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人兽共患病登革热的诊治要点.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875285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宠物人兽共患病登革热的诊治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宠物人兽共患病登革热的诊治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宠物人兽共患病登革热的诊治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宠物人兽共患病登革热的诊治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宠物人兽共患病登革热的诊治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宠物人兽共患病登革热的诊治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宠物人兽共患病登革热的诊治要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宠物人兽共患病登革热的诊治要点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Denguefevervirus)引起的,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的流行特点,临床上的特征为突然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又称为“断骨热”。登革热病毒感染能引起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o登革热是一个古老的传染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非洲、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以及欧洲个别地区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登革热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一、病原(一)分类地位登革热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依据抗原不同将登革热病毒分为4种

2、血清型,即血清I型、血清II型、血清III型和血清IV型,其中血清II型登革热病毒传播最广。同一血清型中不同毒株之间存在着抗原差异,各血清型之间的抗原性有交叉。(一)形态学及基本特征病毒粒子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形,直径为2050nm。粒子表面光滑,核壳体外面包有一脂质双层包膜,其上镶嵌着包膜糖蛋白刺突,包膜内侧有一层非糖基化膜蛋白Mo病毒粒子主要包括3种结构蛋白:核心蛋白(C)、前体膜蛋白(PrM)和衣壳蛋白(E),其中E蛋白在登革病毒的生物学功能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病毒的三维结构,是由90个E蛋白二聚体组成的20面体。病毒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基因组长约Ilkb,可分为5非编

3、码区、结构蛋白编码区、非结构蛋白编码区以及3非编码区4个部分,结构蛋白编码区和非结构蛋白编码区的基因序列为5CPreM-ENSI-NS2a-NS2b-NS3NS4a-NS4a-NS4b-NS53,共编码3种结构蛋白(C,prM,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I,NS2a,NS2b,NS3,Ns4a,NS4b,Ns5)o(三)培养特性病毒分离培养是检测登革病毒感染的金标准。分离病毒的标本采集时间通常在发热前23d到发热开始后45do登革病毒的分离培养可通过活蚊、细胞或实验动物进行。蚊虫接种病毒被认为是最敏感的病毒分离方法,直接将样本注入蚊虫,病毒分离率为80%,但由于技术和污染的缘故,较少被应用。蚊

4、虫细胞(C636,AP-61或TRA-284)分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分离率可达36%o此外,也可利用哺乳动物细胞(BHK21、LLC-MK2)或乳鼠颅内接种作为登革病毒的分离培养方法。但是病毒分离操作比较复杂,耗时长,一般需要5IOd,需要专业人员和设备,对样本储存和运输要求条件高,在普通实验室很难推广和应用。(四)理化特性登革病毒不稳定,脂溶剂、去污剂以及多种蛋白酶能灭活病毒,耐热性差,56,30min即可灭活,但冻干或-70。C可保存其感染性数年。对酸碱敏感。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来源登革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发病5d内是病毒血症期,传染性最强。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5、如黑猩猩、长臂猿、獗猴等)是丛林性自然疫源地区的主要传染源,此类动物感染以后多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源,并具有维护病毒在自然界循环的作用。(一)传染途径登革热是一种必须经过蚊虫传播的传染病,如果没有蚊虫传播媒介,即使当地有传染源,也不会造成疫情的传播。传播的蚊虫主要是伊蚊,能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伊蚊有13种,一般认为埃及伊蚊是城市型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是丛林型和农村地区的主要传播媒介。(三)易感宠物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对登革热病毒是敏感的。(四)流行特征由于登革热是一种必须经过蚊虫传播的传染病,因此凡是与蚊虫有关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该病的流行。1 .季节性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气温高、雨量多

6、的季节。此时蚊子大量繁殖,密度大,从而导致发病高峰的出现。我国的夏秋季节是登革热的高发期和重点监控季节。2 .地区性登革热的传媒决定了该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在流行的过程当中,一般先在城镇流行,然后向乡村蔓延,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3 .人群分布主要受人群的免疫力影响。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会产生同型的免疫抗体,免疫期长达4a或更长。对于东南亚等经常流行的地区,成人大多数已经获得了免疫力,因此感染人群以儿童居多。对于初次传入本病的地区,则各种年龄、性别的人群都是易感的。流行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暴露于蚊子存在的环境中感染的概率高于其他人群。4 .周期性由于人群感染登革热病毒后

7、,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有效的免疫力,但是超过这段时间后,人群的抵抗力下降,对该病毒又会敏感,因此该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我国广东等地区35a出现1次流行高峰。5 .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影响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因素主要有人群的易感性、是否得到有效救治、感染的病毒类型以及是否为二次感染等。三、致病性(一)对宠物的致病性(二)对人的致病性1.典型登革热典型登革热的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早期症状为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背痛,腹痛及眼球后痛,极度乏力,充血性皮疹,食欲不振,味觉异常等,后期可出现恶心、呕吐,出血性皮疹,腹泻,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及细胞、血小板减少,病死率低。2 .登革出血热登

8、革出血热是登革热一种严重类型,多在典型登革热症状出现24d之后,突然加重,发生出血及休克,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多,血液浓缩,病死率高。3 .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病毒感染人体后,出现较明显出血倾向及血浆外渗等登革热出血热表现,其中出现休克者即为登革休克综合征。四、诊断(一)临床诊断要点1.宠物诊断要点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感染后通常表现为亚临床症状,如果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4 .病人临床诊断要点根据病人具有突然发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严重病例具有出血以及休克等症状可进行初步诊断。但是这些症状还不是登革热的示病症状,因此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二)实验室诊断要点建立快速准确的实验室诊断方

9、法对于该病的快速诊断以及病人的及时诊疗、疫情的迅速扑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病毒分离、抗原和抗体检测、基因检测等。1.病毒分离病毒分离是病毒诊断的金标准,能够对急性期病例进行诊断,并且能够区分血清型。但是该方法耗时长、易污染、不易操作等,在普通实验室很难推广应用。5 .RT-PCRRT-PCR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等特点。目前采用的通用PCR方法能够同时检测4个血清型的病毒,通用引物分别针对登革病毒的E,NSl,NS3基因或31-UTR等基因。实时定量RT-PCR具有反应时间短、污染率低、敏感性及特异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易于标准化等优点,已逐步取代常规RT-PCR,用于患者急性

10、期诊断。6 .ELISA利用ELlSA方法既可以检测抗原,也可以检测血清学抗体。NSl蛋白是登革病毒感染的主要标志性抗原,出现时间早于IgM抗体,甚至在检测不到登革病毒RNA的情况下,也可检测到NSl蛋白,因此也可用于登革热的早期诊断,但在二次感染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了抗原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另外,ELISA方法还可用于检测感染抗体,IgM抗体也是感染后产生比较早的抗体,IgG抗体是感染后产生滴度较高的抗体,因此ELISA方法常常选择检测IgM,IgG抗体。而IgM,IgG同时检测并比较IgM/IgG比例可用于区分初次感染和二次感染。InniS等使用IgM和IgG捕获ELISA法检测

11、登革IgM和IgG抗体,当IgM/IgG比值1.8时,为初次感染;当IgM/IgG比值1.8时,为二次感染。当无IgM时,IgG4倍升高为二次感染。但是,目前采用IgM/IgG捕获比值法鉴别初次和二次感染尚无一致的标准,而且难以区分登革病毒的血清型。五、防控措施(一)监测传播媒介蚊虫是登革热传播的决定因素,因此做好蚊虫监测是登革热监测的重要环节。主要方法有幼虫监测、诱卵器法、蚊蛹的定量调查、成蚊监测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将这些方法进行结合,综合分析可以客观地做出预警。其中地理信息系统方法(GIS)具备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和数据管理功能,能够将登革热疫情发生地蚊虫

12、种群密度、地理环境因素、气候因素、社会经济状况和疫情数据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建立相应的线性统计模型,准确预测登革热疫情暴发流行趋势。(一)预防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疫苗用于预防该病,该病的预防主要在蚊虫的预防上。目前疫苗研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病毒颗粒样疫苗、核酸疫苗、嵌合疫苗、DNA基因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痘病毒载体疫苗等方面,也有科学家研制出用于蚊虫媒介的疫苗,通过缩短媒介蚊子的寿命来减少和消除疾病(包括DF和疟疾)的传播。加强国境口岸的蚊媒监测,对来自疫区的入境和出境人员以及交通工具、集装箱应加强卫生监督,严把输入/输出关,是防控登革热的有效措施。(三)疫情处置对登革热患者及疑似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发现有重症征兆的病例尽早住院治疗,降低重症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的病死率,同时做好蚊虫的消灭工作,防止登革热二代病例的发生,及时控制疫情扩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