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单元主题笔法.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00349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单元主题笔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单元主题笔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单元主题笔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单元主题笔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单元主题笔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单元主题笔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单元主题笔法.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单元主题春秋笔法,晋灵公不君,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探究“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和文化内涵。3、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正直无畏的精神。,晋灵公不君,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故事1 宋太祖尝弹雀于后苑,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悦,赐金帛慰劳之。(宋司马光涑水纪闻),故事2(齐国大夫崔杼弑其国君齐庄公)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

2、,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史”字意义溯源,会意字,从中从手。中,正也。记事者也(说文),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史官。,彬彬孔子也令人害怕,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关于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现在流传的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该书极其简括地记载了上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共242年的历史事件。,关于“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

3、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称这种笔法为“春秋笔法”。,关于春秋和左传,因为春秋文字过于简约,犹如大事年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人们撰写了一些专门诠释春秋内涵,阐述圣人思想的著作。左传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著作。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

4、和阐明春秋的,都被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左传继承了春秋笔法。,课文预习检测,一、注音鲜克有终 新鲜 舍于翳桑 舍其半不食三日 食之 倒戟 倒影二、通假字而观其辟丸者寘诸畚衮服有阙亡不越竟,课文预习检测,三、注意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晋灵公不君晋侯饮赵盾酒提弥明死之食之,舍其半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课文预习检测,四、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宣子骤谏使鉏麑贼之见灵辄饿书法不隐五、译句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其我之谓矣。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课文预习检测,梳理故事情节晋灵公有不君之举士季进

5、谏,灵公不改赵盾多次进谏灵公派鉏麑行刺赵盾,鉏麑自愧,触槐自杀灵公设宴暗杀赵盾,被提弥明、灵辄救下逃脱赵穿杀死晋灵公史官赵盾写下“晋赵盾弑其君”。,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晋灵公不君记载的事件,在春秋是这样表述的:“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这种表述体现了“春秋笔法”的特点。1、“杀”、“弑”、“诛”,这三个表示“杀”的动词在春秋笔法运用中各有深层含义。“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在位14年,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春秋中直呼其名“夷皋”,是指斥晋灵公为无道之君,称谓之中隐寓褒贬。,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左传继承了春秋这种用笔

6、叙事的笔法,下面请同学认真阅读课文,细细品味这种笔法运用的妙处。,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晋灵公之不君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加以概括,并指出这些事情表现了晋灵公怎样的性格特点?,参考答案,厚敛饰墙(贪婪)弹人取乐(荒唐)滥杀厨师(残暴)完全不行君道敷衍士季(狡猾)谋害赵盾(昏庸),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参考答案,骤谏灵公(忠君)盛服候朝(守职)忠救济饿民(养民)臣尊重史官(遵礼),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春秋笔法特点之一,叙事别善恶,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文章一共塑造了“一君四臣三武士”,可以说,个个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文章,想

7、想这是什么原因?,感悟春秋笔法的文学魅力,春秋笔法特点,叙事别善恶细节明是非一字寓褒贬,分析春秋笔法的史学价值,孔子称赞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孔子对记录史事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胡适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你认为史学家最宝贵的品质是什么?请联系刘知几直书谈谈。1、“验世途之多隘,知实录之难遇。”(刘知几直书)2、“盖烈士徇名,壮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无所阿容。最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刘知几直书),探究春秋笔法的经学本质,赵盾根本没有杀害

8、晋灵公,但是史官董狐竟然理直气壮地记下“赵盾弑其君”,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孔子如何评价董狐和赵盾,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春秋笔法,文学(尚简用晦)求美史学(秉笔直书)求真经学(维护礼法)求善,春秋笔法,是一种用简约的言辞隐含着诗性的褒善贬恶的智慧,作业,重温学过的先秦历史散文或二十四史中的一些名篇名段,体会春秋笔法的运用情况,然后自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

9、省乎己。(劝学)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生发于水上。(石钟山记),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今行而无

10、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填然鼓之,兵刃相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

11、: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12【以】(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六国论)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皆好辞

12、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gui论战)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秦亦不以城予赵。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

13、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以一当十(成语)夜以继日(成语)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各各竦立以听。(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

14、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

15、 1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 1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2通“已”,止。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作为或制成。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