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第五章.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86680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纲要第五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传播学纲要第五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传播学纲要第五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传播学纲要第五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传播学纲要第五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纲要第五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纲要第五章.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组织传播,组织传播对社会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可能摆脱的社会存在。然而,组织本身并不能自动实现目标,需要人们在组织内外通过不断的交流达成共识。现代社会的人离不开组织,其实都在一定的组织(而且往往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属于不同的组织)内外进行着有意无意的多种形式的传播活动。,群体意识是参与群体或组织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群体感情、归属意识、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群体意识是群体传播作用下的结果,一旦形成就会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群体意识的形成与群体内部的黏合性有直接关系。黏合性指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感兴趣的程度,也就是彼此认同的程度。群体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群体意识足够强时,便

2、形成群体思维。,第一节,群体意识与群体思维,群体传播,群体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群体意识足够强时,便形成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当群体中间达成一致诉求的需要足够强大时,谨慎的思考和合理的决策就会丧失,甚至一些群体或组织成员会为了维护群体或组织的和谐一致,压迫不同意见,或者,如果意见不一的争论可能影响到和谐一致,成员们宁愿牺牲自己的观点和明智的决策,而顺从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时群体或组织成员之间满意度很高,可是有效性却很低。,第一节,群体意识与群体思维,群体传播,群体压力是群体中多数意见对个体造成的心理压力,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群体压力与权威或制度命令不同,它主要付诸人的

3、心理。作为社会性的人,人们有着合群倾向而力求避免遭到心理孤立和制裁。同时,基于对生存环境不确定性的判断,人们倾向于认同多数人的意见,以获得心理安全。群体压力可能导致组织成员在行为上的“从众”现象。,第一节,群体压力,群体传播,集合行为多以群集、骚动、恐慌奔走、流言散布的形态出现,所以往往会干扰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包括群体暗示、群体模仿、群体感染等,相关理论包括模仿理论、感染理论、匿名理论等。集合行为是无意识模仿,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或被卷入突发事件中时,他们往往丧失理智,力求与在场的大多数人的行为保持一致。,第一节,集合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群体传播,古斯塔夫勒庞把被某些因素激发

4、起来的大众看作乌合之众,指出,人在群集时的行为本质上不同于人的个体行为,在群集情况下,个体会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进而放弃自己的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这时即使是最有理性的人也会像动物一样行动。勒庞提出了感染理论,认为激情和情绪传播程度的增加,会使得群众的无意识思想通过一种神秘物作用互相渗透,暗示的影响使集群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导致群体中的成员以相同方式行动,个人的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集合行为中的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没有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第一节,集合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群体传播,关于组织传播的思想表述,可以追溯到18世纪。1936

5、年,美国成人教育家卡耐基出版的畅销书如何交友并影响人被视为第一本关于组织传播的著作,但组织传播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规模。1974年,杰拉尔德戈德哈伯出版了第一本以“组织传播”为名的教科书。早期的组织传播研究者多数是企业管理学家或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心理学家,因而其研究中大部分实例都与企业管理有关。组织的结构特征差别很大,松散或严密程度差别也很大,因而组织的内外传播很难用一种模式来阐述。,第二节,组织传播的研究,组织传播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组织介于个人与社会之间,是二者的中介和桥梁。组织是个体的集合,但又不是个体简单的叠加,组织的功能大于个人相加功能之和。组织传播

6、可以大体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但两者很难截然分开。除了组织内外传播的划分,还可以根据组织内的关系结构特征,将组织传播分为正式传播和非正式传播;根据传播渠道的性质可分为技术性传播和非技术性传播。,第二节,组织与组织传播,组织传播的研究,理解组织传播及其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组织的信息传播行为只能由具体的组织成员担当,组织成员作为个体和组织人的双重属性,对组织传播具有影响。其次,除了以组织名义进行传播活动外,还存在着大量组织成员之间的个体互动以及组织内小群体传播活动。最后,组织内的等级决定了组织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第二节,组织与组织传播,组织传播的研究,机器具有专业化、标准化和

7、可预测性特点,这样的类比强调由人组成的组织也应具有专业化、标准化和可预测性的特征。在这样的组织中,传播都主要表现为书面的、正式的、垂直流向的指令和简单的机械式回应。但这一学派忽略了组织的主体即组织成员个人的需要、自我满足以及社会互动的精神需求。,第二节,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组织传播的研究,1 以“机器”类比组织,人际关系学派注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动因,重视情感在组织中的润滑作用,以家庭来类比组织,认为在组织里,成员应该像家庭成员那样获得归属、安全、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满足。他们更重视组织中情感方面的人际传播、纵横交错的传播流向等非正式传播。19241932年,霍桑工厂心理实验发现,组织中的小群体对员

8、工行为的影响超过正式组织权力结构的影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社会性满足,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第二节,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组织传播的研究,2以“家庭”类比组织,该学派认为,一个有机的组织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按照一定秩序排列,相互依存。组织不是独立自主的机器,而是必须与周围环境互动以求得生存的复杂有机体。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组织与各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必须彼此开放,允许各种信息在其中进行交流和反馈。这个学派除了网络分析外,还运用个案分析、模型分析勾勒出组织传播中的复杂关系。,第二

9、节,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组织传播的研究,3以“系统”、“有机体”类比组织,一部分学者把组织类比为一种文化,侧重从文化的特点解释组织,被称为“文化学派”;另一部分学者侧重揭示文化如何统治组织,被称为“批判学派”。文化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关于这些方式的解释,传播贯穿组织运作的全过程,通过传播形成组织的文化,透过组织文化可以解释组织的行为。,第二节,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组织传播的研究,4以“文化”类比组织,艾德加沙因提出组织文化层次模型:第一层次是该组织的外在价值观。第二层次是该组织主体价值观。第三层次即组织成员更高层面的世界观。文化学派关注组织文化的构成,但忽略了形成组织文化的深

10、层次原因;批判学派则指出组织文化后面隐藏的权力结构,它如何控制组织的传播活动。,第二节,组织传播研究的视角,组织传播的研究,4以“文化”类比组织,“沟通负荷”是指组织传播的信息总量,强调组织传播信息量的适当和稳定的问题。组织传播的信息总量(沟通负荷)、密度以及效度,是测量组织关系的有用指标。组织传播稳定、适量,则组织的内外关系正常;组织传播意外膨胀或弱化、断裂,则组织的内外关系异常。信息量的膨胀和信息的匮乏一样都是有害的。,第二节,组织传播的沟通负荷,组织传播的研究,组织成员的角色认知是组织得以正常运转的保证。让新成员了解组织,是组织内传播的一项常规化的传播活动,即组织成员的“组织社会化”。除

11、了正规的组织内传播外,还有一些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则。这种角色的社会化是依靠非正式的学习习得的。组织内的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便是一种组织内传播现象。,第三节,组织成员的角色意识,组织内传播,1、来自组织领导层的信息向基层流动的传播2、信息的准确性和确定性都很强3、具有很强的单向性,一般只需要组织成员遵章执行即可4、在传播媒介的选择上,往往采用书面的规范文本组织内下行传播决定着组织信息的流转次序以及范围。,第三节,下行传播,组织内传播,组织内信息的有序传播,1、来自下层或基层的信息向上层流动的传播2、它是对下行传播的反馈3、采用较为规范的文本4、一般需要有若干科层的控制,第三节,上行传播,组织内传

12、播,组织内信息的有序传播,1、组织内同一层次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传播2、内容涉及需要共同协作而产生的工作信息3、渠道往往由组织规范加以保证4、反馈性相对较强5、在行政职能机关这种类组织中较为频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6、而在高校、科学院这类组织中,由于专业差别较大,平行传播很少发生。,第三节,平行传播,组织内传播,组织内信息的有序传播,组织内还存在大量的非正式传播,例如组织内的聚餐。在中国的政治组织内,遵从的是一条与大众传播不同的传播规则:正确比精彩更重要、原则比创新更重要、规范比个性更重要。,第三节,组织内传播,组织内信息的有序传播,组织的目标、理念、信仰、价值等一套符号和观念体系,构成组织文化,

13、它是组织的“人格”。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特伦斯蒂尔和管理顾问艾伦肯尼迪提出组织文化的诸要素:1、支持性的企业环境2、致力于共享视觉和价值观3、著名的公司英雄4、有效的典礼和仪式5、正式和非正式的传播网络组织文化的传播旨在增强成员的组织归属感,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第三节,组织内传播,组织文化,各种组织文化的形式中,最为有效的是组织故事的叙述。组织故事对组织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进行故事化处理和叙述,以灌输组织的理念或意识形态。讲述组织故事是成员组织社会化的一种方式,往往比直接的指令有效。过分强调组织文化的凝聚力和共识度,容易使组织成员滋生自傲狂妄的意识而失去对组织本身的省思。,第三节,组织内传播,组织

14、文化,组织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因而必须与外部进行各种联系和信息交流。组织外传播首先体现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传播,这是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体现。美国公共关系学者格鲁尼格和亨特将组织所面对的外部组织和公众按其特性分为四类:授权型、功能型、规范性和普通型,第四节,组织间的传播,组织外传播,美国经济学家奥里弗威廉姆森把组织间的传播的动因归结为必要、不均衡、互惠合作、效率、稳定、合法等六个原因。因此,组织需要建立和维护与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组织对外传播的动因主要就是两大类:“必要”与“合法”。“必要”指组织间需要建立的各种联系。不均衡、互惠合作、效率、稳定等,都属于“必要”的范围。“合法”,即组织

15、为使自身具有合法性而与外部组织建立联系。,第四节,组织间的传播,组织外传播,形象是组织的外在表现,主要指社会对组织的整体看法或评价,即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包括对组织理念、组织价值观、组织风格等内在精神性要素的印象;也包括对组织的建筑布局、房屋装饰、徽标以及组织成员的着装、仪表、行为方式等外在表现的印象。组织形象对组织的意义主要诉诸人们的心理。组织形象塑造本身即传播的过程。,第四节,组织形象的传播,组织外传播,IBM企业标示,CIS系统是由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方面

16、组成,其中MI是CIS的核心,并通过BI与VI表达出来。在塑造和传播组织形象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形成组织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使组织形象深入人心。组织的形象,需要组织成员全员参与塑造、传播和维护。,第四节,组织形象的传播,组织外传播,凤凰卫视台标,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组织的危机传播即特殊情况下对组织形象进行的维护和修复。危机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它要求发生危机的组织反应迅速,策略正确。否则,组织声誉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急遽下跌,甚至导致组织裂变、解体。积极有效地开展“危机传播”,可以将危机导致的后果降到最小,在挽回、修复组织声誉的同时,有时甚至会使组织“因祸得福”。危机传播实际上就是处理

17、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通过正确的信息传播,维护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原有形象。,第四节,组织的危机传播,组织外传播,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班尼特提出了危机传播的“形象修复理论”,该理论假设“个人或组织最重要的资产是其声誉”。在组织形象遭遇危机事件时,有五大战略方法进行形象修复与维护,即否认、规避责任、减少错误行为传播的范围和程度、亡羊补牢、自责。,第四节,组织的危机传播,组织外传播,组织规范的制约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产生趋同和类化,会弱化人们的创造性。从众行为在组织决策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个人成为组织中的“人”,其心理会因组织规范的制约而出现新的特性,即通常接受组织内的群体压力。若组织成员一味地盲从多数

18、意见,容易造成创造性的丧失,也会使整个组织在观念上变得僵化。常见的做法是,很多组织把全员参与式的民主决策当成了一种形式,尽管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组织成员畅所欲言,但在最后决策时并不考虑组织成员的想法。,第五节,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依赖,组织传播中的人,组织成员除了经济利益的诉求之外,还有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通过组织内的人际传播来适当实现。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认为,角色在“台前”按照角色规范行动;而在“后台”则是角色个性摆脱表演后的真实流露。,第五节,组织传播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中的人,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李维特设想了以下四种颇为机械的组织传播样式:,第五节,组织传播中的人际传

19、播,组织传播中的人,上图所示的传播样式,假设每人只能与连线标出的人进行传播:轮型传播样式由于每个成员都可与其他两人进行信息传播,有利于提高组织成员的士气,但解决问题的效率较低;锁链型传播由于有两人只能与另外一人进行信息传播,因此有利于信息传递,解决简单问题的效率较高;Y型传播由于其中一人可以和其他三人进行信息传播,从而形成相对集中的信息中心,因此有利于信息传播,解决问题的效率也较高;车轮型传播由于一人可以和其他成员进行信息传播,而其他人只能与他进行信息传播,因此信息传播速度较快,解决简单问题效率较高,但存在地位障碍。上述传播样式在组织中因组织结构的设置不同程度地存在。,第五节,组织传播中的人际

20、传播,组织传播中的人,组织内的权力,主要是指对人、财、物等组织资源的支配和处置权。从权力来源的角度,可以将组织权力分为:显性权力来源于组织制度设计的赋予。隐性权力来源较为复杂,可以将显性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都称为隐性权力。,第五节,组织传播中的“权力”因素,组织传播中的人,组织内的话语结构并没有显性的规则约束,但组织成员选择个性表达还是使用套话,即“问题优先”还是“形式优先”,则显现了权力背景。组织中的“权力”,除了组织结构规定的权力外,还有社会延展到组织中的一些无形的“权力”,涉及性别、种族、信仰等。某些既定的、流行的观念本身,也会导致隐性的权力。批判学派认为,权力关系是通过组织话语的产生、运用而得到强化的。话语是成员对组织故事的叙述。,第五节,组织传播中的“权力”因素,组织传播中的人,要点思考,1组织传播的三要素及需要注意的问题。2四种以类比为特征的组织传播理论。3组织文化的多种形态和宣传方式。4组织间传播的六种不同的组织关系类型。5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内涵和运用。6危机传播的“形象修复理论”的内涵和运用。7李维特设想的四种组织传播样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