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复习.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904502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5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东阳马生序》复习.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晚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

2、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注释】岚:林中雾气。箨:(tu):竹笋皮,笋壳。纨:白色的丝绢。拊(f):抚摩。,18、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独于碧不甚了然 明白(2)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青溪的溪水像跳跃的珍珠,飞溅的雪花,这种景色也和别的泉水没什么不同,只有它的水色是最奇特的,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看出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21、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段(一):用潭中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烘托。语段(二):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笙”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笙”和水进行比较。),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勤奋好学。从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生平著作很多,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在当时影响很大。,序,文体名。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

4、和赠序之分。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本文即属此类。,题解,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文本翻译及字词归纳,古今异义,走 走送之古义:今义:,跑,行走,汤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今义:,热水,食物煮熟后的汁,菜汤,趋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今义:,快步走,趋势,或 或遇其叱咄古义:今义:卒 卒获有所闻古义:

5、今义: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今义:,有时,或者,最终,士兵,借,虚假,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翻译句子,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他们的意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情节内容回顾,课文结构梳理。,第一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幼时抄书之艰成年叩问之难第二段:写从师求学的艰苦情况。求师奔走之劳。住读生活之苦总括:勤且艰,概括形象,宋濂:学习勤奋刻苦、不畏艰难、坚守信约、尊重师长、求学真诚谦恭、关怀后辈,依靠精神

6、的力量以中有足乐者(读书)。,成年时,整个求学生涯,1、幼时抄书之艰2、成年叩问之难3、求师奔走之劳4、住读生活之苦,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勤且艰,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师生态度,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对比,对比,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对比突出自己生活的艰苦,体现自己学习刻苦勤奋、不畏苦难的思想境界。,对师态度:毕恭毕敬,色恭礼至,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写作特点,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通过对比,作者说

7、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主旨),小结,与作者的求学情况相比,作者求学最终学有所成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 虚心求教,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以读书为乐。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积极主动、敢于发问4、学习要勤奋刻苦、不畏艰难。,精析巧练,一、根据原文填空,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_.2.最能表现作者勤学苦读,不畏艰难的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4.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5、“人多

8、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6、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_7、总结第二段文字乃至整篇的一句是,余幼时即嗜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以中有足乐者”指读书之乐。(1)“嗜学”与“家贫”的矛盾。解决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2)“益慕圣贤之道”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矛盾。解决办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以及“家贫”却“遍

9、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答: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坚忍不拔,诚实守信、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答:原因:(概括):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原话):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体会:现今的不少青少年特别讲究吃穿,穿名牌衣服、戴首饰、玩手机,无心向学。因此,我们应向作者学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二、简答,3、作者本是要鼓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答:

10、作者现身说法以此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4、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增强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易于接受。,5、本文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夹叙夹议方法的运用,从文中找出一处环境描写的句子和议论句,抄在下面,试分析其作用。答:“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说明求学的艰苦。议论句:盖余之勤且艰。作用:揭示道理,画龙点睛、深化中心。6、找出表现老师严厉的句子,并说说描写老师严厉的目的?答:“未尝稍降辞色”“或遇其叱咄”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

11、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7、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态度:,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评价:,这种关系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平易近人,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链接中考,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B,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A或遇其叱咄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闻 或王命急宣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 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若为佣耕,何富 贵也,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