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905290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3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二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一、一般均衡理论 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研究的都是单个市场的均衡问题。不论是研究单个产品市场还是研究生产要素市场,我们通 常假定其它市场的供求是既定不变的,或者说隐含的假定 其它市场是均衡的,而我们所研究的这个市场的变动也不 影响其它市场。这样,该市场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仅仅被 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产品的价格被假定为不 变,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 和均衡数量。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指 在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即假定某一变量只取决于本身的各 相关变量的作用,而不受其它变量和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该种变量如何实

2、现均衡。这种均衡被称之为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案例12-1 香烟税局部均衡分析的实例 香烟税的影响是一个可以很好的运用局部均衡分析的例子。1951年,一盒香烟的联邦税占消费者支付的总价格的42%。由于税收没有对通货膨胀进行调整,而香烟(和其他所有商品)的价格一直在上升,到了80年代末,香烟税下降到每盒烟的市场价格的15%。这可以是增税的正当理由,特别是由于即使税额增加一倍仍然在42%的范围之内每年就可以增加近30亿美元的税收收入。对课税的后果可以做出什么样的预测呢?厂商支付的税收可以视为生产成本的增加。图12-1给出了使香烟的供给曲线做相应幅度移动的课税。需求从

3、Q0减少到Q1。由于在香烟上的支出在个人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价格上升15%对整个消费结构的影响很小。香烟需求量的减少(和间接地使其他商品需求的变化)对总体劳动需求的影响很小。这种影响如此之小,以至于对工资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样,税收对资本收益也几乎没有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更遥远的一般均衡影响可能非常微弱,难以觉察,对香烟进行局部均衡分析就足够了。,来源: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87页.思考:什么时候可以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使人们能够直观的理解市场行为,但是实际经济生活中,不同的经济个体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

4、。因此商品的价格都不仅仅取决于该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还要受到其他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必须把所有的市场结合起来考察商品价格的共同决定,这就需要进行一般均衡分析。与局部均衡不同,,一般均衡分析同时决定所有市场的价格和数量,它考 虑了相关市场之间的反馈效应,即一个市场发生的变动,会引起其它市场一系列的变动,而其它市场的变动,又会 反过来导致最初发生变动的市场再次发生变动。这种市场 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叫做反馈效应。为了研究市场的相互依赖性,我们来看一个简化的经 济。假设存在一个最简单的经济体,它只包括四个市场:钢铁市场、汽车市场、汽油市场、劳动市场,见图12-2。初始状态,四个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每

5、种产品的供求决 定了各自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四个市场的供给曲线在 图中表示为SA、SB、SC、SD,四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分 别为DA、DB、DC、DD,前三个市场的均衡产量分别 为QA、QB、QC,劳动市场的均衡劳动使用量为LD,四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分别为PA、PB、PC、WD。,现在假设由于某种原因,比如铁矿石的价格上涨、国家提高了污染的排放标准等,导致钢铁的生产成本上升、供给减少,即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见图12-2(a)。供给的减少将导致钢铁市场的均衡价格上升为PA1,均衡产量将下降为QA1。如果我们使用的是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则分析到此结束,钢铁的价格上升,产量减少,而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产量不

6、变。但在一个相互联系的市场体系中,事情远未完结,由于钢铁是汽车工业的主要原材料,钢铁价格的上涨会直接导致汽车工业的成本上升,汽车的供给也将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而汽车的均衡价格将上升至PB1,均衡产量将下降至QB1,见图12-2(b)。由于汽车和汽油是互补品,汽车市场的变动将会导致汽油市场的变动,从图12-2(c)可以看出,由于汽车的需求量下降,汽油的需求将下降,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从而汽油的均衡价格下降至PC1,均衡产量将下降至QC1。由于钢铁、汽车、汽油等行业的产量都是下降的,在技术水平和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这就会导致市场对劳动等要素需求的下降,从而影响到要素市场,见图12-2(d)。

7、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工资水平就由WD下降到WD1,均衡的劳动供给量也由LD下降到LD1。,要素市场的变化又会影响产品市场。由于劳动的工资 水平下降,厂商的生产成本将下降,从而钢铁、汽车、汽 油等产品的供给还会有一定的上升,均衡价格还会有所下 降,均衡产量还会有一定上升。产品市场的这种变动又会 继续影响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之间的反馈效应导致每一个 市场都偏离原有的均衡,不断进行调整。这种调整过程会 反复进行下去,但是,每一次调整的幅度都应该小于上一 次的轮回,最后所有的市场才会重新得到一个稳定的、收 敛的新的均衡。从上面分析的一个简单的市场相互作用模型可以看 出,要全面、准确地分析一个市场的变

8、动,就要把所有的 市场放到一起来进行研究,研究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和影响,研究某一变量在各种条件和因素作用下,如何实 现均衡,从而得出所有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对应,从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前提出发,考察每种商品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的某商品均衡价格决定问题,这种分析方法,称为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而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这种状态就称为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现实世界中,一个市场变化的溢出效应可能会影响成千上万个市场,而后这一市场又会受到来自那么多市场的反馈效应。虽然从理论上讲,一般均衡分析要优于局部均衡分析

9、,但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经济问题都要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尽管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忽略了一些因素,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被忽略的因素带来的数量或程度上的差别是很小,从而,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相比,在一定的精度要求下可以得出几乎相同的结论。,专栏12-1 希克斯与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是由在瑞士洛桑学院任教的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Leon Walras,1834-1910)于19世纪70年代创立的。瓦尔拉斯认为,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由其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必然受到其它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只有将所有市场联系在一起共同考虑它们的价格决定,才能建立较完整的价格理论。他把所有

10、市场供求都相等的竞技状态称作“一般均衡”,并将所有市场供求均衡等式组成一庞大的方程组,然后求出所有商品的价格解。除了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外,他还对一般均衡的唯一性、稳定性及最优性等问题做过探讨。19世纪末,马歇尔建立了以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的价格理论。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两种理论一直被看作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价格理论。1939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出版了他的价值与资本一书,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去研究一般均衡问题,简化和丰富了一般均衡理论,并在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希克斯对一般均衡有这样一个定义:如果经济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市场上

11、的买者和卖者都是价格接收者,当经济中出现一组价格(包括所有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在内),能使所有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选择和生产者对投入产出组合的选择都满足下列条件时,整个经济便达到一般均衡状态:(1)每一消费者都在其既定的收入下达到效用最大化;(2)每一厂商都在其生产函数决定的投入产出组合下打到了利润最大化;(3)所有市场同时出清,即各自的供求都相等;(4)每一厂商都只获得正常利润,即其经济利润为零。在这里,一般均衡状态的实现有两个重要的假定前提:一是完全竞争的假定;二是资源具有稀缺性的假定。前者 至少在理论上保证了市场机制的充分作用,从而使一般均 衡状态能够实现。后者则把资源的分配和经济效率问题引

12、入经济活动中,从而使一般均衡过程的研究具有了必要性。,2、一般均衡的另一种表示方式222模型 如上所述,一般均衡可用文字及图形的方式加以说明。此外,由于经济变量绝大部分可以量化,因此一般均衡还可以用数理方式表示,即整个经济体系中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方程式来表示,从而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可以用一系列的方程式即联立方程组加以说明。正如专栏12-1所述,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是由瑞士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提出的,其优点是能够系统地将一般均衡的架构表现出来,缺点是比较抽象,不易理解。222一般均衡模型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的简单形式。该模型通常假设经济体系中仅有2个人(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2种商

13、品和2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尽管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高度简化,但它依然有助于人们理解一般均衡的实质。当然,从222一般均衡模型扩展到HMN一般均衡模型(H个家庭、M种商品、N种生产要素)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仅仅是数学上变得更为复杂,理论上显得更为完善罢了。,222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假设如下:(1)某经济体系中存在两种给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即资本 K和劳动L。(2)用这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商品:X和Y。这两种产品对应的生产函数分别为:X=X(L,K),Y=Y(L,K),它们是二阶连续可导,且为严格准凹的函数。生产技术水平是既定的。(3)经济体系中只存在两个人,A和B,作为消费者,他们拥有一

14、定的初始资源禀赋(即各自拥有一定的劳动L和资本K),从而决定了他们各自的收入约束。所有的收入用于购买商品X和Y。(4)消费者A和B的效用函数满足偏好的3个基本公理。他们的目标是在既定的收入约束下实现效用最大化。(5)生产者A和B的目标是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实现利润最大化。,(6)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7)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面临着相同的产品价格(商品X的价格PX和商品Y的价格PY)以及相同的生产要素价格(劳动的工资和资本的利率)。在这一模型中,当4个市场(两个商品市场和两个要素市场)以一组均衡价格(PX和PY,和)结清时,以及当所有的经济主体(两个厂商和两个消

15、费者)同时出于均衡状态时,就达到了一般均衡状态。因此,这一均衡模型要求决定以下18个变量的值:两种商品X和Y的总产量;给定数量的生产要素L和K在每种商品生产中的配置(LX,LY,KX,KY);两个消费者所购买的X和Y的数量(XA,XB,YA,YB);商品的价格(PX,PY)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在A和B之间的所有权分配(LA和LB,KA和KB)。生产要素在A和B之间的所有权分配就是消费者占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从而这四个变量,(LA和LB,KA和KB)被当作是已知量,根据基本假设最终可以得到13个方程,但是瓦尔拉斯认为在四个价格中,有一个可以作为“一般等价物”(numeraire)来衡

16、量其他商品的价格,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就是它们各自同这种商品交换的比率。因而,在一般均衡条件中,需要决定的未知数就是17个,独立方程的数目也是17个。瓦尔拉斯认为,在一般均衡条件中,n-1个独立方程可以唯一地决定n-1个未知数,从而得到结论:存在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等,亦即存在着整个经济系统的一般均衡。很明显,瓦尔拉斯关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是错误的,但它在很长时间内仍然被人们所接受,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来的经济学家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格的假设条件下才可能存在均衡解。这些假设条件包括:任何厂商都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每一种产品的生产至少

17、必须使用一种原始生产要素;任何消费者所提供的原始生产要素都不得大于它的初始存量;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提供所有的原始生产要,素;每个消费者的序数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等等。只有当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就存在均衡解。另外,瓦尔拉斯还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位“拍卖人”,由他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以确保实现一般均衡。他寻找均衡价格的方法如下:首先,他随意报出一组价格,消费者和厂商根据价格申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所有市场供求均一致,他就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消费者和厂商就在该组价格上成交,实现一般均衡;如果供求不一致,则消费者和厂商收回自

18、己的申报,拍卖人根据供求的缺口重新修正价格,直至找到均衡价格为止。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中达到均衡的所谓“试探过程”。,二、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均衡理论研究的是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人们的收入分配与交换比例或价格之间的关系,自愿所有权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的市场在一般均衡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这些研究使人们有可能比较全面地分析有关生产和收入再分配以及财产关系的政策和法令对社会福利将产生什么影响。对各种行为和政策的结果作出“好”或“坏”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改善和增进社会的福利。(一)福利经济学概述 研究福利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对不同经济状况的

19、社会合意性进行评价。经济状况是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源的某种安排,每种经济状况都具有不同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回报的分配。正如黄有光所给出的定义“福利经济学是试图明确地表达一些命题的研究分支,我们根据这些命题来判断一种经济状态对应的社会福利比另一种经济状态对应的社会福利是高还是低。”,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它同实证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要涉及价值判断,所谓价值判断,是指通过一些价值标准判断各种可供选择的行为是否符合个人和社会的愿望。福利经济学正是在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前提下,研究社会经济制度、评价经济体系运行的经济理论。从亚当斯密以来,人们人为自由放任能推动经济发展,“看不见的手”能够调整好社会经济生活

20、,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等、贫富差距扩大的现象。这一方面导致社会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引起社会矛盾尖锐,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了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思想家边沁(Jeremy Bentham)的功利主义,即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人的行为是趋利避害,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道德准则和立法根据。福利经济学的福利概念就是从边沁的“幸福”一词中而来的。福利经济学的经济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论,效用构成福利的内容和核心,效用最大化成,为福利经济学的主体。因此,无差异曲线分析和最优化状态等概念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霍布森(J.A.Hobson)被认为是福利

21、经济学的先驱,他认为应以社会福利研究作为经济学新方向,考察社会分配不均的问题,主张通过改良主义办法,如改革税收、实行国有化等政策解决分配不均,增进社会总福利。但他只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探讨却没有建立福利经济学的体系。而最先将福利理论详细阐发并写成系统著作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他在1920年出版了第一个以福利经济学为题的著作,这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产生,他因此也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与主要代表。福利经济学连同产业变动论和财政学研究两本书,构成了他的福利经济学体系的三部著作。庇古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对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作了系统的论述,使福利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他认为

22、,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庇古认为:国民收入越高,社会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社会福利越大。,在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相对福利经济学得以产生。它是在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相对收入学说和有关福利或快乐的社会学、心理学的解释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福利学说。它除了接受新福利经济学关于个人所得到的效用不可比较,福利取决于每个人对福利的主观评价,以及最大社会福利并不一定需要实现收入均等分配等基本命题以外,更加突出了福利的主观性质和相对性质,并强调最大社会福利是一个既无实际意义,又无实现可能性的幻觉。森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的重建,不仅给予了我们关于人类

23、福社、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全新的分析,同时也纠正了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帝国主义式的偏狭态度,使得经济学重新找回了道德、伦理和哲学的根基。在后福利经济学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还有澳大利亚学者黄有光。黄有光提出了第三优的理论,企图全面回答次优问题的挑战,以挽救福利经济学,这一理论主要是区分了可利用信息和管理成本,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实行第三优政策;他吸纳了,类似交易成本的运作成本的分析,区分不同信息拥有情况,采取不同原则,使得预期结果更为确定。概括起来,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早期的旧福利经济学阶段,以庇古为代表;(2)新福利经济学阶段,代表人物有卡尔多、希克斯、西托夫斯基、李特尔、勒那、帕累

24、托、埃奇沃思、伯格森等;(3)相对福利经济学阶段,以阿布拉莫威茨、伊斯特林、米商等。(4)后福利经济学时代,以阿玛蒂亚森、黄有光等为代表。(二)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描述了竞争的均衡市场与帕累托效率之间的关系。1.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对于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的证明将在下文展开。亚当斯密在他的不朽著作国富论中曾经指出,当经济中的人们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其结果是促进了公众的福利。福利经济学第一基本定理将亚当斯密的上述思想发展成为一个更加精致的“原理”:给定一些理想条件,单个消费者和厂商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最优

25、化行为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无需任何集权性的指导。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了完全竞争的均衡是有效率的,那么反过来是否可以说,给定资源的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是否能找到一组使市场均衡的价格呢?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复。2.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如果所有交易者的偏好成凸性时,则总会有一组这样的价格,在这组价格上,帕累托 最优配置是在适当的商品禀赋条件下的市场均衡。或者这样定义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在所有消费者的 偏好为凸性(即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时,任何一个帕累 托最优配置都可以从一个适当的初始配置出发,通过完全 竞争的市场均衡来达到。,如图12-3所示,这是一个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该工具

26、的含义将在下文介绍。EF是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公切线,假定初始的分配点是W1,显然初始的分配状态不一定恰好处于帕累托最优点。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要说明的是,给定一个帕累托最优配置点e,能否透过市场机制从初始分配点W1达到e。,给定消费者的偏好,帕累托最优点(如e)位于某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公切点,此时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相对价格),也等于公切线EF的斜率。从W1引出任何一条和EF不平行的直线都会和图中的无差异曲线相交,也就是说除了某一个相对价格(EF所对应的)外,其他的相对价格都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如果通过再分配将初始资源配置状况从W1变动到EF线上的一点W2,那么市场选择的两种商品的相对

27、价格就会等于EF线的斜率。原因在于,当政府将资源重新配置到W2时,无论相对价格如何,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通过W2点,二是与两条无差异曲线都相切,三是满足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因此,在确定了预算线EF后,两个消费者根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都会选择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e点,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每一帕雷托有效率配置均能达到竞争均衡,它表明分配与效率是可以分开来考虑的。任何帕雷托有效率配置都能得到市场机制的支持,市场机制加上适当的再分配,可以实现想要的帕雷托有效配置。,价格在这种市场机制中起到两种作用:一是配置作用,即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

28、;二是分配作用,确定不同的交易者能够购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认为这两种作用可以区别开来,即我们可以重新分配商品来确定各人拥有多少财富,然后再利用价格机制来表明商品的相对稀缺性。(三)公平与效率 公平和效率是福利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效率与公平问题贯穿福利经济学的始终,从某种意义上讲,福利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进行权衡的一门学问。效率与公平的最优组合既是福利经济学所追求的基本社会目标,也是它的基本政策目标。经济学关心的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在技术和资源为既定的情况下,如果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源使用或资源配置能够使社会各成员的福利达到最大化,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经济是有效率的。

29、在这里,必然涉及到消费者的效用计量和比较问题,而这一点正是现代经济学所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原因在于我们无法比较各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就无法说明一种收入分配状况是否比另一种收入分配状况更好。福利经济学通过帕累托标准绕过了这一难题:假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状态A和B,如果在一个经济社会里至少有一个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那么就可以说,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说,A好于B。帕累托标准避免了个人效用的比较,实际提供我们一个由个体的偏好推导出社会偏好的方法和手段。相应的,如果经济状态的任何改变(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能使此状态中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得更好而不使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坏,或者说如果

30、不使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坏,就无法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得更好,这种经济状态就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Pareto optimality)。在这种状态下,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了最大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收入分配是公平的。按照帕累托标准,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能够让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状况改善,而其他人的状况并没有变坏,这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配置状况的改善,称为帕累托改进,如果帕累托改进进行到一定程度,不再有任何改进的余地,也就是说,如果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就表明:在技术、消费者偏好、收入分配等条件给定时,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从而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帕累托最优并不意味着收入分配是公平的,资源

31、配置有效率的状态不一定比无效率的状态公平。对于公平与否的评价,取决于个人想要的效用的人际比较。在经济学中,经常用一个社会福利函数来描述个人效用的特定权数,从而确定从社会角度看什么是理想的。对公平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平均主义的公平观认为应该将社会所有的产品在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做绝对平均的分配,每个社会的成员得到相同的产品。但是由于消费者并不具有相同的偏好,所以这种平均的分配并不是帕累托有效率的。罗尔斯认为,最公平的配置是使一个社会里境况最糟的人的效用最大化。罗尔斯主义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因为对生产力较高的人比对生产力较低的人给,予更高的奖励,就能使最有生产力的人更努力地工作,从

32、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和劳务,其中一些可以通过再分配使社会中最穷的人的境况变好。.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给每个人的效用以相同的权数,随之将社会成员的效用最大化。所以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就是:社会成员的总效用最大化。市场主导的公平观认为市场竞争的结果总是公平的,因为它奖励那些最有能力的和工作最努力的人。按照这种观点,可能会导致产品分配的极大的不均。由于公平是一个很难衡量的性质,有些经济学家用一个比较容易测量的指标平等(Equality)来作为公平的近似指标。当然,平等只是衡量社会财富分配的平均程度,只是关于公平的观点中的一种。,衡量经济平等的一个有用的工具是洛伦兹曲线,图12-4的矩形中,横轴表示

33、家庭按照财富的分布比例,第一个等份代表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最右边的那个等份则代表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纵轴代表全部社会总财富,共分为5等份,每一等份为20%的社会总财富。在这个矩形中,我们将每一百分比的家庭所拥有财富的百分比累积起来,并将相应的点画在图中,便得到一条洛伦兹曲线,该曲线直观地表示出社会总财富是如何在各阶层家庭中分布的。,如果财富完全平均地分配于所有家庭,那么洛伦兹曲线就是对角线OE,OE被称为绝对平等线(Line of Perfect Equality),因为这样的洛伦兹曲线表示所有家庭都得到完全相同的收入。另一极端曲线是完全不平等的洛伦兹曲线OFE,这意味着唯一的一个家庭

34、拥有所有的财富,其他家庭一无所有。现实世界中,任何一个经济体系都处于这两种极端的财富分配状况之间,其洛伦兹曲线越是靠近对角线,其社会财富分配越是平等,反之越不平等。由绝对平等线OE和实际洛伦兹曲线构成半月形面积,与由绝对平等线和绝对不平等线构成的三角形OFE的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这是更为常用的一个测量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在0(绝对平等)和1(绝对不平等)之间变动。由于有效配置并不必然是公平的,社会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依靠政府进行商品或收入的再分配以实现公平的目标。,相关链接122 1978 2005 年中国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 世纪初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

35、尼提出的判断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为,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基尼系数为,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国际公认的标准,基尼系数若低于0.2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 0.3表示比较平均,0.3 0.4 表示相对合理,0.4 0.5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加大,见表和图。,三、帕累托最优与一般均衡 1、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 上文已经给出了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当 一个经济体系中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时,我们称之为达 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或者称之为实现了经济效率。按照帕 累托最优标准,分析一个经济体系中的资源配置什么时候 实现了有效率

36、的配置,需要从交换的角度分析商品如何在 消费者之间实现有效率的配置,从生产的角度分析生产要 素如何在生产者之间实现有效率的配置,从生产和交换的 角度分析如何有效率的在各种商品之间配置资源,相应 地,我们把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的条件分别称之为交换 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 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为了简化,我们以最简单的经济体系 为例进行分析,假设:,第一,整个社会只有两个消费者A和B,他们只 消费两种商品X和Y;第二,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第三,只有两个生产者C和D,一个专门生产X,另一个专门生产Y,均使用两种生产要素 进行生产;第四,经济中劳动和资本的总

37、量是固定的,但是 每一厂商可投入的要素是可变的,因此,一个厂 商投入要素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个厂商投入要 素的等量减少。第五,两种产品的相对生产要素密集度不同,而生产要素是同一可分的,生产技术是既定的。,(1)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消费者A和B消费两种商品X和Y,两种商品的总量分别为和,假定初始状态,消费者A拥有较多的产品Y和较少的产品X,消费者B拥有较多的产品X和较少的产品Y,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分别见图12-5(a)和(b)。在图中消费者A拥有的产品X的量是X1,拥有的Y的量是Y1,因而其X和Y组合点位于F点;消费者B拥有的产品X的量是X2,拥有的Y的量是Y2,因而其X与Y的组合点位于H

38、点。,现在两个消费者开始交换其产品。消费者A以一定量的Y去交换消费者B一定量的X,交换的结果:消费者A所拥有的Y将下降,X将上升,其产品组合点将从F点运动到G点;消费者B所拥有的X将下降,X将上升,其产品组合点将从H点运动到J点。可以看出,在交换之前,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以无差异曲线IA为代表,交换以后他的效用水平以无差异曲线IIA为代表,效用水平提高;在交换之前,消费者B的效用水平以无差异曲线IIB为代表,交换以后他的效用水平以无差异曲线IIIB为代表,效用水平也提高。可以看出,两个人的效用都提高,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只要通过交换能够使两个消费者的效用都提高,或者一个消费者的效用提高而另一个消

39、费者的效用不变,消费者就有动力将交换不断进行下去。下面的问题是:什么时候两个消费者的交换达到均衡,就是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再实现帕累托改进了,也就是实现帕累托最优了?,研究了上述问题,我们把图12-5(b)逆时针旋转1800,再与图12-5(a)组合而成一个矩形盒子(图12-6)。该矩形的长为=X1+X2,宽为=Y1+Y2这样矩形的长宽实际就是产品X和Y的总量。因而在图中的每一点的座标均满足:XA+XB=YA+YB=(12.1),盒中的任意一点均表示两种商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分配状态。这个矩形盒子,我们称之为埃奇渥斯盒。我们在埃奇渥斯盒中标绘出消费者A和B的无差异曲线,由于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

40、曲线都是无数条,所以对任意一条消费者A的无差异曲线,我们都可以找出一条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与之相切。将所有这些切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曲线,如图12-6中OAedcOB曲线,该曲线称为交换的契约线。初始状态,假设两个消费者拥有X和Y的情况位于图12-6中的a 点,如果他们的产品组合点由a沿着无差异曲线IIB运动到c,可以看出消费者A的X在增加Y在减少,而消费者B的Y增加而X减少,可以知道消费者A是以Y来换取消费者B的X。由于产品的组合点沿着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IIB运动,所以消费者B的效用是不变的,但消费者A却由无差异曲线IA运动到IIA,所以消费者A的效用是提高的。因此从a到c的交换过程是一

41、个帕累托改,程。同样,消费者A与B由产品组合点沿着无差异曲线IA运动到e点的交换过程。这一过程仍然是消费者A以产品Y交换消费者B的产品X,消费者A的效用不变,但消费者B的效用提高了,这也是一种帕累托改进。通过分析可惜发现,两个消费者通过交换实现帕累托改进的路径并不是唯一的,交换的结果两个消费者效用的提高程度也不一样,但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看,社会的总福利是增加了。可以证明当两个消费者的产品组合点不在交换的契约线上的时候,我们总能够找到数条路径,通过两个消费者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帕累托改进。现在再来研究当消费者沿交换的契约线来进行交易时候的情况。假设两个消费者通过交换由组合点e运动到d,即消费者B拿出一

42、定的X和Y给A,那么消费者A的效用提高的同时消费者B的效用却在下降,因而不符合帕累托改进的定义。同样,我们研究消费者的组合点由c运动到d的过程,这也不是帕累托改进。,综上所述,可以知道,凡是产品组合点不位于交换的契约线的情况,总是可以通过交换实现帕累托改进的,当产品的组合点运动到交换的契约线上的时候,则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交换的契约线就是所有帕累托最优的产品组合点的集合。由于交换的契约线是由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连接而成,在切点处,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然是相等的,因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就可以写成:(12.2)由此可见,当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总能够

43、通过交换提高双方的满足程度,而一旦双方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则进一步的交换就会使至少一方的满足程度下降。所以可以说,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就是交换双方的边际替代率相等。,(2)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分析两种生产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如何实现帕累托最优时所使用的工具依然是埃奇渥斯盒状图(图12-7)。盒子的水平长度表示整个经济中第一种生产要素L的数量,盒子的垂直高度表示第二种生产要素K的数量。在埃奇渥斯盒中的每一点的座标都满足下式:LC+LD=LC+KD=(12.3)即盒中的任意一点确定了两种生产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分配情况。OC为生产者C的原点,IC、IIC、IIIC是厂商C的等产量线;O

44、D为生产者D的原点,ID、IID、IIID是厂商D的等产量线。,对于厂商C的任意一条等产量线都可以找到一条厂商D的等产量线与之相切,将所有切点连接起来,就得到OCsdhfOD这条曲线,这条曲线称为生产的契约线。假定生产要素的初始分配状态位于埃奇渥斯盒中的点g,即厂商C在初始状态拥有的劳动的量是L1,拥有的资本的量是K1;厂商D在初始状态使用L2的劳动和K2的资本。假定两个厂商C和D将生产要素从g沿等产量线调整到f,即厂商C增加资本减少劳动,而厂商D增加劳动减少资本,则厂商C的产量从IIC增加到IIIC,厂商D的产量不变,所以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假定厂商C和D将生产要素从g沿等产量线IIC调整到

45、d,即厂商C增加资本减少劳动,厂商D增加劳动减少资本,则厂商C的产量不变,而厂商D的产量由ID增加到IID,显然这也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如果厂商C和厂商D将生产要素从g调整到h,两个厂商的产量都将增加,所以,仍然是帕累托改进。可以看出对于初始的资源配置g,帕累托改进的路径并非只有一条,g点不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和g点一样,对于埃奇渥斯盒中的任一点,只要不在生产的契约线上,我们总可以找出帕累托改进的路径,使得至少一个厂商的产量增加,而没有厂商的产量减少。如果厂商的初始点处于生产的契约线上一点h,厂商沿生产的契约线调整至d或者调整至f,都无法实现帕累托改进,因为一个厂商产量增加的同时,

46、另一个厂商的产量却在下降。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生产的契约线就是厂商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点的集合。厂商将生产要素调整到生产的契约线上之后,便不再有继续调整的动力,所以契约线上的点同时也是均衡点。由于生产的契约线就是等产量线的切点,所以在生产的契约线的任一点,两个厂商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然相等。因此,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也可以写成:(12.4)其中,、分别表示生产者C和D的L代替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从生产的契约线,我们再引入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我们发现,生产的契约线表示了厂商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点,即经济的一般均衡点,在契约线上的一点实际

47、上表示了在一个厂商的产量一定时另一个厂商所能实现的最大产量。由于在埃奇渥斯盒中已经标绘了厂商的等产量线,所以,生产的契约线上的每一点所表示的厂商C和厂商D的产量都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我们沿着生产的契约线由OC运动到OD的时候,可以发现,当厂商C的产量X不断增加的同时,厂商D的产量Y却在不断下降。也就是说,如果总的生产要素的量一定,技术水平一定,一个厂商实现帕累托最优时的产量增加的同时,另一个厂商实现帕累托最优时的产量必定是下降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个厂商产量增加的时候,另一个厂商的产量也增加或者不变,就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就不会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将生产的契约线上的各点所代表的产量X和Y标绘在一个

48、图中(图12-8),我们就可以得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总量一定时,一个经济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组合,在这些组合中,任何一种产品的产量都是与另一种产品的产量相对应的该产品的最大产量。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要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一点是不可能的。只要生产是有效率的,产出的组合点就应该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如果一个经济的产出只是达到曲线以内的某一点(图12-8)中的H点,则说明虽然该点的产量可以实现,但该经济是无效率的,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生产可能性曲线又被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曲线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向右下方倾斜,二是它向右上方凸出。它向右下

49、方倾斜是因为随着X的产量的增加,Y的产量必定是减少的,即X与Y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为了理解该曲线向右上方凸出的原因,我们引入边际转换率的概念。从生产可能性曲线,我们知道,要增加X的产量,就必须减少Y的产量,我们把增加1个X产量时必须减少的Y的产量,叫做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用MRT来表示,这样写成极限的形式,就是:(12.5)从式12.5可以看出,边际转换率实际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这样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第二个特点换一种说法也就是:随着X产量的不断增加,边际转换率是递增的。,为了理解这一特性,我们将式12.5进行以下转换:(12

50、.6)式中dy/d(L+K)、dx/d(L+K)就是投入要素生产Y和X的边际产量。随着X的产量不断递增,投入X的生产中去的要素也不断增加,其边际产量不断递减,与此同时,投入Y的生产中去的生产要素却不断递减,因而其边际产量不断递增。因此,边际转换率是递增的。(3)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ec 前面讨论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但在一个生产和交换同时存在的经济中,要实现经济效率,不仅要实现不同生产要素在厂商的生产过程中的有效配置,而且还要同时实现不同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有效配置,即厂商生产的产品组合要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相一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假定经济中有两个厂商C和D,生产两种产品X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