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设计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789867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2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学设计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现代教学设计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现代教学设计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现代教学设计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现代教学设计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教学设计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学设计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现代教学设计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 李江萍,抚顺市“十一五”初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2,现代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映射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轨迹,决定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效果。发展性、生态性、生成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等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扬弃与超越传统教学设计的思想,重新审视与分析现代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正确处理标准与多元、分析与综合、探究与接受、预设与生成、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是广大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教师;现代教学设计,3,一、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一)发展性 教学由知识性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三位一体的发展性功能转变,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呢?第一,从知识的维度看,知识应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链,使学生具有发现、认知、形成结构的方法和能力。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复制和转移,而是知识的生产、建构、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把公共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第二,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应“激活”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诠释。教学如果没有创造性,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4,第三,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同化和顺应

3、的过程,学生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第四,从教学活动的维度看,要遵照教学的基本规律,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泡沫”等现象发生。,5,(二)生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媒介以及环境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诸因素相互之间犹如一条“生态链”。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的共同体”,通过彼此间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既非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亦非以人为中心或以物为中心,而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充分互动与交往。教师的主导作用、媒体的辅助作用更多的

4、表现在创设一种有趣有味的鲜活情境,引领学生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主体激活状态。,6,(三)生成性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完成教案中既定的任务,而不是“节外生枝”。而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并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教学设计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教学设计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和互动的机会。,7,

5、例如: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时,应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再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8,(四)差异性 个体是发展着的独立的主体,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教学起点和终点,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者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差异是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真正地有所发展、有所成功的基本依据,是推动教学的动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对教

6、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和管理,要设计“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既给“腿长”的学生放行,使他们能在班级“方阵”中超前领跑,又给“腿短”的学生提供相应的个别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9,(五)开放性 新课程倡导教学时空应从“有限封闭”向“无限开放”改变。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营造出民主、和谐、富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要向课堂内外开放,要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直接经验、个体知识、社会现实的沟通。三是开放的知识系统。要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与教育教学的渗透融合,要注重吸纳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四是开放的教学形式。应从单一传授、灌输

7、式的教学向自主、探究与合作全面融合的模式发展。五是开放的训练内容。要多安排具有多种条件、问题、算法及结果的作业以及项目设计。,10,(六)反思性 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上课前的构思,而且是课上、课后的修改、补充和完善。要使教学设计展现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融汇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之中,完善于教学之后的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思考中。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11,二、现代教学设计的 要素分析,12,(一)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活动的灵魂。只有在明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才能符合教学规律,避免盲目性

8、,增强自觉性。这里主要阐述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念,教学过程实施策略的构思等,这既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目标的归宿。,13,从教学的背景来看,教学主要是从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与设计。一是从行为主体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和人际交往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学习起点是指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水平等;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对环境、时间、感知信息的通道、思考方式等方面的偏爱;人际交往特征是指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如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冲动与沉稳、情感型人格与理智型人格等。二是从环境(软、硬两方

9、面)的设置、教学媒体的设施、班级的设置、课堂教学理念、教师教学风格、班级学习氛围、学习团队及其构成规则和劳动分工、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三是从教学过程中的即时状态进行分析。,14,就教学内容来看,传统教学中教师思维活动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外部的学科知识上,教学设计的逻辑是知识成分间的达成结构。由于学科知识是显性知识,所以传统的教学在操作上过多地关注显性内容的运用。事实上,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一是要确定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二是要分析技能目标及其出现顺序。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而这又是达到终点知识的前提条件。三是要分析支持性条件。除了

10、必要条件(技能目标)的分析之外,还要进行支持性条件的分析。四是要把教材上死的符号式的信息内存且内化成教师自己的鲜活知识,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加工和创新。五是要从对学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形式、特点和规律,从对学习结果的类型、学习形式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1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等实际情况决定的。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学生的思维特征、迁移能力;学生的思维障碍表现及其成因等。,16,(二)教学目标分析,从目标的主体和维度看,传统教学

11、目标所体现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而非学生,目标设置中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新课程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的追求,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目标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目标要有层次性、全面性和明确性。,17,从目标的陈述内容和注意点看,传统教学设计一般只关注心理描述,如“了解”“理解”等,而忽视外化的可操作的行为样例。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上将心理描述与行为目标相结合,使教学目标的完备性和操作性都得以体现。教师在掌握目标的陈述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或师生共同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2)目标必须是分领域

12、、分层次陈述的;3)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4)行为的结果必须表达,而且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5)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6)目标还应该是可操作、可评价的,并附有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18,(三)教学策略分析,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分析,现代教学设计强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究学习中情景的体验和问题解决的结论论证,合作学习中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等。从教学方法来分析,一是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参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

13、培养。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应当是“共生性”而不是“替代性”,是“相辅相成”而不是“有你无我”的关系。三是要符合学科特点,要因科而异,根据学科的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四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等均应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基础。五是要符合教师的个性。任何成功的教学方式都是有“个性特色”的,教无定法,乃为至法,难在创造。,19,从学习方法来分析,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学习方法的设计。一要制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二要制订促进学生自

14、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性,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定的问题情境,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三要制订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20,从教学媒体的运用来分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实现课程与教育技术的整合。由于新课程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综合,因此,

15、媒体也要消除以往只传递知识信息的局限,在情景创设、思想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21,(四)教学过程分析,现代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出现了“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纯粹接受、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或是由他们共同参与)、行为(探索、思考、讨论、操作等)和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

16、或网状思维状态的,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并朝着教学目标发展。,22,(五)教学评价分析,现代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评价功能上,弱化甄别、选拔与评优,强化促进发展;在评价主体上,从单一主体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评等多元主体和主体的交互化;在评价内容上,从只关注结果转向同时关注目标、条件和过程,注重让学生对知识形成真正的理解、感悟、情感体验以及学生自我监控、反思能力的培养等;在评价方法上,从过分强调量化的测试型评价转向重视质性分析的非测试型评价;在评价工具上,注重选择适当而有成效的方式以及编制优良的评价工具;在评价策略上,注重课前的准备、

17、课程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兴发挥和创造)和课后反思性的有机结合;在评价实施上,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3,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 新课程下的教学任务分析,24,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自己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即学生要达成的学习结果的分析和确定。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的进程,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为教师提供了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恰当的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师做出的一项得要决策。它是教学设计活动的重要环节。这一决策涉及

18、到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关教育教学理论问题的思考,体现出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有人称,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目标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研究。,25,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性,26,教学目标的定义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标准。(强调教学目标的预设性)对教师来说是教的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学的标准。教学目标可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这些标准的要求应该是:具体的而不应该是抽象的清楚的而不应该是模糊的可检测的而不应该是不着边际的,27,28,恰当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

19、程目标是最核心的部分。朱慕菊 现代教学研究中,教学目标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几乎成了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顾泠沅,29,教学目标的功能(导教、导学、导测评)教学目标有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功能 教学目标有指导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功能 教学目标有检测教学效果的功能,30,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讲授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过程或探索知识的经验,则宜于选择发现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法。如:“勾股定理”-,31,二、教学目标的视角和领域,32,(一)教学目标设置的视角,1、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价值论)2、教学要体现知识

20、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教学的意义)3、现代知识观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知识不仅包括知识的储存与提取,还包括了知识的应用过程。(广义知识观)4、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个体已有经验建构的过程。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对学习者的学习十分重要,而认知能力则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选择时,应努力地将知识的掌握与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5、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33,(二)教学目标设置的领域,1、确定教育目标的三大因素:学生、课程标准、课程资源。2、确定教育目标的三大领域:(1)情感、态

21、度、价值观(2)知识、技能(3)过程与方法。,34,三、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系统,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三个领域1、认知领域:知识 领会 运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2、情感领域: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 组织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心因动作技能领域:知觉 定向 有指导的反应 机械动作 复杂的外显反应 适应 创新,35,(一)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1)知识/知道:是认知领域中最低水平的目标,主要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记忆。(2)领会:是对知识意义的把握,是低层次的理解。(3)应用:是较高层次的理解,是指学习者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

22、4)分析:是把复杂的知识整体材料分解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能力。(5)综合:是把复杂的知识整体材料分解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能力。(6)评价:是指对用来达到特定目标的学习内容、材料和方法给予价值判断的能力。,36,2、情感领域,接受(注意)-指引和维持学生反应-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价值化-态度、欣赏组织-克服冲突、建立联系价值与价值化体系的个性化,37,2情感领域目标分类(1)接受(注意):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如课堂活动、教科书、文体活动等)。(2)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3)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4)组织:指将许多不同的

23、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个人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至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38,3、动作技能领域,知觉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定向稳定的活动准备 有指导的反应模仿、尝试等动作的早期阶段 机械动作学习者的反应成为习惯 复杂的外显反应熟练、精确、轻松 适应-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创新适应具体情境,39,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1)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2)定向:指对稳定的活动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心理准备)、生理定向(生理准备)和情绪准备(愿意活动)。(3)有指导的反应:指复杂动作技

24、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4)机械动作:指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为习惯,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5)复杂的外显反应:指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操作的熟练性以迅速、精确和轻松为指标。(6)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学生能修正自己的动作模式以适应特殊的装置或满足具体情境的需要。(7)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合具体情境。,40,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认知、情感、心因动作1.言语信息:用言语符号或文字符号表达的信息;2.智慧技能:用符号对外办事的能力。如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某土地的面积等;,41,5.态度: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倾向。(到图书馆看书、玩),

25、3.认知策略:运用规则调控自己的学习、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的能力。如打电话时在拨号前重复号码等;4.动作技能:运用规则调控自身肌肉协调能力。(打球),42,4、两种分类法的比较,43,两种理论在指导教学目标设置时的适应性分析,在划分上完全相同。前者的“心因”指学习的结果,非先天的;后者的“心因”指学习的结果,有些是先天的。所不同的是认知领域内部各亚类的划分目的和标准不同。,44,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但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以促进学习的发生就缺乏依据。学生无法依据教学目标所确定的学习要求进行学习方法的选择-即导学和导教的功能无法顺利实现。(使用于较大的教学单元的

26、目标设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用知识阐明了学生习得的能力的本质。阐明了每类学习结果得以出现的过程和条件,以及其测量的行为指标。-不仅有助于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而且有助于导学和导教.,45,案例-北师大七上经历展开与折叠、切截以及从不同方向看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经历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与代数式进行表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形式方程模型、解方程和运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46,这样的陈述弥补了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陈述目标的不足,但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相混淆。“经历”与“体会”无法测

27、量。如果在目标陈述之后引入教学任务分析技术,那么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或教学目标与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会得到统一。,47,教学目标的类型,1、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是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是学习过程,可将教学目标分为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行为目标预期的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过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预期,注重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48,2、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的区别(1)行为目标是结果性的,强调通过教学活动,学生的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如,学生学会运用公式法将二次三项式分解成两个因式的乘积。过程目标是过程性的,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什么或学生学什么。如:通过启

28、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因式分解”。(2)行为目标关注内容的掌握。如:事实、概念、态度的获得。过程目标关注学习过程。如:观察、推理、评价。,49,教学目标的陈述,(一)教学目标陈述的几种方法,1、行为目标的陈述行为目标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习的本质是“刺激?反应”的联结,是一种行为的改变。其特点:明确地阐述教学目的使测量更加便利有助于教师、学生与他人有效地交流。“掌握圆的一般方程”、“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等用描述内部心理的词语来陈述,既不够精确,也不可观察。行为目标的优点在于使教师、学生明确应有的行为表现,便于检查教学任务、学习任务的完成。行为目标的陈述在美

29、国60年代以后盛行起来。,50,行为目标的陈述的四要素:行为主体可观察的学习者的行为详细说明学习者行为产生的条件陈述可接受的最低行为标准。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教学目标的条件要素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它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材料的来源,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带计算器”或“允许查词典”;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中

30、国行政区划图中,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51,陈述可接受的最低行为标准,这一部分是最困难的。一是许多行为很难量化,二是行为的多层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或几个递进的评价标准作为现成的目标系列。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行为目标应是学生行为的改变,有助于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52,2、“表现性目标”的陈述,目标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但不规定

31、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如“学生能认真观看学校组织的反映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并在小组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53,(二)教学目标陈述的要求,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选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 实际需要、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目标陈述方式,教学目标都必须是可观察、可检验的。具体的要求是:1、语言要清晰明确。2、要以学生行为变化为目标。3、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54,传统数学教学目标与义务教育课程目标比较,1、传统数学教学目标 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32、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思考:目标有什么不同?,55,3、目标对比分析(1)改变了传统的目标分类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目标要关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三者严格分类的做法,采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有机统一和全面关注的表述方式。布卢姆:认知、心因动作、情感 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56,(2)加强了情感教育目标内容 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片面作法,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教育对人性的关注,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反映了人们对数学学科育人功能的进一步挖掘,(3)调整了数学能力方面的目标内容 扩大了能力范围:一是计算能力;二是思维能力,

33、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的能力;三是初步的空间观念;四是初步统计能力;五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是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57,在这些能力中,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处于突出地位,贯穿于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对数学能力不作严格的分类 没有沿用传统对数学能力严格分类表述的做法,没有采用一一列举的方式提出,而是将六方面的能力分散在四维目标中分别加以表述,旨在强调能力的培养与其它目标的内在联系与有机结合。,58,(4)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 传统的目标描述强调的是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终端结果,没有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纳入

34、目标内容;现在要求既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结果的描述,又要重视知识和能力形成过程,体现了学习过程和结果并重的思想。重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学习和运用知识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59,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目标:1.使学生弄懂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含义;2.学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分析:“弄懂”的程度?-含糊性,传统教材案例,60,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和陈述,(一)教学目标的设置(二)目标设置的指向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任务的实

35、现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要求,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61,(三)目标设置应该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如“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目标设置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这样可测性和可比性都很差,不便于实际教学时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62,(四)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教学目标陈述基本方式可

36、以分为两类:一是采用结果性目标的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举例说明支持某一观点的证据或事实”、“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等。二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教学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用不同的物体和方法制造声音,描述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感受”、“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

37、,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等。,63,探索规律(北师大),1.学会通过观察、分析、总结等过程,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2.会用代数法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体验数学活动是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的过程,通过交流合作,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64,良好陈述的目标的标准,1.学生的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或态度),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而应陈述通过教学后学生会什么?2.应力求明确、具体,尽量避免含糊的和不切合实际的语言。3.要反映学习结果的

38、层次性。(记忆、理解、运用)4.从测量方面考虑(见教材76),65,案例分析-有趣的七巧板,1.通过七巧板的制作和拼摆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平行、垂直及角等有关内容的认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3.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4.通过活动,发展空间观念,丰富想象力,感受数学美,引发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数学情操。,66,矩 形,1、理解矩形的概念,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2、探索并掌握矩形的性质,并能运用矩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3、经历探索和证明矩形的性质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思想,发展思维能力;4、在合作交流中提高

39、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7,有理数的加法(一),知识目标:通过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有理数加法的全过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正确运用.能力目标:通过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及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68,图形的旋转,知识与技能:掌握图形旋转的相关概念及性质,培养学生运用性质进行图形变换及简单图案设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对图形旋转的探索的过程,体会探究问题的方法,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旋转图案

40、的设计,体会图形旋转的美感.,69,轴对称变换(一),(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什么叫轴对称变换。2.如何作出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际操作,认真体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并从实践中体会轴对称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2.初步认识数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应用意识。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70,练习:观看录象片段,你将如何确定教学目标,71,每项研究都要确立自己的范围,明列事实,目的在于发现规律,教育

41、研究也不例外。长期以来,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的实践未能为科学分析提供条件。因为教师似乎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匠”,课堂只是教师发挥个人技艺,简单重复劳动的场所,诸如观察、测量、试验等常用的研究过程不适用于教学情境。随着整个科学的进步,不少异常复杂的人类现象都可以在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得到成功的处理,并作出严密的科学分析。这样,教学事实和教学任务理所当然地也成为科学分析的对象、理论概括的基础。,72,新课程下的教学任务分析,教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层次关系进行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还要对目标作进一步的分析即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

42、促进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条件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发生的最关键的一步,73,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的教学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即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那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通过任务分析,教师要能够确定出学生的起始状态;能够分析出从起始状态到最终目标之间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74,(一)概念 任务分析是基于学习心理学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教学设计技术。它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目标层次关系详加分析

43、,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依据。(皮连生)任务分析是对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是一个分类的过程;是一个对分解出的子成分进行排序的过程。(王小明),75,任务分析的基本步骤,1.确定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相关知识和技能对新的学习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2.分析使能目标及其出现顺序 从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之间,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没掌握,而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又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性知识、技能被称为子技能。以它们的掌握为目标的教学目标被称为使能目标.3.分析支持性条件,76,77,任务分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可以沟通学习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桥梁作用。

44、应用任务分析的思想能有效概括和推广我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诊断和补救。有利于对教师领会和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精神。,78,加涅认为,教学任务分析可分两步进行,即过程任务分析和学习任务分析。过程任务分析是分析完成教学终点目标而必须执行的步骤,这些步骤不仅包括能被观察的行为,而且包括并不明显的个别步骤(如心智技能)。也就是说,过程任务分析是从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出发,确定出为实现最终目标而需要逐级实现的各种子目标及其步骤。,79,过程任务分析之后,就可以进行学习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析是对学习过程中必须达到的目标即子目标的分析,确定完成子目标所需的前提条件。完成子目标需要

45、的前提条件分为必要性前提条件和支持性前提条件,必要性前提条件是指学习子目标前获得的完成子目标任务不可缺少的知识和技能,支持性条件是指有利于子目标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容易或更快的知识和技能,虽然它不是必要的,但却是学习的支持性条件。不同的学习结果类型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是不一样的,80,任务分析的作用,下面四个问题是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什么”(教学的具体内容)“以什么顺序来教”(教学顺序与思路)“怎样教”(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结果”(教学评估)任务分析对解决这些问题有帮助。,81,1、帮助教师更细致地考虑教学规划 教学规划阶段主要涉及到“教什么”和“以什么顺序来教”,即教学的“范围”(scop

46、e)和“序列”(sequence)。任务分析首先是对教学目标或学习任务(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将复杂的整体分解为简单的子成分。这些分解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的子成分,就是教师教学具体内容。因此,对教学任务的分解有利于教师明确单元或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具体内容。教师在明确了“教什么”之后,还必须知道“以什么顺序来教”,即要对分解出的子成分进行排序。任务分析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分解出来的各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认知的特点,确定各子成分的顺序。这就帮助教师解决了按照什么顺序教的问题,即按照排好的子成分的顺序教。“教什么”和“以什么顺序来教”确定下来了,就基本确定了为实现目标进行的教学活

47、动的大致框架和脉络。,82,2、有利于教师选择恰当地教学策略“教什么”和“以什么顺序来教”确定下来了,教师还必须明确“怎样教”的问题。加涅认为,达成每一种类型学习结果所要求的心理加工类型是不同的,因而,教学策略的类型也应该有所不同。任务分析能帮助教师从学习者的角度看知识的层级以及知识的类型,使教学策略选择更加富有针对性。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属于心智技能的学习类型,就应该遵循心智技能的学习规律,选择心智技能的教学策略,如可以选择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而百分数是一个定义性概念学习,其学习过程是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之上的,可以通过迁移或接受的方式进行。,83,3、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诊断 皮连生认为,学

48、生的学习好比登山。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山脚(起点)登上山顶(教学目标)。采用任务分析的方法,就好比画出了登山的详细地图,如果学生未到达山顶,或是误入某条歧路,或是未跨过某个小山坡,就可以用这张地图一对照,学生的问题在哪儿,一目了然。同样的道理,当学生表现出学习困难或达标受挫时,可以根据任务分析的结果,查明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及时采取矫正补救措施。,84,教学任务分析与学习分布式结构,(1)课堂教学由两组主体之间的作用:教师学生*尊重学生要做到三个突出:学生的要求;学生的现状;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美国在尊重学生方面,做得很不错,但有点放纵。中国不够尊重学生,在幼儿园还可以;到初中就有问题;到高中就不

49、忍心看了。(苏)马卡连柯认为: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分类(知识的冰山模型),85,外显知识(是什么,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小部分)可以格式化,可以写成一章一节的知识,存在于书本之中;内隐知识(怎么样,隐藏在水下的冰山的大部分)不可以格式化,不能写成一章一节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个人的经验与行动之中的知识,融入与实践活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86,(2)教学要通过书本、实践活动与学生主体三种不同影响的共同作用。,-学生通过书本知识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87,新时代十分强调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集体都体现了成员

50、主体间的复杂关系,因此不能认为它知识个体简单结合的结果。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集体教学的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集体对每个成员有重要的教学作用。因此,可将上述情况归纳为:在一定的教学任务下,学生所受的教育是三种不同影响的共同作用(可以是整合的、互补的、有时也可能会是矛盾的)。由此构成图2所示的分布式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境中学习,这不仅是在学生阶段,而且也是整个终身学习的精华所在。,88,89,(3)学习的分布式结构,合理地取得平衡态是关键。,美国在如何取得合理的平衡态方面是看准方向,就大力提倡。*当学生中提问题的风气不够时:就强调以问题为中心概念理解,基本技能,问题解决。*当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