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患者安全管理.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870009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症医学科患者安全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重症医学科患者安全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重症医学科患者安全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重症医学科患者安全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重症医学科患者安全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症医学科患者安全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症医学科患者安全管理.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症医学科患者安全管理重症医学科:陈晓,为了确保危重患者监测治疗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根据重病医学科近年来具体实践,汇报患者安全管理的体会。,一、管理制度 重症医学科应当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在人力资源、医疗设备、医疗质量安全、诊疗技术规范、感染控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由于ICU运转和管理的特殊性,应在医院一般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ICU的管理制度,包括:ICU基本制度、ICU各级医护人员的职责、医护人员培训和上岗

2、准人制度、ICU重症患者抢救流程、病情沟通制度、ICU抢救设备及物品管理规范、特殊药品管理规范、ICU不良医疗事件防范和报告规范、ICU院内感染控制规范、ICU常规操作的分级诊疗操作规范和流程等。,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由重症医学专业医师负责管理,患者的相关专科情况应该由重症医学料的医师与相关专科医师共同协商处理。医院应该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医疗质量管理和评价,医疗、护理等管理部门应履行日常监管职能。各种管理制度解读详见附件:重症医学科管理制度解读,二、重症医学科的组织建制(一)管理模式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是全院危重患者集中救治的临床基地,以综合性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统一管理,收治全院危重患

3、者。一定规模的重症医学科可设置相对的专科区域,专科医生可以针对相应的专科情况参与患者的诊治,并由重症医学科医生综合患者全面及其他器官状况确定最终诊治方案。1人员配置数量重症医学科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2人员准入标准(1)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应直接毕业于重症医学专业或经过三年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三级医院(包括三级医院)以下医院医师应在三级甲等医院进修学习六个月以上。经过严格的专业资质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2)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质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3人员专业技能要求(1)医师: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的

4、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临床药理和伦理学概念。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及系统的监测方法及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氧代谢监测;呼吸力学监测;血气、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血糖监测;膀胱测压技术;肾上腺皮质功能监测神经系统监测(颅内压、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及系统的支持技能:心肺脑复苏;气道管理及人工气道建立;深静脉血栓防治技术;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液体复苏技术;电复律与心脏除颤术;胸穿、腰穿、心包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技术;镇静及镇痛技术。,掌握疾病危重程度的评估方法: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

5、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简明急性生理功能评分(SAPSII);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多系统功能不全评分方法(MODS评分);损伤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肝硬化Child-pugh分级;Ramsay评分;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SAS)。,(2)护士:掌握重症医学护理专业技术:监护仪的使用;气道管理和呼吸机应用管理技术;氧气疗法;血液净化应用管理技术;心肺脑复苏术;营养支持技术;胸部物理治疗技术;输液泵、注射泵及营养泵的使用及管理;升降温毯的使用;各类动静脉导管及引流管的护理等。,(二)收治范围 重症医学科的主要业务

6、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和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重症医学科收治对象主要包括以下3类:(1)急性、可逆性危及生命的脏器功能不全,经过严密监测和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若没有ICU的加强医疗,这类患者的病死率很高;反之,生存率明显提高。例如:由于药物过量引起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哮喘持续状态、严重创伤或严重烧伤等。,(2)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的高危患者。这类患者收住ICU并非因为病情危重,主要为了防止发生严重并发症或病情变化,或一旦出现病情变化,能够得到及时处理。例如:深静脉血栓、脑梗死溶栓后或大手术后等。(3)慢性疾病急性加重且危及

7、生命的患者。经ICU积极治疗,可能使病情好转并恢复到疾病加重前状态。例如:COPD合并感染性休克和呼吸衰竭患者。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肿瘤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患者不能从加强医疗中获利的,一般不是重症医学科的收治对象。,(三)收治标准参考(1)一级:病情危重、不稳定,只有重症医学科才能提供足够的加强治疗及监护。这些治疗包括呼吸机吏持、持续的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持续肾脏替代等等,如术后或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支持、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侵入性监测和(或)血管活性药物支持。(2)二级:需要加强监测并立即进行干预,如慢性疾病状态发展成急性内科或外科重症。(3)三级:病情危重不稳定,但由于基础疾病本身

8、或急性病变的特点,康复的可能性不大。患者可能需要强化治疗以缓解急性病情加重,但治疗积极程度常受限制,如患者本人或家属拒绝最终的气管插管或心肺复苏。这类患者常包括合并感染、心包填塞或气道阻塞等转移性恶性肿瘤的患者。,(4)四级:通常不适合收入重症医学科。收治这类患者需要根据个别情况并经重症医学科主任同意。包括如下两类:低危:重症医学科的加强治疗对患者没有太大的意义(病情过轻,无需监护)。如一般性的外周血管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轻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中毒等。不可逆性疾病终末期、死亡不可避免(病情过重,加强治疗无意义),如严重的不可逆性脑损坏、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转移性肿瘤

9、对化疗放疗无效(除非患者接收特别的方案治疗)等,病人拒绝加强治疗和(或)监护,仅接收安慰治疗、脑死亡的非器官供给者、持续植物状态等。,(四)转出标准病人转至ICU,需反复评估以决定是否需要继续在ICU治疗,当出现以下情形时需考虑转出ICU。1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不再需要ICU监测与加强护理。2患者病情明显恶化,不准备继续进行积极的干预,宜转至低一级的护理病房。,(五)转入转出流程1转入流程 患者的转入需经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会诊评估后决定是否收治。收治前需向经治科室详细了解病史、病情变化以及既往治疗方案,向患者和家属告知病情、重症医学科的相关制度,并评估转运风险。确定收治后,由会诊医师联

10、系重症医学科准备床位及监测设备,并与经治科室协调患者转科途中的护送工作,确保转运安全。有基础疾病或拟行复杂手术的患者术前应通知重症医学科提前预留床位;术中发生意外情况需紧急人住重症医学科的患者需电话联系并交待重要病情后方能转入。转入重症医学科后,护送人员需确认患者生命体征,并向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床边交接后方可离开。,2转出流程 患者的转出应由重症医学科主管医生及科主任决定,决定转出时,应通知相关科室医师、护士做好准备,并告知患者家属。转出时必须向专科病房医师详细介绍患者诊断、救治过程、目前治疗和用药情况,需特别注意观察和处理的问题,并将上述内容写入转科记录中。,三、重症医学科质量管理与控制,(

11、一)、医疗质量管理 医院应根据卫生部规定制定重症医学科统一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考核要求,明确重症患者收治范围、流程和转出流程,保证重症病人能及时转入ICU得到救治,而且病情稳定者能及时转出,使ICU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ICU应严格掌握收治、转出指征,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必须及时、准确的落实科室一级质控(108项),跟踪相关职能部门监管,确保监管措施执行。科室应全面落实我院制定的15项医疗核心制度,还有重症医学科抗菌药合理使用制度。15项医疗核心制度如下: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医师交接班

12、制度、新技术准入制度、病历管理制度、医患沟通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护理分级制度。,科室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其他相关人员为组员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小组,建立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制度,不良事件发生后,必须迅速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和防范措施,尽量减轻事故对患者的损害,然后按照不良事件处理按流程上报。定期分析医疗质量情况(包括诊断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治疗的规范和有效性,治疗的安全性与不良事件,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医疗质量持续改进(PDCA)。,强化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建立医务人员培训计划及档案。有针对危重病医学专业的“三基三严”训练计划、实施、考核和奖惩制度及

13、措施,并认真落实。实行高危技术操作授权许可制度,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价。新开展技术应在事前充分论证和准备,并按规定申报,经医院相关科室同意后方可实施。,(二)、医院感染管理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组成,负责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制度的落实。1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内容应包括:工作人员管理、病人管理、访客管理、环境与物品管理、废物管理、手卫生、医院感染监测和感染病例报告以及抗菌药物管理制度。2制定重点管理项目如呼吸机相关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和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操作流程。,(一)呼吸机相关肺炎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度,以减少胃液反流和误

14、吸。2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范。3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4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作为污水清除,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5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和止酸剂。6鼓励早期肠内营养,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二)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2)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满足临床床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导管接头、管腔最少的中心静脉导管。(3)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每2天一次,至少每7天更换一

15、次透明敷料,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无需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1)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2)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3)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4)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5)不应常规采用膀胱冲洗预防泌尿道感染。(6)尿路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前,应送尿培养,病情允许时尽早拔除导尿管。(

16、7)长期留置导尿病人,导尿管更换每2周一次,集尿袋更换每2周一次,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8)长期留置导管病人,建议每周检测尿常规一次。,3病人的安置与管理要求(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2)对于疑似有传播性的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应隔离于单独房间。对于空气传播的感染源,如开放性肺结核,应隔离于负压病房。(3)对于MRSA、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感染或携带者,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病房有限,可以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4)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5)白血病等免疫功能明显抑制的病人,应安置于正压病房,并有

17、保护性隔离醒目标识。(6)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负压隔离室内的病人相保护性隔离的病人。(7)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度45度。(8)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采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日4次。,4手卫生(1)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包括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洗手液、干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单间配备专门的手卫生设施。(2)严格执行手卫生,工作人员掌握手卫生指征并在工作中落实。(3)病区人口处应有手卫生宣传资料。(4)洗手液和快速手消毒剂的消耗量与病人的床日数相符(速干手消毒剂消耗:每日20 ml床)。,5环境、物体表面和物品的管理(1)空气:普通

18、ICU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至少30 min,定期清洗空调过滤网及排风设施;有净化系统的ICU应按照净化系统的要求进行维护。(2)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如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应及时清洗消毒。(3)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4)重复使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使用后应达到灭菌消毒。(5)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帽子、口罩、面罩或护目镜、防水围裙和隔离衣等并能正确使用。(6)污物由专用的通道送出,如无专用通道,密闭的污物和包裹的死亡病人尸体可经病人通道送出。,(三)、护理质量控制 有健全的护理工作制度,护士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护理常规。护理人员人数符合规定,梯队结构合理。有紧急状态下护

19、理人力资源调配方案。病区内有护理质量监控小组,每月至少进行两次护理质量检查。,ICU专科护士应取得护士执照并经ICU专科培训合格。熟练掌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考核合格。护士掌握危重病人病情,对病人实行24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急救护理措施准确及时。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记录完整、整洁。危重症病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到位,确保病人安全、舒适。,附件重症医学科管理制度解读 当前医学管理模式中,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是衡量一个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科是危重病人集中之地,医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病人安危,影响到抢救成功率,故医疗质量管理是重症医学科管理的核心。因此,必须落

20、实医院有关危重病人管理的规定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重症医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一、ICU患者收治率和ICU患者收治床日率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评分)15分患者收治率(入ICU24小时内)三、感染性休克3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四、感染性休克 6h集束化治疗(bundle)完成率五、ICU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六、ICU深静脉血栓(DVT)预防率七、ICU患者预计病死率八、ICU患者标化病死指数(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九、ICU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率十、ICU气管插管拔管后48h内再插管率十一、非计划转入ICU

21、率十二、转出ICU后48h内重返率十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十四、ICU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十五、ICU导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CAUTI)发病率,医疗管理制度 1熟知各个岗位职责。2首诊负责制:首诊医师负责诊疗和抢救,不可拒诊和推诿病人。危重病人应由首诊医师负责抢救,如属非本科室范畴,应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医师共同参与抢救。3抢救制度:一般由主任医师或科主任负责组织并主持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科主任不在时,由职称最高的医师负责主持抢救工作,但必须及时通知科主任。特殊病人或需跨科协同抢救时应及时报告医务处。认真做好抢救记录,要求准确、清晰、简明、扼要、完整,抢救

22、记录由管床医生或值班医生书写,必须在抢救结束6小时内据实补记。,4知情同意制度和医患沟通制度:每天定时由管床医师向家属简要介绍病情,并耐心回答家属提出的问题。患者病情恶化或骤然变化,应及时通知家属并向家属发书面病危通知书,需行抢救或特殊的有创检查或治疗时,应随时向家属说明,必要时请其签字。医患沟通制度(非常重要):重症医学科医生必须与患者家属进行病情沟通,内容包括告知病情及治疗,评估可能发生的预后和治疗费用,并回答疑问以达成对病情和治疗的一致意见。沟通由主治医师负责,必要时与患者原所属专科医生共同进行。重症医学科医师同时负责与患者原所属专科医生沟通,对治疗达到一致意见。沟通至少每日一次,病情危

23、急时随时沟通。在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时,如发现与患者家属存在严重意见分歧、纠纷可能有纠纷时,应及时向科主任及医疗主管部门汇报。知情同意制度:知情同意书内容包括:有创操作、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项目、目的、风险性及可能并发症等,也包括不执行此项操作、检查、治疗所带来的后果。知情同意书应由医师和患者或家属签字,由家属签字的必须有授权委托书。,5。查房制度:遵循三级查房制度,科主任每周定期查房,主治医师每天早晚各查房一次,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和有关人员参加。(1)三级查房:指科主任(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查房。主任医师或科主任查房,应有医疗组长、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

24、参加;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责任护士和有关人员参加。(2)科主任查房:科主任每周定期查房1次。查房针对全病区病人。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危重病人、新人院病人的诊断和治疗问题。(3)病程记录:值班医师在交班前要按时书写病程记录,若有会诊、抢救、病情突然变化时,要随时书写病程记录。6交接班制度:值班医生、护士认真向下一班工作人员进行床旁交班。交班时禁止谈论与交班无关的内容,尤其是医疗保护性内容和病人的隐私;禁止在病人面前谈论医疗过失与差错。,7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请求会诊原则上由医疗组长及科主任决定,遇有紧急抢救可先行请求会诊,同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全院会诊全体医师均需参加。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25、:存在法律或医疗纠纷、或预计可能出现纠纷以及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向家属询问是否同意尸解。死亡病例讨论必须在死亡后1周内进行,由副高级以上医师主持。参加者为全体医师、相关护理人员、负责床位医师。讨论时值班医师或床位医师应事先准备好病例、胸片和其他有关资料。死亡病例涉及其他科室时,必须请相关科室人员参加;讨论情况由管床医师及时记录,并经主持人审签。9考核和检查制度(三基三严):进修重症医学科的医师及住院医师,结束学习和工作前要进行业务考核和考试,其成绩通知科内。考试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实践。,10、重症医学科有创操作管理制度:必须经过相关操作的理论培训,掌握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必须在上级

26、医师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操作培训并有操作培训记录。必须经科室考核小组考核通过并报医院医务部门备案后才能独立操作。有创操作实施前必须取得知情同意。11、重症医学科不良事件防范和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如出现意外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采取积极处理措施,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并尽快将相关情况向上级医师、科主任和医疗主管部门汇报。由护理因素导致的差错事故,除按照上述程序汇报外,同时按照护理体系逐级上报。12业务学习制度:原则上每周业务学习,要求全体医生参加。可安排教学查房及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讲座。可多安排和临床相结合的病例分析。,13危重病人管理规范: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每个危重病人都必须进行特

27、别监护,例如出现疼痛,管床医生必须在及时解决。遇有临床诊治疑难、病情突然改变的危重病人,管床医生或经治医生应及时向上级医师、科主任汇报,发出病危通知单。病危通知应及时发出。病危通知单一式三联,一联交病人,一联报医务处备案,一联留病历存档,在发出病危通知时,应有管床医师认真、详细地向病人家属或单位通报病情、预后及院方的抢救措施,与病人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争取患方的合作与支持。做到及时准确地记录病历等医疗文件。要求认真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加强病历内涵质量。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和抢救情况,病程记录每日不少于1次,认真书写会诊记录、手术记录、各种特别记录,用专用病历纸书写疑难重病例讨论记录、交接班记录等,真实地反映病情和抢救经过。,14、分级护理制度:为规范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实行分级护理制度。15、危急值管理制度:16、科室个人绩效管理制度:17、重症医学科营养治疗评估、三种导管评估、疼痛评估制度。18、重症医学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谢谢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