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性肝硬化CT表现.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35707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4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吸虫性肝硬化CT表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血吸虫性肝硬化CT表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血吸虫性肝硬化CT表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血吸虫性肝硬化CT表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血吸虫性肝硬化CT表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吸虫性肝硬化CT表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吸虫性肝硬化CT表现.ppt(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血吸虫性肝硬化,发病机制,血吸虫尾蚴穿过人体皮肤后侵入静脉,经循环到达肠系膜下静脉内发育为成虫寄生,再经过肝门静脉到达肝脏,在汇管区沉积,并造成肝组织的炎性反应、缺血、缺氧、坏死,造成肝内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逐步导致肝硬化改变。在虫卵沿肝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的过程,沿途可沉积于血管壁引起钙化。沉积于结肠黏膜下层组织中,晚期也可钙化。血吸虫性肝硬化见于血吸虫病的晚期,由于虫卵在肝内大量沉积,特别沉积在门静脉干支系周围的小分支内,引起门脉干支系统,尤其是第2、3、4级分支周围纤维化,形成宽纤维隔,并可以出现钙化。,病理特征与CT表现,肝内钙化为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基本病理特征和CT诊断的主要依据,为虫卵

2、钙化所致。形态多样,大量钙化局限汇管区内,则表现为团块状;如沿小叶表面伸展,则呈蟹足状;小叶间钙化相连则呈曲折线状,大量间隔钙化。纵横交错则表现为网格状,包膜钙化多呈线条状;多种钙化形态可混合存在。虫卵移行途中沉着于血管壁,可引起血管壁钙化,其形态与血管走行相关;虫卵也可逆流至脾脏引起脾内钙化;沉积于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CT可见到沿肠壁分布的线形或弧线形钙化影,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显著。,CT表现,肝内钙化:肝内钙化为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基本病理特征和主要诊断依据,表现为肝内线样、网状、蟹足状、地图状、团块状或包膜下钙化,是血吸虫性肝硬化的特征性表现。肝硬化:肝脏各叶比例失调,右叶缩小而左叶、尾叶增大

3、,并可伴有脾大、腹水、门脉高压等改变。肝内汇管区低密度灶及中心血管影:低密度灶为虫卵在汇管区沉积造成的纤维组织增生,中心血管影为其内扩张扭曲的门脉分支。门静脉系统血管壁钙化,呈点状、半弧形或整个管壁的高密度影。肠壁钙化,主要在结肠肠壁表现条带状高密度影。血吸虫病肝硬化合并肝癌,鉴别诊断,(1)肝内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呈圆形或椭圆形,沿肝内胆管走行分布,并有远端肝内胆管扩张。而血吸虫性肝硬化的肝内钙化沿门脉血管走行或位于肝包膜下,范围较为广泛,典型表现为地图样钙化,鉴别不难。(2)肝炎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晚期常出现肝硬化,表现为肝脏体积缩小、肝叶比例失常、肝裂增宽、肝门区扩大、肝脏表面呈波浪状

4、改变,肝脏质地不均,呈弥漫分布的高密度小结节影与低密度区域相间,但肝内钙化少见,与血吸虫性肝硬化鉴别不难。(3)肝棘球蚴病:患者有牧区生活史,CT检查肝内单发或多发囊性病灶,囊壁可呈弧形或蛋壳状钙化,囊内容物亦可见片状或条状钙化,与血吸虫性肝硬化的地图样钙化不难鉴别。,脾脏钙化出现率不高,形态以不定形钙化为多,大多表现为斑片状成簇钙化,而包膜及分隔状钙化相对较少。镜下脾脏小叶间隙纤维组织增生及钙化,但残留虫卵出现率较少,可能与脾脏内较强的吞噬功能有关。门脉高压导致门静脉血液逆流至脾脏及胃壁导致钙化产生。,结肠影像与病理,结肠是血吸虫卵排出的通道,病理损伤较重。大体表现:肠壁增厚、变硬及粘膜增厚呈息肉样增生或颗粒状粗糙不平;镜检:粘膜下层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及弥漫性纤维化,其间夹杂数量不等的钙化虫卵和钙化斑块,粘膜增生、增厚。CT表现:肠壁增厚及结肠壁钙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