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起源和中药.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31064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的起源和中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药的起源和中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药的起源和中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药的起源和中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药的起源和中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的起源和中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的起源和中药.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学,杨勇 五教303,课前说明,一、为什么要学习中药学?二、怎样学习中药学?,学科地位,课前说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各科,中药为中医理、法、方、药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中药的应用是几千年来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所以我们必须要学好中药。只有在学好的基础上,才能用好中药,才能研究开发好中药。中药学的地位(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基础,也是中药研究的归宿。不可背离中医的基础理论,否则就是对一般植物药,或者说对生药学的研究。),理、法,方、药,学习方法,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联系相关课程。2.学好章节概述,是掌握各类药物共性和要点的关键。含义

2、;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原则;使用注意。3.学习具体药物以功效为核心,将性味归经应用联系起来,才能全面理解和记忆。4.药物毒性、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必须专门记忆。,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三个概念,1.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药物。三种误解:1)产于中国境内的药物 乳香、没药并非产于中国;2)中医使用的药物3)等同于天然药物 铅丹、轻粉、人工牛黄、冰片属化学和成药;青霉素为天然药物。,中药的来源,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 动物药(鹿茸、地龙、蜈蚣)矿物药(石膏、朱砂、赤石脂)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冰片、人工牛黄等)生物

3、制品(神曲、半夏曲),炼丹术,周礼天官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郑玄注:“毒药,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鹖冠子世贤:“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毒药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于行。”,2.中药学广义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各种理论,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多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有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生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狭义的中药学:药物的功效和临床应用 中药的术语的出现,大概在清代的中后期,也就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此在前统称为药或者本草。,3.本草 1)中药的来源以植物药材最多,使用也最普遍。韩保昇蜀本草:“药有玉石草木

4、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2)本 作动词解,研究、依据。首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3)本 作根解,朴素的称谓。根根草草 可带指中药学,补充:为什么通常称“一味中药”而不是“一种中药”?植物药不是只有一种来源,而是有不同的品种。例如麻黄的来源:麻黄科的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因为它们具有相似的性能,所以可以作为一味药物使用。一种植物上也可以有多味药物。比如桑树,桑叶、桑树皮、还有果实都是药物。,一、中药的起源,淮南子修务训:“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埆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

5、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源于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1.采集天然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2.以动物为师。3.日常生产,劳动生活。4.有意识的探索手段。,二、中药学发展史,(一)夏商周时期,酒剂的发明,伊尹创制汤液,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1.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马王堆出土)2.内容:载方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此书所载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内科、妇儿科疾病。除外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法。3.价值: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待开发。,1.神农本草经:汉书艺文志至伤寒杂病论之间 淮南子修务训

6、“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入说。”2.内容:365味药、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二)秦汉时期,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 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 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3.学术价值 1)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2)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四气、五味、毒性、七情 3)大多

7、数药物朴实有验,历用不衰。黄连止痢、麻黄平喘、常山截疟、桑叶止汗4.局限性:丹砂列为上品第一味药,麻黄止喘,大黄泻下,常山截疟,黄连止痢,1.本草经集注:南北朝 梁陶弘景(456536年)2.内容:730味药,记载一些药物鉴别内容 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3.学术价值 1)首创自然属性分类。2)综合本草模式 功效、主治、应用、形态、产地、鉴别 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公炮炙论1.成书年代及作者:南朝宋雷敩(xio)2.内容: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3.学术价值:此书为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新修本草,(四)隋唐时

8、期,新修本草1.成书年代及作者:显庆四年,长孙无忌、李勣(徐世勣,英国公)、苏敬(苏恭)2.内容:844味药,分苍白术、赤白芍3.学术价值 1)第一部官修本草(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比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2)开创图文对照的先例,药图25卷,图经7卷,正文20卷,目录2卷 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千金方 作者-孙思邈;该书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后者中有药录纂要和本草两章,前者讨论药物采集、贮藏、栽培等内容;后者记述药物713种,分9类,又各分上、中、下品。食疗本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200多种;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100余种,主要为外来药。蜀本草(重广

9、英公本草):作者韩保昇。五代十国时期的官修本草。增补药物14种;系统整理了七情畏恶。内容包括唐本草及其图经、韩氏增补部分组成。,(五)宋金元时期,1.官修本草:(1)开宝年间(973974年)开宝本草(983种);(2)10571060年编著嘉祐补注本草(1082种);(3)1061年,苏颂编绘图经本草,绘制药图933幅,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绘的刻版药物图谱。,(五)宋金元时期,2.个人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成书年代及作者:宋唐慎微2).内容:1558味3).学术价值:文献价值“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能够垂之千古而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李时珍)药后附单方三千余首,大

10、量附方的先例 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3.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御药院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修合药所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药局的设立,对于成药的处方、配伍、合药制作、炮制方法、辅料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将配伍禁忌的药物进行了总结。,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我国第一部药剂学专著。金元珍珠囊药类法象等丰富了药性理论如归经、升降浮沉等。元饮膳正要忽思慧 食疗专著。对养生避忌、妊娠食忌、高营养物的烹调方法、营养疗法、食物卫生、食物中毒都有论述,介绍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法;蒸馏法制酒工艺。,(六)明代,本草纲目,1.成书年代

11、及作者:明李时珍2.内容:载药1892种,自然属性分类,62类。3.学术价值:1)16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分类学“由微至巨、由贱至贵”完备的分类学体系,比如川芎、当归、白芷、蛇床子放在一起,后世分类都属于伞形科 达尔文称“16世纪的百科全书。”2)文献考据意义。石韦“蔓生石上,其叶如韦”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4.版本1593年 金陵版 最早1663年 江西版 增李健元进本草纲目疏钱氏版 改图500余幅合肥版 植物名实图考移于目下 严重失真5.使用注意:本草纲目之前本草文献的引用不要通过本草纲目转引,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唯一官修本草。由刘文泰等49人编纂。记载药物1815种,分10部,又各分上、

12、中、下品;绘有精美药图1358幅。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后一部官修大型综合本草。,救荒本草 朱橚(朱元璋五子,周王)编;炮炙大法缪希雍著;滇南本草兰茂著;本草蒙筌陈嘉谟著。,(七)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学术价值:1.本草纲目认为马钱子、铅丹是无毒的,实际上两味药物有大毒,2.增加了716种新药,是增加新药最多的药学专著。用于治疗胆结石的金钱草 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其他: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学著作。本草备要汪昂编,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作。为纲目的节略本,简明实用。本草求真黄宫绣编,中医临证参考用药物著作。创双目法的本草编写体例。本草从新吴仪洛编,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新增药

13、物达275种,内有许多常用品。,(八)民国时期(19111949),1.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张寿颐 本草正义 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何廉臣 实验药物学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秦伯未 药物学2.中国药物大辞典:陈存仁组织编纂,收录词目4300条,包含有关中药的古代论述和当时研究成果,资料丰富,查阅方便,但错误较多。3.中药研究开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麻黄、延胡索、贝母等所含的生物碱,三七、羊角拗等所含的甙类等)。,(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毛泽东文献整理方面,成绩卓著 影印、重刊、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等数十种重要的古

14、代本草著作。对亡佚本草的缉复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对本草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出版了诸多大型中药学专著: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从第二版(1963年版,公布于1965年)起,分为二部,其中一部为中药。截止目前共发行7版,最新的为2005年版。2.中药大辞典:1975年完稿,载药5767种。3.中华药海:1993年出版,载药8488种。4.中华本草:1999年完稿,载药8980余种。5.全国中草药汇编:1975、1978年出版,载药2202种。6.中药志:原载药500余种,后有增补。,由江苏新医学院编写,共收载中药5767种,全书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系统,引文直接标注最早出处,或始载文献,有重要

15、的文献价值,是建国以来中药最全面的巨型工具书之一。,成书于1999年,几乎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全部内容,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中药学成就,载药8980种,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等内容,超过了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该书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中药的开发利用,取得较大的进展:根据最近一次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统计,我国有12809种中药材资源,其中有11146种植物,占中药材87%,1581种动物,占中药材12%;矿物药80种,占中药材0.62%。原来靠进口的沉香、马钱子、安息香、阿魏、萝芙木等已在国内引种成功。,改进中药研究手段,深化学科分化:传统方式文献考证;性状鉴别;临

16、床验证。现代:生药、植物化学、药理学栽培、饲养、良种选育、微生物、组织培养、化学分析、药剂学、炮制学、传统本草考证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等。临床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等分支学科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培养了大量的中药学专门人才 自1956年起,相继成立中医学院,中医教育纳入了现代正规高等教育行列,自1978年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后,不少高等院校和药学科研机构开始招收中药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我国的中药教育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层次培养的完整体系,为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生力军。,中医药学有着几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对民族的繁衍昌盛、人民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药源性疾病肆虐的局面下,在“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潮下,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中医热”、“中药热”,中医药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世界呼唤中医药,人类的健康需要中医药!临床中药学是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是沟通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是联系医与药的纽带。在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在各学科度积极参与下,中药学必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