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198407 上传时间:2023-10-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一、单选题1.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下列说法有误的是A.汉朝通过察举制,以广泛授罗、管理人才B.九品中正制,为真正有才学且出身低微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C.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取土,实质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2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是A.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B.地方举荐C.军功授爵D.血缘世袭3 .宋朝时期“取土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种状况反映了A.门第观念流行B.雇佣关系发展C.社会

2、控制严密D.身份趋向平等4 .“因为这一制度的实行,各地的儒者源源不断地进入汉王朝官吏的行列,使之逐步儒学化,达到了汉武帝加强封建统治的目的。”这一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5 .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土人及笫即可释褐入官。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C.扩大了统治基础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6 .下表是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的统计分类表,由表可以推知,汉代察举制僚贵族夕第69.6%6%I

3、5.78.7%A.致使富豪入仕艰难B.忽略了身份界限C.削弱了世卿世禄制D.体现出公平公正原则7 .据报道,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近166万人报考,较去年增加了17.34万人。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子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A.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8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C.唐朝开始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史D.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卿世禄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8 .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

4、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D.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力9 .西汉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理冤狱”。据此判断“刺史”A.是地方的封疆大吏B.是中央朝廷的重臣C.是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10 .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材料中反映的制度A.以才华能力为选官标准B.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C.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最突

5、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11 .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谬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谓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12 .美国学者包弼德指出,作为一个描述社会成分的术语,“士”在唐代的多数时间里可以被译为“世家大族”,在北宋可以译为“文官家族”。该观点的依据是,唐宋之际A.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B.政局日益趋向于动荡C.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D.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13 .魏晋南北朝时,高门大姓非常重

6、视家谱的编修。与此同时,谱牒作伪现象严重,如“荒伦人王泰宝买袭琅邪谱”。一旦作伪成功,寒门之人就得以享受世家大族的特权,包括步入仕途。这反映了当时A.士族专权不利于社会稳定B.政治权力划分取决于宗法关系C.士族专权削弱了中央集权D.土族对社会政治有较大影响力14 .宋人考卷时实行糊名制,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清人考卷分设“官生卷”“民生卷”,官二代只能考“官生卷”,试题比“民生卷”深得多。材料表明科举A.促进社会阶级阶层的固化B.客观上体现了公平公正C.清除了官僚系统腐败现象D.主要依据门第选拔官吏15 .明朝科举考试采取“分地录取”办法,分南、北、中卷录取,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西南

7、地区)占10%,但名次高低不受地域限制。这主要是因为()A.科举制的推广B.与边远地区文化交流增进C.皇权的加强D.南方经济的发展16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对该规定理解正确的是A.历史教育承担着传播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功能B.历史研究应以探究历史真相为最终目的C.探寻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历史学习的主要内容D.培养国民民族意识是历史教育核心目标17 .据通典记载:“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

8、日久,寝以成风。”这一措施的影响是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儒学开始了独尊地位选拔了经世致用人才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A.B.C.D.18 .220年,魏王曹丕设立中正官取代乡里评议考察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土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这一政策意在A.巩固门阀士族势力B.提升官员的道德与才能C.将选官权收归中央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19 .阅读下列有关科举制度的材料,材料所反映的朝代对应正确的是“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作了欺人技。”美国史学家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

9、迁比例是惊人的。”“诸洲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并始建进土科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土、明经两科为主,首创武举和殿试A.宋朝一一明清一一隋朝一一唐朝B.明朝一一宋朝一一隋朝一一唐朝C.隋朝一一宋朝一一唐朝一一明清D.明朝一一隋朝一一唐朝一一宋朝20 .在某种选官制度下,父祖是知识分子的子孙在家庭中即可接受古典的基本教养,可以节省学费十之七八:一般中下层人民或每日为糊口而营役的人们则要利用余暇发奋求学,实在不是专业读书人的对手。材料表明该选官制度A.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B.给予了所有人平等机会C.体现了贵族政治的弊端D.提供了机会但存在不公21 .宋代流行“榜下捉婿”,即发榜之日各地富绅

10、们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苏东坡有诗云:“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王安石也说,“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材料意在强调宋代A.理学思想成熟B.商品经济繁荣C.社会阶层流动D.女性地位提高二、材料分析题22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摘编自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材料二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交趾人并韶者,富于词藻,诣选求官,而吏部尚书蔡搏以并姓无前贤,除(任命)广阳门郎(守门的小官)。蔡搏贤者也,不能免俗,何哉?洪迈容斋随笔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

11、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选官途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俗”是指什么?蔡搏“不能免俗”说明了什么问题?(3)依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影响?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创始于隋,盛

12、行于唐,宋、明、清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直到清末才得以废除,科举制在中国运行了1300多年。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科举考试成为一项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根据形势的需要,由皇帝临时设置科目,平民子弟和官员都可参加。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要比唐代严格,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宋太祖时期正式建立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制度,实行“糊名”“卷录”。明清的科举制度更加严格和程序化。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材料二作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基柱,科举制度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文官考选体系,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运转最重要的稳定

13、机制,从而,对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的稳定产生了重大作用。科举制度正是通过给人们特别是精英人物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可能而成为中国封建政治统治强有力的稳定机制摘编自郑从金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I)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太祖首先决定将考核的时间间隔拉长:“内外官满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黜陟。”1369年,明太祖下诏,要求府州县的正印官员任满三年必须到吏部接受考核,吏部“核其贤否而黜陟之”。明代的文官考核方式主要由考满与考察两大系统所组成,由考满和考察相互配合进行。明代文官考

14、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监督者,都是皇帝。无论是官员的考满,朝勤考察还是京察,在没有接到皇帝的最后命令是不能进行的。整理自于天娇明代文官考核制度材料二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给他们创造学习的条件,或在工作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仍然达不

15、到考核标准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或者降职使用。”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参考答案1.B2.A3.D4.B5.C6.A7.A8.C9.D10.All.C12.A13.D14.B15.D16.A17. D18.C19.B20.D2l.C22. (1)途径:察举制。特征:考试与地方推荐相结合,自下而上的推荐方式。(2)俗:门阀世家子弟凭借门第(家世)可以当高官。说明:南朝时期选官上仍然注重门第(家世)。(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23. (1)特点:运行(或存在)时间长;采用考试选拔人才;不断得以发展并日趋严格化。(2)作用: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稳定了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24. (1)特点:考核时间间隔延长;主要针对地方官员;皇帝为最高主考官;考满和考察两种方式相配合。(2)背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意义:为公务员的晋升和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对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提高公务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