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恢复.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818570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4.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恢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恢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恢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恢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恢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恢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恢复.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金匮要略,本篇为何取名“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呢?其意义有三:点出脏腑经络学说是本篇乃至本书的立论观点,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是辩证论治的核心。表明了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是有先后的。提示了脏腑经络疾病的诊断是以脉证为依据,以四诊所收集的临床症状为依据。本篇仅17条,但可举一反三,在全书中有纲领性的意义。,【前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原文第一条,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治肝也。,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肺,肺被伤,则金气不

2、行;,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意,也。余脏准此。,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从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讨论内伤杂病的治则。,【提要】,【分析】,首先提出治未病的思想,防止疾病 的蔓延、发展,第一、二段:举肝病为例来讨论内伤杂病的治则,以肝病为例,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一般规律:肝病易传脾治肝的同时,须调补脾脏(治其未病)脾脏正气充实,可防肝病相传、蔓延截断传变的来源。“先安未受邪之地”(叶天士)。(上工)。,如何治未病:,“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可理解为“

3、脾气健旺,就可不实脾”不必拘泥于四季之末。所以尤在泾云:“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这也说明了脏腑之病相传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在临床上,如肝火旺者用龙胆泻肝汤(一派苦寒之药)易伤脾败胃,应加些调理脾胃之药。,脾旺可不调补脾脏:,中工的治法,“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惟治肝也。”,补肝用酸味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酸生肝”。如白芍、五味子、酸枣仁等。,助用焦苦:(间接的补法),第二段:说明肝虚的治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苦生心”。千金方:“心旺则气感于肝”。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故补心则可补肝。,甘入脾,培土荣木,难经十四难云:“损其肝者缓其中”,故补脾可以间接补肝。,治肝虚者,实者不宜

4、。,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病虚实的正确治法:虚证虚者补之补其不足 实证实者泻之损其有余,第三段:肝病虚实治法,肝病虚实的不正确治法及预后:虚证泻法虚者更虚(谓之“虚虚”)实证补法实者愈实(谓之“实实”)这一原则,不仅治肝病如此,其他脏腑疾病都应遵循。,【按语】治病要有整体观念。治病要有预见性,预见疾病的传变途径,传变规律。治病要有灵活性。如见:头痛欲裂,耳鸣如潮,面红目赤,口苦苔黄,脉来弦数的肝火旺者,即应清肝泻火。如拘泥于肝病传脾之说,不清肝火而先实脾气,反可使病情转剧,但在清肝火的同时,应考虑到脾气,不使苦过分,以免损及脾阳。治病用药原则。如逍遥散即是受治肝补脾的思想影响而用药的。,夫人禀

5、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原文第二条,若五臓元真通畅,人即安,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者,经络受邪,入臓府,,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传臓府,即医治之,四肢,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辛、甘,不遗形体有衰,,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臓府之纹理也。,血气所注;理者,是

6、皮肤,【提要】,疾病发生的原因。预防疾病的方法。疾病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从人与自然整体观念出发,论述:,【分析】,第一段:指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自然界正常气候(六气),能生万物,如水能浮舟,不正常的气候(六淫),害万物,如水亦能覆舟,可预防:五脏元真充实营卫通畅,抗病力强,不病;反之: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病甚则传变。故“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可见,内因起主导作用,正如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与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预防思想一致。,第二段:提出三因说。内因:经络受邪乘虚传入脏腑导致内部脏腑的疾患故云:“为内所因也”。外因:皮肤受邪血脉相传四肢九

7、窍壅塞不通病邪侵犯体表经络故云:“为外皮肤所中也”。其它: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对后世病因学说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三因学说”,即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段:论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的重要性。(一)防病原则,无病先防:,内养正气,“五脏元真通畅”抗病力强,无病先防,“房室勿令竭乏”-房室节制,“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饮食起居调节要适度,“无犯王法,虫兽灾伤”-预防各种外伤、灾伤,外慎邪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无犯王法,虫兽灾伤”-预防外伤、灾伤,“不使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二)有病早治:第四段:解释腠理。,即医治之,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不使九窍壅塞

8、(病邪不能入里),气血通畅,病则可愈,病在表,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原文第八条,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冬至之后,已及甲子,【提要】论节令和气候应适应,太过不及都会引起疾病。,甲子夜半,少阳起,阳始生天气温和正常,天转温和未至而至,太过,天温如盛夏至而太过,天未温和至而不至,天大寒不解至而不去,不及,反常,【分析】,未及甲子,问曰:经云

9、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原文第十条,【提要】以厥阳独行的病机,说明阴阳失去平衡是杂病的基本病机。,【分析】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本条所指的“有”(盛),“无”(弱)是相对而言。阴气衰竭则阳气失去依附(无阴来维系)有阳无阴孤阳,临床上所见的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面赤眩晕,甚至跌仆,不省人事的“卒中”病,在治疗上采用“育阴潜阳”之法,根据在此。,独行于上,有升无降,厥阳独行,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原文第十四条,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调者,急当救表也。,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提要】,论表里同病应以急

10、者先治为原则,【分析】,常法,先表后里,身体疼痛 表病未解,表里同病,急者先治,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皆急),下利清谷不止脾肾阳衰,变法,故此时只能先里后表(采用变法)温阳救里脾肾阳气得以温复 清便自调(大便正常)解表,下利清谷不止正气虚弱亡阳虚脱,阴竭阳脱之危候,此时以里证为急,若先表后里误用汗法,阳随汗出外泄,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原文第十五条,【提要】论新旧同病时的先后缓急治则。,新旧同病,也应视其先后缓急,急者先治,缓者后治,先治其卒病,后治其痼疾。这是因为:新病势急、旧病势缓;新病易变、旧病少变;新病易治、旧病难治;新病不速治,则可影响旧病,使旧病加剧

11、。,【分析】,临床也有新旧同病时互相影响的情况,则应新旧同治(以治新病为主,兼治旧病)。例如:哮喘病,外感诱发哮喘,如单治外感,不治其哮喘则喘不止,故应两病同治。在治表证的同时,宜加入平喘药。肝阳素旺的病人,患风热感冒,宜在辛凉解表剂中加入凉肝熄风之品。故学习本条,须灵活应用。,师曰:五臓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臓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原文第十六条,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提要】指出治病要顺应五脏的喜恶来治疗和护理。,【分析】,五脏病各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饮食、居处等因素,适合的可促使病情好转;反之则导致病情恶化。故原文曰:“所 得者愈”,“所恶”“所不喜者为病”。可见

12、,疾病除药物治疗外,护理亦 是重要的一环。,阴虚欲酸收 如酸枣仁汤 气郁欲辛散 如半夏厚朴汤,肝病,酸枣仁(二升)甘草、知母、茯苓、川芎。,半夏、厚朴、生姜、苏叶、茯苓。,脾恶湿,喜辛开,恶肥甘。,如平胃散,苍术、陈皮、甘草厚朴、生姜、大枣,若胃阴不足如益胃汤,沙参、麦冬、冰糖、生地、玉竹,胃恶燥、喜凉润。,脾为湿困,护理:避其所恶,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医者在护理时予以注意,对:心病提出“禁温食热衣”;脾病提出“禁湿食、饱食,湿地濡衣”;肺病提出“禁寒饮食寒衣”;肾病提出“禁犯焠矣热食温炙衣”;肝病提出“禁当风”等。,心主血心病血热禁热衣、热食。肺主气肺病气虚禁寒饮食、寒衣。,治疗时,应根据五脏

13、特点和病理特点,投其所喜,远其所恶,恰当地予以护理和治疗,使病人早日康复。若发现病人所喜所恶发生变化 突然想吃平素不喜之食物脏气为邪气所改变食后必助长病气发热。所以程云来说:“则食入于阴,长气于阳,必发热也。”,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原文第十七条,此。,【提要】指出治疗杂病应掌握疾病的癥结而审因论治。,【分析】,热水互结阴液受伤口渴猪苓汤:育阴利水水去则热无所附口渴自愈,食热相合大、小承气汤:攻下其食结热无依附热自可去,瘀血与热相结桃核承气汤:攻其瘀血热无所附则瘀去热清,病邪:热体内有害物:水,病邪:热邪体内有害物:食结,病邪:热邪 体内有害物:瘀血

14、,1、未病先防“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以防疾病的发生。2、有病早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病在经络就及时治疗,以防病入脏腑,做到早期治疗。3、既病防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病之后,则当根据脏病相传的规律,先治其未病之脏,以防传变。,【小结】,一、预防方面:提出了三个预防措施。,二、病因方面: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三因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陈无择的三因论即源于此。三、病机方面:指出“厥阳独行”以说明阴阳失调是导致一切杂病的总病机。这不仅为预防疾病,而且为治疗疾病指明了方法、途径和方向。,四、治疗方面,虚实异治:“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表里同病:“病,医下者 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条痼疾加卒病:“夫病痼疾加以卒病 治其痼疾也。”15条治疗要顺应五脏喜恶进行治疗。“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 必发热也”16条审因论治,“夫诸病在脏欲攻之 与猪苓汤。”17条,五、护理方面:告诫我们必须根据五脏的喜恶而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居处,以促使脏气的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