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789900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教育技术学,该门课的培养要求,掌握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教学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能力掌握教学系统分析、设计、管理、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了解教育技术学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将所学的教育技术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第一讲、教育技术学概述,(一)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研究领域(三)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四)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一)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从程序教学到计算机辅助教育,1906,视觉教育1923,美国教育

2、协会建立视觉教育分会,戴尔的经验之塔,戴尔的经验之塔的基本观点:,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就越抽象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学习更为具体,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H.D.Lasswell,传播学1963,视听教育 视听传播视听教具 教学传播过程,2、教育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一)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了国光影片公司,盲童教育、养真幼儿园、女子体育。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从

3、美国农业部购买了幻灯片、电影片到各地宣传科学种植棉花知识。1928年,教育家俞庆棠领导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教育实验部。同时中央广播电台成立,我国电化教育的正式开始。1930年,金陵大学理学院使用无声教学影片,翻译了60多部教学影片。,1936年,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1937年,成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电化教育”名称确立。1940年,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国立大学开设了电化教育课程或专业。1950-1965,相继开办电视大学,电化教育手段运用于教学。,100多所高等师范院校开办教育技术专业 30余所高校建立教育技术学硕士点 7所高校设立博士点创办一批刊物:电化教育研究

4、、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电教、中国远程教育、远距离教育、外语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中国教育电视台4套节目“中国教育科研网”,联接了全国所有高校和城市中小学 40所网络教育学院,中国教育技术第一代奠基人:,南国农生于1920年9月16日 江西省清江县人1943年中山大学教育系 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硕士 1950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技术第一代奠基人:,萧树滋河北磁县人1914年7月出生 2002年1月9日逝世 1943年毕业于西北联大教育系1949年3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当代中国教育技术名家:,何克抗1937年生,

5、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196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83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徐福荫、丁新,当代中国教育技术名家:,李运林,华南师范大学教授,195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后组建电化教育系。,祝智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49 年生,浙江衢州人,早年学习数学,后转向计算机科学,80年代初投入教育技术领域,1996 年从荷兰 Twente 大学获博士学

6、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和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杨改学、丁兴富、桑新民、李艺、李龙、黄荣怀、乌美娜,当代中国教育技术名家:,当代中国教育技术名家:,余胜泉1973年8月29日生于江西波阳,199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9月至1997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系攻读计算机教育应用硕士学位,2000年7月取得博士学位。,(二)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研究领域,技术与教育技术 技术是科学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现实任务中的系统运用(包括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教育技术是分析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的有机组成发过程,它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等各个方

7、面,与人类学习的所有方面都有关系(77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94定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定义: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04定义),AECT94定义下的教育技术概念框架,(二)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研究领域,94定义和77定义的比较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是

8、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比较有影响的是:,1、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南国农,1998)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何克抗,1999)3、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

9、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1999),现代教育技术强调:1、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如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等等)。2、以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拒绝传统教育技术(黑板、挂图、标本、模型)的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以一切学习资源(包括传统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为研究对象。3、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4、以追求和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宗旨。,(三)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1、引发和支持了教育文

10、化诸多方面的嬗变阅读、写作和计算方式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影响3、教育技术的功能和作用探索现代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率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高阶思维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影响,对教师的影响:由教学的主体向学生学习伙伴关系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向“导学”方向的转变教学过程和教学软件的设计者对学生的影响: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对教学内容的影响:信息量增大 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观和新的人才观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业务素质 渊博宽厚的

11、综合知识素质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 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能力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理论上: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可为教育规划服务、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理论可为人才培养服务、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开发理论可为专业课程调整服务。实践上: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呈现方面和教学组织形式上 信息时代的人才素质要求:身体素质、品德素质、基本能力、思维能力和广泛能力,信息素养:是指人在信息社会中、检索、接受、存储、分析、使用、生产及评价信息的综合素养信息理解力信息选择力信息批判力信息收集力信息处理力信息生成力信息传递力,(四)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教育技术的几个误

12、区重硬不重软,见物不见人重效应、轻效果(重技术轻理论、重制作轻应用、重评奖轻实用)理论研究和实践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重机不重网重电轻教重教不重学,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美国一马当先欧洲稳步前进亚洲后来居上中国奋起直追,(四)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美国一马当先,2000年将Internet连通到全国中小学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强调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促进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象使用白板那样自如地使用电脑要求把教育经费的5%(约130亿)用于信息技术,0.5%用于信息化教育研究98年已有85%的学校,45%的教室联网,平均6.3名学生用一台计算机,欧洲稳步前进,“苏格拉底”计划和“达芬奇”计划丹麦和芬兰

13、率先实现全国中小学联网德国计划于2000年连通全部中小学,现基本实现到96年欧盟国家中学达到12人一机,苏格兰高中达到6人一机,亚洲后来居上,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2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印度Class2000计划,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韩国万所学校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中国奋起直追,中学开展计算机教育情况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GERNET网上教育,建立一大批教育网站,数百个网校,很多高校已开办学位教育2002-2003年在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5-2010年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国家教育部

14、发布了一个文“中小学要建立校校通”要达到学科整合“十五”计划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投资20-30亿元,(四)教育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发展趋势: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媒体技术向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多媒体化、多媒体电子出版物)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常规模式”;“多媒体模式”;“网络模式”;“虚拟现实模式”),拓展学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一)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二)媒体传播理论(三)

15、教学理论(四)系统科学理论,第二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实验、基本观点和三大学习律准备律、效果律和练习律)华生:刺激-反应公式,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习惯性联络。斯金纳:刺激-反应-强化/操作条件反射学(实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应答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和强化原理的运用),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提倡发现学习,意使学生尽量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自行发现事物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 提倡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学习者必须自己发现知识的意义,并将之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

16、中,加以统合、融会贯通,这才是有意义学习,才是真学习。,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 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认知结构的改变、个体主动建构知识建构主义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 和随机进入教学等),1-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整个成长历程的解释,强调“以人为本”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倡导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实行非指导性教学。师生的关系是: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是促进者、服务者。,(二)传播理论,传播与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模式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传播与教育传播,传播:传播

17、者运用符号(词语、体语、数字、图片、图表等),传递思想、感情、知识、技能等信息内容,以影响受传者的行为,以达到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行为或过程。教育传播:运用媒体技术,传递、共享和反馈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2-2-1单向传播模式,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2-2-2单向传播模式,香农和韦弗模式:,信源,信宿,信道,接收器,噪音来源,发射器,汛息,汛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2-2-3双向传播模式,施拉母的循环模式:,2

18、-3 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2-4教育传播理论在 教学中的应用,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指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和匹配律),(三)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加涅的指导教学模式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3-1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的概念发现教学法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是能力和习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有效地获取和巩固知识。发现教学法的评价:乐观的儿童观、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教材内容的安排遵循“程序”原则和重视强化的

19、作用,3-2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掌握学习”的几个重要观点:“我们的孩子都能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地、及时地进行反馈和矫正,确保学生学习的“适当条件”“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的程序:学生心理定向学前诊断与矫正单元教学与形成性评价评定掌握等级,3-3 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范例教学法的概念:“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例子进行教与学”范例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教养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发生的学习和开放式教学范例教学法的意义: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3-4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最优化”就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与标准来看,是最佳的方案。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教学是在全

20、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即定的标准看发挥最有效,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效果与质量标准、二是时间标准,3-5 加涅的指导教学模式,强调系统教学,强调教师的指导 学习层次与教学的序列原则 学习的准备 教学设计与指导,3-6 信息化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型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基于认知工具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定义:是指把学习者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

21、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特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是真实的、以学生小组为学习单位、重过程甚于重结果、教师是辅导者和引导者,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优势:强调意义而不是事实、增强学生自主能力、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注重更高能力的培养、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步骤: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组织分工探究/解决问题展示结果/成果汇总评价/反馈评价体系包括能力提高、知识获

22、取、合作情况、学习态度和最终作品。,(四)系统科学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作业,收集整理关于基于项目的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型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电子学档的学习、基于认知工具的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方面的资料。(包括各种教学模式的定义、特征、优势、操作步骤和评价体系),1-4-5 多媒体,多媒体:是融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的传播媒体.(强调交互性)特点多重感观刺激 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 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 使用方便、易于操作 交互性强,第二部分:媒体部分,媒体概述部分(媒体的概念、本质特性、分类以及教学媒体的教育功能及功能特

23、性等)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常规教学媒体、广播教学媒体、电视教学媒体和网络教学媒体等)媒体的管理和选择(包括硬件的管理和软件的管理等),第一专题:媒体的概述,媒体的定义:是指承载和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工具媒体的发展:非言语媒体口头语言媒体文字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媒体的分类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教学媒体的功能,2-1-1 媒体的分类,按印刷与否:印刷媒体与非印刷媒体按传播范围:人际交流媒体与大众传播媒体按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流动的相互性:单向传播媒体与双向传播媒体此外,还可以按学生接受信息的感觉通道、置备和使用所需的代价及使用者自行控制的程度来分,2-1-2 教学媒体的特性,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

24、工具性能动性交互性参与性,2-1-3 教学媒体的功能,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为一致,教学信息传递更加标准化教学活动更加有趣提供感性资料,加深感知深度提供有效的交互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有利于个别化教学可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究”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第二专题: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常规教学媒体:非投影型视觉媒体、投影型视觉媒体听觉型媒体:特性、功能和适用范围视听觉型媒体:含义和电影、电视、录象等媒体在教育应用中的优缺点计算机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简称CMI)以及计算机媒体的教学功能 网络教学媒体:网络教学媒体的选择特性和选择

25、依据,2-2-1 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三种模式(3T)模式,TutorTuteeTool,2-2-2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涵义:是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利用一计算机为中心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或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性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模式:操作练习型、个别指导型、模拟型、问题解答型、发现学习型、游戏型和辅助测验型,2-2-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相关知识,课件的定义课件的制作步骤课件的制作原则素材的表现形式及处理方法各种素材采集相对应的媒体软件积件的涵义课件与积件的区别,2-2-3 课件,课件: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

26、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课件的制作过程:确定工具课件设计脚本创作素材准备程序设计总装与测试课件的制作原则:科学性、辅助性、悦纳性、交互性、简约性、艺术性和效益性素材的表现形式:文本素材、图象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和动画素材等,2-2-3 课件,课件制作工具:声音与音乐编辑、图形图象编辑、视频编辑与特技处理、动画制作和集成工具等积件的涵义: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它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提供教师、学生在教学中重组使用而准备的资源。积件的特点: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基元性与可积性、开放性、继承性与发展性以及灵活性等,第三专题:媒体

27、的管理和选择,硬件的管理传统方式:设备配置设备验收设备保管及维护计算机管理:(数字化校园)软件的管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3-1-1 媒体的选择原则,根据教学媒体的特性和功能坚持始终如一地根据教学目标类型和学生特征没有一种万能媒体,即没有一种媒体对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是最佳的媒体的易获得性媒体的成本效益教师对媒体的熟练程度媒体的组合性,3-1-2 教学媒体优化组合的原则,目标性原则多感官配合原则大信息量原则相互作用原则易实现原则,3-1-3网络媒体的选择依据,满足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对象根据网络条件依据交互能力选择,计算机媒体的教学功能,计算机作为教师 计算机作为学员 计算机作为学习环境

28、 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 计算机作为学习资源 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助手,相关的网站,中国教育报:教育技术通讯:教育技术热线:百榕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现代教育技术之窗: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第四部分 教学设计部分,教学设计定义的描述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系统的应用,教学设计定义的描述,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注释,学习需要分析学习

29、需要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差距)=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目前的学习状况学习内容分析(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去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并揭示出学习内容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注释,学习内容的安排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从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特征分析(学习准备(包括初始能力和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学习准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与特点对新学习的适应性,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注释,学

30、生的初始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的课程内容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他们对这些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学生的一般特征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认知成熟度、智力才能、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生活经验、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因素。学习风格是指对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作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性(具体序列型、具体随机型、抽象序列型和抽象随机型),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注释,学习目标阐明阐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并使他们具体化。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表

31、述。学习目标编写方法:ABCD法四个要素: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注释,教学策略制定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顺序是指教学内容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就是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包括智力技能、言语信息、态度和动作技能类)教学活动程序的建立:加涅的九段教学法,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注释,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定义

32、为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注释,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和教学功能种类: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及定性和定量评价,教学设计的作用,教学设计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有利于提高学习者

3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态度促进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teachingcenter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TID。,基本内容:研究如何帮助老师把课备好、教好、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以“教”为中心的ID理论是目前的主流。由于它经过30多年众多专家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且可操作性强。优点:是有利于老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因而这种理论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领域中有很大的影响;不足之处:不利于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因而使得学生的主动性、积

34、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ID),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研究的是“学”,即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LID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其不足之处: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的宏观调控作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LID),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研究的是“学”,即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LID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其不足之处: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的宏观调控作用。,第五部分:教育技术综合应用,课堂教学技术的优化综合应用实践活动电子阅览室与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与网上校园文化网络远程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