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演示文稿1.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14658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2.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演示文稿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周易演示文稿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周易演示文稿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周易演示文稿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周易演示文稿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易演示文稿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演示文稿1.ppt(1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前言 第一章 周易基础 第二章 乾卦卦爻导读,前 言,一、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五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方面,以介绍周易知识为主,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给学生介绍易学易理。实践方面,将讲授重点与分析解决现实社会或人生问题结合,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将周易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二、教学要求,1、读原著 周易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学名著,不是因为它的占卜性,而是因为它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原典意义。文我们现在读周易,也不是把它当作筮书来用,而是把它当作弥足珍贵的哲学著作和历史史料,从中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和历史基因。,2、明道理 周易是中国文化原典。明我们今天读周易,

2、即是初步了解周易的文化体系及其元典意义。,三、参考书目,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 上海书店 1991年 周易大传今注 高亨 齐鲁书社 1998年 周易尚氏学 尚秉和 九州出版社 2005年 周易全解 金景芳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吕绍纲 周易译注 周振甫 中华书局 1991年 易学哲学史 朱伯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 周易通义 李镜池 中华书局 1981年,第一章,周 易 基 础,一、周易释名,周易又称易,是一部古代占筮sh用书,又是一部关于宇宙变化的古代哲学名著,汉以后尊为易经,位列儒家群经之首。周易是一部古代筮书。古时人以为自然界和人世间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决定性力

3、量在支配,人可以通过卜筮而预知吉凶趋避。,每当遇事不能决定如何处理,人们常以龟甲占卜,以蓍(sh)草占筮,根据卜筮的结果判断如何趋吉避凶。近代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是以龟甲占卜的记录,古代三易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周代周易是以蓍草占筮的记录。今仅存周易。,周易又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为什么命名为周易?“周”,一说周普,一说周代。“易”,一说是飞鸟的形象,一说是蜥蜴的形象,飞鸟的姿态和蜥蜴的颜色都不时变化,用以象征宇宙事物的千变万化;也有的说,“易”由“日”“月”二字组成,日为阳,月为阴,用以象征宇宙的阴阳二元。,简而言之,周易是一部古老的关于宇宙变化的充满哲理的哲学著作。我们现在读周易,不是把它当

4、作筮书来用,而是把它当作古老的哲学著作和珍贵的社会史料,从中了解古代智慧与社会。,二、周易体例,1、易经和易传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有卦画和文字两部分。卦画:基本卦画或卦形是“”(阳)和“-”(阴)两个符号,易经中的全部卦象都由阴阳两个符号构成。,两个符号连为三叠而成八卦;八卦一卦自重或两卦互重,构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画,一画为一爻,“”(阳)画为阳爻,“-”(阴)画为阴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文字:经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一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易传是对易经的解说和论述。由于易经文字简约古奥、晦涩难解,东周以后逐渐出现了七种十篇对它的解说,称为易传,也称十翼。翼有辅助

5、之意。人们以易传十篇为辅助易经之作,故名为十翼。,十翼:彖(tun)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彖上下解释卦和卦辞,断定卦和卦辞的基本观念。象上下解释卦爻的象征意义,分卦象和爻象。解释卦的象征意义称“大象”,通常的方式是结合卦辞解释上三画象征什么,下三画象征什么,二者重叠又象征什么。解释爻的象征意义称“小象”,通常的方式是结合爻辞解释爻的基本观念。,系辞上下总论易经的基本意义,将易经由卜筮上升到哲学。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的卦辞和爻辞,将这两卦的彖和象作进一步的推衍和解说,着重阐扬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说卦总说八卦所象征的物象及其重叠推衍成六十四卦的原理。,序卦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

6、说明。杂卦杂论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将性格相反、性格交错的两卦并列,论述刚柔相济的道理。历代都有人解说易经,易传是最古老、最系统、最有参考价值的解说。,2、卦爻 卦 八卦:阴(-)阳()符号中的一个自重为三叠,或两个符号一多一少互连为三叠,所形成的八种形状。八卦的形状和名称依次是:乾、坤、震、巽(xn)、坎、离、艮、兑。,太极八卦图,八卦的记忆口诀:“乾三连,坤三断;震上断,巽上连;坎中连,离中断;艮下断,兑下连。”八卦的象征意义依次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的阴阳奇(j)偶:八卦依次分为四组:乾(卦一)坤(卦二),震(卦三)巽(卦四),坎(卦五)离(卦六),艮(卦七)兑(卦八)。每

7、组一阳一阴,奇数卦为阳类,偶数卦为阴类。,六十四卦:八卦一卦自重或两卦互重,又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各有一个名称,自重的用原名,互重的另起名。上经三十卦依次是:乾、坤、屯(zhn)、蒙、需、讼、师、比、小畜(x)、履、泰、否(p)、同人、大有、谦、豫、随、蛊(g)、临、观、噬嗑(shh)、贲(b)、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下经三十四卦依次是:咸、恒、遯(dn)、大壮、晋、明夷、家人、睽(ku)、蹇(jin)、解、损、益、夬(gui),姤(gu),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xn),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爻 每卦有六画,一画为一爻;“”(阳)

8、画为阳爻,“-”(阴)画为阴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每卦六爻都有名称,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六爻自下而上分别称初、二、三、四、五、上。初、上在九、六的前面,如初九、上六;二、三、四、五在九、六的后面,如九二、六三。六爻位置分阴阳。自下而上,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即第一、三、五位为阳,第二、四、六位为阴。,卦辞和爻辞 卦有卦辞,爻有爻辞。卦辞定义每卦的意义,一共六十四条。爻辞定义每爻的意义,一共三百八十六条。,高亨周易筮辞分类表将卦爻辞分为四类:记事。包括记叙古代故事,记录占筮,直叙某事。取象。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道理。论说。提出作者的思想主张,数量较少。断占。向占筮者论断休咎。如同

9、抽签,抽到哪根签就看与哪根签相对应的文辞,该文辞断吉凶福祸,解逢凶化吉、福禄如意之道。,3、阴阳五行 阴阳 原初含义:背日为阴,向日为阳,引申为寒暖、暗明等。说文:“阴者见云不见日,阳者云开而见日。”进一步:指两种互相对立的气或气的状态。,再进一步:抽象为一切事物的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或属性,成为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无“阳”字,“阴”字仅一见。易传“阴阳”对举凡十六见,均为抽象概念;单独各三见。,五行 尚书洪范最早提出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又称“五材”。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春秋末年史墨提出“水胜火”

10、。墨家提出五行交胜说和相丽说。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按照土、木、金、火、水的顺序终而复始地运行。,三、周易作者和成书年代,1、易经是何人作于何时 这个问题在先秦时代已经是个疑案,至今尚无定论。关于卦画 相传八卦始于伏羲氏这个无可信考的传说人物。传说伏羲开天辟地,太极开而生八卦。又相传神农氏、夏禹将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司马迁史记周本纪说周文王“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也没有说出什么根据来。,有一点可以肯定:“”“-”符号产生在有文字以前。近年来,从殷虚甲骨、周原甲骨、西周青铜器、湖北江陵天星观楚简,以及江苏海安县清墩遗址出土的骨甲柶(s)和鹿甲枝,都发现一种由六个数字组成的符号。1980年,

11、李政烺(lng)教授公布研究结果,肯定这些符号就是原始卦爻形式。这是考古界的重要成果之一。由此推论,易经的卦画不过是原始社会沿传下来的占筮的标记而已。,关于卦辞爻辞 是否周文王所作,成于战国时期的系辞下持存疑态度。司马迁太史公自序、日者列传却持肯定态度。班固汉书艺文志及以后的汉儒大都承袭此说。对这些说法,历代都有人怀疑。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以及六十年代初,我国学术界曾就周易作者和时代问题展开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讨论,仍然迄今无定论。,现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其一,周易是周代筮书,非一时之作,非一人之作;其二,周易是西周初年在夏代筮书连山、商代筮书归藏的基础上重新编选和修定而成;其三,周易主

12、要作者是太卜或筮史,具体无考。,第二章,乾卦卦爻导读,第一节 乾卦导读,一、乾:君子以自强不息(卦画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注释:乾:卦名,代指天和阳。卦象是乾下乾上,上下皆天,六个阳爻,表示刚健有力。元:大。在周易中不单独用,与别的词合成短语。例如“元亨”、“元吉”等。亨:畅通,顺利。利:得利,获利。贞:坚定不移,有操守。,初九:潜龙勿用。注释:初九:周易用“九”字标明阳爻,用“六”字标明阴爻,用“初”、“二”、“三”、“四”、“五”、“上”自下而上表示六爻的顺序。这里第一爻是阳爻,所以叫“初九”,如果是阴爻,就叫“初六”,其余类推。潜:潜伏。龙:君王,君子。勿:不能。用:行动,活动。

13、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注释:见:音义通“现”,出现。田:田野。周易只有这个“田”字指田野,其余“田”字全指打猎。利:因为而获得好处。见:出现。大人:有道德有作为的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注释:君子:有道德有作为的人。乾乾:不懈努力,自强不息。夕:晚上。惕:反省,内省,警醒。若:语末助词,周易经常用。厉:危险;面临危险。在周易中,都是这个意思。无咎:没有灾祸,周易常用的说明语。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注释:或:无定代词,有时,表示有疑问。跃:上,往上。在渊:下,往下。渊:深潭。,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注释:九五:至尊之爻。飞龙:在天上自由翱翔的龙。在天:在上乾卦正中,正当

14、位。利:因为而获得好处。见:出现。大人:有道德居高位的人。上九:亢龙有悔。注释:亢:极高,过度。亢龙:飞得过高的龙。悔:后悔,悔恨。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注释:用:运用,施行。用九:汉帛书周易作“迥九”。“迥”是远,这里指远看或通观,意思是把本卦六个阳爻总起来看。见:出现在之中。无首:不以首位自居。,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注释:彖:判断,易传组成部分,对一卦主旨作出判断。乾元:创造万物的阳气。资:凭借,依靠。始:开始,产生。统:统领。天:大自然。行:飘行。施:降落。品物

15、:各种事物。流形:发展成形。大明:太阳。终始:周而复始运行。六位:乾卦六爻。时;按时。成:形成。六龙:乾卦六爻。乾道:天道。各:各自。正:符合。性命:属性和寿命。保:坚持。合:和合。太和:和谐。贞:正。首:开始。出:产生。庶:众多。庶物:众物。咸:都。宁:安宁。,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注释:象:象传,易传组成部分。君子:有道德有作为的人。以:因而。阳:阳气。下:初爻,地位低下。普:广大。道;合理的行为。进;行动。造:作为。盈:满,到了极度。为首

16、:自居首位。,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注释:文言:易传组成部分,只出现在乾坤两卦。长:首位。嘉:美好。会:集中。义:事物发展的适宜状态。贞:正。干:主干,根本。体仁:以仁为本。长人:为人尊长。和义:与义应和,即与义相合。干事:办事。,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注释:子:前人多认为指孔子。经考定,孔子没有作易传,应泛指研究周易的学者。德:品德。隐

17、:隐居。易:改变。不易乎世:节操不随世俗改变。不成乎名:不求成就功名。遁世:逃避世俗。闷:苦闷。见:被。是:肯定。不见是:不被肯定。乐:令人快乐的事。行:做。忧:令人忧伤的事。违:离开。确乎:肯定地。拔:改变。,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注释:正中:九二居下乾三个阳爻的正当中。庸:平常。庸言:一般的话。信:守信。庸行:一般的行为。闲:防备,防止。邪:邪恶的言行。存:保持。诚:诚挚,诚心。善:美好的言行。世:伟大。伐:吹嘘,夸张。德:道德。博:广博。化:教化,感化。君德:

18、九二虽无君主之位却有君主之仁。,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注释:进德:提高品德。修业:做好事功。忠:忠贞。信:信用。修辞:写文章。立其诚:建立诚信。居业:对待事业。保:保功业。至:目标。至:到达。言:商讨。几:几微,微妙,征兆。终:终止的时刻。终:终止。存义:坚持原则。居:处于。因:根据。危:面临危险。,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

19、也,故无咎。”注释:上下无常:或上或下没有一定,即“或跃在渊”。为:是。邪:邪念。进退无恒:或进或退没有一定,也是“或跃在渊”。离群:隐居避世。及:抓住。时:时机,机会。,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注释:同声:同一种声音。相应:互相呼应、应和。同气:同一类气息。相求:互相感应。流:流向。湿:低洼潮湿的地方。就:靠近。燥:干燥的地方。从:跟随。圣人:德才非常杰出的人。作:兴起。睹:瞻仰。本乎天:以天作为根本。亲上:亲近天。本乎地:以地作为根本。亲下:亲近地。各从其类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以类相从。,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注释:贵:尊贵。而:却。无位;没有权位。高:崇高。无民:没有百姓。在下位:处于卑下地位。辅:辅助。是以:所以。动:轻举妄动。,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注释:下:地位最低下。时:暂时。舍:居住。行事:做事。自试:自我尝试。上治:居于上位治理天下。天下治:天下安定太平。,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21、。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注释:文明:文治有功,成就辉煌。与时:随时。偕行:同步。革:变更,变革,进人新阶段。位乎:处于。天德:阳气鼎盛,万物繁茂。极:顶点。见:体现。天则:自然法则,自然规律。,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注释:始而亨者:创造万物而亨通者。贞:正。性情:本性和实情。美利:恩泽。利天下:造福天下。所:代“乾”。刚健:刚强,劲健。中正:居中守正。纯粹精:六爻纯阳,纯粹而不混杂。发挥:运动变化,产生作用。旁:多方,广泛。通:通达。情

22、:实,事物。,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注释:成:完成。德:德业。行:行动的目的。日:每天。见:体现。见:出现。成:显著。用:施展才华。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注释:学以聚之:学习以便积累知识。之:语气词。问以辩之:多问以便辨别事物。宽以居之:宽宏以便包容事物。居:包容。仁以行之:仁厚以便行动。,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注释:重:重叠。刚:阳爻。重刚:以阳爻居阳位。这是一般的爻位说。中:居于正中。不中:九三是下乾上爻,不是中爻,即不居于一个基本

23、卦的中间。这是爻位说的得中说。上:爻位“五”和“上”。天:天道。下:爻位“初”和“二”。田:地道。,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注释:重刚:文言有错误。九四是以阳爻“九”居于阴位“四”,与九三以阳爻“九”居于阳位“三”不同,不能用“重刚”。不中:九四居于上乾之下,不在上乾之中。中:爻位“三”和“四”。人:人道。或:犹豫不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注释:合:符合。其:指大人。四时:春、夏、秋、冬。序:前后的次序。鬼神:主宰吉凶福祸

24、的神秘力量。先天:天生,天性,与生俱来。天弗违:弗违天,不违天道。后天:为人处世。奉:遵循。天时;四季自然。,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惟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注释:亢之为言:亢的涵意思是。其:大概。失:偏离。惟:就是。圣人:有的本子作“愚人”。结合上面三句话看,应该是“愚人”,或者是打疑问号的“圣人”。,重要争论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

25、之一”。杨振宁把原因归结为五点: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就是比较注重实际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其中第四点和第五两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无可置疑,归纳与推演都是近代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法。杨振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可是没有推演法:“易者象也”,“圣人立象以尽意”,“取象比类”,“观物取象”。这是贯穿易经的精神,都是归纳法。另外就是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认为,这种思想“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

26、人道在内,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而“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两者是两回事,不能把它合在一起。”,道德经选讲,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重要哲学著作。又称老子,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相传老子修道德,著书上下篇。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现在通行本老子,多数学者认为在孔子、墨翟之后,可能成书于战国中前期。王弼注本、傅奕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则上篇为“德篇”,下篇为“道篇”。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经的题名都是后人所加。现存老子的

27、版本,以帛书甲、乙本为最早。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乙本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它是刘邦称帝以后,刘盈、刘恒为帝以前抄写的。甲、乙本皆分二篇,乙本篇末标出德3041字,道2426字,合计5467字。甲本尾题残缺不明。两本都不分章次。,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分81章,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河上本复于每章章次之首冠以“章题”二字。魏王弼老子注,只分81章,并无章题名称。,现存老子的版本,除汉初帛书本外,还有许多版本流传。约略统计,石刻14种,其中以唐太宋时虞世南校写的石刻老子为最古。其次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

28、唐写本老子残卷,散见于各地保存的敦煌经卷中,为数颇多。今见木刻诸本中,以宋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为较古,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有影印本。明正统道藏搜集道德经本文及汉、魏、唐、宋、金、元、明众注本,总计有41种之多。,老子注解主要版本韩非子最早著解老、喻老老子注二卷,魏王弼撰,老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 2006年,老子八十一章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 道,如果可以完备表述,就不是自然的道;所谓名,如果可以完备表述,就不是自然的名。无名,乃道之混沌无形

29、,天地未分之时;有名,乃道之化生万物之时。所以,要经常从没有形象的地方去认识道的奥妙;经常从有形象的地方去体察道的显明。这两者是道存在的两个阶段,称谓不同罢了。但都称得上深远奥妙,深远啊,深远,她是探究一切奥妙的总门径。,道论的兴起(宫哲兵教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局面。道成为诸子百家都频繁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围绕着道,形成了各种学派的道论。比较重要的有儒家的道论、道家的道论、易传的道论、法家的道论、兵家的道论、墨家的道论等。1、孔子的道论儒家的道论,由孔子所开创。孔子非常推崇道,论语中道字出现大约100次,比老子中道字出现的60余次还要多。他说:“朝闻道,夕可死矣。”(

30、里仁)把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立志于弘道是最重要的。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道因人的弘扬而彰显。孔子道论的主要内容是仁,他把道分为仁与不仁两个方面,主张仁道而反对不仁之道。孟子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仁的核心是爱人,故道表现为爱人、忠恕、孝悌等品德。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里仁)他的弟子曾参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道论的特点之一是,道不是本体意义上的,而是在政治伦理意义上的,是人道而不是天道。特点之二是,道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并不是最高概念,那么最高概念是什么呢?天或天命。孔子说:“君子

31、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又说:“五十而知天命。”(为政)在孔子心目中,天或天命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者。,2、易传的道论易传是对易经的注释与阐发,易经中有一些道的概念,易传有丰富的道论思想。易经:“复自道”,“履道坦坦”,“有孚在道”,“反复其道”,几处道字,皆指道路。道在易传中出现大约100次,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易传的道论,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有太极之道、阴阳之道、形上之道、三材之道等。易传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种重要的宇宙生成模式。宋代周敦颐在太极之道的基础上形成了太极图宇宙生成模式,成为宋明理学的宇

32、宙观。易传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是道的重要内容。,阴阳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基本的一对概念,表达宇宙间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的两种力量。阴阳之道在易传中得到比较系统的论述,故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易传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对道的一种很好的说明,道与器物不同,道是形而上的,它具有本根的性质。易传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里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三材之道,尤其对道教的影响很大。易传的道论与老子、庄子的道论也有相异之处。道在易传中并非最高哲学范畴,与它同样重要的范畴还有天、太极、易等。在有的地方,易比道是更根本更高的范畴。,3、

33、老子提出了唯道的概念“唯道”这个概念不是我们创造的,而是老子自己的概念。老子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又称道德经,可见道与德都是老子学说中的最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呢?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认识德与道的关系,德必须从属于道,道是唯一的,最高的;二是在实践行为中,德绝对服从道,德被道主宰。老子41章:“夫唯道,善贷且成。”帛书乙本作“善始且善成。”这里是强调道的唯一性,唯有道能够使万事万物善始善终。,(2)规律性的“道”“道”体固然是无形而不可见,恍惚而不可随,但它作用于万物时,却表现了某种规律,这些规律却可以作为我们人类行为的效准。因而老子书上,除了描述实存意义的“道”之外,

34、许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意指规律性的“道”。如四十章:“反者道之动。”、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七十九章:“天道无亲。”(3)生活准则的“道”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唯道论的基本观点1、万有唯道所生西方科学是一种构成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由原子或基本粒子所构成。中国哲学是一种生成论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一种无形的存在者所生。这种无形的存在者,有些人认为是天,有些人认为是气,而老子认为是道。万有唯道所生,是老子最先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中国哲学最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老子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不仅说明万物唯道

35、所生,还说明了道生万物的过程。万有是比万物更广泛的存在者,如伦理、规律等。老子38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里隐含着人之伦理均源于道的意思。老子1章:“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就是规律,表现在不同领域,老子称为“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长生久视之道”等。这一类的道不是常道,而源于常道,由常道所生,常道即老子之道。,老子77章:“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朱谦之案:傅本作“孰能损有余而奉不足于天下者,其惟道者乎”。谁能把自己多余的财物奉献给穷人,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有道的人。老子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老子曾将道“强命之曰

36、大”,故“唯大”似可理解为唯道。老子在以上这些地方都强调了道的唯一性,至高性。他在两处直接使用了唯道的概念,还有两处虽未直接使用唯道的概念,但有明显的唯道观念。我们将老子的道论称之为唯道论,是以老子自己为根据的。,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 天下的人都认为美就是美,不知道美也是丑;天下的人都认为善就是善,不知道善也是恶。因为事物分为有和无两个阶段,而又互相转化,所以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先和后

37、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的。这才是真理。因此圣人在社会中无所作为,而这正是大有作为的教化;因此任凭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不去强力主宰;生育了万物,也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因之而自恃;成就大事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才具有至大之功。,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治)。译文 不崇尚贤能之人,就能让老百姓安于其位,免于攀比。不看重稀有的器物,就能让老百姓不分贵贱,免于偷盗。不让老百姓看见能够引起欲望的东西,就能让他们的内心平静,免于骚动。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手段,

38、就是让老百姓的头脑简单,喂饱他们,从而削弱他们的意志,只让他们身体健康,一直让他们处在无知无欲的状态当中。这样就使那些蠢蠢欲动的人不能有所作为。正是让老百姓无所作为,才是真正的有所作为。,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慈,视万物跟刍狗没什么区别;圣人无所谓仁慈,视百姓跟刍狗没什么区别。天地之间正象个风箱;虽然空虚,但决不穷竭。它愈动,风量就愈大。因此躁动只能加速消亡,还不如保持虚静为好。,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39、故能成其私。译文 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妄动,因而能够长存。所以圣人静处无为,反而更加突出;置身事外,更显其驾驭之功。难道不是因为他无私吗?正因为无私反而能成就他。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 大善就象水那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做为人,居处善于择下;心胸贵于深沉;交友贵于自然无私;言语贵于真诚;为政贵有条理;处事贵有自知之明;行动要抓住时机。正因为积极退让,避免了正面冲突,所以不会有什么灾祸。,9.持而盈之不如其

40、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译文 追求过分圆满,不如适可而止。过于尖锐,难以久存。金玉满堂,不能长有。以富贵骄人,是自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身退,才符合天道。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译文 人和于道,能固守而不离于道吗?静守精气,自然柔和,能象婴儿一样吗?静心去欲,能够彻底吗?爱民治国,可以自然而然吗?在天地孕育之中,能够以柔弱自处吗?聪明练达,事业有成,能够不靠心机得来吗?生养万物,却不据为己有,

41、也不加以支配,这就是道德了。,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译文 有些人宠辱若惊,时刻害怕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什么是宠辱若惊?受宠并不是件荣耀的事,但是得到它就惊喜,失去它就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为什么贵大患若身?我们之所以有大祸患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位置,就不会有祸患。所以,大公无私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23.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

42、,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译文:少发教令是合于自然的。大风不会整天刮,暴雨不会整天下。是谁主宰这些呢?天地尚且不能执卓不变,何况是人呢。所以说,行事顺从道的,就融合于道。顺从德的,融合于德。违反道德的,失去道德。融合于德的,道也接纳它。脱离道德的,道也放弃它。,36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

43、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德经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刻意求德,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

44、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陈鼓应认为:无形无迹的道显现于物或作用于物是为德.,2、“道生之,德畜之”(51章)(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与道相联系的德,张岱年认为:德是一物由以生成之所以.德是分,道是全.1、“上德若谷”(41章)(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单独的德,庄子有关道的趣味解释:东郭子问庄周道

45、在哪里,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在东郭子一再追问下,庄子答:“道在蝼蚁,在秭稗,在瓦甓,在屎溺”(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庄子有关德的解释:庄子在内篇德充符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名句:“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46、;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译文: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大加嘲笑觉得除非作为笑料,简直不值一提!所以,成语有说:使人明澈的道似乎让人懵懂愚昧;使人顺利进取的道似乎让人消极后退,使人处事平易的道似乎让人曲折坎坷;大道之德使人觉得空无着落(难以用确定的价值标准作把握),一片纯白的境围使人觉得像是有污渍;普润之德使人觉得有欠缺,使人行有所成的德似乎让人慵懒怠惰;被最终认定

47、的本真存在让人觉得它是污浊混成,普遍的框架坐标让人捉摸不到它的边隅;无不涵纳的整体存在无须急于求成,洪大的乐音缺少可让人辩别的和声,整体共同的普遍形态没有可确定的具体形态道没有任何谓词可资界定的确定名状而归于无名。只有道,才最善于借力给万物而成就万物!,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译文:大道的完美好像有欠缺,但运营施展的作用不会衰败;大道的充实好像很空虚,但运营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大道的直捷好像很曲折,大道的灵巧好像很笨拙,大道的善辩好像很不善言辞。运动可以消解行为体的寒凝僵结,守静又可以消去行为体因运动而产生的热

48、度。谐和稳态是天下动荡摇摆所围绕的中心。,63、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译文:要从事可使自己混沌无为的作为,处理可使自己无所事事的事务,并喜赏波恬浪静的寡淡风光以保持对细微潜流的异变的敏感。以对待大事的态度处理小事,以对待复杂的态度处理简单,要用合道之行所生发的德能去消解细微的怨望纠结。处理难事要从轻易处入手,宏观目标要由微观构设去实现。天下难事,必然开始于简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于细微。因此,圣人始终都不自以为必须独揽大权

49、,所以能成就大事。那些轻易许诺的,必然难以守信;视问题太过轻易的,必然会遭遇很多的困难。因此,圣人对这些问题都加以认真审慎的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了。,6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译文:天下人都说我所说的道太过普泛了,很难加以具体把握。要知道,正因为它是普泛的行为规范,所以才不象具体旅途的具体准则;如果针对具体旅途作具体论述,它早就琐碎不堪了。我有三条基本的行为原则,把持它以保证大道得以贯彻执行:第一是慈爱;第二是俭约;第三是不与天下

50、争得利之先。保持慈爱,就能全力以赴;保持俭约,就能行走于广阔的天地;不与天下争得利之先,就能成为群体的首领。如果舍弃慈爱而妄逞勇武,舍弃俭约而行广,舍弃谦让而争先,那就死定了。保持柔慈,投入战争就能取得胜利,用于防守就能巩固。对于慈者,整个自然环境都会救助他,因为慈在守护着他。,71.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译文: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很好;不掌握某知识,这当然有缺陷。圣人之所以没有缺陷,是因为他善于因应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为缺陷,所以没有缺陷。只有通过因应缺陷而行,使缺陷不成其为缺陷,才可以因此而没有缺陷。,73.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