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形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凯ppt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887667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5.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疟原虫形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疟原虫形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疟原虫形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凯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疟原虫形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凯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疟原虫形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凯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疟原虫形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疟原虫形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凯ppt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疟原虫形态,战争?自然灾害?疫病?疟疾影响人类历史!,Nothing and no one takes as many lives as malaria.,一、基本知识,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是地球上发生最频繁的寄生虫病。被携带有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叮咬 914 天后,疟疾的症状便开始出现,因疟原虫种类不同,出现的天数及症状会有所不同。,疟原虫的发现:1880年11月6日法国人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发现疟原虫,因此获得1907年Nobel Prize。1899年英国人Ro

2、nald Ross 证实蚊子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因此获得1902年Nobel Prize。,寄生宿主:在脊椎动物(人、猴、鼠、鸡)和昆虫体内寄生(按蚊)。2个宿主(人是中间宿主,蚊是终末宿主),4个期(人体内:红外期、红内期;蚊体内:配子生殖期、孢子增殖期),间日疟和卵型疟的红外期(肝内期)有休眠体。再燃与复发: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内尚存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无新感染且条件适宜时,残存疟原虫大量增殖,超过发热阈值,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燃。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消失,外周血无疟原虫,在无新感染情况下,经过一段潜隐期后,由肝中迟发型孢子引起疟疾发作称为复发。临床初诊为疟疾病人、疑似疟疾病人、不明原因发

3、热者作为“三热”病人列为血检对象。,二、人疟原虫种类及世界分布,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P.V.)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P.M.)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P.O.)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P.K.),对外援助,三、武汉市疟防情况,输入性疟疾。发病率低。恶性疟多。危险性高。镜检水平参差不齐。,四、生活史,某病例于2012年10月15日回国,回国后及时开展了抗疟预防性服药,2013年1月6日,该病例再次出现疟疾临床症状,翌日经血检为

4、疟原虫阳性。问:该病例可能感染了哪种疟原虫?目前,疟原虫抗原快速诊断试剂(RDT)只能检测出恶性疟和间日疟,该病例RDT测试为阴性。问:该病例感染的为哪种疟原虫?,五、疟原虫形态,镜检、疟原虫抗原快速诊断试剂(RDT)、分子生物学。鉴别三要素:核、胞浆和色素。经吉氏、瑞氏或刘氏染色一般:核呈鲜红色或紫红色,胞浆呈兰色,色素呈黄褐色或深褐色。染色质量对镜检影响大。,间日疟(P.V.)薄血膜形态,环状体(早期/小滋养体):胞质环状、蓝色。细胞核一个,红色。滋养体:胞核增大,胞质增多。伪足、疟色素(棕黄色)、薛氏小点(淡黄色)、被寄生RBC胀大。裂殖体:核分裂、胞质也分裂,形成裂殖子。疟色素成堆。被

5、寄生RBC胀大明显。配子体: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分散,核增大,一个。胞质占满胀大RBC。大()配子体胞浆深兰色,核偏于一边,核周可见明显不染色带;小()配子体胞浆浅兰色,核较疏松,常位于中央。,恶性疟(P.F.)薄血膜形态,环状体:RBC大小正常,颜色较深;核一个或二个;环小,纤细,约为红细胞直径1/51/6,时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常见多个同寄生一红细胞现象。滋养体:RBC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出现较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数目较少,红色茂氏小点;核一个;环较小,圆形,坚实,体积小;出现较细的黑褐色颗粒色素,常集成块。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裂殖体:RBC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见茂氏小

6、点;裂殖子836个,平均1824个,排列不规则或呈二重排列;色素黑褐色,集中于中央或一侧。配殖体:新月型()或腊肠型();核一个,位于细胞中央;黑褐色色素分布于核周围。,间日疟与恶性疟原虫薄血膜形态比较,被寄生RBC间日疟:常胀大,多形,色浅,薛氏点鲜红色,细小,数多。恶性疟:大小正常,色稍紫;茂氏点紫红色,粗大,数少。,环状体(小滋养体),间日疟:胞浆肥厚,环较大,核1个,占RBC直径1/3,常见1个原虫。恶性疟:环纤细,核1个或2个,占RBC直径1/5至1/6,常见2个或多个原虫。,大滋养体,间日疟: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巴样空泡明显;疟色素细小,黄褐色。恶性疟:外周血难查见。虫体小,圆形

7、;空泡小;早期疟色素细小,金黄色,晚期结成块状,黑褐色。,裂殖体,间日疟:被寄生RBC大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1224个,通常1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常集于一侧,黄褐色。恶性疟:外周血难查见。被寄生RBC小于正常红细胞;裂殖子较小,826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成团快状,黑褐色。,配殖体,间日疟:圆形核1个,充满胀大RBC。疟色分散。恶性疟:腊肠形或新月形,核1个。疟色素分散。,三日疟原虫薄血膜形态,被寄生RBC正常或缩小,有细小的齐氏点,淡红色。小滋养体虫体中等,核1个,胞浆较粗厚,偶见细小褐色色素颗粒。大滋养体虫体较小,核1个,胞浆带状,空泡不显著,色素颗粒深褐色,粗大,沿边缘分布。裂殖体寄

8、生的RBC缩小,裂殖子612个,常为8个,常围绕聚集在中央深褐色色素颗粒排列成菊花、梅花状。配殖体寄生的RBC缩小,配殖体呈圆形,核1个,色素颗粒深褐色,类似间日疟配殖体形态。,卵形疟原虫薄血膜形态,被寄生RBC正常或胀大,卵圆形或边缘呈伞矢状,细胞褪色,薛氏点粗大较多。小滋养体虫体中等,核1个,胞浆粗厚,无色素。大滋养体虫体较小,核1个,胞浆圆形,空泡不显著,色素颗粒棕黄色,较粗大。裂殖体寄生的RBC缩小,裂殖子612个,常为8个,排列不规则,裂殖子较大,色素颗粒棕黄色,聚集中央或细胞一侧。配殖体寄生的RBC缩小,常有锯齿状边缘,配殖体呈圆形,核1个,色素颗粒棕黄色,与间日疟相似。,诺氏疟原

9、虫,人感染诺氏疟原虫主要在东南亚地区被报道。灰色区域显示诺氏疟原虫主要传播媒介白踝按蚊的地理分布。数字代表人感染诺氏疟原虫的病人数,包括本地病例和在该地区有居住旅行史的病例。诺氏疟原虫是主要长尾猴和短尾猴中传染的猴疟原虫,现在发现也可以通过按蚊造成猴与人、人与人和人与猴之间的传染。诺氏疟原虫发育周期为24h,被感染病人血内容易出现高原虫血症及临床症状加重而出现危险。,诺氏疟原虫高原虫血症,诺氏疟原虫形态与恶性疟、三日疟原虫相似,经吉姆萨染色后诺氏疟原虫形态:被感染的红细胞不胀大,细胞褪色,疟色素明显。红细胞疟原虫感染率较高,一般各期可见,小滋养体与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相似,有双核、3核,1个红细胞

10、有3个、4个疟原虫同时感染的情况,在被感染红细胞边缘也可见疟原虫寄生。多数晚期滋养体呈阿米巴样,有些晚期滋养体小于红细胞体积的2/3,胞浆致密不变形。也有多数晚期滋养体有形成带状的趋势,接近三日疟原虫的“带状”晚期滋养体。疟原虫的成熟裂殖体中央通常聚集着816个裂殖子,裂殖体不完全占满整个红细胞。晚期滋养体和裂殖体中有浓密的褐色疟色素。疟原虫配子体充满了红细胞的绝大部分或者完全充满,形态同间日疟原虫,但略小。引用自:朱淮民,李军,郑徽。诺氏疟原虫的人体自然感染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6,24(6):70-71.,诺氏疟原虫,(A,B)小滋养体(C)成熟滋养体(D)带状滋养体(E,

11、F,G)裂殖体(H)裂殖子(I)配殖体,厚血膜形态,厚血膜的镜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厚血膜层次多、背景深、透光差,虫体收缩,疟原虫的形态结构远不如薄血膜上清晰典型;厚血膜中红细胞重叠和横竖交替,使疟原虫体态各不相同,并且还会出现折皱叠加的现象;血片制作、染色过程中亦会使原虫皱缩变形和腐蚀破损,厚血膜中原虫的形态与薄血膜相比,差异很大,识别较难;染色过程中血红蛋白溶解,红细胞消失而不能像薄血膜那样可以借助红细胞特有的改变和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特点进行识别;厚血膜上还常混杂一些与原虫较易混淆的染液残渣、血小板和血细胞碎片,更增加了鉴别的困难。,在厚血膜中,各期疟原虫的体积都略为缩小,其中只有大、

12、小滋养体的形态有较大改变,而裂殖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则无明显变化。小滋养体:胞浆呈环状或向核的一侧或两侧收缩,使环的中间断裂,或围绕核。间日疟原虫的环较大,常呈分号“;”和感叹号“!”状;而恶性疟原虫的环纤细,常呈冒号“:”、飞鸟“.”、V状和断环状。恶性疟环状体在发育不同阶段,其个体大小有很大变化。注意粗环与间日疟环状体的区别。大滋养体:间日疟大滋养体体呈阿米巴样运动,胞浆常断裂几块或缩成圆形,核和疟色素均被包在胞浆之中,着色深,只隐约可见红色的核和黄绿色的疟色素。胞浆可皱缩断裂成几个块状,大小不一,似互不连接。核位于胞浆之中或外边。疟色素分布不均匀。有些仅见胞浆和疟色素而核看不清楚。恶性疟原虫

13、大滋养体,与薄血膜形态相似,常呈圆形,体小结实,疟色素细小,金黄色,结成块状后,呈黑褐色。,厚血膜恶性疟环状体特点:“满天星”,“!”状等。,厚血膜恶性疟配殖体与薄血膜形态差别不大。,厚血膜间日疟滋养体,胞浆连续或断开,有或没有红细胞影子。,厚血膜间日疟裂殖体与薄血膜形态差别不大。,恶性疟原虫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配殖体,厚、薄血膜涂片的优缺点,薄血膜:疟原虫形态典型,易辨认,较易鉴别种类,原虫分散难于发现,检查效率低,费时间。厚血膜:血量多,面积小,疟原虫检出率高,疟原虫容易发现,省时间,但疟原虫形态改变,红细胞轮廓消失,不易辨认,鉴别原虫困难。,混合型感染,吉氏染色效果,服药后疟原虫形态

14、,抗疟药物可以使疟原虫的形态发生各种变化。同一类型的药物对疟原虫的形态引起的变化大致相同。一般说,药物作用对大、小滋养体和裂殖体前期的形态变化较大,配子体的形态变化较小,最明显的变化有外观破碎、色素早期凝集和裂殖体缩小等,如核疏松,核着色深,胞浆稀少或破碎,色素凝结,成粗大颗粒,裂殖体核常裂成碎块,大小不一等。,疟原虫与其它物体的鉴别,厚血膜可因染液的酸碱度影响,或只看到小滋养体的核、或只看到疟色素、或者只见胞浆断裂的残块。这样,它与涂片和染色过程所沾污的杂质包括来自空气的灰尘、真菌、孢子,来自取血时沾污的污垢、细菌,染料残渣,白细胞裂后散出之颗粒,碎片,网状红细胞的残骸中等,皆易混淆,血小板

15、等误为疟原虫。疑似疟色素:血膜上的染料残渣及灰尘,有时可误为疟色素,此时可依据其颗粒大小,色泽及分布范围加以区别。转动微螺旋时,可见它浮于红细胞之上,与原虫不在一平面上。疑似疟原虫核:细菌尤其是球菌或白细胞破裂后散出的颗粒,皆为红色小点,与疟原虫的核相似,最易混淆。但球菌形体较大,边线光滑,常见许多个聚集一处,分布广。中性和酸性白细胞的颗粒,着色较淡,边缘整齐,附近常有白细胞的碎屑。疑似疟原虫胞浆:网状红细胞残骸和白细胞残骸通常为兰色,与疟原虫的胞浆相似,有时因与上述红点巧合一起,而容易误为疟原虫。鉴别时如形同大滋养体,可依据疟色素的特点加以区别;如形同小滋养体,可依据虫体大小、折光是否均匀以

16、及核与胞浆是否在一个平面上加以区别。,六、血液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约占全部白细胞的53左右,呈圆形,胞质淡红色,内含有多量的紫红色微粒(不易看清)。胞核随细胞成熟的程度而不同,幼稚型的呈杆状或马蹄形,成熟的呈分叶状,三叶的较多见,老龄的有89叶或更多。嗜酸性粒细胞:细胞质内含深红色大型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其细胞核的形状与嗜中性白细胞相似,通常有23叶,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很少,约占0.6,大小与嗜酸性颗粒细胞基本相同。胞质内含有大的蓝紫色颗粒,胞核也分叶。,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常偏位,呈多形性,如卵圆形、肾形、马蹄形、不规则形等,常有折叠感;染色质呈疏松网状,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嗜碱性,但因含大量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而染成灰蓝色,颗粒含过氧化物酶。淋巴细胞由淋巴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血液中主要是小淋巴细胞和一定数量的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核相对很大,细胞质极少。核内染色质多,染色较深。核圆形深染,核周围浅染,胞质蓝灰色。,巨噬细胞吞食疟原虫,七、镜下照片,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