人和有所发明的技工;第二,奖给工业提倡者;第三,奖给投资者”分析。【解答】从材料看出政府对工业采取奖励的措施,但企业家们其实不需要这些奖励,但是政府还是这么做了,可以看出政府对待工业的态度是相对积极的,故A项正确;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奖励实业的措施虽然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但不能仅从此一项就得出清末新政效果较大,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立宪推动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Ao9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清

27、末新政时期教育变革的相关史实”。【解答】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清政府从规章制度的制定、考核选拔人才程序多方面进行改革,促进教育的近代化,使得近代教育体系日趋完备,故A正确;表格中只说了清末新政教育方面的相关史实,没有说清末新政效果如何,所以也不能得出清末新政取得显著成效,故B错误;根据材料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等学制可以可出,改革侧重于教育规章制度的变化,并非考试形式的变化,故C错误;表格仅列出来清末新政教育方面的相关史实并不能从中看出清末教育是否平稳转型,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停罢科举,在社会上造成极大震动,故D错误。故选:Ao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考生可根据材料中

28、从“官报”到“公报”的影响分析。【解答】从“官报”到“公报”体现了封建官府色彩的弱化,民主色彩的强化,突出了共和政治色彩,故选D;名称的变化体现了民国建立后共和政治色彩的强化,不能说明是突出和表现官方权威、强调报纸的官方属性,排除AB;材料中的报纸都是官方报纸,并不是为了与民间报刊加以区分,排除C。故选:Do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考生可根据材料“大清民律草案打破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旧体例,是中国民法法典化的开端”分析。【解答】材料中提到的民律、民法,都是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反映了晚清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A中“

29、普遍”的说法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排除;洋务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破产,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预备立宪”只是清政府维护专制统治的幌子,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排除D。故选:Co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考生可根据材料“到1905年,留日学生达8000余人。在辛亥革命中,许多留日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赴日留学出现高潮,留日学生希望通过学习日本挽救民族危亡,进而振兴中国。但当他们接受了新式教育和新思想之后,越发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主张推翻清政府,进而投身于社会革命,在辛亥革命中,许多

30、留日学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邹容、黄兴等,这说明清政府的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日本支持中国革命,故A项错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是赴日留学出现高潮的原因,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这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o13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注意晚清改革前后人员变化,结合清末新政改革的目的和实质分析其影响。【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进行官制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满族占了多数,这说明官制改革的实质仍然是加强满族贵族的统治,并非实行民主政治,这就导致清政府统治的日

31、趋孤立,故C正确;AD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晚清的官制改革目的是挽救统治危机,”动摇了满清的统治基础”夸大了其影响,故B错误。故选:Co14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考生可根据材料“嗣闻人言,内(太后)意不愿多言西法,尊电亦言勿袭西法皮毛,免遗口实等语变法二字尚未对题,仍是无用,中国终归撕灭矣!”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嗣闻人言,内(太后)意不愿多言西法,尊电亦言勿袭西法皮毛,免遗口实等语变法二字尚未对题,仍是无用,中国终归撕灭矣!”可知,材料中的“内”指的是慈禧太后,她不愿多言西法,说的是清末新政没有希望了,说明当时清末新政存在阻力,A项正确;根据所学维新变法史实可知,

32、维新变法于1898年9月结束,并且材料所述“变法”是指清末新政,而不是维新变法,B项错误;根据所学洋务运动史实可知,洋务运动在1895年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而破产,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慈禧太后不愿多言西法,说明当时清末新政存在阻力,没有体现辛丑条约对动摇统治者方面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Ao15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要求学生结合清末新政的措施和影响因素来分析。【解答】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清末新式学堂发展较快,学堂数量、学生数量和教师人数都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教育落后局面的改变、完备教育体制的建立,迈出中国教育近代化第一步

33、的则是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排除A、B、D三项。故选:Co16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要求学生结合清末新政的措施和影响的分析。【解答】清末,“大量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到新军”,1905年,有縻生、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可知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废除科举,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并未涉及陆军新军,且时间也不符合,故排除A项;维新变法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发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参与人员并未涉及广大的知识分子阶层,排除B项;一些知识分子参军,并不能证明军队现代化,排除C项。故选:D。17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时间,分

34、析表格信息,结合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的废除及其影响分析。【解答】依据题干时间“1903-1906年”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依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新式学堂数量迅速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故A项正确;B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表格信息中新式学堂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的影响,不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D项错误。故选:Ao18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当部分官员奏请合并旧内阁与军机处以实行责任内阁时,慈禧断然予以否决”,结合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当部分官员奏请合并旧内阁

35、与军机处以实行责任内阁时,慈禧断然予以否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虽然实行宪制改革,但是在实行责任内阁时遭到统治者的否决,这说明清末宪政改革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清末预备立宪只是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一些调整,未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程度,故A项错误;预备立宪只是延缓而未阻断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故B项错误:慈禧的决断能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但是还谈不上激化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故选:Co19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清末新政的内容和意义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这在一定程度适应

36、了中国近代化的需要,推动了政权机构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政权机构的调整与立宪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清政府调整政权机构的根本目的是巩固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倡民主共和理念,故D项错误。故选:Ao20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01年6月5号,清廷谕整顿翰林院,斥责该院专以诗赋小楷为功,弊精神为无用,而经世之务,或转不暇考求,殊非造就大才之意【解答】根据材料“1901年6月5号,清廷谕整顿翰林院,斥责该院专以诗赋小楷为功,弊精神为无用,而经世之务,或转不暇考求,殊非造就大才之意可得出,清政府认为翰林院专攻诗赋小楷,与实际无用。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清政府正在

37、进行新政改革,急需新政所需的人才,而翰林院无法满足,所以清廷下令整顿翰林院,故B项正确;当时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且清政府不可能传播维新变法思想,故A项错误;新政时期的清政府主张向西方学习,故C项错误;清政府新政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项错误。故选:Bo21 .【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中刘坤一、张之洞的变法主张,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清末部分地方官员主张实行变法,将中西方制度相结合以实现中国的富强,这反映了清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深入了解,这就适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需求,故C项正确;洋务

38、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就已经破产,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在1898年就已经失败,故B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Co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干部管理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初期干部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材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体现的是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正确;材料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无关,A排除;材料与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D排除。故选:Bo23【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体现公开、民主

39、、平等、竞争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解答】材料“体现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公务员进、管、出各环节有更多的发言权”充分显示出公务员制度民主化的优越性,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学化、法制化以及规范化方面的特征,故B、C、D三项排除。故选:Ao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考生可根据材料”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商业等专科,同时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一道”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经济类

40、专科考生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注重通才知识考生”,故B项错误:D项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Co二.材料题(共3小题)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第一小问要结合清末新政改革的具体措施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清末新政改革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1)内容:根据材件即对行政机构、教育体制、军事休制等方面做了变动可归纳出改革行政机构、教育和军事体制:根据材料”清政府派道大臣出洋考察立宪国政治可归纳出派遣大臣出洋考查宪政;根据材料”并宣布预备立宪”可归纳出宣布预备立宪;根据材料”累接着民主议事机关路议局和资政院也相继建立起来可归纳出建立语议局和资政院;根据材料”在皇族内阁出台

41、后“可归纳出成立皇族内阁。(2)评析: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及加速清政府的灭亡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故答案为:(I)内容:改革行政机构、教育和军事体制:派意大臣出洋考查宪政;宣布预备立宪;建立谄议局和资政院;成立皇族内阁。(2)评析: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挽救晚清统治危机,虽然有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导致了民主革命的煤发,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26 .【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的民主政治。第一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从目标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二问的异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识从内容和影响分析相同点,从背景、进程、影响分析不同点。【解答】

42、(1)变化:根据材料一钦定宪法大纲中的“主要参照日本1889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借了法国、美国等宪法精髓”可知,日本1889年宪法确立了日本的君主立宪制,而法国、美国的宪法确立的是民主共和制国家,即目标上从确立君主立宪到实现民主共和;根据材料一钦定宪法大纲中的“维护君上大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可知,从维护君主专制到确立主权在民。(2)相同点:根据材料一钦定宪法大纲中的“主要参照日本的1889年宪法”,中华民国时约法中的“借鉴了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宪法精髓”,材料二“在广泛参考了西方国家宪法和民国时期宪法的基础上“可知,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参考借鉴了他国宪

43、法的经验;结合所学可知,二者都推动中国近现代法律的发展,反映了政治现代化的诉求。不同点:例如:进程上:根据材料一“但也存在因人设法的问题,后被袁世凯废除”,材料二“1953元旦经过七个多月的努力,前后易稿二十余次,最终形成了宪法初稿在合理吸收民众建议之后,宪法最终定稿”对比可知,晚清民国制宪进程曲折艰难,而新中国初期制宪进程顺利成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晚清民国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新中国初期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结合所学从影响分析可知,晚清民国制宪活动未能有效促进政治民主,而新中国初期制宪活动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宪法。故答案为:(1)目标上,从确立君主立

44、宪到实现民主共和:措施上,从维护君主专制到确立主权在民。(2)异:环境上:晚清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初期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进程上:晚清民国制宪进程曲折艰难,新中国初期制宪进程顺利成功:影响上:晚清民国制宪活动未能有效促进政治民主,新中国初期制宪活动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同:吸取了西方国家的经验;反映了政治现代化的诉求。27 .【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中三部法律的内容,结合其特点提取观点,然后结合三部法律的内容特点、实质以及影响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即可。作答时,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属于开放性题,依据表格中

45、的三部法律,结合其特点和影响可从近现代的民主化、法制化的探索历程角度提取主题。然后结合三部法律的内容特点、实质以及影响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再根据设问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说明三部法律的演变折射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体现了民主化、法制化的探索历程。故答案为:示例:主题:近现代的民主化、法制化的探索历程。说明:清末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臣民”仍是帝王统治的对象,“臣民”概念仍具有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印痕。辛亥革命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影响,采用“人民”的概念,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个体性,体现了中国近代民主法治理念的进步,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民主化探索的成果。“文革”结束后,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停止阶级斗争,恢复民主法治,实行改革开放。1982年宪法中,人民概念的革命色彩淡化,人民的范围扩大,强化了公民权利的保障。完善了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推动改革开放的发展。总之,在不同时期的宪法文件中,“人民”概念的范围逐步扩大,权利意识与保障逐渐增强。从“臣民”到“人民”折射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变迁,体现了民主化、法制化的探索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