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诗 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总集。,内容:,形式:,手法:,收入 时期的诗歌 首。,汉以前被称为 或。,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的源头。,诗歌,从西周到春秋,305,诗,诗三百,风 雅 颂,赋 比 兴,四言为主,重章反复,现实主义,诗经六义,民间乐歌,宫廷乐歌,宗庙乐歌和舞歌,“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风 雅 颂,赋比 兴,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
2、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三十一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七十四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说,大雅雍容典雅,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诗经的思想内容,一、反映奴隶们对剥削压迫的不平
3、,二、反映当时的婚姻生活,三、反映当时的战争徭役等,现实主义诗篇!,(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诗经名句,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诗经名句,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
4、经周南关雎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诗经(内容)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诗经分为“风”(即15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诗经简介(艺术手法),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
5、容。,诗经地位,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一、开辟了以诗歌抒情和反映现实的创作道路 二、确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在体裁、表现手法、语言方面的影响,采 薇,诗经,背景简介,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从全诗的述说口吻看,“始作”之“诗人”应当是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他以痛定思痛的心情回忆戍边中的艰苦生活。,采 薇 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雨雪:下雪。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迟迟:缓慢的样子我心伤悲
6、,莫知我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第六章,艺术赏析,一、真的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第一,春天出发,冬天归来。第二,以“杨柳依依”隐喻他为保家卫国而出征,感到兴奋、喜悦,以“雨雪霏霏”隐喻他历经战争灾难归来时,内心痛苦、哀伤。,第三,离家出征时高兴,战后回家时悲痛。第四,“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感觉情调的强烈对比,显示他去时和来时的心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造成这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诗的主题思想所在二、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叠词 本诗前三章均用“采薇”起兴,诗中绝大部分用的就是赋法。本诗前三章,字数、句式完全相同,而词语也多有重叠反复,章与章之间只是略有差别。诗中七处用了叠词。,二、战争:难以言说的灾难和痛苦 这首诗所表露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1、战争给人们,特别是给下层民众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痛苦;2、下层士兵对战争的厌倦;3、人们对侵扰者的愤恨;4、对反抗入侵、保卫家国的自豪感;5、对等级悬差的怨刺。总之,采薇是对战争内涵多元复杂性的真实反映,而基于人性自然感受的强烈厌战、反战情绪,则是贯穿其中的主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