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发展项目.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16732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发展项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发展项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发展项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发展项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发展项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发展项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发展项目.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8/23,模具设计与制造,1,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发展项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思路,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张信群,汇 报,2,模具设计与制造,汇报内容,3,模具设计与制造,滁州市是安徽省“东向战略”的主要受益城市,滁州市“十二五”规划更是把装备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为模具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作为国家家电设计和制造产业基地,滁州市拥有一大批模具使用“大户”,如博西华、康佳、扬子空调,吸引了众多模具生产厂家落户滁州,同时造就了一批民营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形成了从设计、生产到使用、维护的模具产业链。滁州本地生产的各类模具,不仅满足本地市场,

2、还向长三角地区和周边省份延伸,在华东地区享有良好的声誉。,(一)区位优势,第一部分 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背景,4,模具设计与制造,滁州市模具制造行业和装备制造相关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技能型模具设计和制造人才。目前滁州市的模具企业已接近70家。据有关部门统计,滁州市“十二五”期间将需要模具类技能人才1500人以上,其中高职层次的高技能人才需要600人以上。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模具类高技能人才,正好适应了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人才需求状况,5,模具设计与制造,二、专业建设基础,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于2003年12月由安徽省教育厅批准设置,2004年9月开始招生

3、。本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本专业的带头人于2008年被评为安徽省高职高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省级专业带头人。多年来,本专业为滁州市和安徽省内外及周边地区模具行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培养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一)模具专业发展快速,6,模具设计与制造,学院与滁州市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类企业和模具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本专业教师与安徽爱力特家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滁州经纬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了横向课题研究协议。同时积极开展订单式教育,学院与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东菱”班、与长电科技(滁州)有限公司合作开办的

4、“长电”班等订单培养班,均招收了本专业的部分学生。,(二)校企合作逐步深入,7,模具设计与制造,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共18人,其中校内教师12人,从企业和其他高校外聘兼职教师6人。现有专业师资队伍中,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3人,占77.2,其中高级职称7人。“双师型”教师占83.3%;实习实训教师全部为高级工或技师资格,占专业教师的27.8%。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共主持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课题1项、院级项目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院级教学成果奖1项。,(三)“双师队伍”建设初具规模,8,模具设计与制造,通过多年努力,本专业已建设有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2门省级精品课程,AutoCA

5、D、机械设计基础等2门院级精品课程。本专业的带头人主编的机械制图和工程制图教材均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规划教材,被省内外多所高职院校使用。,(四)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成效显著,9,模具设计与制造,本专业的通用和专用的校内实训场地包括焊工实训车间、钳工实训车间、车工实训车间、CAD/CAM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室、数控加工技术实训车间等,实验实训设备总值1200万元。本专业与安徽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安徽鲲鹏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滁州博金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制造类企业合作创建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五)良好的校内外实训条件,10,模具设计与制造,学院设有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本专业教师以此为平台,积极开展

6、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多年来,为社会人员和校内学生培训和考核2500多人次。同时,本专业利用现有的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为企业培训员工,服务地方经济。20092011年,为滁州恒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滁州赛得利板金制造有限公司、滁州科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累计培训280人次。,(六)社会服务能力成效显著,11,模具设计与制造,第二部分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建设目标,(一)推进校企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二)探索系统培养人才,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三)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四)转变培养方式,实施教学方式改革,(五)优化“双师”结构,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六

7、)完善评价方式,构建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12,模具设计与制造,第三部分 专业建设思路,一、推进校企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今年计划成立由机电系主任、模具教研室主任、模具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企业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强调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以后每年都将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提供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一)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3,模具设计与制造,根据企业对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确立对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课程

8、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聚合专业的人才优势和软、硬件优势,优先和重点发展。通过与企业的沟通,确定了本专业五门核心课程为: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模具数控加工技术。目前已确定了这五门课程的负责人,在建设期内完成按照项目化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并开发教学资源库。,(二)校企共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14,模具设计与制造,建设期内实现两个目标:(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之间的身份互换。(2)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学院计划制订一系列制度,保障“双师”双向交流机制:(1)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实施办法;(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管理办法;(

9、3)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4)企业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5)学院“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三)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15,模具设计与制造,1、拓展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渠道。目前,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在我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可以报考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车工证书、钳工证书、铣工证书、数控操作工证书、制图员证书、三维实体CAD认证等。在建设期内申请成为“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人才培训基地”,开展“模具工”职业资格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四)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16,模具设计与制造,2、教学计划与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相衔接。将高职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有机整合,使

10、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不需要另外培训即可参加相应各种的职业鉴定考试。探索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部分课程的期末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合并进行的方式和途径。建设期内编写23本职业技能培训教材。,17,模具设计与制造,二、探索系统培养人才,推动中高职 协调发展,我院设置了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同时我院附属的技师学院也设置有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这为我们进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平台。,18,模具设计与制造,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牵头,紧紧围绕滁州地区发展总体规划和本地加工制造类企业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我院中职和高职

11、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滁州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一)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19,模具设计与制造,阶段,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比表,内容,20,模具设计与制造,加强与滁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滁州市教育局、滁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滁州市科技局等行业主管部门联系与交流,积极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参与我院中职和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1)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2)推动和督促企业与我院模具专业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

12、(3)组织指导我院教师到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二)强化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21,模具设计与制造,2011年12月27日,由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织,“滁州市中高职教育衔接改革发展研讨会”在我院召开。滁州市教育局领导和全市15所中等职业学校分管校长、教学管理方面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中高职衔接中的招生考核、学籍管理、各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成绩管理等问题展开探讨交流,并就定期开展教师层面的交流意向达成了共识。,(三)加强中高职系统培养方面的交流与研究,22,模具设计与制造,我院机电系的高职模具专业和技师学院的中职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学院计划制定相应制度,促进中、高职模

13、具专业的合作与交流:(1)中、高职模具专业教师定期座谈。(2)模具专业教师可以互聘授课。(3)模具专业教师共同开展相同工种的实训教学。(4)共享教学资源库。,(四)推动中、高职课程体系 有机衔接,23,模具设计与制造,目的是促进中、高职模具专业教师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在两年建设期内,高职教师协助技师学院教师,与滁州当地企业合作,建设中职模具专业四门核心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数控技术和模具制造技术,并编写理实一体化的校本教材,与高职模具专业核心课程相对接。,24,模具设计与制造,随着高考招生

14、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走向注册制已经成为趋势。(1)继续做好五年制“2+3”高职招生工作。今年,我院又与天长职教中心、定远职教中心和来安职教中心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共同培养五年制中高职人才。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和完善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2+3”培养方案。,(五)改革招生考试办法,25,模具设计与制造,(2)积极探索自主招生,今年我院已申报参加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3)必须正视高职生源逐年减少的现实,改革招生考试办法,探索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的模式,吸引企业青年员工继续上高职深造。,26,模具设计与制造,三、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模具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15、,在两年建设期中投入100万元建设主要服务于模具专业的模具拆装实训室、模具制造车间、模具虚拟制造实训室、冲压成形加工实训室、塑料成型加工实训室。以上实训室有机结合,构成我院模具实训中心。,(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7,模具设计与制造,具体目标和步骤:,2012年度第一阶段:扩建原有的模具拆装实训室。在已有模具模型和实物的基础上,通过购买和企业捐赠的形式,再增加50副典型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及拆装和测量工具和吊装设备,以扩展原有的模具种类和型号,让学生了解典型模具的结构特征,为本专业核心课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提供条件。投入资金约12万元。,28,模具设计与制造,2012年

16、度第二阶段:建设模具制造车间。在原有模具实训设备的基础上,购置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快走丝线切割机、三坐标测量仪等先进加工设备,争取将其建设成为能够对外承接加工项目的模具制造技术实训场地,为本专业核心课程模具数控加工技术项目化教学提供条件,培养学生模具数控编程、加工的能力。投入资金约32万元。,29,模具设计与制造,2012年度第三阶段:建设冲压成形加工实训室。投入资金约16万元,购置曲柄压力机、液压机、工量具和吊装设备。冲压成形加工实训室能满足冲压成形加工需要,为本专业核心课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教学和技能培训提供条件。开发冲压成形加工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培养学生模具安装调试及操作设备的能力。

17、,30,模具设计与制造,2013年度第一阶段:建设模具虚拟制造实训室。投入资金约19万元,购置硬件设备和CAD/CAM/CAE软件,以目前企业常用的UG软件、SolidWorks软件和Pro/E软件进行模具CAD实训,以典型的冲压模具与塑料模具为原型,以模具仿真软件为平台,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体会到真实的生产岗位情境。,31,模具设计与制造,2013年度第二阶段:建设塑料成型加工实训室。投入资金约21万元,购置注射机、挤出机、塑料制品液压机、工量具和吊装设备。塑料成型加工实训室具备注塑、挤出等实际生产能力,为专业核心课程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现场教学和技能培训提供条件。开发塑料成型加工的生产性

18、实训项目,培养学生模具安装调试及设备操作的能力。,32,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实训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1)引进滁州市模具企业12家进入中心,开展“校中厂”实践教学模式,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2)利用校内师资力量和软件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项目研发。目前已与安徽爱力特家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达成了在校内共建技术中心的初步意向。,33,模具设计与制造,巩固和稳定现有的3家实训基地:安徽博西华制冷有限公司、安徽鲲鹏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和滁州博金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建设期内计划与安徽爱力特家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滁州科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再建立2个校外实训基地。90以上的学生实现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19、。,(二)拓展校外实训基地,34,模具设计与制造,(1)规范校内实训基地教学管理与教学制度,完善实训教学的课程标准。在两年建设期内,编写模具拆装、冲压成形加工、塑料成形加工等三门实训课程的实训指导书。(2)制定生产性实习管理制度,探索模具实训中心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3)建立完善的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鉴定制度,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4)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人员岗位责任制和严格的聘任、培训、考核、晋升、奖惩制度。,(三)实训基地内涵建设,35,模具设计与制造,四、转变培养方式,实施教学方式改革,目前本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已经采用项目化课程教学。在两年建设

20、期内,本专业计划建设三门专业核心的项目化课程: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模具数控加工技术。通过与安徽鲲鹏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滁州博金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滁州科创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围绕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来构建教学项目。,(一)开发项目化课程,36,模具设计与制造,1建设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包括:一是课程全套教学文件,包括电子教案、教学大纲、试题库、多媒体课件、教材、专业书籍、资料等;二是有关“模具加工”实训教学录像片。,(二)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37,模具设计与制造,2.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数字化教学资源 模具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这

21、些新技术进入课堂要经过教师的学习、掌握和购置相应的实训设备,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高职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滞后于企业也源于此。建设期内将探索与周边地区模具企业合作,开发虚拟工艺过程、模拟生产流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打破时空障碍,利用视频系统将模具设计的工作流程和制造过程实时传送到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也能了解到模具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38,模具设计与制造,3开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放式教学网站 开放式教学网站不仅可以给本校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还可以实现兄弟院校模具专业师生、中职和高职模具专业学生的共享。教学网站以课程为单元,提供电子课件、实训范例、练习题库

22、、评价系统、网上讨论、专业资料等内容,并将教学资源库中与该课程相关的内容分类链接。在建设期内力争建立2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网站。,39,模具设计与制造,1.积极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种职业技能大赛(1)国家、安徽省职业技能大赛。(2)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教学研究会和中国模具协会人才培训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建设期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争取有所突破。措施:(1)将大赛的项目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穿插在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和实践能力。(2)指导教师团队吸收企业工程师参加。(3)实现CAD/CAM/CAE一体化教学。,(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40,模具设计与制造,2、认

23、真组织我院“科技创新节”的技能竞赛活动 我院的科技创新节每年举办一次,其中有多项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科技创新节”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我院“科技创新节”各技能竞赛项目中获得第一名的同学,直接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中级证书。本专业由模具教研室牵头,分派教师认真做好赛前培训工作。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41,模具设计与制造,五、优化“双师”结构,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两年建设期内,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其中企业专家一名),培

24、养4名专业骨干教师;建立20人以上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争取引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35人;专业教师达到20人,并且全部具备“双师”素质。,42,模具设计与制造,建设期内在本专业教师中选拔1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培养途径:(1)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举办的模具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培训。(2)赴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和课程开发学习。(3)鼓励和支持专业带头人开展校企合作学术研讨、校企合作重点课题,参加企业科研项目、工程项目等,提高其行业影响力。(4)参加国内进修、学术交流,吸收和消化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成果,提高专业带头人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

25、设能力。,(一)专业带头人的培养,1.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43,模具设计与制造,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建设期内计划从企业聘请一名专业带头人,与本校专业带头人享受同等待遇。人选应在模具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能够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师技术能力提高等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及引领带动作用。在建设期内制定专业带头人选拔及管理办法,建立并试行专业带头人评聘办法、培养方案、考核标准,形成对专业带头人从选拔、培养到考核的规范管理。,2.从企业聘请专业带头人,44,模具设计与制造,选拔4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26、,培养途径:(1)赴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学习专业理论和培训实践技能。(2)到国内相关企业做兼职工程师。(3)提升学位层次,达到硕士及以上。(4)尽可能创造条件赴国外进修、学习。培养目标:能够有效完成模具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技能、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建设期内制定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及管理办法。,(二)专业骨干教师培养,45,模具设计与制造,在建设期内计划完成:(1)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与滁州地区相关企业合作,选择行业、企业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建立20人以上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每年从中选聘35人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实训

27、教学、校外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指导。,(三)兼职教师聘用,46,模具设计与制造,(2)将兼职教师编入教研室,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通过专兼教师的互帮互带,使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企业兼职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把握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得到逐步提高。(3)完善兼职教师的培养机制,在建设期内制定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47,模具设计与制造,具体措施:(1)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形成制度化,教师每年到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1个月。学院出台了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2)教师参加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在两年的建设期内,30岁以下青年专业教师要全部取得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30岁以上专业教

28、师要全部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双师”素质教师培养,48,模具设计与制造,(3)为新引进教师指定指导教师,以“一帮一”的形式,制定个性化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负责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4)不定期组织职业课程开发、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本专业新技术方面的讲座和交流活动。在建设期内,本专业每年在学院至少举办一场学术讲座。,49,模具设计与制造,六、完善评价方式,构建第三方质量评价 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可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过程尽可能脱离来自校方主观因素的干扰,排除产生虚假信息的可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从而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

29、况及社会满意度。,50,模具设计与制造,组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成员由合作企业、滁州市制造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和学院的代表911人组成。其中由我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委员会主任,我院以外的委员应占三分之二,以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职能:委员会每学期末负责聘请用人单位、行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学生及其家长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第三方评价,并将评价信息及时反馈给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调整创新的主要依据。,(一)成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会,51,模具设计与制造,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毕业生反馈。通过毕业生向学校汇报、教师深入企业

30、走访等形式,收集学生对就业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信息。(2)企业评价制度。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工作能力、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3)滁州市制造业协会、行业主管部门调研制度。了解学生毕业工作的整体情况,对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素质进行评价。(4)学校长期跟踪制度由学院招生就业部门以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网络互动等方式,对于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不断了解其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的变化。,(二)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52,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53,模具设计与制造,两年建设期内,由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委员牵头

31、、学院提供经费保障,搭建起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的网络平台,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更好地与各合作方实现信息互动。我院将安排专人负责网络平台的管理,及时录入和发布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学生家长对学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方面的信息,并确保系统信息的及时更新。,(三)建设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的网络平台,54,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依据第三方评价的反馈信息,在进行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规章制度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保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和方向进行。,(四)发挥第三方评价的反馈调控作用

32、,55,模具设计与制造,七、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主动扩展培训功能,结合学校专业建设实际,全面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城市劳动力再就业培训,为本地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在两年建设期内,为滁州市装备制造类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不少于200人次。,(一)职业培训,56,模具设计与制造,以我院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平台,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和考核工作。预计在建设期内,为滁州市各企业的技术工人和本院学生提供培训和职业工种技能鉴定不少于300人次。,(二)技能鉴定,57,模具设计与制造,利用本专业教师队伍的专业优势,以我院模具实训中心为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持。目前,本专业张信群老师与安徽爱力特家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的“不锈钢侧板成型线”项目、廖玉松老师与滁州经纬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的“吸塑模、发泡模设计手册”项目都正在进行中。,(三)技术开发与服务,58,模具设计与制造,八、加强专业建设的经验提炼和理论研究,注意总结在专业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归纳、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作为理论基石。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模具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在两年建设期内,撰写模具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论文不少于四篇。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研究已被模具工业杂志录用,将发表在2012年第四期。,2023/8/23,模具设计与制造,59,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