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学基础概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29304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学基础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药物学基础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药物学基础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药物学基础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药物学基础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学基础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学基础概论.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药物学基础,药物学基础(第3版),主 编:姚 宏 黄 刚副主编:刘浩芝 吴增春,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供护理、助产专业用,药物学基础(第3版),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概论,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概论,目 录,第一节 绪言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安全、合理用药意识 掌握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处方药、非处方药的概念及意义 掌握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 熟悉药物体内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熟悉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 熟练掌握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学会处方、药品说明书的识读和

2、正确使用药物,学习目标,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概论,第一节 绪言,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概论,8/24/2023,学习内容,药物学的有关概念与任务,1,药物学基础的学习方法,3,1-1 绪言,临床用药护理中护士的工作任务,2,8/24/2023,一、药物学的有关概念与任务,药物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以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绝大多数药物是能增强或减弱机体某些器官的生理功能或细胞代谢活动的活性物质。,1-1 绪言,8/24/2023,一、药物学的有关概念与任务,药物学 药物 机体,1-1 绪言,8/24/2023,一、药物学的有关概念与任务,1-1 绪言,8/24/2023,药物学基础是护理、助产专业

3、的核心课程本门课程的任务:,一、药物学的有关概念与任务,1-1 绪言,8/24/2023,护士要增强法律意识,安全、合理使用药物,为了加强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物。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物。,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一、药物学的有关概念与任务,1-1 绪言,8/24/2023,二、临床用药护理中护士的工作任务,用药前,1-1 绪言,8/24/2023,二、临床用药

4、护理中护士的工作任务,用药时,1-1 绪言,8/24/2023,二、临床用药护理中护士的工作任务,用药后,1-1 绪言,8/24/2023,1.要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2.要密切联系本专业先修课程知识 3.要善于总结归纳 4.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5.要密切联系护理专业实际6.要充分利用现代学习手段,完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三、药物学基础的学习方法,1-1 绪言,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概论,8/24/2023,学习内容,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导入情景:李女士,25岁,因咽痛、发热、寒战、周身不适入院医治。经医生检查,诊

5、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医嘱:注射用青霉素钠静脉滴注,一日400万U,一次给药。对乙酰氨基酚片剂口服,1次0.1g,一日3次。工作任务:1告知病人使用青霉素、对乙酰氨基酚的用药目的。2拟定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预防措施。3.归纳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合理安全使用药物。,工作情景与任务,一、药物的基本作用,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药物的基本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根据药物作用的结果,将其分为:兴奋作用:是指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作用,如用药后,腺体分泌增加、脉搏加快、酶活性增强等。抑制作用:是指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减弱的作用,如用药后,肌肉松弛、腺体分泌减少、酶活

6、性减弱等。,一、药物的基本作用,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一)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局部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接触后,药物在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吸收作用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机体相应的组织器官而产生的作用。如口服阿司匹林产生解热镇痛作用。,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二)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又称原发作用,是指药物在所分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间接作用又称继发作用,是指由直接作用引发的其他作用。如强心苷能选择性的作用于心肌,使心肌收缩

7、力增强,增加衰竭心脏的排出量,此作用为强心苷的直接作用。同时,可反射性提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心率减慢,此作用为强心苷的间接作用。,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三)选择作用 药物的选择作用或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指多数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作用特别明显,而对其他组织或器官的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药物的选择作用是临床选择用药的基础。药物的选择作用是相对的,随给药剂量的增加,其作用范围逐渐扩大,选择性逐渐下降。,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四)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防治作用(1)预防作用

8、指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发生的作用。(2)治疗作用 指符合用药目的,能够缓解症状或消除病因以 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对因治疗是指针对病因进行的治疗,用药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 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是指用以缓解疾病症状的治疗。,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2.不良反应 药物应用时出现的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药物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的固有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少数较严重且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称为药源性疾病。,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不良反应的分类:副作用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后遗效应 继发反

9、应 停药反应 特异质反应 药物依赖性,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特点:一般都比较轻微,可给病人带来一定的不适,是可逆性的功能变化。随用药目的的改变而改变,防治作用与副作用可以互相转变。产生的原因:药物的选择性较低,当其中一种作用作为治疗作用时,其他作用就成为副作用。如阿托品,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毒性反应:药物在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 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的反应。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的毒性反应。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因药物蓄积

10、而缓慢出现的毒性反应。常见的毒性反应: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 反应、血液系统及肝、肾毒性等。特殊的慢性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作用。产生原因: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指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原因:药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或药物制剂中的其他物质作为致敏物质进入机体引发。特点:与剂量无关,与药物原有作用无关,不易预知,但过敏体质者易发生,且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可发生交叉过敏,而且变态反应的程度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

11、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常见症状:皮疹、药热、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过敏性休克的症状 预防措施:对易致过敏反应的药物或过敏体质者,用药前要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并按有关规定确定是否需做药物过敏试验,凡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阳性者禁用。,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如服用长效巴比妥类药物催眠时,次日清晨仍有困倦、头晕、乏力等现象。继发反应: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时,因菌群失调引起新的感染

12、,即二重感染。,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停药反应:长期使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复发或加剧的现象,如长期使用普萘洛尔治疗高血压病时,突然停药可致血压骤升。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因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很少的剂量即可产生超出常人的强烈的药理效应,如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病人,应用新鲜的蚕豆以及伯氨喹、磺胺类药物时可发生溶血性贫血。特异质反应与剂量无关,但剂量加大,反应程度加重。,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药物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病人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药

13、物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或习惯性。如果连续用药突然停药,病人仅表现为主观上的不适而没有其他生理功能的紊乱,但有强烈的继续用药的欲望。生理依赖性:又称成瘾性。如果用药时病人产生欣快感,停药后不仅出现主观上的不适,还会产生严重生理紊乱的戒断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流泪、出汗、疼痛、恶心、呕吐、惊厥等,甚至危及生命,再次用药后症状消失。,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产生药物依赖性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滥用。在药品管理上,将易产生成瘾性的药物称为“麻醉药品”。此类药品要严格按照麻醉药品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管理与使用。,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2 药物效应动

14、力学,8/24/2023,三、药物的作用机制,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药物与受体的结合(1)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质或细胞核中,能识别、结合特异性配体并通过信息传递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蛋白质。(2)配体:是指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配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三、药物的作用机制,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3)药物与受体结合:药物能否与受体结合,可否发生生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亲和力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得多 内在活性大的药物激动受体的能力强,三、药物的作用机制,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根据药物与受

15、体结合后产生的作用不同,将与受体结合的药物分为受体激动药和受体阻断药。1)受体激动药(又称受体兴奋药):是指与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2)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药):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根据他们与受体结合是否可逆,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阻断药。,三、药物的作用机制,1-2 药物效应动力学,8/24/2023,(4)受体的调节 在生理、病理、药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受体的数量、分布、亲和力和效应力发生变化,此为受体的调节。1)向下调节:在长期使用受体激动药时,可使相应的受体数量减少,敏感性降低,此为受体脱敏或向下调节。这是导致药效降低,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2)向上

16、调节:长期使用受体阻断药时,使体内相应受体的数量增多,敏感性增强,此为受体增敏或向上调节。这是造成某些药物停药后出现反跳现象的原因,临床用药护理时应予注意。,三、药物的作用机制,1-2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概论,8/24/2023,学习内容,药物的跨膜转运,1,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3,1-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的体内过程,2,8/24/2023,导入情景:小张,32岁,因误服苯巴比妥片后,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入院抢救。经医生检查,诊断为巴比妥类药物急性中毒。医嘱:排除毒物:1:2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10g硫酸钠导泻,静脉滴注

17、碳酸氢钠或乳酸钠。支持和对症治疗。工作任务:1.分析苯巴比妥的中毒途径。2.说明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或乳酸钠的目的。3.说明高锰酸钾溶液洗胃和硫酸钠导泻的治疗意义。,工作情景与任务,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通过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过程的研究,阐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3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8/24/2023,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称为药物的跨膜转运。跨膜转运的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3 药物代谢动力

18、学,8/24/2023,1.被动转运 指药物从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其转运的作用力来自于细胞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浓度差越大,转运速度越快。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转运为被动转运。,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2.主动转运 药物逆浓度差转运,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 特点:,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从机体消除的全过程。1.吸收 2.分布 3.生物转化 4.排泄,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

19、/24/2023,1-3 药物代谢动力学,二、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1)口服给药(2)舌下含服(3)直肠给药(4)注射给药(5)吸入给药(6)经皮给药,8/24/2023,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解离度大小。改变吸收环境的pH可使药物解离,影响药物的吸收。(2)吸收环境 口服给药时,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胃肠内容物的多少及性质都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吸收部位的血液循环状态。,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3)药物的剂型和制剂 药物的不同剂型其吸收速度不同,口服给药时,溶液剂的吸收速度快于片剂和胶囊剂;注射给药时

20、,水溶液比混悬剂、油制剂吸收快。同种剂型的不同制剂,其吸收速度也有差异。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可用生物利用度来表示。,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影响药物吸收的两个重要概念:首关消除: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又称首关效应。首关消除较多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如硝酸甘油口服后约90%被首关消除。,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量度。其计算公式为:F=(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给药剂量)100%,二、药物

21、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二)分布 药物吸收后经过体循环到达机体组织器官的过程。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1.与血浆蛋白结合 2.与组织的亲和力 3.局部器官血流量 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 5.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1.与血浆蛋白结合特点: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型的药物分子量加大,不易透出血管壁,使其不易转运,故暂时失去药理活性;具有饱和现象;两种以上的药物可能与同一蛋白结合而发生竞争性抑制。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影响其分布,故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起效慢、作用维持时间长,

22、而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短。,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2.与组织的亲和力 有些药物与某些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使药物在该组织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如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而氯喹在肝脏中浓度较高。3.局部器官血流量 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药物分布的较多。,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 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性小分子药物易通过毛细血管壁,由血液分布到组织;而水溶性大分子药物或解离型药物难以透出血管壁进入组织。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体液pH的影响。,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

23、代谢动力学,8/24/2023,5.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血脑屏障是血液-脑组织、血液-脑脊液及脑脊液-脑组织三种屏障的总称。脂溶性高、非解离型、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药物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胎盘屏障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无显著差别。所有药物均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因而在妊娠期间应禁用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三)生物转化 1.概念和意义 药物在体内经过某些酶的作用,使其化学结构发生改变 称为药物的生物转化或药物的代谢。大多数药物经生物转化 后失去药理活性成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此为灭活。有些药物经生物转化后,其代谢产物

24、仍然具有药理活 性,有少数药物进入机体后需要经过生物转化后才能成为有 活性的药物,此为活化。,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2.生物转化的时相和类型(1)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 通过该相反应大部分药物失去药理活性,少数药物被活化,作用增强,甚至形成毒性代谢产物。(2)相反应:结合反应 药物及代谢产物在酶的作用下,与内源性物质如葡萄糖醛酸、硫酸、乙酸等结合成无活性的、极性大的、易溶于水的代谢物从肾排泄。,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3.生物转化的酶 部位:在肝中进行,部分药物在其他组织进行。药物代谢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特

25、异性酶,其催化特定底物的代谢,如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另一类是非特异性酶,主要指肝脏微粒体酶系统,又称其为肝药酶,简称药酶。此酶系统可转化数百种化合物,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肝药酶具有选择性低、个体差异明显、酶活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等特性。,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4.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1)肝药酶的活性 有些药物可以改变肝药酶的活性,而影响药物代谢的速度,进而改变药物的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的长短。,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药酶的诱导作用:能够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作用为药酶的诱导作用,药酶诱导剂如苯妥英钠

26、、利福平等。药酶诱导剂可以加速某些药物和自身的转化,这是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之一。药酶的抑制作用:能够降低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作用为药酶的抑制作用,药酶抑制剂较常见的有氯霉素、异烟肼等。药酶抑制剂可抑制药酶,使自身或其他药物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高,药效增强,甚至出现毒性,故联合用药时应多加注意。,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2)影响药酶的其他因素 病人的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病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可影响药酶的活性,而使药物的生物转化速度发生变化。,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四)排泄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及

27、其代谢产物经过机体的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1.肾排泄 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机体内的绝大多数代谢产物是经过肾脏排出体外的。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重吸收,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1)肾小球滤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膜孔较大,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经肾小球滤过,滤过速度取决于药物分子量和血浆药物浓度。(2)肾小管分泌 同类药物经同一载体转运时,彼此之间可以产生竞争抑制现象,如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时,前者可抑制后者的分泌,从而提高青霉素的血浓度,延长作用时间。,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3)肾小

28、管重吸收 经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在肾小管中可有不同程度的重吸收,重吸收的多少与药物的脂溶性、解离度、尿液的pH有关。脂溶性高、非解离型药物重吸收的多,排泄得慢;而水溶性药物排泄得快。增加尿量,可降低尿液中药物的浓度,加快药物的排泄。改变尿液的pH可使药物的解离程度发生变化,对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影响较大。临床利用改变尿液pH的办法加速药物的排泄以治疗药物中毒。,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2.胆汁排泄 有的药物在肝细胞中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汁中,随胆汁排泄到小肠,在肠道内又被水解为游离药物,在肠道又被重新吸收进入门静脉,形成肝肠循环,使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

29、3.其他途径排泄 乳汁偏酸性,一些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易自乳汁排出,可对乳儿产生影响,故哺乳期妇女应慎用。,二、药物的体内过程,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一)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 药物的体内过程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变化,体内的药量或血药浓度以及药物的作用强度也会随之变化,这种动态变化过程,可用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来表示。时量关系是指时间与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的关系。时效关系是指时间与作用强度的关系。,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以时间为横坐标,体内的药量或血药浓度为纵坐标,得到的曲线为时量关系曲线。以时间为

30、横坐标,药物的作用强度为纵坐标,得到的曲线为时效关系曲线。,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以非静脉一次给药为例,药物的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经历三个阶段,即潜伏期、持续期和残留期。潜伏期:在出现疗效前的一段时间峰浓度: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相等时的药物浓度达峰时间:从给药时至峰浓度的时间药物的消除过程:血药浓度逐渐下降而形成曲线的下降部分,当达到最低有效浓度时,药物作用开始消失 持续期:从疗效出现到作用基本消失这段时间,是维持有效浓度或基本疗效的时间 残留期:体内药物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又未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

31、数,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二)药物的消除与蓄积 1.药物的消除 药物的消除是指药物在体内逐渐减少消失的过程,包括代谢和排泄过程。(1)恒比消除:又称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比例进行的消除。(2)恒量消除:又称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按恒定数量进行的消除。药物消除的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相等。,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2.药物的蓄积 反复多次给药后,药物进入体内的速度大于消除速度,使体内的药量或血药浓度逐渐增高,称为药物的蓄积。合理的药物蓄积可使药物达到有效的治疗水平,取得

32、满意的治疗效果,而当药物过分蓄积时,则会引起药物的蓄积性中毒。,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三)药物的半衰期(t1/2)是指血浆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对于符合恒比消除的药物来说,其半衰期是恒定的,不随血药浓度的高低和给药途径的变化而改变。但肝、肾功能不良时,药物的半衰期可能延长,病人易发生蓄积中毒,用药护理时应注意。,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在临床用药中,半衰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药物分类的依据 短效类、中效类和长效类 可确定给药间

33、隔时间可预测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 停药45个半衰期,即可认为药物基本消除(表1-1)可预测药物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分次恒量给药,约经45个半衰期可达稳态浓度,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四)血药稳态浓度 以半衰期为给药间隔时间,连续恒量给药后,经45次给药后,血药浓度基本达稳定水平。将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浓度,又称坪浓度或坪值。达坪值时药物吸收量和消除量达平衡,药物在体内不再蓄积。每日给药总量相等,改变给药次数,坪值不变。如病情需要立即达坪值时,可采取首次剂量加倍,然后改为常用量的方法,此种给药在一个半衰期内即能达

34、坪值。,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1-3 药物代谢动力学,8/24/2023,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1-3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第一章 药物学基础概论,8/24/2023,学习内容,机体方面的因素,1,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导入情景 王奶奶的孙子明明今年4岁。因患感冒到医院看病,医生开了感冒药。王奶奶拿着医生的处方到药店买了药。明明服药1小时后,出现抽搐、休克症状,经检查是药物过量引起的。原来医生开的处方是“一次一包”,是指医院里的那种小包装,而药店的药是大包装,服用剂量应该是一次1/3包,但王奶奶和药店的工作人员都没有

35、仔细阅读说明书。工作任务 1.通过药物知识宣教,使病人了解药物剂量、年龄等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2.正确指导儿童用药。,工作情景与任务,一、机体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一)年龄1.儿童 儿童特别是早产儿和新生儿,各种生理功能和自身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个体差异较大,与成年人有巨大差异,对药物的处理能力差而敏感性高。儿童用药必须谨慎遵守儿科用药原则,要加强用药后的观察和护理。小儿用药要考虑体重的差异,通常可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用药剂量。,一、机体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儿童用药时要注意:1.对儿童发育可产生影响的药物如糖皮

36、质激素 2.可发生不可逆损害的药物如大剂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如四环素等 用药时必须引起重视,要慎重使用 4.对儿童禁忌使用的药物如氯霉素应严格遵守规定,谨慎用药,一、机体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2.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对许多药物的敏感性增加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用药剂量应适当减少,一般为成人的3/4。老年人对中枢神经抑制药、心血管系统药、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的反应很强烈,易致严重不良反应,应当慎用。用药依从性较差,在用药护理中,应详细向老年病人讲解服药方法,并进行监护。,一、机体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

37、素,8/24/2023,(二)性别 一般情况下,男性与女性对药物的反应无明显差异,但某些药物的代谢因性别不同导致明显差异。妇女的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等生理特点,对药物的反应较一般情况有所不同,用药时应适当考虑。,一、机体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三)心理因素 病人的心理因素、病人情绪、对药物的信任、依赖程度 安慰剂 医护人员的任何医疗或护理活动,一、机体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四)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可影响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使药物作用表现因人而异。遗传因素对药动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药物体内代谢的异常,可分为使药物快速

38、灭活的快代谢型和使药物缓慢灭活的慢代谢型。遗传因素对药效学的影响是在不影响血药浓度的条件下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异常,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者服用伯氨喹、磺胺和砜类等药物后易发生溶血反应。,一、机体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五)病理因素 病理因素能影响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如阿司匹林能使发热患者的体温下降,而对正常体温无影响。病理因素也能改变机体处理药物的能力,如肝、肾功能不全时,药物的清除率降低,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高,效应增强以及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在病理状态下进行用药护理时,应高度重视并密切观察。,一、机体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

39、因素,8/24/2023,(一)药物的化学结构 一般来说,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其作用相似,如巴比妥类药物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均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苯巴比妥钠 异戊巴比妥钠,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结构相似,可与青霉素产生相似的抗菌作用。青霉素钾 氨苄西林 有些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其作用相反,如维生素K与华法林化学结构相似,但前者具有促凝血作用,而后者具有抗凝血作用。维生素K 华法林,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二)药物剂量 药物作用的产生与体内的药量有密切的关系 1.量-效关系 量效关

40、系曲线:以横坐标表示剂量或血药浓度,以纵坐标表示作用强度,绘制的剂量与作用强度的关系曲线。,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2.量-效关系中常用术语(1)无效量:是指由于用药剂量过小,不呈现任何治疗效 应的剂量。(2)最小有效量:是指药物呈现治疗效应的最小剂量,又 称阈剂量。(3)最大治疗量:是指药物呈现最大治疗效应,且又不引 起毒性反应的剂量,又称极量。(4)常用量:临床用药时,为了使疗效可靠而又安全,常 采用比最小有效量大些而比最大治疗量小些的剂量,称为常用量。(5)最小中毒量:是指药物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6)致死量:是指能引起死亡的剂量。,二、药

41、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3.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1)安全范围:是指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该范围越大,药物毒性越小,用药越安全。(2)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一般治疗指数越大,药物越安全。,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三)药物剂型 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剂型,其生物利用度往往不同,而致血药浓度出现较大差异,影响药物的疗效。不同剂型的药物常用于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也可影响药物的吸收、药物作用产生的速度和维持时间。,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

42、24/2023,四、给药时间及次数 1.给药时间 是决定药物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因素。临床用药时,需视具体药物和病情而定。,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具有昼夜节律性变化的特点,机体在昼夜24小时内的不同时间,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按照生物周期节律性变化,设计临床给药方案,可以更好的发挥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2.给药次数或给药间隔 一般根据疾病需要和药物的清除速率(半衰期等)来确定。半衰期短的药物,给药次数多,反之则给药次数少。有时是根据血药浓度而定,如红霉素

43、的消除半衰期约2小时,但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612小时,故红霉素一般为6小时给药一次。,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五)联合用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应用称为联合用药或配伍用药。联合用药的目的:同时达到多种治疗目的,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防止耐受性或耐药性的发生。合理的联合用药是依据药理学知识合理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强药物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或解救药物中毒。,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两种或多种药物混用或先后序贯使用,而引起药物作用或效应的变化称为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的

44、相互作用可使药效加强,也可使药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加重。因此,在用药护理中要加以注意。,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1.配伍禁忌 药物在体外配伍时直接发生物理、化学的相互 作用而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性影响药物的使用,此为配伍禁忌。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要认真审核药物的配伍禁忌表,避免发生配伍禁忌的差错或事故。,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二、药物方面的因素,8/24/2023,2.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时,药物在不同的药效学作用机制上产生相同或相反的生理功能调节作用,表现为药物效应增强(即协同作用)或药物效应减弱(即拮抗作用)。如吗啡与阿托品合用治疗

45、胆绞痛,前者具有镇痛作用,后者可解除胆道痉挛,两药合用可使疗效增强,为协同作用。沙丁胺醇的扩张支气管作用可被普萘洛尔所拮抗,若两药合用,可使前者的作用减弱,为拮抗作用。,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3.影响药动学的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时,一种药物通过影响另一种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而使另一种药物的作用或效应发生变化。,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影响药物的分泌如青霉素与丙磺舒合用,后者可使前者排泄减慢而使前者作用增强。,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药物对肝药酶的影响

46、,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五)药物对机体反应性的影响 1.致敏反应 诱发所有IIV型的变态反应 2.耐受性与耐药性 耐受性是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效应逐渐减弱或无效。在化学治疗中,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耐受性或耐药性一旦产生后,常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有效,有时甚至需要改用其他药物,是严重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二、药物方面的因素,1-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8/24/2023,1.病人,王先生,35岁,患急性扁桃体炎,医嘱:青霉素钠皮试。皮试5分钟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数、血压下降。(1)考虑病人出现什么情况?(2)为防止发生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应采取什么措施?2.病人,小张,32岁,因误服苯巴比妥片后,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入院抢救。经医生检查,诊断为巴比妥类药物急性中毒。(1)抢救该病人时,医嘱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为什么?(2)为什么要给予利尿药?3.病人孙某,男,25岁,因患流脑住院,医生给予磺胺嘧啶+甲氧苄啶治疗,嘱其服用药物时,首剂倍量。请回答:(1)为什么首次给药剂量要加倍?(2)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什么?,思考题,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